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程序员转行网约车司机三年赚70万的新闻,像一块石头砸进了打工人的心湖。
有人羡慕他“月入两万”的收入,有人感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当我翻完评论区几千条留言,看到的却是一本写满当代人生存焦虑的账本——里面每一页都浸着汗水,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1、收入神话拆开看,全是拿命换的钢镚儿
表面看三年70万确实诱人:平均月入1.94万,抵得上大厂P7的税后工资。但把张先生的工作表摊开来算,这笔账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张先生从晚上6点干到早上6点,整整12个小时啊!,扣除加油充电、车辆磨损、平台抽成,实际时薪可能不到40块。这相当于用每天两顿外卖钱,买断一个人整夜的睡眠和健康。
评论区有网约车司机现身说法:“凌晨三点困得眼皮打架,还得强撑着接机场单,服务分一掉就抢不到好单子。”这行根本没有“下班”概念,平台派单像永不停歇的流水线,司机不过是拴在算法上的骡子,跑得越快,鞭子抽得越狠。
2、程序员转行背后的中年困局
比起收入数字,更扎心的是张先生的转行轨迹。35岁程序员本应是技术中坚,却在“35岁红线”前仓皇逃离。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大厂HR的内部培训PPT:“优化35岁以上员工,性价比太低”。当写代码的手被迫握住方向盘,这记耳光扇的是整个职场的年龄歧视。
朋友老陈的经历更典型:38岁被裁员后,投了200份简历石沉大海,最后在小区门口开便利店。他说最难受的不是收入落差,而是某天看见前同事来买烟,对方眼神躲闪的那一瞬间。“好像我身上贴着‘失败者’的标签。”
3、在加油站睡觉的人,谈何体面?
新闻里最刺眼的细节,是张先生蜷缩在加油站后座补觉的画面。加油站昏黄的灯光下,车窗蒙着雾气,座位上散落着吃了一半的包子——这哪是“逆袭故事”,分明是当代版《骆驼祥子》。所谓的“体面”,在房贷催款短信和孩子的学费单面前,脆弱得像张A4纸。
写字楼里的白领也别急着优越。去年体检报告显示,28岁的我颈椎曲度变直、轻度脂肪肝,工位上常年备着褪黑素和护肝片。朋友群里常自嘲:“我们和网约车司机的区别,不过是有人熬夜写PPT,有人熬夜跑滴滴。”
4、算法围城里的困兽之斗
这70万背后藏着更深的系统困境。网约车平台把“多劳多得”包装成奋斗神话,却对司机社保、工伤保障装聋作哑;互联网公司用“狼性文化”美化加班,35岁以上的员工却像甘蔗渣一样被吐出来。
某网约车平台的派单规则堪称现代酷刑:服务分低于95分抢不到机场单,乘客一个差评扣20分,而涨分需要连续接30单好评。这逼得司机们不敢上厕所、不敢拒载、甚至发着烧也要出车。就像外卖骑手集体闯红灯的魔幻现实,所有人都被困在算法的牢笼里拼命奔跑。
5、拼命赚钱的时代病该治了
当社会为“三年70万”鼓掌时,我们或许该问些更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要每天工作18小时才能养家?为什么技术人才到中年就成“人力成本”?当“拿命换钱”成为生存常态,该改变的到底是个人的“不努力”,还是游戏的规则?
在东京,60岁的程序员还在敲代码;在德国,网约车司机享有全职员工福利。而我们身边,34岁的设计师在送外卖,41岁的会计在开滴滴。这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代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
张先生在采访中说“尽量想多赚点”,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所有打工人的卑微愿望。但我们需要的不该是赞美苦难的鸡汤,而是能让快递员安心等红灯、让程序员从容抗皱纹、让所有人不必在车里过夜的生存尊严。毕竟,当整个社会把“拼命”当勋章时,或许该想想:我们拼命奔跑的方向,真的是通往幸福的路吗?
周四安好!
感谢你读到最后!
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