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ipad部分

笔记摘自

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英] 马修·萨伊德

2017年10月10日 第 1 章 一台常规手术
当我们再退后一步,全面考虑错误发生的原因时,会发现极具讽刺性的事实。研究表明,我们常常因为过于担心失败而给自己定下一个模糊的目标。这样一来,在我们没能成功的时候,就没人能指责我们了。在开始尝试以前,我们就已经在为维护自己的面子找借口了。 我们掩盖错误,不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保护自己,就连在面对自己时,我们也想自我保护。科学实验证明,我们有种神奇的能力,能从大脑中把失败的记忆删除,就像电影剪辑师剪掉一段胶片一样。我们能直接把失败从脑子里的“自传”中删除。这种做法和“从错误中学习”显然背道而驰。
2017年10月10日 第 1 章 一台常规手术
“闭路循环”(closed loop)。这个概念接下来会频繁出现。要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医学的早期历史。当时,以生活于公元 2 世纪的佩加蒙的盖伦(Galen of Pergamon)为代表的医学先驱都在鼓吹放血疗法,并把水银当作长生不老药。这些疗法的本意是治病救人,而且符合当时最先进的医学认识。 但这些疗法大都毫无效果,有些甚至高度危险,特别是放血疗法,这种疗法让身处病痛之中的病人更加虚弱。当时的医生却不懂这一点,原因很简单,也很深刻:他们从未对这种疗法进行临床试验,因此他们从未察觉失败的可能。如果患者康复了,他们会欢呼:“放血疗法救了他的命!”而如果患者死了,他们则会叹息:“他病得太重了,就连神奇的放血疗法也救不了他。” 这就是典型的闭路循环
2017年10月10日 第 1 章 一台常规手术
而整个社会对错误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我们在自己犯错时忙着找借口,在别人犯错时却毫不留情
2017年10月10日 第 1 章 一台常规手术
犯错时找替罪羊是人类的本能
2017年10月10日 第 1 章 一台常规手术
我们如此热衷于指责别人的失职,同时又急于掩盖自己的错误。我们也因此能清楚地预见,当错误发生时,他人会如何应对,如何互相指责,如何急于摆脱承担错误的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显而易见:没人愿意互相坦白,大家都急于掩盖责任,而我们需要从中学习的关键信息就这样被毁掉了。
2017年10月10日 第 1 章 一台常规手术
闭路循环”和“开路循环”这两个概念在工程学和形式系统理论中具有特定含义,和本书中提到的概念并不相同。本书中提到的“闭路循环”指的是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进步;而“开路循环”则指向进步,因为有关错误的反馈信息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2017年10月10日 第 1 章 一台常规手术
于是,他开始到处写信,展开质疑。在逐步发现妻子死亡背后的更多真相后,他开始怀疑这并非一次偶发事件。他意识到,这起事故可能带有某种“记号”,某种微妙的模式。如果这种模式能被妥善处理,就可能在未来挽救更多生命。
这不是电影聚焦的事情吗?
2017年10月10日 在错误中发现价值
美国联合航空 173 号航班
一个非常经典的事件

2017年10月10日 在错误中发现价值
正如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所说:
2017年10月10日 在错误中发现价值
要多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毕竟你没那么长寿,不可能自己把所有错误都犯一遍
2017年10月10日 在错误中发现价值
如果专注于一件事,就会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2017年10月10日 在错误中发现价值
那个在事故发生后被常常提起的问题——“我们能承受调查所要付出的代价吗”——似乎问错了。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能承受不去调查所要付出的代价吗”。
2017年10月10日 在错误中发现价值
心理学家通常会把错误分成两类,一类是本可防范的,另一类则是难以避免的
2017年10月10日 在错误中发现价值
第一,要从负面事件中吸取教训,就必须全面考虑所有信息,包括未能立即掌握的信息。第二,无论是从执行角度还是情感角度来看,从失败中学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具备缜密的思维和坚决的信念,才能看透事物的表象。往往只有透过表面的信息才能发现隐含的经验与教训,不仅航空业如此,在商业、政治和其他领域里也是如此。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在航空业中,我们拥有的一切知识、经验手册上的每一条经验、我们的每一条操作规程,都是以某个人的死亡为代价换来的……我们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是名副其实的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珍视这些行业知识,并把它们传授给后来者。从道德上说,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些教训,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不仅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心理治疗理论也一样。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他的理论风靡一时,其影响延续至今。其理论的核心思想为“自卑情结”,即人类行为的根源在于证明自己的欲望。 1919 年,卡尔·波普尔和阿德勒面对面探讨了一个似乎与他的理论背道而驰的案例。案例的具体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德勒给出的解释。波普尔写道: 他(阿德勒)虽然还没见过那个孩子,但他想也不想就用自卑情结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我对此感到有些吃惊,便问他为何能如此有把握。他回答道:“因为我有重复了一千次的经验。”此时我忍不住说:“那加上这个新案例,您就有一千零一次经验了。” 在波普尔看来,阿德勒理论的问题就在于它能解释一切。比如,一个男人从水中救出了一[…]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比如“水的沸点是 100 摄氏度”这个说法,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个说法到了高海拔地区就不正确了。一旦找到了让某个理论站不住脚的条件,就意味着开启了通向更新、更正确的理论的大门。这个新的理论应该能够解释为什么水的沸点在地面是 100 摄氏度,而在高海拔地区又是另一个温度。这就是科学进步的结果。 这也揭示了证明与证伪、成功与失败之间细微的不对称性。如果你一直在低海拔地区使用开放容器进行测试,你会无数次地证实水确实会在 100 摄氏度沸腾,但这些成功的“证据”却无助于拓展我们的知识范围。实际上,这甚至无法让“水的沸点是 100 摄氏度”这一论点变得更有说服力。 这一观点最先由 18 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最近又因为数学家、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最后,还要注意一点:现在的学生们不会去学习这些“失败”的科学理论了。为什么要学呢?科学领域要学的知识太多了,没有时间留给这些被时间淘汰的学说。但这会造成一个盲点:如果只看到那些成功流传下来的理论,我们就看不到那些孕育过成功的失败了。 这个盲点不仅存在于科学中,也普遍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也正是这个盲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对失败的偏见。成功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会学习前沿理论,会乘坐极其安全的飞机在天空穿梭,会惊叹于专业人士的精湛技艺,但这些成功的表象下——在我们的视野甚至意识之外——是由不可或缺的失败堆成的巍巍高山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被拍成了电影、和妈妈一起看的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让我们把这种坦然接受失败的态度与伪科学进行对比。比如占星术,其预言含糊得不可救药。我在网站 Horoscope 上查询天秤座运势时,网站给出了这样的解读:“家庭或工作中正酝酿着重大的改变。”这看上去像是个可被验证的预言,但不管是不是天秤座,基本上任何人身上发生的任何事都能套用这个说法,我们的家里或工作中都“酝酿”着某种改变。这就让占星术有了充满诱惑的优势:它永远不会“错”。但占星术为这个优势付出的代价也十分高昂:它永远无法通过学习达到进步。两个多世纪以来,占星术没有发生过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不可证伪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一般来说,闭路循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拒绝面对失败或者推卸责任,但对伪科学来说,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这类学说建立时,就被有意或无意地设计成不可能失败的结构。这对其追随者来说极具迷惑性。这类学说对世间万物都适用,但这也意味着它们永远不会有任何发展。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1 万小时法则
2017年10月10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有意识的练习
2017年10月16日 “哈得孙河奇迹”背后
换句话说,努力的意愿只有在明确如何进步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古代医生采用的放血疗法导致无数病人死亡,其中还包括医生的亲属。这并非因为这些医生不在乎人命,反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在乎了,他们以为这种疗法有效。他们笃信盖伦的权威,却不相信批评与实验的力量,而正是后者揭露了盖伦学说中的漏洞,引领了医学的进步。因此,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对失败的认识,对成功的渴求只能是一场徒劳。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1733 年,约翰·凯(John Kay)发明了飞梭,织布开始机械化。1770 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了“珍妮纺纱机”,顾名思义,让纺纱也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此外,还有怀特(Wyatt)和保罗(Paul)在 1758 年发明的纺丝机和阿克莱特(Arkwright)在 1769 年发明的水力纺纱机,这些纺织技术的重大发展宣告了工业革命的诞生。但这些技术与科学无关,它们是建立在熟练技工反复试验、不断试错基础上的经验发展,其目的是提高生产力,从而让工厂获取更多利润。 注意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Antifragile )中指出,从控制论到金融衍生产品,从医药到飞机发动机,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线性模式都是错误的(至少是具误导性的)。历史证明,在这些领域,所有发明都是用联合利华公司生物学家们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是经验和实用的产物。这些领域里的问题通常过于复杂,不管是理论知识、计划蓝图还是研究讨论都难以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尝试、失败、再尝试。 建筑学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因为人们都相信,古代的建筑与教堂的外观和线条是如此精美,一定是以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学为指导建造的,否则古代人怎么可能造出如此复杂的结构呢?但事实上,古代建筑与几何学几乎毫无关系。塔勒布在书中指出,几乎可以肯定,正是这些古代建筑师的实用智慧启发欧几里得写出了《几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 ),这本书其实是对古代建筑知识的总结。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对完美的渴望带来了思维上的两个误区。第一个是以为自己能够闭门造车,在象牙塔里单凭思考就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投身于现实世界,检验自己的猜想,从而找到其中的缺陷。这个问题是对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的过分依赖造成的。 第二个误区是对失败的恐惧。此前我们已经见到,很多人在失败后选择了忽视或掩盖错误。完美主义更加极端。你花了大量时间去设计和策划,决不允许自己失败,直到太晚才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个预设的闭路循环行为。你太害怕搞砸,干脆不敢上场。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大卫·贝尔斯(David Bayles)和特德·奥兰德(Ted Orland)在《艺术与恐惧》(Art and Fear )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陶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宣布把学生分为两组。对一组学生,教师将以数量为标准评分。老师告诉他们,在期末考试时,他会称量这些学生做的陶罐。如果陶罐重量超过 22 千克就能得 A,超过 18 千克得 B,以此类推。而对另一组学生,教师将以质量为标准评分。他们只需要交出一个最完美的陶罐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惊人的:质量最好的陶罐都是以数量为标准的那组学生的作品。贝尔斯和奥兰德写道:“当‘数量组’忙着大量生产陶器并从错误中学习时,‘质量组’就坐在那里,想着怎么能做出完美的成品。到最后,‘质量组’什么也没有,除了宏大的设想和一摊烂泥。”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心理学家巴比诺和克伦博尔特对完美主义者提出了一项建议。默念下面这些箴言:“我想成为音乐家,就必须先演奏很多首难听的曲子。”“我想成为网球大师,就必须先输掉很多比赛。”“我想成为以建造节能极简主义建筑闻名的建筑大师,就必须先设计一些效率低下、复杂笨重的建筑。” “尽早开始试错”这一做法代表了高科技革命带来的最简洁、优雅的理念:精益创业。要阐述这一概念需要很多术语,但其根源是简单的:测试与改进的价值。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家通常具有极高的智商,他们在睡觉时都能解数学题。精益创业的理念迫使他们把这份天赋用在从失败中发现问题上。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这种理念是怎么工作的呢?技术人员不会从零开始设计产品,而是先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 MVP。它指的是一个最初形态下的产品,与设想中的最终完成品有很多相同功能,以供早期用户测试使用。所谓早期用户,指的是那些产品一问世就去购买,并可以对身边人产生影响的消费者。 这种理念解决了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最根本的:人们为什么要买我们的产品?如果 MVP 具有最终产品的基本功能,但早期用户对其不感兴趣,那整个产品计划差不多就可以放弃了。如果失败发生在早期,企业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但如果 MVP 看起来能有市场,企业就能发现它在哪些方面还能加强。这就是精益创业理念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企业能发现消费者喜欢哪些功能,不喜欢哪些功能,也能发现[…]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和技术的因果关系发生了颠倒,比如世界上第一部排水蒸气机的发明。发明者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是一名乡下的五金商人,也是浸会的世俗传教士,并未受过什么教育。他的发明被詹姆斯·瓦特进一步改良,成为改变世界的蒸汽机。两人都是凭着直觉,从实用角度出发进行发明创造的。但蒸汽机的成功带来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种不可思议的装置为什么能够运转(蒸汽机并不符合当时的物理法则)?这一问题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尼古拉斯·莱昂纳德·萨迪·卡诺(Nicolas Léonard Sadi Carnot),他发现了热力学法则。试错机制孕育了技术的革新,而技术又促进了理论的创建,这就是线性模式的逆转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这种低估周遭世界复杂性的行为已经是如今人类心理学的一个被深入研究的对象,它可以用一个被称为“叙述谬误”(narrative fallacy)的概念来解释。这个概念是由哲学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对其做了深入研究。它指的是我们在事件发生后编造故事来描述自己所见的行为。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我们不懈地尝试着理解世界,于是叙述谬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们发现,那些具有说服力的故事总是简单、具体而非抽象的。在这些故事中,人们愿意夸大天才、愚蠢、意志等因素的作用,而不愿将结果归因于运气。同时,人们还会把讲述的重点集中在少数几个重大事件,而不是那些不计其数的未发生事件上。任何最近发生的大事件都可能在此类故事中被用作论据。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想一想航空业和医疗业的不同。在航空业界,人们对复杂性怀着深深的尊重。飞行员和业内专家知道,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面对的世界,也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它。航空这件事太复杂,人类的能力又有限,这两者之间的不对等导致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后果,那就是空难事故的发生。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这种思维模式就减少了认知失调的产生,增强了用模拟器等方法来检验设想的意愿。同时,这样想还能让人们在汇报问题时感到“安全”。整个体制的意义在于预防事故,在于尽一切可能去阻止错误的发生。但同时人们又清楚,在某种意义上,事故的发生是“正常”的。
2018年1月1日 计算 vs.测试
医疗业界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事故不会被视为复杂问题不可避免的结果,而会被当成犯错者能力不足的证明。那些声誉崇高、被认为不会犯错的资深医生尤其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在医疗业界,问题很难被上报,因为涉及人们的自尊。这样的后果很简单:整个医疗体制得不到发展。
2018年1月2日 计算 vs.测试
重叙述而轻测试的危险
2018年1月2日 计算 vs.测试
一些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人士表示,慈善业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要募集多少资金,而是应该进行试验,明确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加强学习。与其相信别人的叙述,不如去使用进化机制的力量
2018年1月2日 计算 vs.测试
在慈善花费的问题上,一个讽刺的事实是,很多捐献者愿意去查看的数据却会削弱证据的力量。这个数据就是所谓的费用比率,即管理费用与实际慈善支出的比值。很多捐献者希望慈善机构尽量降低这一比率。他们想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而不是给那些办公室里的雇员。
2018年1月2日 计算 vs.测试
但是收集证据的工作应该用管理费用而不是治疗费用支付,这意味着慈善机构更难进行测试了。沃德写道:“你也许会以为慈善机构应该知道哪种处理方式更有效。但其实他们往往并不知道,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无法进行充分的项目评估,因为要控制费用比率。另外,他们也常常意识不到这些数据的重要性。”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在这个假设的例子中,一组慢性病患者接受了放血治疗,其中一些人康复了。这是证明疗法有效的“证据”。患者好转了,当然会感到高兴。 然而,医生和病人都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进行放血治疗,会发生什么事。在试验中,这种假设常被形容为“反事实的”,指在日常的经历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但我们却无从知晓,因为我们做了其他的事。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需要强调的是,随机对照试验并非万能灵药。在某些情况下,此类试验实施难度很大,并有不道德的嫌疑。同时,制药公司常常在此类试验中作弊,以获得符合预期的结果。但这些都不是否定随机试验的理由,而是居心叵测者滥用此类试验的原因。 另一个关于随机试验的异议是,此类试验忽视了系统的整体性。例如,某种药物治愈了一种特定的症状,但也可能对人体其他部位产生长期的负面效果,或者治标不治本,比如给胃痛患者开的药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伤害,长远看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类似的项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洛杉矶警察局推出了一个项目,其中包括让孩子参观市立监狱并让犯人对他们“大喊大叫”。在内华达州卡森市的一个项目中,有青少年表示,监狱之旅让他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所有的犯人都喊着要强暴我们,并为争夺我们的东西大打出手”。很快,类似的项目被推广到了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 与此同时,关于这种项目的不利证据也越来越多。美国各地都进行了针对类似恐吓从善项目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的试验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恐吓从善没有好处。这个项目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其中一项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犯罪率比对照组高了 25 个百分点。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然而,在通过监狱大门的金属探测器时,这些孩子第一次感到了恐惧。“脸朝墙排队站好!”一名狱警喊道,“你们也许觉得这是一次观光,那你们就错了。从你们踏进大门的那一刻起,带你们过来的人就不再对你们有管辖权了。现在你们在我们的手上。我们让你们干什么你们就得干什么。头一件事就是把烟给我掐了!把口香糖吐了!把帽子摘了!”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他们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他们被勒令排成一队走进主狱区,一扇铁门在他们身后重重关闭。现在,他们已经身在高度警戒的监狱深处。罪犯们从二层俯视着他们。一个浑身肌肉的黑人喊道:“那个小杂种长得不赖啊,穿黄衣服那个!”另一个罪犯威胁道:“等你进来,就是我的人了!”孩子们望向狱警,希望他们能有所反应,但狱警对此视若无睹。他们越来越害怕了。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1979 年 3 月的第一周,夏皮罗的纪录片在 200 个大城市里播出。4 月,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恐吓从善”项目从美国被推广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法官、管教官员与其他专家都证实这种方法确有效果。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但是,事实证明,“恐吓从善”方式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它根本没用。严格的测试表明,参观过监狱的孩子在未来犯罪的可能性更高,而非更低——我们随后会看到这一点。“恐吓从善”不如叫“恐吓从恶”更合适。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败,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闭路循环现象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闭路循环因人们掩盖错误的行为而得以长期存在,也因为人们粉饰错误而不是直面错误的态度而长盛不衰。此外,闭路循环之所以总有用武之地,还有第三个原因:对证据的歪曲性解读。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在现实中,很多失败并没有这么简单。失败之上常常笼罩着模糊的迷雾。那些看上去成功的可能是失败,反过来也一样。这是进步道路上的又一难关。如果你连自己是不是失败了都不确定,又怎么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呢?或者用上一章的话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选择机制,又怎么能进化呢?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你重新设计了公司的网站,之后公司的销售额有所上升,你也许会认为是新网站促进了销售,毕竟两者是先后发生的。但你要怎么确定呢?也许销售额上升与新网站无关,而是因为竞争对手破产了,或者利率降低了,或者当月阴雨连绵,更多人选择网上购物。其实,你不对网站做出任何改变销售额反而会上涨更多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想知道网站与销售额到底有没有关系,光看销售数据是没有用的。同样,想知道放血疗法是否有效,光看有多少病人在接受这种疗法后康复了也没有用。道理很简单:你无法观察“反事实”。你不知道销售额的改变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也许这里有你根本没有考虑过的因素。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随机对照试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试验提供了一个高度清楚的检验方法,能让灰色地带变得非黑即白。这种方法把影响因素(放血疗法、新网站)和结果(康复、销售额)相隔离,不让其他因素产生影响,这样就能够明确反馈的真正意义。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也许永远无法发现真相。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从很多意义上说,“恐吓从善”不但是政府政策(可称得上 21 世纪的放血疗法)的缩影,也是整个世界的写照。这一项目本来可能会延续数十年甚至数个世纪,而得不到适当的检验。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恐吓从善”是一个象征,但更是一次警告。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然而,这些还只是小问题。更深的问题在于这种方法得到的证据从根本上看是不可靠的。首先,只有被寄回的调查问卷才能被统计到最终数据里,那些没有得到回应的问卷就被完全排除在外了。不难想象,这对结果的真实性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很可能只有那些确实改过自新的孩子的家长才有心情来回答这份问卷,那些继续执迷不悟的孩子的家长可能会直接把问卷扔到垃圾桶里,至少愿意回答的人数会减少。这将使最终数据产生极大的偏差。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这就是所谓的“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我们对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陌生。这与困扰古代医学的问题相同:只有经过放血疗法治疗后痊愈的患者才能证明其有效性。证据听上去很有力,但那是因为证据是不完整的。那些没挺过放血疗法的人根本没能得到表达意见的机会。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死了。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这部关于恐吓从善的纪录片中给出的数据最大的问题与反事实有关。即使所有人都答复了问卷(实际上并没有),我们仍然无法确定之后的行为改善是那次监狱之行的结果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也许行为的改善与监狱之行无关,也许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了、学校推出了一项新举措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也许没有那次监狱之行,孩子们的行为会变得更好。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但所有这些都无济于事,引人入胜的故事要比枯燥的数据诱惑力大得多。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我想你已经知道下面我要说什么了。结果是不容置疑的:恐吓从善没有好处,它只会对违法犯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这个项目可能导致犯罪率升高了 28% 之多。评估者用谨慎的语言对这个项目做出了根本性的批评:“我们认定,类似恐吓从善的项目很可能产生了有害效果并助长了犯罪行为……就算什么都不做,也比让未成年人参与这个项目强。”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闭路循环不仅是一个理论,它准确地描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时准确得令人害怕。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2010 年,斯佩恰莱承认了性侵和杀人罪行,被判 25 年监禁。现在,他又回到了拉威监狱,回到了这个故事开始的地方。这个故事让人不安,又发人深省。但其中最深刻的讽刺,让我们一窥闭路循环现象核心本质的事实——斯佩恰莱可能就要在下一代不良少年面前施展恐吓从善那一套了。④
2018年1月2日 监狱之行
美国正在逐步撤销对采用恐吓从善方法的项目的资助,但类似项目仍然在美国乃至全球各地不断出现。只要人们仍然宁愿相信故事而非数据,这种项目就不会消失。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关键问题是:投资起效了吗?当地人的生活像预想中那样得到改善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图表中,非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黑色实线表示。可以看到,这条线几乎没有产生过大波动。据此应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投入非洲的援助资金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没能刺激当地经济的活力,没能提高非洲人的生活水平。事实上,这看起来似乎是一次极大的浪费。 但有了前几章的经验,我们要对这个结论慎重考虑。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据没有涉及反事实的因素。也许援助资金实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许没有援助资金,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大大降低,就像图中的白色线条表示的那样。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传统的方式是改变谷歌工具栏的色调,看看结果如何。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问题。即使点击量上升了,谷歌也无法确认上升到底是出于色调的改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也许如果色调不变,点击量会上升更多。 这也是为什么在管理人员为迪万提出的颜色展开辩论时,一个产品经理决定进行一次测试。他选取了一种稍微不同的蓝色(带一点绿色),与迪万的蓝色进行竞争。进入谷歌网站的用户会随机面对这两种蓝色之一,他们的行为被记录了下来。这就是一次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的结果很明显:更多人愿意点击带点绿色的蓝色工具栏。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为企业提供随机试验服务的美国企业家兼作家吉姆·曼兹(Jim Manzi)估计,全美 20% 的零售业数据都会通过他的软件平台进行处理,这说明在商业领域,边际收益的方法已经非常普及。“在商业领域中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已经超越了其他领域的总和。”他对我说,“这是这一代商业中最重大的变革之一。” 哈拉斯集团(Harrah’s Casino Group)是这种变革的代表性企业。据说这个在全美经营赌场和度假村的公司对员工有三条金科玉律:“不可骚扰女性,不可盗窃,做试验必须有对照组。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来看看小林尊(Takeru Kobayashi)的故事。他是一名经济系学生,与女友住在日本东部四日市的一间公寓里。他一度穷困潦倒,连交电费都成问题。当时,他听说当地电视台举办了一项大胃王比赛,冠军奖金高达 5 000 美元,于是报名参加了比赛,认真练习了一段时间,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小林尊对大胃王比赛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全球各地都有类似的比赛,奖金也非常丰厚,参赛不失为一个脱贫致富的好办法。于是,正如《像怪人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Freak )这本书中记载的,小林尊把目标锁定在全世界最大的大胃王比赛——每年 7 月 4 日在纽约科尼岛上举行,由内森食品公司主办的“国际吃热狗大赛”上。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比赛规则很简单:在 12 分钟内吃下最多热狗的人获胜。参赛者可以喝任何饮料,但不能大量呕吐(在这项比赛中这被称为“运势逆转”)。 小林尊用边际收益的思维模式对比赛进行了准备。首先,他不去吃一整个热狗(此前所有的冠军都是这样吃的),而是先把热狗掰成两半。他发现这样一来他咀嚼得更加轻松,而且可以解放双手,加快拿取新热狗的速度。这就是一份边际收益。然后,他尝试着分开吃香肠和面包,而不是一起塞到嘴里。他发现自己吞香肠的速度非常快,但面包则难咽得多。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接下来,他又试验了用面包蘸水吃、蘸不同温度的水、蘸兑了植物油的水等各种方法,然后把自己练习的场面拍摄下来,用图表记录了各种数据,尝试各种不同的进食策略(不停猛吃、控制节奏、最后冲刺等),测试各种咀嚼、吞咽和扭动身体调整胃部空间以防止呕吐的方式。他对每一个微小的设想进行了测试。 刚到科尼岛时,他是个冷门人物,没人觉得他有可能赢。比起其他体形庞大的竞争对手,小林尊又矮又瘦。当时的世界纪录是在 12 分钟内吃下 25.125 个热狗,十分惊人。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人体的极限,但小林尊不这么想。这个学生彻底颠覆了这项大赛。他吃掉了 50 个热狗,这个不可思议的成绩几乎是原纪录的两倍。“人们总觉得胃口越大的人越能吃,”他说,“但实际上,这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处理面前的食物。”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这是一个边际收益问题。”他说,“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边际收益”一词已经成为各领域最为炙手可热的概念之一,不仅限于体育界。在商业会议和研讨会上,甚至在军队里,边际效益都是一个被频繁讨论的基本问题。在英国,很多运动队现在都要雇佣一个专门负责分析边际收益的主管。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也许援助资金的实际效果比黑色实线给你的感受还要差。也许整个援助计划就是一场灾难,破坏了积极性,催生了腐败,拖累了经济增长。也许没有援助,非洲反而能大步前行,就像虚线所表示的那样。我们要怎么知道会发生的是哪种情况呢?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坐在那里空想一些改变世界的理论是很容易的,但我们的直觉常常是错误的。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仅凭空想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唯一能确认的方法是走出去对你的想法和计划进行测试,并意识到自己会犯错。这并非一件坏事,它能让人进步。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现在我们知道答案了。边际收益的意思不是在小处进行改动并期望得到很大的效果,而应该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这样就能找出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而哪些没有。这种方法建立在一个基本的经验之上:要知道某个因素是否有用,就必须把它的影响分离出来。对照试验从本质上说,就有“边际”的特点。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这就是高速运转的边际收益。“在对最终的功能加以改进之前,你要先改进数据采集的方式,这样你才能明白此前不了解的事。”沃尔斯说,“这很重要。因为你必须在正确的时间掌握正确的信息,才能选出最合适的方式来进一步改善并指导比赛。”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在(2012 年)12 月底,我们对研发中的发动机进行了测试。我们的设计初衷并不是让这个发动机十全十美,没有尝试算出完美的重量或空气动力学的设计。我们在研发早期就造出了一个可以工作的样品,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测试和改进。正是测试间的这种学习过程使我们创造出了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发动机。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争取边际收益的方法不仅限于机械改进方面。要解决数据显示出的问题,需要判断力和创造力。这种判断力在接下来的最优化循环中也会得到测试。而如果没有反馈机制的引导,创造力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成功源于创造力和测试复杂的相互作用,源于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协作。这就是最优化循环的两大动力。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布雷斯福德、迪弗洛和沃尔斯则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失败。每一个错误、每一个漏洞、每一个失败,无论有多小,实际上都可以看作边际收益。失败不再被当成威胁,而是被看作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像是飞行安全专家,把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经历都当成一次宝贵机会,好在日后防患于未然。②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会议室中的每个人都头戴耳麦,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会议室角落里有一个大屏幕,英国大本营的车队成员会用这个屏幕进行视频会议。会议的大部分内容不能在此透露,但会议过程确实精彩纷呈。汉密尔顿和罗斯伯格要对方方面面的细节发表看法:轮胎、发动机、头盔,甚至比赛中的饮料是否保持了正确的温度。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谷歌邮件的用户被随机分成了 40 组,每组占全部人数的 2.5%。他们在访问谷歌网站时会看到不同的色调,网站对他们的选择进行了跟踪记录。这样一来,谷歌没有通过异想天开或是夸夸其谈,而是通过测试选出了最好的色调。他们通过测试与失败的方式决定了最佳颜色。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现在这种方法已经成为谷歌公司工作方式的一个关键部分。截至 2010 年,谷歌每年平均进行 1.2 万次随机对照试验。这个数字很惊人,它意味着谷歌经历了数以万计的微小失败。每一次试验看上去都像是吹毛求疵,但是累积起来的效果却不容小觑。谷歌公司英国业务总经理丹·考伯利(Dan Cobley)表示,色调的变化让谷歌公司的年收入增加了 2 亿美元。④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无论是在商业还是别的领域,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大都取决于试验对象所处的环境。比如,一项试验证明某种方法能提升肯尼亚的教育水平,但不代表这种方法在伦敦也有效。⑤ 这既是社交界的好处,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反复进行试验,才能发现试验结论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推广到其他环境中。要实现这一点,我们要建立能够进行大规模试验的空间,并降低每次试验的成本。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表面看来,似乎只有大型企业、政府和运动团队才能采用试验获取边际收益,毕竟,对照试验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进行。但是对设想进行测试说到底是一种思维观念,需要的是思想上的诚实和从失败中学习的意愿。这样看来,边际收益就与所有行业都有关了。事实上,它与几乎一切问题都有关。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小林尊比历史上任何一名选手吃得都多,不是因为他去做了胃部增大手术或者比别人多出了一条食道(有选手真的这么说)。他的胜利来源于边际收益的累积。通过在各种微小领域采取严格测量的方式收获的失败经验,他走向了成功。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行为方式。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但这张图同时也揭示了边际收益的局限性。通常在商业、科技等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进步并不意味着小心翼翼的试探,而是创造性的飞跃。进步意味着发挥想象力,让整个问题发生质变。实际上,这才是引领当今世界变革的最重要因素。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在这张图中,较高的山代表了新的行业格局。边际收益是追求局部最大值的策略,它只能帮你攀上第一座山,但你到达山顶后再去小步试探,无论测试方式有多么完备,也不能再向上一步了。要继续保持竞争力,百视达必须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开发新技术,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在政治、科技和商业领域,人们一直在权衡,到底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开拓新局面的大胆飞跃上还是该专注于边际收益,让已有的设想达到最优化。是该测试小设想还是大设想?是要改变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是选择顾全大局(即所谓的“格式塔”⑧ )还是注重细节(边际)?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答案很简单:必须二者兼顾。对一个系统或是一个机构而言,成功意味着同时具备对整体与细节的思考能力,既要有想象力,又要有自控力,既要能投身细节之中,又要能抽身事外,从宏观角度整体看待问题。
2018年1月2日 天空车队的成功法则
我们明白了通过对微小失败的认识,我们能不断获得微小的成功。边际收益作为一种观念,完全取决于察觉微小、潜在的弱点并从中学习的能力。下面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戴森的发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这两样东西合并起来,他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创造性的举动首先是一种合成。“我想,可能是我这么多年的郁闷经历让我成了发现解决方案的最佳人选。”他说,“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把两种已有的技术结合在一起。” 事实证明,这种结合行为是创造力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就是把葡萄酒压榨技术(这种技术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和纸张的压印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莱特兄弟把他们对自行车的了解带入了动力飞行的问题中。 谷歌公司排序算法的成功,是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一种给学术论文排序的既有方法的基础上创造的。 透明胶带是一个获得了极大商业成功的发明,它来源于胶水和玻璃纸的结合。 折叠式婴儿车的灵感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斗机的折叠式起落架,这种技术被应用在已有的婴儿车制造技术中。 难怪堪称融合概念艺术大师的史蒂夫·乔布斯曾说:“创造力不过就是把事物联系在一起。”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要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群体独立发明”这一现象。斯蒂芬·约翰逊列出了一份详细的列表,上面记载了很多人在几乎同一时间里各自独立工作后产生的突破与进展。 比如,太阳黑子是 4 名科学家于 1611 年分别在 4 个不同的国家发现的。17 世纪 70 年代,艾萨克·牛顿爵士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先后发明了微积分。1745 年,埃瓦尔德·乔格·冯·克莱斯特(Ewald Georg von Kleist)发明了电池的雏形,荷兰莱顿城的安德雷斯·昆努斯(Andreas Cuneus)在 1746 年也独立研制出了类似的装置。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19 世纪 40 年代,4 名科学家各自独立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自然选择进化论由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一位不出名但极为杰出的学者)在 19 世纪中期分别提出。S. 克钦斯基(Korschinsky)和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分别于 1889 年和 1901 年发表了基因突变的相关发现。 就连爱因斯坦的研究也有同行者。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于 1904 年就提出了“相对性原理”,1 年以后,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里程碑论文。 20 世纪 20 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奥格伯恩(William Ogburn)和多萝西·托玛斯(Dorothy Thomas)在一篇论文中列举了 148 个事例,说明这种群体独立发明是正常现象,而不是一种特例。他们把这篇论文命名为《发明是必然的吗[…]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森对创造力的这个特点十分了解。“每次我在某个特定领域申请专利时,就会发现别人早已等在那里。”他说,“在我们申请过的数千项专利中,没有一项是别人没做过的。比如气旋吸尘器,就早已有了多项相关专利。” 这就引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什么第一个想出气旋吸尘器的人不去利用这个发明赚大钱呢(第一项气旋吸尘器相关专利早在 1928 年就出现了)?为什么是戴森而不是之前的人改变了世界家庭清洁行业的格局呢? 我们已经发现,我们容易忽视灵感到来之前的过程,但我们更容易忽视之后的事情。正是这种忽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改变了世界,而另一些人只是专利手册上的注脚。 灵感降临的时刻并非发明创造的终点,而是最激动人心的过程的开始。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戴森一共进行了多达 5 127 次试验,才完善了这项技术,将其应用于吸尘器的制造中。创造性的飞跃至关重要,而且难能可贵,但那毕竟只是创造过程的开始,真正艰难的工作在于耐心地通过自下而上的反复打磨不断改进设计方案。换句话说,通过灵感的迸发,戴森来到了一座更高的山的脚下。现在,他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工作,向着新高度进发。 戴森说: 我去申请专利时,总有别人先我一步。我说服专利审查员的理由是:也许他们从木材商店回来后也会产生同样的灵感,甚至他们也做出了早期的样机,但没有一个人能制造出真正有效的产品。我的产品在统计学角度看与他们的完全不同。这就是我的决定性优势。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吉姆·柯林斯写道:“安全剃刀的发明者不是吉列,而是 Star;拍立得相机的发明者不是宝丽来,而是 Dubroni;计算机表格运算的发明者不是微软,而是 VisiCorp;在线售书方式的发明者不是亚马逊;在线互联网服务的发明者也不是美国在线公司(AOL)。” 这些赢家,这些不是第一个想出创意却让创意大获成功的公司,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可以用一个词来解答:执行力。它并不仅指把一个创意打磨成优秀解决方案的过程,更指完美的生产过程、完整的供给链条和完善的交付手段。④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柯林斯写道: 我们认为,每一种环境都有一个“创新的门槛”。要跨过这道门槛,才能参与到竞争中来……那些连门槛都没摸到的公司是不可能赢的。但令我们吃惊的是,一旦跨过了这道门槛,创意再出众似乎也没什么太大用处了,在高度复杂的环境中尤其如此。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玩具总动员 2》是皮克斯创意过程的又一个典型案例。距预计的上映日期还有 1 年时,故事大纲还没有成型。故事的焦点是玩具牛仔胡迪的选择:是在收藏家的柜子里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还是回到他所爱的小主人安迪身边?问题是,这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电影,因此观众知道这部电影必然有个大团圆结局,胡迪一定会回到安迪身边。 “这部电影需要让人相信胡迪面对着一个真正两难的选择,这种处境还要让观众感同身受。换句话说,这部电影需要的是戏剧性。”卡特姆在回忆录中写道。时间越来越少,打磨故事的过程也越来越紧张。公司员工加班到深夜,测试各种想法。 当时,有一名艺术设计师忘记送孩子去托儿所,于是就把孩子带到了公司。在工作了几小时后,他的妻子打电话来询问孩子的情况,这名设计师才突然想起自己把孩子留在了停车场中被晒得[…]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在我们的谈话接近尾声时,我问戴森,他为什么每天还要来上班,而不是坐享财富。“很多人都这样问我。他们似乎以为我应该每天跷着脚无所事事。”他笑着说。 但答案很简单:我喜欢创新的过程。我喜欢每天来到这里测试新创意。我们在未来几年里计划推出很多新产品。 但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在不断改进吸尘器。我们没有在 5 127 次测试后止步。现在,我们有一种同时使用 48 个气旋分离器的技术,能让灰尘在 20 万倍重力加速度下进行旋转。这会产生极大的离心力,因此能够分离最细小的颗粒,但就算这一步也不是终点。最让我激动的是,我们其实才刚刚开始。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更多研究表明,善于提出异议的讨论不但能比头脑风暴启发更多创意,而且这些创意也更具想象力和可行性。内梅斯说:“我们发现,鼓励辩论,甚至是批评,能够刺激更多创意的产生。在一个允许甚至是鼓励表达不同意见的文化中,可能会诞生最多的创意。”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头脑风暴的问题不在于这种方法坚持让大家自由发言或快速联想,而在于当这些建议得不到批评的反馈时,它们也就没有回应的对象了。批评能让问题浮出水面,把困难摆到桌上,这样我们才能换个角度思考。当我们的设想被驳斥时,我们就会对现实有新的认识。把失败从创造中去除,就好像把火焰与氧气隔绝一样。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在《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Incognito :The Secret Lives of the Brain )中写道:“当灵感出现时,神经回路其实已经用了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处理问题、统一信息并尝试新的组合方法。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灵感的来临,却很少去关注背后隐藏的那个庞大的思考机器。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作家斯蒂芬·约翰逊(Steven Johnson)写道:“同事们的诘问让研究者不得不从全新的角度或层面来考虑自己的实验。小组之间的互动对研究者的设想提出了挑战……创新的发源地并非显微镜,而是会议桌。”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城市中总是充满了创意,为什么建筑物的中庭是个重要的地方。事实上,任何把人和想法聚在一起、让人们与彼此接触的环境都对创意很有助益。这些环境促进了不同意见的结合,让人们面对面展开质疑和批评。这一切都有助于创意的产生。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创意高度依赖环境,它是对特定时间地点下的特定问题产生的回应。脱离了环境,创意就没有了诞生的理由,也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创造力的“回应性”特点造成的。牛顿力学定律的失效导致了特定问题的产生,需要特定的解法。不只是爱因斯坦和庞加莱,亨德里克·洛伦兹(Hendrik Lorentz)和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当时也在寻求解决办法。事实上,在相对论问题上有所谓的“相对论优先权之争”,讨论的就是谁在什么时候发现了什么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1983 年到 2002 年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在专利数量方面超过了主要竞争对手安进公司(Amgen)2 倍多(从被引用次数来看,其专利影响力也胜过了安进公司),但安进公司的收入却是基因泰克的 30 多倍。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戴森不是第一个想到气旋式吸尘器的人,甚至不是第二个或第三个,但他是唯一坚持失败,直到让概念变为可行性方案的人。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生产过程,因此才能持续不断地售出产品。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到了 1973 年,人人都在用英特尔的产品。他们的广告语不是“英特尔发明创造”,而是“英特尔说到做到”。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如果生产过程粗制滥造,再完美的设计也没有用。如果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能否按时收货,再创新的工程解决方案也没有用。不能保证持续生产能力就意味着伟大的创意无法变成精良的产品。创意只占整个生产过程的 2%。一定不能忽视其余的部分。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戴森呼吁人们不但要给孩子们提供解答问题的条件,更要给他们创造提出问题的条件。“学校教育的问题在于过度注重死记硬背,比如化学方程式和理论知识,因为这些需要反复记诵。但孩子们不能通过试验和实际经验来获取知识,这太可惜了。两者都是必要的。”
2018年1月2日 第 10 章 失败激发创新
我的策略永远是尽早尽快地犯错……基本上这意味着我们反正要搞砸,不如干脆承认这一点。我们不要害怕搞砸,但要快一点搞砸,这样我们就能尽早找到答案了。没学会走是不可能会跑的。我不可能一次就做对,但我能很早、很快做错。
2018年1月3日 第 11 章 利比亚阿拉伯航空 114 号航班
从错误中学习的动力与追求公正文化氛围的动力是完全相同的。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就等于从错误中学习的态度。要形成开诚布公的态度,我们一定要避免过早谴责他人的行为。在一个真正具有进步性的系统中,所有这些正确的态度都是缺一不可的。 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真正的无知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拒绝学习的态度。”
2018年1月2日 第 11 章 利比亚阿拉伯航空 114 号航班
如果我们想学到东西,就必须应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我们要抗拒自己心中不问青红皂白就谴责别人的冲动,并深入调查错误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弄清事情的真相,营造出一种基于开放和诚实而非自我保护与掩盖事实的观念与文化。
2018年1月2日 第 11 章 利比亚阿拉伯航空 114 号航班
这种急于谴责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一种被称为“圆圈行刑队”(circular firing squad)② 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在谴责别人。在商业、政治和军事等领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经常在一群人互相推卸责任时发生。但在“圆圈行刑队”情况下的人们通常都在发自内心地谴责别人,他们是真的认为别人犯了错。
2018年1月2日 第 11 章 利比亚阿拉伯航空 114 号航班
在商业、政治、航空、医疗等领域,人们犯错的原因往往难以辨明,而又与环境有关。问题通常不是因为缺乏注意力,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惩处力度不会减少错误,只会减少人们揭露错误的行为,让错误被掩盖起来。文化氛围越不公平,对无心之失的惩罚就越重,谴责相关人员的决定就越仓促,有效信息也就越埋越深。这样一来,没人能吸取教训,同样的错误会反复出现,导致更多人受到惩罚,进而引发更多掩盖错误的行为。
2018年1月3日 第 11 章 利比亚阿拉伯航空 114 号航班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是一个得到广泛研究的心理倾向。我们一旦了解了一起事件的后果,如患者死亡、飞机坠毁、电脑系统故障等,想摆脱这种后果对思维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当事人往往面对着环境的压力,需要协调多重需要,无法预知某个决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1988 年,英国克拉珀姆岔道口发生三列火车相撞事故,造成 35 人死亡。这起事故的调查员曾说:“从事后的角度看问题,所有的人类行为和决定都会充满缺陷与不合理。”
2018年1月3日 第 13 章 贝克汉姆效应
迄今为止,已有数十项试验证明了这两种思维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广泛后果。在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和一名同事设计的一次试验中,一些 11~12 岁的儿童要接受 8 次简单的测试,然后还要接受 4 次非常困难的测试。试验过程中,分别具有两种思维模式的儿童的表现有显著的差异。 德韦克是这样描述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儿童的:“这一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很快就开始把自己能力不够、智力不足当作失败的理由。他们会说‘我想我不怎么聪明’‘我的记性一直不怎么样’或者‘我不擅长做这种事’这样的话。遭遇失败后,三分之二的孩子表现明显变差了,超过一半的孩子最后的表现完全不及格。 而对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儿童,德韦克是这样评价的: 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遭受了失败……在这种乐观[…]
2018年1月3日 第 13 章 贝克汉姆效应
我们的观念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期望成功来得越快越好。比如,电视真人秀节目会暗示或引导我们去相信,只要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或者观众,就达到了成功。真人秀讲述的都是一夜成名的故事,这也是此类节目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但在真实生活中,成功很少来得这么容易。无论是发明双层气旋吸尘器、踢出世界级的任意球还是成为象棋大师或军事家,这些成功都需要长年的努力,需要有刻苦奋斗和百折不挠的意愿,去面对困难与挑战。 如果年轻人都认为只要是天才就能轻易成功,他们还有理由去奋斗吗?比如,他们去学小提琴而不能马上成为大师,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天赋,就会放弃。认为成功唾手可得这种错误的想法毁掉了人们的韧性。
2018年1月3日 第 13 章 贝克汉姆效应
2014 年春天,我前往巴黎对贝克汉姆进行采访。那是他在巴黎圣日耳曼队的最后一年,他住在距爱丽舍宫不远的布里斯托酒店里。“人们在谈论我的任意球时总会说那些进球。”他说,“但我一想到任意球,就会想到所有那些失误。在掌握诀窍之前,我射失了无数次。”
2018年1月3日 第 13 章 贝克汉姆效应
固定型思维者的大脑仿佛对错误视而不见,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错误上面。另一方面,对成长型思维者来说,错误似乎很有趣,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Pe 信号的强度与犯错后的表现改进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8年1月3日 第 13 章 贝克汉姆效应
那些认为成功是由天赋和先天智力决定的人更容易被错误吓倒。他们会觉得失败证明自己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而且以后也不会有,毕竟,他们认为先天条件无法改变。他们会更害怕面对别人的评判,失败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
2018年1月3日 第 13 章 贝克汉姆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放弃也不总是一件坏事。如果你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做无用功,那你的生命就注定被虚掷了。在某个时刻,你不得不权衡继续奋斗的代价与适时放弃并开始新尝试之间的利弊,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创业如此,生活亦如此。让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从其他领域发现同样的道理。在数学领域,中国和日本学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优秀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对各国 15 岁学生的成绩进行了排名。在数学这一栏,中国学生高居榜首,日本学生名列第 7。英国和美国学生则远远落后,分别排在第 26 位和第 36 位。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国家对数学的不同态度。在英国和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是一种天赋。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数学很吃力,就会被认为没有数学天赋。在这些国家的学校里,你会听到学生们说 “我就是没有学数学的脑子”这样的话。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乔·鲍勒尔(Jo Boaler)表示:“美国人和英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只有少部分人能明白数学[…]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但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那个赛季曼联队的首场比赛,对手是莱斯特城。当时曼联以 1 比 2 落后,并获得了一次任意球的机会,罚球点就在禁区边缘。这对贝克汉姆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因为当时距圣埃蒂安的红牌事件仅有几个星期,贝克汉姆整场比赛都面对着对方球迷的嘘声。他后来说,他在摆放皮球时非常紧张,但当他后退几步,准备罚球时,他感到一切都变了。他说: 准备踢出任意球时,我感到自己的意志力变强了。当时我很可能会沮丧消沉,担心结果,但我感到了内心的坚强。部分原因是(曼联球迷)给我的巨大支持,但也是因为我多年的刻苦练习,我在风雨中踢过的几万次任意球。是那种练习给了我信心。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很少有人能像贝克汉姆在圣埃蒂安那样,面对天下皆知的逆境。要抗争逆境、从失败中站起,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挫折。失败是为了证明我们能力不足吗?失败了就意味着我们没本事完成任务吗?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才会有的反应。他们在阻碍面前气馁,丧失了求胜的意志。他们千方百计地逃避挫折,即使这些挫折能让他们获益。 但如果你把失败看成学习的机会,相信练习的力量能帮你在困境中成长,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动摇。你会向失败敞开怀抱,把它当作进步的良机。无论是改进吸尘器、创建科学新理论,还是展开大有前途的足球生涯,都是如此。 “被罚出场很倒霉,但我学到了宝贵的一课。”贝克汉姆对我说,“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我们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集体,只要我们想发挥潜力,就必须重新定义失败。本书在开头就已经提到了这一点。从很多意义上说,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目的。我们已经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失败,重新审视过失败的意义,也考虑过应对失败的方式。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没有人是生来害怕失败的。这不是一种本能,而是随着我们长大而逐渐发展的观念。很小的孩子是完全不怕失败的,他们很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速度非常快。我们要做的是让失败有价值,要善于失败。我的意思是要去冒险,如果行不通,也要从中学到东西。 在失败后假装一切正常或者谴责别人都是无益的。那样做只会浪费了解自己,并在自身的技能、经验和资格等方面发现问题的机会。而一旦抓住了学习的机会,你就能行动起来,有所作为。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这个试验可以解释教育和人生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获得最多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最脆弱的。他们凭着完美的表现赢得了太多掌声,获得了无尽的赞美,却偏偏没有机会去体验人人都会面对的挫折。有人发现,年轻女孩格外容易陷入这种情况。在小学保持优异成绩、被教师评价为“能力卓越”的女生,在失败后所受的打击往往最大。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但这种实实在在的差异真的是由“对失败的认识”这种无形的概念所决定的吗?2009 年,全球创业观察为此进行了一次大型调查。他们对 20 个由创新驱动的发达经济体对创业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十分明确。日本人对失败最为恐惧,而美国人则属于最无畏的人群之一。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鲍勒尔讲述了他的上海之行,这里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优秀的。“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些问题,然后叫了一些学生,让他们念出自己的答案。学生们高兴地回答问题时,翻译靠过来跟我说,被老师点名的都是答错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很乐意和其他人分享错误经验,因为老师也很重视这些错误。”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表面上看来,自我妨碍行为令人费解:年轻的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几周停止刻苦训练;销售人士在重要的商品宣传活动前不去了解相关信息;聪明的大学生在关键考试前突然决定要去喝个烂醉。但是,以固定型思维模式为前提看这个问题,就说得通了。正是因为要参加的活动太重要,因此失败才可怕,所以他们才会不顾一切地为可能的失败寻找借口。一名心理学家表示:“人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的小毛病(醉酒),来逃避承认更加严重的错误(我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
2018年1月3日 最成功也最脆弱
简而言之,自尊心作为一种心理特点,其价值被大大高估了。如果我们担心自己可能不那么完美,就会损失学习的机会。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毅力,是直面失败并从中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这才是成长的全部意义。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他还对证实性偏见的危险性做出了警告: 人类理解力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不论是作为已经公认的意见而加以采取或是作为合于己意的意见而加以采取),便会牵引一切其他事物来支持、来强合于那个意见。纵然在另一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重的事例,它也不是把它们忽略了,蔑视了,就是借一点什么区分把它们撇开和排掉,竟将先入的判断持守到很大而有害的程度,为的是使原有结论的权威得以保持不受触犯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伽利略在给德国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开普勒,我想我们应该嘲笑那些愚不可及的凡夫俗子。这所学院的学者们像蛇一样冥顽不灵,不愿睁眼看看行星、月球或是望远镜,即使我已经上千次地主动、免费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对此你又能说什么呢?就像蛇没有耳朵一样,这些学者也在真理之光前闭上了双眼。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如果我们只会互相鼓励要去把事情做对,要尽善尽美,要完美无缺,那么我们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可以不通过失败走向成功,不跌倒也能攀登高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对这种误解发起挑战。 要这样做,就必须掀起一场变革。对错误的积极态度会改变我们职业、学校和政治机构的方方面面。这并不容易,无疑会遇到阻碍,但值得为之奋斗。我们不能再对批评和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我们应该去直面它们。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哈佛商学院的艾米·埃德蒙森指出: 负责试行新产品或新服务的管理者们……往往会尽己所能,保证试行产品一推出就完美无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却可能阻碍正式产品的成功。负责试行产品的管理者们往往为产品设计了最佳而非最有代表性的条件,因此这些产品无法让人发现哪里有问题。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最近几年,另外一种“以失败为基础”的方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就是所谓的“死前验尸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团队会在一个计划付诸实施以前就去研究它为什么会失败,这是顶极的“尽快失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人们对自己的担忧畅所欲言,而不会因为害怕悲观论调而闭口不言。 “死前验尸法”与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根本不同。采用这种方法的团队一开始就会被告知“病人已死”。项目已经失败了,没能达成预期目标,计划泡汤了。团队成员会被要求找出失败的合理解释。通过把失败具体化而非抽象化,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产生变化。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培根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挑战了限制人类长达数百年的教条化知识体系。像古希腊人一样,他指出科学不是为了捍卫真理,而是为了向真理发出挑战,科学在于试验与学习的勇气。他写道:“科学真正的、合法的目的无过于此:赋予人类新的发现与力量。”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但这两种世界观——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昭示,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发现——之间的争斗却愈演愈烈。当伽利略使用他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金星的相位和月球上的环形山后,他指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两个世纪以来的学者大都倾向于自由市场经济与自由社会,正是因为这种体系对人类“推行未经测试的措施”这种倾向性构成了阻碍。自由市场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体系能够累积成千上万次“有用的失败”,并加以利用。与之相对,计划经济正是因为不具备这种能力才乏善可陈。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成功取决于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要如何从不同的进化系统中做出选择呢?试验是个好办法。比如,在橄榄球运动中,你可以把一队能力相当的年轻选手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几周之后,把他们召集在一起,看看谁的进步大。在测量方法客观的前提下,用这种对照试验的方式,能够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找出哪种训练方式更有效。换句话说,这种选择进化系统的方式本身也具有进化的特点。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要利用失败的力量,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实际问题是降低这样做的成本。对企业和政府来说,降低成本的一个方式是推出试行计划,这让企业和政府有机会在小规模的摸索中学到东西。但关键在于设计这些计划的目的是要测试而非肯定设想。如果你为这种试行计划投入过多,只为追求最佳效果,那么你还是不会学到任何东西。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死前验尸”的目的不是否决计划,而是加强计划,这种方法也很容易施行。“我的观点是,对一个即将实行的计划进行‘死前验尸’不会导致这个计划被弃置。”卡内曼说,“但这个计划可能被加以改进,变成更有利的形态。因此,‘死前验尸’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方法。”
2018年1月3日 真理观的历史变迁
我们介绍过边际收益、精益创业等各种方法。这些方法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利用进化机制的无穷力量。在顾及背景的前提下,以成长型思维模式为指导,这些方法就能开启一项威力无穷的进程:累积适应。
所有摘录来自

[英] 马修·萨伊德. “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江西人民出版社,

发自我的 iPad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