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linux io_uring 性能测试 及其 实现原理的一些探索

先看看性能

io_uring 需要内核版本在5.1 及以上才支持,liburing的编译安装 很简单,直接clone 官方的代码,sudo make && sudo make install 就好了,本文是在内核5.12版本 上测试的。

在描述io_uring 的性能之前,我们先直接看一组实测数据:

这组数据是在3D XPoint 介质的硬盘 : optane-5800上测试的,optane5800 能够提供(randread100% 150w/s , randwrite 100% 150w/s)的性能。

DirectDepthJobsQpsDisk WidthLatency(avg,99,995,9999 us)
AIO - RandRead(4K)11111.2w/s436M8:9:10:18
AIO - RandRead(4K)132129w/s1.1G109:112:112:115
AIO - RandRead(4K)1128129w/s1.1G439:441:445:465
AIO - RandRead(4K)1256129w/s1.1G881:889:898:938
URING-RandRead(4K)11111.2w/s437M8:8:9:18
URING-RandRead(4K)132130.1w/s1.1G106:108:108:110
URING-RandRead(4K)1128130.1w/s1.1G426:429:429:498
URING-RandRead(4K)1256130w/s1.1G854:857:857:1004
URING-RandRead(4K) sq_poll11113.5w/s527M7:7:8:18
URING-RandRead(4K) sq_poll132149.4w/s1.9G64:70:72:83
URING-RandRead(4K) sq_poll1128149.4w/s1.9G259:281:281:314
URING-RandRead(4K) sq_poll1256149.1w/s1.9G521:545:545:652
URING-RandRead(4K) sq_poll0119.8w/s383M8:11:12:20
URING-RandRead(4K) sq_poll032126w/s0.99G121:174:178:1158
URING-RandRead(4K) sq_poll0128125.1w/s976M507:742:750:116917

进行测试的fio 脚本如下:

# aio
[global]
ioengine=libaio
direct=0
randrepeat=1
threads=8
runtime=15
time_based
size=1G
directory=../test-data
group_reporting
[read256B-rand]
bs=4096
rw=randread
numjobs=1
iodepth=128

# io_uring
[global]
ioengine=io_uring
sqthread_poll=1 #开启io_uring sq_poll模式
direct=1
randrepeat=1
threads=8
runtime=15
time_based
size=1G
directory=../test-data
group_reporting
[read256B-rand]
bs=4096
rw=randread
numjobs=1
iodepth=128

通过上面的测试,我们能够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1. 这种高队列深度的测试下,可以看到io_uring 在开启sq_poll之后的性能 相比于aio 的高队列深度的处理能力好接近一倍;
  2. 在较低队列深度 以及不开启 sq_poll 模式的情况下,io_uring 整体没有太大的优势,或者说一样的性能。
  3. 在buffer I/O (direct=0) 下,io_uring 也不会有太大的优势,因为都得通过 os-cache 来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aio和io_uring 在高并发下(jobs 的数目不断增加),都是可以达到当前磁盘的性能瓶颈的。

AIO 的基本实现

那有这样的测试现象,我们可能会有一些疑问,就这性能?我们在nvme上做软件,希望发挥的是整个磁盘的性能,而不是比拼谁的队列深度大,谁的优势更大。。。 我用aio 做batch 也能达到磁盘的性能瓶颈,为什么要选择 对于数据库/存储 领域来说 好像“如日中天”的io_uring呢。

我们先来看看aio 的大体实现,没有涉及到源代码。
aio 主要提供了三个系统调用:

  • io_setup 初始化一些内核态的数据结构
  • io_submit 用于用户态提交io 请求
  • io_getevents 用于io 请求处理完成之后的io 收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体的IO调度过程如下:
  1. io_setup 完成一些内核数据结构的初始化(包括内核中的 aio 调度队列,aio_ring_info 的ring-buffer缓冲区)
  2. 用户态构造一批io请求,通过io_submit 拷贝请求到内核态io 队列(文件系统之上,上图没有体现出来)之后返回到用户态。
  3. 内核态继续通过内核i/o 栈处理io请求,处理完成之后 通过 aio_complete 函数将处理完成的请求放入到 aio_ring_info,每一个io请求是一个io_event。
  4. 用户态通过 io_getevents 系统调用 从 aio_ring_info(ring-buffer) 的head 拿处理完成的io_event,如果head==tail,则表示这个ring-buffer是空的。拿到之后,将拿到的io_event 一批从内核态拷贝到用户态。

如果单纯看 谁能将磁盘性能完整发挥出来,那毋庸置疑,大家都可以;那为什么做存储的对io_uring 的出现如此热衷呢?我们就得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来看看两者之间的差异了:

  1. 使用AIO的话,请求调度都需要直接由通用块层来调度处理,所以需要O_DIRECT标记。这就意味着,使用AIO的应用都无法享受os cache,这对与存储应用来说并不友好,cache都得自己来维护,而且显然没有os page-cache性能以及稳定性有优势。

    而使用io_uring 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当然,io_uring在 buffer I/O下显然没有太大的优势。

  2. 延时上的开销。AIO 提交用户请求的时候 通过io_submit调用,收割用户请求的时候通过io_getevents,正常应用的时候每一个请求都意味着至少两次系统调用(I/O提交和I/O收割),而对于io_uring来说,I/O 提交和I/O收割都可以 offload 给内核。这样相比于AIO 来说,io_uring能够极大得减少 系统调用引入的上下文切换。

  3. io_uring 能够支持针对submit queue的polling,启动一个内核线程进行polling,加速请求的提交和收割;对于aio来说,这里就没有这样的机制。

总的来说,io_uring 能够保证上层应用 对系统资源(cache)正常使用的同时 ,降低应用 下发的请求延时和CPU的开销,在单实例高队深下,能够显著优于同等队深下的AIO性能。

io_ring 使用

io_uring 基本接口

io_uring的用户态API 提供了三个系统调用,io_uring_setupio_uring_enterio_uring_register

  • int io_uring_setup(u32 entries, struct io_uring_params *p); 这个接口 用于创建 拥有 entries 个请求的 提交队列(SQ) 和 完成队列(CQ),并且返回给用户一个fd。这个fd可以用做在同一个uring实例上 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共享sq和cq 队列,这样能够避免在请求完成时不需要从完成队列拷贝数据到用户态了。io_uring_params 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配置来设置uring 实例的创建行为。包括 单不限于开启 IORING_SETUP_IOPOLLIORING_SETUP_SQPOLL 两种 poll 模式。 后面会细说。

  • int io_uring_register(unsigned int fd, unsigned int opcode, void *arg, unsigned int nr_args);

    这个接口主要用于注册用户态和内核态共享的缓冲区,即将 setup 返回的fd中的数据结构 映射到共享内存,从而进一步减少用户I/O 提交到uring 队列中的开销。

  • int io_uring_enter(unsigned int fd, unsigned int to_submit, unsigned int min_complete, unsigned int flags, sigset_t *sig);

    这个接口既能够提交 新的I/O请求 ,又能够支持I/O收割。

liburing 的使用

可以从上面的几个系统调用能够简单看到 用户在自主使用这三个系统调用来调度 I/O请求时 还是比较麻烦的,像io_uring_setup 之后的fd,我们用户层想要使用创建好的sq/cq ,则需要自主进行mmap,并且维护用户态的sq/cq 数据结构,并在后续的 enter 中自主进行用户态的sq 的填充。这个过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麻烦的。更不要说用三个系统调用中数十个的flags的灵活配置,如果全部结合起来,对于刚接触io_uring的用户来说还是需要较大的学习成本。

比如,我想启动io_uring,并初始化好用户态的sq/cq 数据结构,就需要写下面这一些代码:

int app_setup_uring(struct submitter *s) {
    struct app_io_sq_ring *sring = &s->sq_ring;
    struct app_io_cq_ring *cring = &s->cq_ring;
    struct io_uring_params p;
    void *sq_ptr, *cq_ptr;

    /*
    * We need to pass in the io_uring_params structure to the io_uring_setup()
    * call zeroed out. We could set any flags if we need to, but for this
    * example, we don't.
    * */
    memset(&p, 0, sizeof(p));
    s->ring_fd = io_uring_setup(QUEUE_DEPTH, &p);
    if (s->ring_fd < 0) {
        perror("io_uring_setup");
        return 1;
    }

    /*
    * io_uring communication happens via 2 shared kernel-user space ring buffers,
    * which can be jointly mapped with a single mmap() call in recent kernels.
    * While the completion queue is directly manipulated, the submission queue
    * has an indirection array in between. We map that in as well.
    * */

    int sring_sz = p.sq_off.array + p.sq_entries * sizeof(unsigned);
    int cring_sz = p.cq_off.cqes + p.cq_entries * sizeof(struct io_uring_cqe);

    /* In kernel version 5.4 and above, it is possible to map the submission and
    * completion buffers with a single mmap() call. Rather than check for kernel
    * versions, the recommended way is to just check the features field of the
    * io_uring_params structure, which is a bit mask. If the
    * IORING_FEAT_SINGLE_MMAP is set, then we can do away with the second mmap()
    * call to map the completion ring.
    * */
    if (p.features & IORING_FEAT_SINGLE_MMAP) {
        if (cring_sz > sring_sz) {
            sring_sz = cring_sz;
        }
        cring_sz = sring_sz;
    }

    /* Map in the submission and completion queue ring buffers.
    * Older kernels only map in the submission queue, though.
    * */
    sq_ptr = mmap(0, sring_sz, PROT_READ | PROT_WRITE,
            MAP_SHARED | MAP_POPULATE,
            s->ring_fd, IORING_OFF_SQ_RING);
    if (sq_ptr == MAP_FAILED) {
        perror("mmap");
        return 1;
    }

    if (p.features & IORING_FEAT_SINGLE_MMAP) {
        cq_ptr = sq_ptr;
    } else {
        /* Map in the completion queue ring buffer in older kernels separately */
        // 放置内存被page fault
        cq_ptr = mmap(0, cring_sz, PROT_READ | PROT_WRITE,
                MAP_SHARED | MAP_POPULATE,
                s->ring_fd, IORING_OFF_CQ_RING);
        if (cq_ptr == MAP_FAILED) {
            perror("mmap");
            return 1;
        }
    }
    /* Save useful fields in a global app_io_sq_ring struct for later
    * easy reference */
    sring->head = sq_ptr + p.sq_off.head;
    sring->tail = sq_ptr + p.sq_off.tail;
    sring->ring_mask = sq_ptr + p.sq_off.ring_mask;
    sring->ring_entries = sq_ptr + p.sq_off.ring_entries;
    sring->flags = sq_ptr + p.sq_off.flags;
    sring->array = sq_ptr + p.sq_off.array;

    /* Map in the submission queue entries array */
    s->sqes = mmap(0, p.sq_entries * sizeof(struct io_uring_sqe),
            PROT_READ | PROT_WRITE, MAP_SHARED | MAP_POPULATE,
            s->ring_fd, IORING_OFF_SQES);
    if (s->sqes == MAP_FAILED) {
        perror("mmap");
        return 1;
    }

    /* Save useful fields in a global app_io_cq_ring struct for later
    * easy reference */
    cring->head = cq_ptr + p.cq_off.head;
    cring->tail = cq_ptr + p.cq_off.tail;
    cring->ring_mask = cq_ptr + p.cq_off.ring_mask;
    cring->ring_entries = cq_ptr + p.cq_off.ring_entries;
    cring->cqes = cq_ptr + p.cq_off.cqes;

    return 0;
}

所以Jens Axboe 将三个系统调用做了一个封装,形成了liburing,在这里面我想要初始化一个uring实例,并完成用户态的数据结构的映射,只需要调用下面io_uring_queue_init 这个接口:

	struct io_uring ring;
	struct io_uring_params p = { };
	int ret;
	ret = io_uring_queue_init(IORING_MAX_ENTRIES, &ring, IORING_SETUP_IOPOLL);

关于liburing的使用,可以看下面这个100行的小案例:

大体的功能就是利用io_uring 去读一个用户输入的文件,每次读请求的大小是4K,读完整个文件结束。

#include <stdio.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liburing.h"

#define QD      4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truct io_uring ring;
        int i, fd, ret, pending, done;
        struct io_uring_sqe *sqe;
        struct io_uring_cqe *cqe;
        struct iovec *iovecs;
        struct stat sb;
        ssize_t fsize;
        off_t offset;
        void *buf;

        if (argc < 2) {
                printf("%s: file\n", argv[0]);
                return 1;
        }
				// 初始化io_uring,并拿到初始化的结果,0是成功的,小于0 是失败的
        ret = io_uring_queue_init(QD, &ring, 0);
        if (ret < 0) {
                fprintf(stderr, "queue_init: %s\n", strerror(-ret));
                return 1;
        }

  			// 打开用户输入的文件
        fd = open(argv[1], O_RDONLY | O_DIRECT);
        if (fd < 0) {
                perror("open");
                return 1;
        }

  			// 将文件属性放在sb中,主要是获取文件的大小
        if (fstat(fd, &sb) < 0) {
                perror("fstat");
                return 1;
        }

  			// 拆分成 设置的 io_uring支持的最大队列深度 个请求,4个
        fsize = 0;
        iovecs = calloc(QD, sizeof(struct iovec));
        for (i = 0; i < QD; i++) {
                if (posix_memalign(&buf, 4096, 4096))
                        return 1;
                iovecs[i].iov_base = buf;
                iovecs[i].iov_len = 4096;
                fsize += 4096;
        }

  			// 构造请求,并存放在 seq中
        offset = 0;
        i = 0;
        do {
                sqe = io_uring_get_sqe(&ring);
                if (!sqe)
                        break;
                io_uring_prep_readv(sqe, fd, &iovecs[i], 1, offset);
                offset += iovecs[i].iov_len;
                i++;
                if (offset > sb.st_size)
                        break;
        } while (1);

  			// 提交请求sqe 中的请求到内核
        ret = io_uring_submit(&ring);
        if (ret < 0) {
                fprintf(stderr, "io_uring_submit: %s\n", strerror(-ret));
                return 1;
        } else if (ret != i) {
                fprintf(stderr, "io_uring_submit submitted less %d\n", ret);
                return 1;
        }

        done = 0;
        pending = ret;
        fsize = 0;
 				// 等待内核处理完所有的请求,并由用户态拿到cqe,表示请求处理完成
        for (i = 0; i < pending; i++) {
                ret = io_uring_wait_cqe(&ring, &cqe);
                if (ret < 0) {
                        fprintf(stderr, "io_uring_wait_cqe: %s\n", strerror(-ret));
                        return 1;
                }

                done++;
                ret = 0;
                if (cqe->res != 4096 && cqe->res + fsize != sb.st_size) {
                        fprintf(stderr, "ret=%d, wanted 4096\n", cqe->res);
                        ret = 1;
                }
                fsize += cqe->res;
                io_uring_cqe_seen(&ring, cqe);
                if (ret)
                        break;
        }

  			// 最后输出 提交的请求的个数(4k),完成请求的个数,总共处理的请求大小
        printf("Submitted=%d, completed=%d, bytes=%lu\n", pending, done,
                                                (unsigned long) fsize);
        close(fd);
        io_uring_queue_exit(&ring);
        return 0;
}

编译: gcc -O2 -D_GNU_SOURCE -o io_uring-test io_uring-test.c -luring

运行: ./io_uring-test test-file.txt

io_uring 非poll 模式下 的实现

接下来记录一下io_uring的实现,来填之前说到的一些小坑,当然…这里描述的内容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 以及 自己经过一些测试验证总体来看的。

io_uring 能够支持其他多种I/O相关的请求:

  • 文件I/O:read, write, remove, update, link,unlink, fadivse, allocate, rename, fsync等
  • 网络I/O:send, recv, socket, connet, accept等
  • 进程间通信:pipe

还是以 上面案例中 io_uring 处理read 请求为例, 通过io_uring_prep_readv 来填充之前已经创建好的sqe。

static inline void io_uring_prep_readv(struct io_uring_sqe *sqe, int fd,
				       const struct iovec *iovecs,
				       unsigned nr_vecs, __u64 offset)
{
  // 调度读请求,将构造好的iovecs 中的内容填充到sqe中。
	io_uring_prep_rw(IORING_OP_READV, sqe, fd, iovecs, nr_vecs, offset);
}

static inline void io_uring_prep_rw(int op, struct io_uring_sqe *sqe, int fd,
				    const void *addr, unsigned len,
				    __u64 offset)
{
	sqe->opcode = (__u8) op;
	...
	sqe->fd = fd;
	sqe->off = offset;
	sqe->addr = (unsigned long) addr;
	sqe->len = len;
	...
	sqe->__pad2[0] = sqe->__pad2[1] = 0;
}

那我们需要先回到最开始的io_uring_setup 以及 后续的mmap setup返回的结果 之后 用户态和内核态共享的数据结构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结构 在内存中的分布 如上图:

  1. io_uring_setup 之后,会将内核中创建好的一块内存区域 用 fd标识 以及各个数据结构在这个内存区域中的偏移量存放在io_uring_params中, 通过mmap 来将这部分内存区域的数据结构映射到用用户空间。

    其中io_uring_params 中的 关键数据结构如下:

    struct io_uring_params {
    	__u32 sq_entries; // sq 队列的个数
    	__u32 cq_entries; // cq 队列的个数
    	__u32 flags; // setup设置的一些标识,比如是否开启内核的io_poll 或者 sq_poll等
    	__u32 sq_thread_cpu; // 设置sq_poll 模式下 轮询的cpu 编号
    	__u32 sq_thread_idle; 
    	__u32 features;
    	__u32 wq_fd;
    	__u32 resv[3];
    	struct io_sqring_offsets sq_off; // sq的偏移量
    	struct io_cqring_offsets cq_off; // cq的偏移量
    };
    
  2. Mmap 之后的内存形态就是上图中的数据结构形态,mmap的过程就是填充用户态可访问的sq/cq。

    • SQ ,submission queue,保存用户空间提交的请求的地址,实际的用户请求会存放在 io_uring_sqe的sqes中。

      struct io_uring_sq {
      	unsigned *khead;
      	unsigned *ktail;
        ...
      	struct io_uring_sqe *sqes; // 较为复杂的数据结构,保存请求的实际内容
      	unsigned sqe_head;
      	unsigned sqe_tail;
        ...
      };
      

      用户空间的sq更新会追加到SQ 的队尾部,内核空间消费 SQ 时则会消费队头。

    • CQ, complete queue,保存内核空间完成请求的地址,实际的完成请求的数据会存放在io_uring_cqe的cqes中。

      struct io_uring_cq {
      	unsigned *khead;
      	unsigned *ktail;
        ...
      	struct io_uring_cqe *cqes;
        ...
      };
      

      内核完成IO 收割之后会将请求填充到cqes 中,并更新cq 的队尾,用户空间则会从cq的队头消费 处理完成的请求。

  3. 在前面的read 案例代码中,调用的liburing 的函数 io_uring_get_sqe 就是在用户空间更新sq的队尾部。

    struct io_uring_sqe *io_uring_get_sqe(struct io_uring *ring)
    {
    	struct io_uring_sq *sq = &ring->sq;
    	unsigned int head = io_uring_smp_load_acquire(sq->khead);
    	unsigned int next = sq->sqe_tail + 1;
    	struct io_uring_sqe *sqe = NULL;
    
      // 当前sq的 tail 和 head之间的容量满足sq的大小,则将当前请求的填充到sqe中
      // 并更新sq 的队尾,向上移动
    	if (next - head <= *sq->kring_entries) {
    		sqe = &sq->sqes[sq->sqe_tail & *sq->kring_mask];
    		sq->sqe_tail = next;
    	}
    	return sqe;
    }
    

    后续,内核处理完成之后,用户空间从cq中获取 处理完成的请求时则会调用io_uring_wait_cqe_nr 进行收割。

io_uring 中的ring就是 上图中的io 链路,从sq队尾进入,最后请求从cq 队头出来,整个链路就是一个环形(ring)。而sq和cq在数据结构上被存放在了 io_uring 中。加了uring 中的u 猜测是指用户态(userspace)可访问的,目的是好的,不过读起来的单词谐音就让一些人略微尴尬(urine。。。)

非poll 模式下的内核火焰图调用栈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o_uring poll模式下的实现

我们在最开始的性能测试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开启 poll 之后,io_uring的性能才能显著提高。

我们从前面 io_uring 内存分布图 中可以看到在内核调度两个队列请求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异步轮询的方式进行调度的,也就是io_uring的 poll模式。

io_uring 在io_uring_setup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flag 来开启poll模式,io-uring 支持两种方式poll模式。

  • IORING_SETUP_IOPOLL,这种方式是由nvme 驱动支持的 io_poll。即用户态通过io_uring_enter提交请求到内核的文件读写队列中即可,nvme驱动会不断得轮询文件读写队列进行io消费,同时用户态在设置IORING_ENTER_GETEVENTS得flag之后,还需要不断得调用io_uring_enter 通过io_iopoll_check 调用内核接口查看 nvme的io_poll 是否完成任务调度,从而进行填充 cqes。

    如果使用nvme驱动,则需要单独开启io_poll 才能真正让 IORING_SETUP_IOPOLL 配置生效。

    开启的话,直接尝试 root 用户操作:echo 1 > /sys/block/nvme2n1/queue/io_poll,成功则表示开启。

    如果出现bash: echo: write error: Invalid argument ,则表示当前nvme驱动还不支持,需要通过驱动层打开这个配置才行,可以尝试执行如下步骤:

    如果执行之前,通过modinfo nvme 查看当前设备是否有nvme驱动失败,则需要先编译当前内核版本的nvme驱动才行,否则下面的操作没有nvme驱动都是无法进行的。

    1. umount fs , 卸载磁盘上挂载的文件系统
    2. echo 1 > /sys/block/nvme0n1/device/device/remove , 将设备从当前服务器移除
    3. rmmod nvme
    4. modprobe nvme poll_queues=1, 重新加载nvme驱动,来支持io_poll的队列深度为1
    5. echo 1 > /sys/bus/pci/rescan ,重新将磁盘加载回来
  • IORING_SETUP_SQPOLL,这种模式的poll则是我们fio测试下的 sqthread_poll开启的配置。开启之后io_uring会启动一个内核线程,用来轮询submit queue,从而达到不需要系统调用的参与就可以提交请求。用户请求在用户空间提交到SQ 之后,这个内核线程处于唤醒状态时会不断得轮询SQ,也就可以立即捕获到这次请求。(我们前面的案例中会先在用户空间构造指定数量的SQ放到ring-buffer中,再由io_uring_enter一起提交到内核),这个时候有了sq_thread 的轮询,只要用户空间提交到SQ,内核就能够捕获到并进行处理。如果sq_thread 长时间捕获不到请求,则会进入休眠状态,需要通过调用io_uring_enter系统调用,并设置IORING_SQ_NEED_WAKEUP来唤醒sq_thread。
    大体的调度方式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sq_thread 内核对SQ的轮询模式能够极大得减少请求在submit queue中的排队时间,同时减少了io_uring_enter系统调用的开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开启sq_thread之后的轮询模式可以看到 用户提交请求 对CPU消耗仅仅只占用了一小部分的cpu。

io_uring 在 rocksdb 中的应用

Rocksdb 针对io_uring的调用大体类似前面提到的使用liburing 接口实现的一个read 文件的案例,同样是调用io_uring_prep_readv 来实现对文件的读写。

Io_uring 的特性决定了在I/O层 的批量读才能体现它的优势,所以rocksdb 将io_uring集成到了 MultiGet 中的 MultiRead 接口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 rocksdb 设置的 io_uring的SQ 队列深度大小是256,且setup的时候并没有开启sq_poll模式,而是默认开启io_poll,即flag是0;如果想要开启sq_poll模式,则需要变更这个接口的flags配置,比如将0设置为IORING_SETUP_SQPOLL,然后重新编译源代码即可。

inline struct io_uring* CreateIOUring() {
  struct io_uring* new_io_uring = new struct io_uring;
  int ret = io_uring_queue_init(kIoUringDepth, new_io_uring, 0);
  if (ret) {
    delete new_io_uring;
    new_io_uring = nullptr;
  }
  return new_io_uring;
}

大家在使用db_bench测试io_uring的时候 如果不变更rocksdb这里的io_uring_queue_init接口的话,需要保证自己的磁盘支持io_poll模式,也就是通过上一节说的那种查看/修改 nvme 驱动配置来支持io_poll。

在io_poll模式下,对MultiGet的接口测试性能数据大概如下:

我的环境不支持io_poll,大体收益应该和fio的poll模式下的性能收益差不了太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官方

db_bench的配置可以使用,直接用rocksdb的master, CMakeList.txt 默认会开启io_uring:

生成数据:

 ./db_bench_uring \
   --benchmarks=fillrandom,stats \
   --num=3000000000 \
   --threads=32 \
   --db=./db \
   --wal_dir=./db \
   --duration=3600 \
   -report_interval_seconds=1 \
   --stats_interval_seconds=10 \
   --key_size=16 \
   --value_size=128 \
   --max_write_buffer_number=16 \
   -max_background_compactions=32 \
   -max_background_flushes=7 \
   -subcompactions=8 \
   -compression_type=none \

io_uring 测试MultiGet,不使用block_cache:

 ./db_bench_uring \
   --benchmarks=multireadrandom,stats \
   --num=3000000000 \
   --threads=32 \
   --db=./db \ 
   --wal_dir=./db \
   --duration=3600 \
   -report_interval_seconds=1 \
   --stats_interval_seconds=10 \
   --key_size=16 \
   --value_size=128 \
   -compression_type=none \
   -cache_size=0 \
   -use_existing_db=1 \
   -batch_size=256 \ # 每次MultiGet的 请求总个数
   -multiread_batched=true \ # 使用 MultiGet 的新的API,支持MultiRead,否则就是逐个Get
   -multiread_stride=0 # 指定MultiGet 时生成的key之间的跨度,本来是连续的随机key,现在可以让上一个随机key和下一个随机key之间间隔指定的长度。

总结

总的来说,io_uring能够在内核的各个组件都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性能,提升的部分包括 减少系统调用的开销,减少内核上下文的开销,以及支持io_poll和sq_poll 这样的高速轮询处理机制。而且相比于libaio 仅能够使用direct-io来调度,那这个限制本身就对存储应用软件不够友好了。

可见的未来,存储系统是内核的直接用户,随着未来硬件介质的超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对存储系统的高性能需求就会反作用于内核,那内核的一些I/O链路的性能也需要不断得跟进提升,然而每一项on-linux kernel的更改都因为内核精密复杂高要求 的 标准都会比普通的应用复杂很多,io_uring 能够合入5系内核的upstream,那显然证明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以及 内核社区 对其潜力的认可。

参考

1. https://kernel.dk/io_uring.pdf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0726590
3. https://developers.mattermost.com/blog/hands-on-iouring-go/

  • 1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Mac Rust io-uring是一种在Mac操作系统上使用Rust语言进行开发的io-uring库。 io-uringLinux内核中的一个新特性,它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种高性能、高效率的异步I/O操作方式。它通过使用事件驱动和无锁技术,实现了在高并发环境下进行文件操作的优化。io-uring提供了更低的系统开销和更高的吞吐量,特别适用于需要大量I/O操作的应用程序。 虽然io-uring最初是为Linux内核设计的,但由于其高性能的特性,一些开发者试图将其移植到其他操作系统上。其中,Mac Rust io-uring就是一个在Mac操作系统上使用Rust语言实现io-uring的库。 使用Mac Rust io-uring,开发者可以在Mac环境下利用io-uring的特性来提高文件操作的性能。这对于需要进行大量I/O操作的应用程序来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例如,对于数据库、Web服务器或文件传输等应用,通过使用Mac Rust io-uring,可以显著提高其性能和吞吐量。 Mac Rust io-uring不仅提供了对io-uring的封装,还提供了一些更高级别的功能和接口,以方便开发者使用。开发者可以使用Mac Rust io-uring来实现一些高级的文件操作,例如批量读取或写入文件,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总之,Mac Rust io-uring是一个在Mac操作系统上使用Rust语言开发的io-uring库,它能够为开发者提供高性能的异步I/O操作方式,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吞吐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