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中操作Redis

Redis介绍

Redis是一个开源的内存数据库,Redis提供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结构,很多业务场景下的问题都可以很自然地映射到这些数据结构上。 除此之外,通过复制、持久化和客户端分片等特性,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将Redis扩展成一个能够包含数百GB数据、每秒处理上百万次请求的系统

Redis支持的数据结构

Redis支持诸如字符串(strings)、哈希(hashes)、列表(lists)、集合(sets)、带范围查询的排序集合(sorted sets)、位图(bitmaps)、hyperloglogs、带半径查询和流的地理空间索引等数据结构(geospatial indexes)。

Redis应用场景

  • 缓存系统,减轻主数据库(MySQL)的压力。
  • 计数场景,比如微博、抖音中的关注数和粉丝数。
  • 热门排行榜,需要排序的场景特别适合使用ZSET。
  • 利用LIST可以实现队列的功能。

准备Redis环境

1 下载安装包!redis-5.0.8.tar.gz
2 解压Redis的安装包!程序一般放在 /opt 目录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 进入解压后的文件,可以看到我们redis的配置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基本的环境安装命令

yum install gcc-c++
#然后进入redis目录下执行
make
#然后执行
make install

这里make命令输入之后, 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5. redis默认安装路径 /usr/local/bi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将redis的配置文件复制到 程序安装目录 /usr/local/bin/kconfig下(这个kconfig文件夹可以自己创建一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连接阿里云服务器的注意事项

golang安装

区别于另一个比较常用的Go语言redis client库:redigo,我们这里采用https://github.com/go-redis/redis连接Redis数据库并进行操作,因为支持连接哨兵及集群模式的Redis。go-redis

使用以下命令下载并安装:

go get -u github.com/go-redis/redis

普通连接

// 声明一个全局的rdb变量
var rdb *redis.Client

// 初始化连接
func initClient() (err error) {
	rdb = redis.NewClient(&redis.Options{
		Addr:     "localhost:6379",
		Password: "", // no password set
		DB:       0,  // use default DB
	})

	_, err = rdb.Ping().Result()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return nil
}

连接Redis哨兵模式

func initClient()(err error){
	rdb := redis.NewFailoverClient(&redis.FailoverOptions{
		MasterName:    "master",
		SentinelAddrs: []string{"x.x.x.x:26379", "xx.xx.xx.xx:26379", "xxx.xxx.xxx.xxx:26379"},
	})
	_, err = rdb.Ping().Result()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return nil
}

连接Redis集群

func initClient()(err error){
	rdb := redis.NewClusterClient(&redis.ClusterOptions{
		Addrs: []string{":7000", ":7001", ":7002", ":7003", ":7004", ":7005"},
	})
	_, err = rdb.Ping().Result()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return nil
}

基本使用

set/get示例

func redisExample() {
	err := rdb.Set("score", 100, 0).Err()
	if err != nil {
		fmt.Printf("set score failed, err:%v\n", err)
		return
	}

	val, err := rdb.Get("score").Result()
	if err != nil {
		fmt.Printf("get score failed, err:%v\n", err)
		return
	}
	fmt.Println("score", val)

	val2, err := rdb.Get("name").Result()
	if err == redis.Nil {
		fmt.Println("name does not exist")
	} else if err != nil {
		fmt.Printf("get name failed, err:%v\n", err)
		return
	} else {
		fmt.Println("name", val2)
	}
}

zset示例

func redisExample() {
	err := rdb.Set("score", 100, 0).Err()
	if err != nil {
		fmt.Printf("set score failed, err:%v\n", err)
		return
	}

	val, err := rdb.Get("score").Result()
	if err != nil {
		fmt.Printf("get score failed, err:%v\n", err)
		return
	}
	fmt.Println("score", val)

	val2, err := rdb.Get("name").Result()
	if err == redis.Nil {
		fmt.Println("name does not exist")
	} else if err != nil {
		fmt.Printf("get name failed, err:%v\n", err)
		return
	} else {
		fmt.Println("name", val2)
	}
}

管道

Pipeline主要是一种网络优化。 它本质上意味着客户端缓冲一堆命令并一次性将它们发送到服务器。 这些命令不能保证在事务中执行。 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了每个命令的网络往返时间(RTT)。

Pipeline 基本示例如下:

pipe := rdb.Pipeline()

incr := pipe.Incr("pipeline_counter")
pipe.Expire("pipeline_counter", time.Hour)

_, err := pipe.Exec()
fmt.Println(incr.Val(), err)

上面的代码相当于将以下两个命令一次发给redis server端执行,与不使用相比能减少一次RTT。Pipeline

INCR pipeline_counter
EXPIRE pipeline_counts 3600

也可以使用:Pipelined

var incr *redis.IntCmd
_, err := rdb.Pipelined(func(pipe redis.Pipeliner) error {
	incr = pipe.Incr("pipelined_counter")
	pipe.Expire("pipelined_counter", time.Hour)
	return nil
})
fmt.Println(incr.Val(), err)

在某些场景下,当我们有多条命令要执行时,就可以考虑使用pipeline来优化。

注意

如果使用Pipeline是前一个命令和后一个命令存在了依赖关系就不要使用Pipeline,就是前一个查询的结果后一个要用的情况下

  • 0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