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认识计算机网络

初步认识计算机网络

在我们21世纪中,有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话、网络化和信息化,这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首先我们来讲讲两个关键字,网络Internet

网络

现在是信息时代,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要依靠完善的网络,它可以非常迅速的传递信息,而它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有三类大家熟悉的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在最初对这三类网络的分工中,电信网络用来像用户提供电话电报等服务,优先电视网络像用户传送各种电视节目表演等,而计算机网络能够使用户在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发展最快并起核心作用的则为我们标题中的计算机网络。本文后面也简称为网络

Internet

Internet的中文译名并不唯一,有人翻译为因特网,但并未得到推广,另一个译名为互联网

说起互联网我们大家并不陌生,Internet是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的,互联网他是覆盖全球的,对于只在局部互连起来的网络,我们只称之为互连网。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互连网的概念就是和朋友在手机上聊天,在电脑上联机打游戏,看电视等等,这些确实是基于互联网实现的,而且是通过应用来接触的互联网,该方面门槛较低,我们之后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互联网,这便讲讲互联网的两个基本特点。

互联网之所以能像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离不开它的两个重要特点:连通信共享

连通性,顾名思义,就是使互联网中用户能够无视距离,实现非常便捷、甚至免费的数据通信,允许他们交换各种信息,即使两人远在大洋彼岸。但是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它具有虚拟的特点,你无法知道向你发送信息的人是不是聊天框中的那个人。现在我们常说的下载反诈APP,就是针对这特点进行防范。

共享所谓共享就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资源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例如硬件方面:打印机、无线网卡等。软件方面:应用软件、office2003等。
资源方面:文件、图片等。

那么,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正式进入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概述

1 网络、互联网

再上文中,我们主要从生活中的角度来讲了讲互联网和网络,接下来我们更细的进行探究。

网络(Network)是由若干节点和链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多个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或互连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是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于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我们称之为主机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接下来,请各位注意以下两个看似相同实则差别巨大的名词。

internet与Internet的区别

internet(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是任意的。不一定使用我们的TCP/IP协议。即有些公司选择自己办公组件一个网络,它可以拥有自己的通信协议。

Internet(互联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络ARPANET,最开始是单个的分组交换网络(并不是一个互连的网络),所有连接在ARPANET的主机直接与最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使得所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因此,人们将1983年记为互联网诞生时间。

第二阶段:逐步建成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NSFNET(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
1990年,ARPANET任务完成,正式关闭;1991年,NSF和美国其他政府机构认识到,随着世界上许多公司纷纷介入互联网,互联网必将扩大其使用范围,于是1991年,美国政府将因特网主干网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都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1993年,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互联网主干网替代;政府机构不再负责因特网运营,让各种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来运营。1994年,万维网wwW技术促使因特网迅猛发展;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因特网彻底商业化。在许多情况下,ISP就是一个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因此ISP又称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例如我国的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公司都是我国最有名的ISP。

下图为基于ISP的三层结构的互联网:
根据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及所拥有的IP地址数目的不同,ISP也分为不同的层次

  • 第一层ISP:因特网的主干网
  • 第二层ISP: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通常具有区域性或国家性覆盖规模
  • 第三层ISP:又称本地ISP,它们是第二层ISP的用户。一般为校园网、企业网、住宅用户等

对等:当两个ISP互相连接时,它们彼此是对等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互联网交换点IXP

从原理上讲,只要每一个本地ISP都安装了路由器连接到了某个地区ISP,而每个地区ISP也又路由器连接到了主干ISP,那么在这些ISP的共同合作下,就可以完成互联网中的分组转发任务,但随着上网流量数据的急剧增长,人们发明出了互联网交换点IXP来更加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交换点IXP:

  • 更快的转发分组,更加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 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在通过第三个网络。
  • 减少了分组转发的延迟,降低了分组转发的费用。(现在:许多ISP对等交换分组互相不收费,但向高层ISP转发分组时,需要缴纳一定费用。)
  • 典型的IXP:由一个或多个网络交换机组成,许多ISP再连接到这些网络交换机的相关端口上。

在20世纪60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被广泛使用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开始迅猛发展,至今为止,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率最快的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少不了多方势力的崛起,其中各方势力的自由竞争可能会导致出现多种技术体制且互不兼容的情形,于是,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的完善迫在眉睫。

1992年,世界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叫做互联网协议,简程ISOC。因特网协会lSOC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负责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ISOC下有一个技术组织叫做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而在IAB下又设有两个工程部:

  • 因特网工程部IETF,负责研究中短期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因特网研究部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制定互联网的正式标准三阶段:
  • 互联网草案 (Internet Draft) ——有效期只有六个月。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 建议标准 (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 互联网标准 (Internet Standard) ——达到正式标准后,每个标准就分配到一个编号 STD xxxx。 一个标准可以和多个RFC 文档关联。

互联网的组成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

  •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处在互联网边缘部分的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end system)。
端系统在功能上可能有很大差别:

  • 小的端系统:普通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网络摄像头等。
  • 大的端系统:非常昂贵的大型计算机或服务器。

端系统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单位、或某个 IS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我们之前讲了互联网的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的传递信息,那么什么是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呢?(也称端系统之间的通信)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实际上是指: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接下来介绍两种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对等方式

1.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客户程序被用户调用后主动的像远程服务器发起请求,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目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2. 服务器程序需一直不断的运行,被动的等待用户发起请求,不需要知道用户程序的地址,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2. 对等连接方式(P2P 方式)

两台主机在通信时不区分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只要都运行了 P2P 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是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向网络边缘中的主机提供连通性,使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router)。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可以使用六个字来概括路由器的功能:分组查表转发
典型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等。分组转发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交换技术:

1.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例如我们以前打电话,5 部电话机两两直接相连,需 10 对电线,N 部电话机两两直接相连,需 N(N –1)/2 对电线。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使用电话交换机将这些电话连接起来。每一部电话都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而交换机使用交换的方法,让电话用户彼此之间可以很方便地通信。 这种交换方式就是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交换的含义就是:将一个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上完成通信,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路交换分为三个步骤: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占用通信资源)。
  • 通话:主叫和被叫双方互相通电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专用的物理通路(归还通信资源)。

这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缺点: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这导致在传送数据时,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真正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 10%,甚至不到 1%,已被用户占用的通信线路资源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空闲的。

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通常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成为一个报文,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即首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分组又称为**“包”,是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

分组中首部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根据首部中包含的目的地址、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进行转发,每一个分组才能在互联网中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位于网络核心部分的路由器负责转发分组,即进行分组交换。路由器要创建和动态维护转发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交换的优点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交换的问题:

  1. 排队延迟: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
  2. 增加开销:各分组必须携带控制信息;路由器要暂存分组,维护转发表等。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3. 不保证带宽

3. 报文交换

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电报通信就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message switching)。 但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

电路交换——比特流直达终点,就像在管道中一条路不回头。线路独占一条,效率低。
分组交换——每个分组一个结点一个结点的传送,存储后查表,在转发。时延较大。
报文交换——整条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转发,信息量大大增大,转发时延更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 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 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两台计算机要互相传送文件需解决很多问题:

  • (1) 必须有一条传送数据的通路。
  • (2) 发起方必须激活通路。
  • (3) 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收方。
  • (4) 发起方要清楚对方是否已开机,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 (5) 发起方要清楚对方是否准备好接收和存储文件。
  • (6) 若文件格式不兼容,要完成格式的转换。
  • (7) 要处理各种差错和意外事故,保证收到正确的文件。

最初的 ARPANET 设计时提出了分层的设计方法。分层: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1974 年,IBM 按照分层的方法制定并提出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NA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此后,其他一些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具有不同名称的体系结构。

但由于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不同公司的设备很难互相连通。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提出的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是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的标准框架。OSI/RM 是个抽象的概念。1983年,形成了著名的 ISO 7498 国际标准,即七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 试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全球计算机网络都遵循这个统一标准,因而全球的计算机将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互连和交换数据。

但 ISO/OSI 失败了,原因就在于基于 TCP/IP 的互联网已抢先在全球相当大的范围成功地运行了。OSI 的专家们在完成 OSI 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力;OSI 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且运行效率很低;OSI 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使得按 OSI 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OSI 的层次划分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2. 协议与划分层次

网络协议 (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个组成要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那么怎么进行层次的划分呢?我们举个例子,两台主机通过网络传送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主机1调用文件传送模块街道传送命令,将文件交给下层模块通信服务模块进行发送文件,通信服务模块在调用网络接入模块在通信网络中将文件传送给主机2,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划分层次模型。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注意每一层的功能应非常明确。层数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 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较多的困难。

各层完成的主要功能:

  • 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 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不要太快。
  • 分段和重装: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 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网络的体系结构 (Network Architecture) 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不涉及实现)。实现 (implementation) 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选择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对每一层的主要功能进行介绍:

  • 应用层:应用层即我们用户在平时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软件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所以应用层的协议主要是用来定义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和交互的规则,例如我们所熟知的HTTP协议、DNS协议等等,在应用层交换的数据单元我们称之为报文
  • 运输层:这一层主要为我们两台主机间的通信提供数据传输功能,它具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它主要使用两种协议:
    • 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服务,在其数据传输中的单位是报文段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 (best-effort) 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 网络层:该层主要保证在我们的分组交换网中为不同的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互联网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 和许多种路由选择协议,因此互联网的网络层也叫做网际层IP 层。它有两个具体的功能:
    • 路由选择:通过一些算法,在交换网中的每一个路由器中生成一个转发表,用来存放分组下一步传输的路径。
    • 转发:接收到一个分组后,通过路由选择生成的转发表中的路径转发至下一个路由器中。
  • 数据链路层:常常被称为链路层,主要功能是保证数据传输中两个相邻节点间的可靠通信,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传送(frame)。如发现有差错,就简单地丢弃出错帧。如果需要改正出现的差错,就要采用可靠传输协议来纠正出现的差错。这种方法会使数据链路层协议复杂。
  • 物理层:是我们的最低层,实现比特(0 或 1)的传输。注意:传递信息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信道等,并不在物理层协议之内,而是在物理层协议的下面。

大概了解了各层的基本功能和任务后,我们来仔细讲讲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我们假定主机1的应用进程AP1要像主机2的应用进程AP2传送数据,首先将数据交给应用层(第五层),加上应用层必要的控制信息H1后整体当作数据单元交给运输层(第四层),加上运输层必要的控制信息H2后整体当作数据单元交给网络层,一次地推,但是到了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后,控制信息分为两部分分别加到数据单元的首部和尾部,即图中左侧的H2和T2,在物理层(第一层)由于是比特流的传输,则不需要添加首部和尾部,并且传输比特流时应该从首部开始传送。

当比特流离开主机1通过物理传输媒介后到达路由器时,从路由器的第一层上升到第三层,依次剥去每层相对应的控制信息,然后将对应的数据单元交给更高层,到了第三层也就是网络层时,根据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查找路由器的转发表,然后交给第二层加上新的首部和尾部,再到第一层进行比特流传输,到达主机2时则类似主机1中的操作,依次上升到第五层,最终展现在应用进程AP2中的便是AP1发送过来的数据。

虽然感觉数据的传送过程如此的复杂繁琐,但是这些步骤对于用户来说都被屏蔽掉了,所以要就好像数据直接从AP1发送到了AP2一样,任何两个同样的层次把 PDU (即数据单元加上控制信息)通过水平虚线直接传递给对方。就如图中虚线所示,这就是所谓**“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 (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

协议和服务在概念上是由区别的,协议保证了对上一层的服务提供,上层使用服务原语获得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但是对上一层来说,本层协议是透明的不可见的,上一层的用户只能看到服务但无法看到协议。并且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而服务是“垂直的”,即是由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并且并非本层的全部功能皆为服务,只有提供给上层上层能够看见的**才为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访问点SAP: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 的地方,通常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SAP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OSI 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SDU

5. TCP/IP 的体系结构

这一部分画图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互联网使用的 TCP/IP 体系结构已经发生了演变,即某些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 IP 层,或甚至直接使用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互联网中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2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