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网络就是把一些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是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是网络的网络。因特尔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小写的internet是互联网或者互连网的通用名词,指的是有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的网络。大写的Internet是专用名词指的是因特网。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其前身为美国的ARPANET。

自治计算机:就是能够进行自我管理、配置和维护的计算机,也就是现在的计算机。

因特网现在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以及三层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结构。因特网可按照工作方式划分为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主机在网络的边缘部分,其作用是进行信息处理。路由器在网络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按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分组交换。


因特网:

公共因特网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即它是一个互联了遍及全世界的数以百万计的计算设备的网络。这些计算设备多数是传统的桌面PC、基于Linux的工作站以及所谓的服务(它们用于存储和传输Web页面和电子邮件报文等信息)。然而,越来越多的非传统的因特网端系统,如个人数字助手(PDA)、TV、移动计算机、蜂窝电话、Web相机、汽车、环境传感设备、数字像框、家用电器和安全系统,正在与因特网相连。的确,在许多非传统设备被联向因特网的情况下,计算机网络这个术语开始听起来有些过时了。用因特网术语来说,所有这些设备都成为主机或者端系统。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communication link) 和分组交换机(packet switch) 连接到一起。通信链路,它们由不同类型的物理媒体组成,这些物理媒体包括同轴电缆、铜线、光纤和无线电频谱。不同的链路以不同的速率传输数据,链路的传输速率是以bps度量的。当一台端系统有数据要向另一台端系统发送时,发送端系统将数据分段,并为每段加上首部字节。用计算机网络的术语来说,由此形成的信息包称为分组(packet)。这些分组通过网络发送到目的端系统,在那里被装配成初始数据。


分组交换机从它的一条人通信链路接收到达的分组,并从它的一条出通信链路转发该分组。市面上流行着各种不同类型且各具特色的分组交换机,但在当今的因特网中,两种最著名的类型是路由器(router) 和链路层交换机(link-layer switch).这两种类型的交换机朝着最终目的地转发分组。


从发送端系统到接收端系统,一个分组所经历的一系列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称为通过该网络的路径(route或path)。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络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传送分组的分组交换网络在许多方面类似于承载车辆的公路、铁路和立交桥。例如,考虑下列情况,一个工厂需要将大量货物搬运到位于数千公里以外的某个目的地仓库。每辆卡车则独立地通过公路、铁路和立交桥的网络向该仓库运送货物。在目的地的仓库,卸载下这些货物,并且与一起装载的同一批货物的其余部分分成一个组。因此,在许多方面,分组类似于卡车,通信链路类似于公路和铁路,分组交换机类似于立交桥,而端系统类似于建筑物。就像卡车选取运输网络的一条路径前行一样,分组则选取计算机网络的一条路径前行。


端系统通过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 接入因特网,如中国移动、联通、电信。


端系统、分组交换机和其他因特网部件,都要运行控制因特网中信息接收和发送的一系列协议(protocol)。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和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 是因特网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协议。IP协议定义了在路由器和端系统中发送和接收的分组的格式。因特网主要的协议统称为TCP/IP。

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进程(即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P2P方式)。客户-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物理组成:包括硬件、软件、协议三个部分。

1)硬件:由主机、通信处理机、通信线路和交换设备组成。

2)软件:主要包括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和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如QQ。

3)协议:就是一种规则,如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必须遵循交通规则一样,数据在线路上传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2.功能组成: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组成。

1)通信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为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交换和控制能力,实现互联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2)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以及各种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服务。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数据通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包括连接控制、传输控制、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路由选择、多路复用等子功能。
  • 资源共享:包括数据资源、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
  • 分布式处理: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可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给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利用空闲计算机资源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
  • 信息综合处理:将分散在各地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进行集中处理或分级处理,如自动订票系统、银行金融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 负载均衡:将工作任务均衡地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
  • 提高可靠性: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为替代机。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照分布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

2)按照拓扑结构:星形网络、总线型网络、环形网络、网状形网络

3)按照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4)按照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5)按照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

五、计算机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1.OSI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简称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它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的特性: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 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有关的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 数据链路层: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 网络层: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 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 会话层: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 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 应用层:提供OSI用户服务,例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

2.TCP/IP模型


ISO制定的OSI参考模型的过于庞大、复杂招致了许多批评。与此对照,由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是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比示意图。

 

TCP/IP参考模型分为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连层和主机到网络层。如图所示。

在TCP/IP参考模型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到应用层实现)。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主机到网络层。下面,分别介绍各层的主要功能。

1、主机到网络层  
实际上TCP/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的实现,只是要求能够提供给其上层-网络互连层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由于这一层次未被定义,所以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将随着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网络互连层  
  • 网络互连层是整个TCP/IP协议栈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把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同时,为了尽快地发送分组,可能需要沿不同的路径同时进行分组传递。因此,分组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可能不同,这就需要上层必须对分组进行排序。  
  • 网络互连层定义了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协议。  
  • 网络互连层除了需要完成路由的功能外,也可以完成将不同类型的网络互连的任务。除此之外,网络互连层还需要完成拥塞控制的功能。 

3、传输层  
  • 在TCP/IP模型中,传输层的功能是使源端主机和目标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传输层定义了两种服务质量不同的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它将一台主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联网上的其他主机。在发送端,它负责把上层传送下来的字节流分成报文段并传递给下层。在接收端,它负责把收到的报文进行重组后递交给上层。TCP协议还要处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以避免缓慢接收的接收方没有足够的缓冲区接收发送方发送的大量数据。  
  • UDP协议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主要适用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场合。 
 
4、应用层  
TCP/IP模型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合并到应用层实现。  
应用层面向不同的网络应用引入了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其中,有基于TCP协议的,如文件传输协议、虚拟终端协议、超文本链接协议,也有基于UDP协议的。

2.2 TCP/IP报文格式  

1、IP报文格式 

IP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它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服务,也即依赖其他层的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在局域网环境,IP协议往往被封装在以太网帧中传送。而所有的TCP、UDP、ICMP、IGMP数据都被封装在IP数据报中传送。如图所示:
 
IP头部(报头)格式:


其中:  
●版本(Version)字段:占4比特。用来表明IP协议实现的版本号,当前一般为IPv4,即0100。  
●报头长度(Internet Header Length,IHL)字段:占4比特。是头部占32比特的数字,包括可选项。普通IP数据报(没有任何选项),该字段的值是5,即160比特=20字节。此字段最大值为60字节。  
●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TOS)字段:占8比特。其中前3比特为优先权子字段(Precedence,现已被忽略)。第8比特保留未用。第4至第7比特分别代表延迟、吞吐量、可靠性和花费。当它们取值为1时分别代表要求最小时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这4比特的服务类型中只能置其中1比特为1。可以全为0,若全为0则表示一般服务。服务类型字段声明了数据报被网络系统传输时可以被怎样处理。例如:TELNET协议可能要求有最小的延迟,FTP协议(数据)可能要求有最大吞吐量,SNMP协议可能要求有最高可靠性,NNTP(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网络新闻传输协议)可能要求最小费用,而ICMP协议可能无特殊要求(4比特全为0)。实际上,大部分主机会忽略这个字段,但一些动态路由协议如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Protocol)、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Protocol)可以根据这些字段的值进行路由决策。  
●总长度字段:占16比特。指明整个数据报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  
●标志字段:占16比特。用来唯一地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份数据报。通常每发一份报文,它的值会加1。  
●标志位字段:占3比特。标志一份数据报是否要求分段。  
●段偏移字段:占13比特。如果一份数据报要求分段的话,此字段指明该段偏移距原始数据报开始的位置。  
●生存期(TTL:Time to Live)字段:占8比特。用来设置数据报最多可以经过的路由器数。由发送数据的源主机设置,通常为32、64、128等。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其值减1,直到0时该数据报被丢弃。  
●协议字段:占8比特。指明IP层所封装的上层协议类型,如ICMP(1)、IGMP(2) 、TCP(6)、UDP(17)等。  
●头部校验和字段:占16比特。内容是根据IP头部计算得到的校验和码。计算方法是:对头部中每个16比特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和ICMP、IGMP、TCP、UDP不同,IP不对头部后的数据进行校验)。  
●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字段:各占32比特。用来标明发送IP数据报文的源主机地址和接收IP报文的目标主机地址。  
可选项字段:占32比特。用来定义一些任选项:如记录路径、时间戳等。这些选项很少被使用,同时并不是所有主机和路由器都支持这些选项。可选项字段的长度必须是32比特的整数倍,如果不足,必须填充0以达到此长度要求。 
 
2、TCP数据段格式  
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字节流服务。源主机在传送数据前需要先和目标主机建立连接。然后,在此连接上,被编号的数据段按序收发。同时,要求对每个数据段进行确认,保证了可靠性。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目标主机对所发数据段的确认,源主机将再次发送该数据段。  
TCP头部结构:

     
●源、目标端口号字段:占16比特。TCP协议通过使用"端口"来标识源端和目标端的应用进程。端口号可以使用0到65535之间的任何数字。在收到服务请求时,操作系统动态地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分配端口号。在服务器端,每种服务在"众所周知的端口"(Well-Know Port)为用户提供服务。
●顺序号字段:占32比特。用来标识从TCP源端向TCP目标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  
●确认号字段:占32比特。只有ACK标志为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它包含目标端所期望收到源端的下一个数据字节。  
●头部长度字段:占4比特。给出头部占32比特的数目。没有任何选项字段的TCP头部长度为20字节;最多可以有60字节的TCP头部。  
●标志位字段(U、A、P、R、S、F):占6比特。各比特的含义如下:  
  ◆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ACK:确认序号有效。  
  ◆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  
  ◆RST:重建连接。  
  ◆SYN:发起一个连接。  
  ◆FIN:释放一个连接。  
●窗口大小字段:占16比特。此字段用来进行流量控制。单位为字节数,这个值是本机期望一次接收的字节数。  
●TCP校验和字段:占16比特。对整个TCP报文段,即TCP头部和TCP数据进行校验和计算,并由目标端进行验证。  
●紧急指针字段:占16比特。它是一个偏移量,和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选项字段:占32比特。可能包括"窗口扩大因子"、"时间戳"等选项。
  
3、UDP数据段格式  
  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源主机在传送数据前不需要和目标主机建立连接。数据被冠以源、目标端口号等UDP报头字段后直接发往目的主机。这时,每个数据段的可靠性依靠上层协议来保证。在传送数据较少、较小的情况下,UDP比TCP更加高效。  
  

  ●源、目标端口号字段:占16比特。作用与TCP数据段中的端口号字段相同,用来标识源端和目标端的应用进程。  
  ●长度字段:占16比特。标明UDP头部和UDP数据的总长度字节。  
  ●校验和字段:占16比特。用来对UDP头部和UDP数据进行校验。和TCP不同的是,对UDP来说,此字段是可选项,而TCP数据段中的校验和字段是必须有的。  
4.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  
TCP会话通过三次握手来初始化。三次握手的目标是使数据段的发送和接收同步。同时也向其他主机表明其一次可接收的数据量(窗口大小),并建立逻辑连接。这三次握手的过程可以简述如下:  
  ●源主机发送一个同步标志位(SYN)置1的TCP数据段。此段中同时标明初始序号(Initial Sequence Number,ISN)。ISN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值。  
  ●目标主机发回确认数据段,此段中的同步标志位(SYN)同样被置1,且确认标志位(ACK)也置1,同时在确认序号字段表明目标主机期待收到源主机下一个数据段的序号(即表明前一个数据段已收到并且没有错误)。此外,此段中还包含目标主机的段初始序号。  
  ●源主机再回送一个数据段,同样带有递增的发送序号和确认序号。  
  至此为止,TCP会话的三次握手完成。接下来,源主机和目标主机可以互相收发数据。整个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六、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1、速率

计算机发送出的信号都是数字形式的。比特(bit) 是计算机中的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单位。英文字bit来源binary digit (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链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者比特率(bit rate)。速率的单位是b/ 's(比特每秒)或者bit,'s,也可以写为bps,即bit per second。当数据率较高时,可以使用kb,/s(k=10^3=千)、Mb,'s(M=10^6=兆)、Gb,'s(G=10^9=吉)或者Tb,/s(T=10^12=太)。现在一般常用更简单并不是很严格的记法来描述网络的速率,如100M以太网,而省略了b,/s,意思为数据率为100Mb,/s的以太网。这里的数据率通常指额定速率。

2.带宽

(1)带宽本来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例如,在传统的通信线路上传送的电话信号的标准带宽是3.1kHz(从300HZ到3.1kHz,即声音的主要成分的频率范围)。这种意义的带宽的单位是赫兹。在以前的通信的主干线路传送的是模拟信号(即连续变化的信号)。因此,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即为线路的带宽。
(2) 在计算机网络中,贷款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量“。这种意义的带宽的单位是”比特每秒“,即为b,'s。子这种单位的前面也通常加上千(k)、兆(M)、吉(G)、
太(T)这样的倍数。

注意:在通信领域小写的1KB表示10^3而不是1024(2^10);1MB表示10^6而不是2^20;1GB表示10^9而不是2^30。大写K有时表示1000而有时表示1024。

3.吞吐量

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能够通过网络。显然,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例如:对于一个100Mb/s的以太网,其额定速率是100Mb/s,那么这个数值也是该以太网的吞吐量的绝对上限值。因此,对100Mb/s的以太网,其典型的吞吐量可能也只有70Mb/s。请注意:有时吞吐量还可以用每秒传送的字节数或帧数来表示。

4.时延

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也叫延迟或迟延。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时延由以下几个不同部分组成:

1.)发送时延--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因此也叫传输时延。计算公式为: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 发送速率(b/s)

对于一定的网络,发送时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送的帧长成正比,与发送的速率成反比。

2.)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而传播时延则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假如有10辆车的车队从公路收费站入口出发到相距50公里的目的地。假如每一辆车过收费站要花费60秒,每辆车时速100公里。现在可以算出整个车队从收费站到目的地总共花费的时间:发车时间60秒(相当于发送时延),行车时间需要30分钟(相当于传播时延),因此总共花费31分钟。

3.)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校验或找到适当的路由等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4.)排队时延--分组在网络中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队列溢出,是分组丢失,这相当于队列时延为无穷大。

由上可知,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4中时延之和:总时延=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示例

1.假如一个长度为100MB的数据块(这里的MB是计算机中的单位而不是通信领域中的单位,即2^20)。在带宽1Mb/s的信道上(这里是用的通信领域中的单位,即10^6)连续发送,其发送时延为(100*2^20*8)/(10^6)=838.9s,将近用了14分钟才能把数据发送完毕。然而若将这样的数据用光纤传送到1000km远的计算机,那么每一个比特要在1000km的光纤上花费5ms就能到达目的地。可见,由于传播时延在总时延中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总时延的数值基本上还是由发送时延来决定。

2.要传送的数据仅1字节。在1Mb/s的信道上的发送时延是8/(10^6)=8μs。当传播时延为5ms是时,总时延为5.008ms。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时延决定了总时延。这时,即使把数据率提高到1000被(即将数据的发送速率提高到1Gb/s),总时延也不会减少多少。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数据传送的总时延是由公司右端的四项时延共同决定的,不能仅考虑其中某一项。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容易产生错误的概念,就是“在高速链路(或高带宽链路)上,比特应当跑得更快”。这是不对的。我们知道,汽车在路面质量很好的高速公路上可以明显地提高速率。然而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提高发送速率只是减少了数据的发送时延。因此,通常所说的“光纤信道的传输速率高”是指光纤信道的发送速率可以很高,光在光纤信道的传播速率实际上还要比铜线的传播速率略低一点。

5.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管道的长度是链路的传播时延(注意:现在以时间作为单位表示连读长度),而管道的截面是链路的带宽。因此时延带宽积就表示这个管道的体积,表示这样的链路可以容纳多少个比特。例如:设某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20ms,带宽为10Mb/s。算出时延带宽积=(20*10^-3)*(10*10^6)=2*10^5bit。这就表示,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20万比特,而这20万比特斗正在链路上移动。因此,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位单位的链路长度

不难看出,管道中的比特数表示从发送端发出且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比特。对于一条正在传送数据的链路,只有在代表链路的管道中充满了比特时,链路才得到充分的利用。

6.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对于上述例子,RTT为40ms,而RTT和带宽的乘积是4*10^5(bit)。RTT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显然,RTT与所发送的分组长度有关。发送很长的数据块的RTT,应当比发送很短的数据块的RTT要多些。

RTT的带宽积的意义是当发送方连续发送数据时,即使能够及时收到对方的确认,但已经将许多比特发送到链路上。对于上述例子,假如数据的接收方及时发现了差错,并告知发送方,使发送发立即停止发送,但也已经发送了40万个比特了。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RTT相对较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

7.利用率--有信道的利用率和网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这是因为,根据排队理论,当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这和高速公路的情况类似。当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很大时,由于公路的某些地方会出现堵塞,因此行车所需的时间就会增加。

七、习题总结16问

1-1计算机网络可以向用户提供哪些服务?
答: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 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一一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一一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 
(1) 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 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一一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一一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一一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因特网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方式,是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R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最初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 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要连接在ARPANET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而后发展为所有使用TCP/IP 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联网相互通信。
第二阶段是1985-1993 年,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是1993 年至今,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

1-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 制定英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一下的四个阶段[RFC 2026] :
(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
(2)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
(3)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

1-7 小写和大些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 和Internet 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 (互联网或互连网) 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 可以是任意的。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 (因特网) 则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1-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 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 
1、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
(1)、局域网: 局域网是计算机硬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通信线路组成的网络,一般限定在较小的区域内,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2)、城域网: 城域网规模局限在一座城市的范围内,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城域网基本上是局域网的延伸,通常使用与局域网相似的技术,但是在传输介质和布线结构方面牵涉范围比较广。
(3)、广域网: 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又称远程网,在采用的技术、应用范围和协议标准方面有所不同。

2、按传榆介质分类:
(1)、有线网: 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甚至利用又线电视电视电缆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又线网通过”载波”空间进行传输信息,需要用导线来实现。
(2)、无线网: 用空气做传输介质,用电磁波作为载体来传播数据。无线网包括: 无线电话、语音广播网、无线电视网、微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

3、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1)、星型网络: 各站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相连,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但一旦中心节点有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
(2)、总线型网络: 网络中所有的站点共享一条数据通道,总线型网络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线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但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如星型网络容易。
(3)、树型网络: 是上述两种网的综合。
(4)、环型网络: 环型网容易安装和监控,但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增加新的站点较困难。
(5)、网状型网络: 网状型网络是以上述各种拓扑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应用。


4.按通信方式分类:
(1)、点对点传输网络: 数据以点到点的方式在计算机或通信设备中传输,在一对机器之间通过多条路径连接而成,大的网络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2)、广播式传输网络: 数据在共用通信介质线路中传输,由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共享一条通信信道,适用于地理范围小的小网或保密要求不高的网络。

5、按网络使用的目的分类:
(1)、共享资源网:使用者可共享网络中的各种资源。用于处理数据的网络。
(2)、数据处理网:
(3)、数据传输网: 用来收集、交换、传输数据的网络。

6、按服务方式分类:
(1)、客户机/服务器(C /S)模式: C :/S 计算的模式的结构是分散、多层次和具有图形用户接口的PC 机作为客户机,不同的操作系统或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对应不同的语言和开发工具,其工作特点是文件从服务器被下载到工作站上,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而基于主机的大型机工作特点是所有处理都发生在主机上。
(2)、浏览器/服务器(B /S) 模式: 主要特点是它与软硬件平台的无关性,把应用逻辑和业务处理规则放在服务器一侧。
(3)、对等网或称为对等式的网络: 对等网可以不要求具备文件服务器,特别是应用在一组面向用户的PC 机,每台客户机都可以与其他每台客户机实现”平等”对话操作,共享彼此的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组网的计算机一般类型相同,甚至操作系统也相同,这种网络方式灵活方便,但是较难实现集中管理与控制,安全性也低。

 7、按企业和公司管理分类:
(1)、内部网:一般指企业内部网,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2)、内联网:一般指经改造的或新建的企业内部网,采用通用的TCP /IP 作为通信协议,一般具备自己的WWW服务器和安全防护系统, 为企业内部服务,不和因特网直接进行连接。
(3)、外联网:采用因特网技术,有自己的WWW服务器,但不一定与因特网直接进行连接的网络,同时必须建立防火墙把内联网与因特网隔离开,以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
(4)、因特网:因特网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国际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结合多媒体的“声、图、文”表现能力,不仅能处理一般数据和文本,而且也能处理语音、声响、静止图象、电视图象、动画和3 三维图形等。

1-9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主干网的特点: 设施共享; 高度综合集成,可应付高密度的业务需求量; 工作在可控环境; 使用率高; 技术演进迅速,以软件为主; 成本逐渐下降。本地接入网特点: 设施专用,且分散独立: 接入业务种类多,业务量密度低; 线路施工难度大,设备运行环境恶劣; 使用率低; 技术演进迟缓,以硬件为主; 网径大小不一,成本与用户有关。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 (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 (s),数据率为b (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 (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 (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      对电路交换,当t=s 时,链路建立;
当t=s+x/b,发送完最后一bit;
当t=s+x/b+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发送完最后一bit;
对分组交换,当t=x/b,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
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b,所以总的延迟= x/C+(k-1)p/b+kd
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
x/b+ (k-1)p/b+kd<s+x/b+kd 时,
(k- 1) p /C < s
由上式可知,当k 和b一定时,p 越小,分组交换的时延越小,即需要传送少量数据时(即
p<<x),分组交换的时延较小。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t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 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 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 (bit/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 应取为多大?
答: 分组个数x/p,
传输的总比特数;
(p+h) x/p
源发送时延:
(p+h) x/pb
最后一个分组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中间发送时延: (k-1) (pth)/b
总发送时延D=源发送时延+中间发送时延
D= (p+h)x/pb+(k-1) (p+h) /b
令其对p 的导数等于0,求极值
p= Vhx/(k-1)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 的特点是什么? 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 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Client/Server 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Peer-to-Peer 方式
客户(client) 和服务器(server) 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13 客户服务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 客户服务器方式是一点对多点的,对等通信方式是点对点的。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对等连接也需要知道对方的服务器地址。


1-14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 有何关系?
答: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提供的。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在协议的控制下,上层对下层进行调用,下层对上层进行服务,上下层间用交换原语交换信息。同层两个实体间有时有连接。


1-15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各有什么含义?
答: 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网络协议。一个网络协议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3)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最好采用层次式的。


1-16试解释下列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 协议栈: 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实体: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对等层: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 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 的地方。

服务访问点SAP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客户、服务器: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一服务器方式: 客户一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当客户进程需要服务器进程提供服务时就主动呼叫服务进程,服务器进程被动地等待来自客户进程的请求。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