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大数据处理讲课笔记3.6 RDD容错机制

本文详细介绍了Spark的RDD容错机制,包括血统方式和设置检查点方式,重点阐述了检查点机制的工作原理和与RDD持久化的区别。此外,还探讨了Spark中的共享变量——广播变量和累加器的使用,以及它们在网络传输和内存开销上的优势。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零、本讲学习目标

  • 了解RDD容错机制
  • 理解RDD检查点机制的特点与用处
  • 理解共享变量的类别、特点与使用

一、RDD容错机制

  • 当Spark集群中的某一个节点由于宕机导致数据丢失,则可以通过Spark中的RDD进行容错恢复已经丢失的数据。RDD提供了两种故障恢复的方式,分别是血统(Lineage)方式和设置检查点(checkpoint)方式。

(一)血统方式

  • 根据RDD之间依赖关系对丢失数据的RDD进行数据恢复。若丢失数据的子RDD进行窄依赖运算,则只需要把丢失数据的父RDD的对应分区进行重新计算,不依赖其他节点,并且在计算过程中不存在冗余计算;若丢失数据的RDD进行宽依赖运算,则需要父RDD所有分区都要进行从头到尾计算,计算过程中存在冗余计算。

(二)设置检查点方式

  • 本质是将RDD写入磁盘存储。当RDD进行宽依赖运算时,只要在中间阶段设置一个检查点进行容错,即Spark中的sparkContext调用setCheckpoint()方法,设置容错文件系统目录作为检查点checkpoint,将checkpoint的数据写入之前设置的容错文件系统中进行持久化存储,若后面有节点宕机导致分区数据丢失,则以从做检查点的RDD开始重新计算,不需要从头到尾的计算,从而减少开销。

二、RDD检查点
(一)RDD检查点机制

  • RDD的检查点机制(Checkpoint)相当于对RDD数据进行快照,可以将经常使用的RDD快照到指定的文件系统中,最好是共享文件系统,例如HDFS。当机器发生故障导致内存或磁盘中的RDD数据丢失时,可以快速从快照中对指定的RDD进行恢复,而不需要根据RDD的依赖关系从头进行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二)与RDD持久化的区别

  • cache()或者persist()是将数据存储于机器本地的内存或磁盘,当机器发生故障时无法进行数据恢复,而检查点是将RDD数据存储于外部的共享文件系统(例如HDFS),共享文件系统的副本机制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
  • 在Spark应用程序执行结束后,cache()或者persist()存储的数据将被清空,而检查点存储的数据不会受影响,将永久存在,除非手动将其移除。因此,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