文|洪生鹏
给孩子辅导作业时,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怎么催都催不动,时不时还东张西望,磨磨蹭蹭耗时间
遇到问题脑子短路,不会自己分析
对于作业,草草应付,能少做些就少做些
……
不写作业还好,你就是个萌娃子,一到辅导作业时,简直就是个熊孩子。
在家里安排他做什么事都很积极,唯独就是不想写作业。
实际上,孩子出现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有具体的原因。
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好,连老师都甘拜下风。
01、转换角色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对我额外布置的数学算术题很排斥,极不情愿做,但我一点也不着急,我就不信,我一个大人还应付不了一个毛头小孩?
有次,她一听说要做算术题,嘴巴就翘得老高了。
我对她说:“你不做,我来做,等我做好了你来检查,我要是满分的,让你爸爸给我买1个冰淇淋奖励我,要是你能检查出错误,那我就让你爸爸奖励你1个冰淇淋。怎么样?”
“1个冰淇淋,好啊”孩子十分高兴地答应了,当我坐在桌前做题的时候,孩子到一边玩去了。
当我把题目做完了,孩子第一时间就跑了过来,迫不及待地检查起来,有模有样的,题目都要自己亲自验算了一遍,还列出算式给我一步一步地讲解,像是害怕我不承认做错似的。
最后,她说:“妈妈,你可是做错了5道题目,错得比我还多。”
晚上,孩子很自豪地享受着我奖励给她的冰淇淋,她哪里知道,我做错了这么多道题目是有原因的。
在陪孩子做功课的时候,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多点耐心,不急不躁,巧妙地转换角色,比直接“凶”孩子要好得多。
有时候后退一步,反而是一种前进,孩子毕竟是孩子。
有些事情看似矛盾,但把角度调整下,换个顺序,结果或许就大不一样了。
教育孩子如此,工作亦是如此。
比如因为工作繁忙,你昨晚加班到晚上10点,但还是没处理完。
这种情况,你跟领导汇报工作时可就要注意了。
如果你是这样向领导汇报工作的:
“领导,我昨晚加班加到10点了,但我还是没处理完。”
这样子跟领导汇报工作,领导即使没有责怪你没有完成工作,但你给领导留下的印象肯定不会太好。因为领导看不到你的工作效率,有时甚至会怀疑你的工作能力。
不妨调整一下顺序,这样汇报:
"领导,某项工作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我昨晚拼命赶工,都赶到10点了,还是没有处理完。"
同样是任务没完成,如果你采用后者跟领导汇报工作,我想领导不会责怪你,相反会认可你,你很有责任心,对工作很负责。
即使得不到领导认可,但领导也不会把你怎么样,毕竟工作量确实多,人力不够,而你已经尽力了,处理不完可以理解。
02、逆向思维
有次课堂上,有两位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影响教学。
我在黑板上故意把题目算错了,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就故意再算一道,这时候,有位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小声地说:“老师您的答案算错了。”
刹那间,刚才那两位开小差的同学注意力集中了,不约而同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很有成就感,“老师,您刚才两道题目都算了。”
我让他们到黑板跟前,让他们一人负责一道题目,并把错误的题目纠正过来,然后表扬他们。
效果十分好,接下来的课堂讲解,他们听课都很认真,期待着能够再次找出我的错误。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那么聚精会神地听课,为什么老师一直到下课也没有再出现错误呢?
孩子犯错,花费时间严厉批评教育是一种方式,但效果可能会不太理想。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把逆向思维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适时用逆向思维,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觉得这种逆向思维很容易养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个问题:
如果你不小心丢了100元,隐隐约约记得落在某个角落,你会花200元车费或是更多的时间去把那100元找回来吗?
你会说,我才没那么傻,去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
是的,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一般都不会。
可是工作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少。
工作上因为某个环节出错了,最后没能完成任务,被领导批评了,于是整天为此闷闷不乐,没精打采的。
有时候明明是自己大意了,就是不承认,宁愿花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作辩解不也跟上面的问题一样的道理吗?
同事大妮就是这样子的,大妮是一位行政部助理,平时工作主要负责公司车辆管理这块。
有次公司组织活动,班车需要临时调整,而因为事情太突然,大妮因为工作做得不到位,结果导致车辆没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主管得知后跟她说下次要注意点,要记得先跟活动相关负责人沟通核对清楚。
她却说,责任不在她,是因为活动负责人没能及时告知她,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两人为此辩解了一会儿。
再辩解也是无用了,事情已经发生了。
即使错不在你,但和你脱不了关系。
活动临时调整了,如果能主动再核对一下,或许可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工作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错了就错了,引以为戒,下次别再犯类似这样,不为自己辩解,也不难为自己。
“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些事情看似复杂,换个角度看会变得简单些,轻松些。
平时无论是辅导孩子做作业,还是应对一些棘手的事情,适时采用逆向思考或是换位思考,都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妨试试吧。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