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叉树

1. 树型结构

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它是由n(n>=0)个有限结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
它具有以下的特点:每个结点有零个或多个子结点;没有父结点的结点称为根结点;每一个非根结点有且只有一个父结点;除了根结点外,每个子结点可以分为多个不相交的子树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节点的度: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个数称为该节点的度; 如上图:A的为6
树的度:一棵树中,最大的节点的度称为树的度; 如上图:树的度为6
叶子节点或终端节点:度为0的节点称为叶节点; 如上图:B、C、H、I…等节点为叶节点
双亲节点或父节点:若一个节点含有子节点,则这个节点称为其子节点的父节点; 如上图:A是B的父节点
孩子节点或子节点: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根节点称为该节点的子节点; 如上图:B是A的孩子节点
根结点:一棵树中,没有双亲结点的结点;如上图:A 节点的层次:从根开始定义起,根为第1层,根的子节点为第2层,以此类推;
树的高度或深度:树中节点的最大层次; 如上图:树的高度为4
非终端节点或分支节点:度不为0的节点; 如上图:D、E、F、G…等节点为分支节点
兄弟节点:具有相同父节点的节点互称为兄弟节点; 如上图:B、C是兄弟节点
堂兄弟节点:双亲在同一层的节点互为堂兄弟;如上图:H、I互为兄弟节点
节点的祖先:从根到该节点所经分支上的所有节点;如上图:A是所有节点的祖先
子孙:以某节点为根的子树中任一节点都称为该节点的子孙。如上图:所有节点都是A的子孙
森林:由m(m>=0)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称为森林

树的表示形式

树有很多种表示方式,如: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等等。其中最常用的为孩子兄弟表示法。

class Node { 
    int value;              // 树中存储的数据   
    Node firstChild;        // 第一个孩子引用    
    Node nextBrother;       // 下一个兄弟引用 
} 

2.二叉树

2.1.概念

一棵二叉树是结点的一个有限集合,该集合或者为空,或者是由一个根节点加上两棵别称为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二叉树 组成。
二叉树的特点:

  1. 每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即二叉树不存在度大于 2 的结点
  2. 二叉树的子树有左右之分,其子树的次序不能颠倒
2.2.两种特殊的二叉树
  1. 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是效率很高的数据结构,完全二叉树是由满二叉树而引出来的。对于深度为K的,有n个 结点的二叉树,当且仅当其每一个结点都与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中编号从1至n的结点一一对应时称之为完全二叉 树。 要注意的是满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 比特科技
  2. 满二叉树: 一个二叉树,如果每一个层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值,则这个二叉树就是满二叉树。也就是说,如果一 个二叉树的层数为K,且结点总数是(2^k) -1 ,则它就是满二叉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遍历
  1. NLR: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 亦称先序遍历)——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前。
  2. LNR: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中(间)。
  3. LRN: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后。

由于被访问的结点必是某子树的根,所以N(Node)、L(Left subtree)和R(Right subtree)又可解释为根、根的左子树和根的右子树。NLR、LNR和LRN分别又称为先根遍历、中根遍历和后根遍历

  1. 设二叉树的根节点所在层数为1,层序遍历就是从所在二叉树的根节点出发,首先访问第一层的树根节点,然后从左
    到右访问第2层上的节点,接着是第三层的节点,以此类推,自上而下,自左至右逐层访问树的结点的过程就是层序遍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练习

定义 Node类的成员的属性和方法

class Node {
    public char val;
    public Node left;
    public Node right;

    public Node(char val) {
        this.val = val;
    }
}

根节点, 当 root 为 null 的时候, 就是一个空树

private static Node root = null;

构建一棵树, 构建成一个固定结构的树

public static Node build() {
    Node A = new Node('A');
    Node B = new Node('B');
    Node C = new Node('C');
    Node D = new Node('D');
    Node E = new Node('E');
    Node F = new Node('F');
    Node G = new Node('G');
    A.left = B;
    A.right = C;
    B.left = D;
    B.right = E;
    E.left = G;
    C.right = F;
    return A;
}

先序遍历

public static void prevOrder(Node root) {
    // 先访问根节点, 递归遍历左子树, 递归遍历右子树
    if (root == null) {
        // 空树不需要遍历
        return;
    }
    // 访问就用 打印 来表示
    System.out.print(root.val);
    prevOrder(root.left);
    prevOrder(root.right);
}

中序遍历

public static void inOrder(Node root) {
    // 先递归遍历左子树, 访问根节点, 再递归遍历右子树
    if (root == null) {
        return;
    }
    inOrder(root.left);
    System.out.print(root.val);
    inOrder(root.right);
}

后序遍历

public static void postOrder(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
    postOrder(root.left);
    postOrder(root.right);
    System.out.print(root.val);
}

遍历思路-求结点个数

 public static int treeSize = 0;
    public static void siz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
        treeSize++;
        size(root.left);
        size(root.right);
    }

子问题思路-求结点个数

public static int siz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0;
    }
    // 这棵树的节点个数可以理解成:
    // 1 + 左子树的节点个数 + 右子树的节点个数
    return 1 + size(root.left) + size(root.right);
}

遍历思路-求叶子结点个数

//借助遍历的方式, 访问节点的时候, 先判断是不是叶子节点, 如果是就 ++
public static int leafSize = 0;
public static void getLeafSiz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
    if (root.left == null && root.right == null) {
        // root 就是叶子节点
        leafSize++;
    }
    getLeafSize(root.left);
    getLeafSize(root.right);
}

子问题思路-求叶子结点个数

public static int getLeafSiz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0;
    }
    if (root.left == null && root.right == null) {
        return 1;
    }
    // 求 root 有多少个叶子节点,
    // 左子树的叶子节点个数 + 右子树的叶子节点个数
    return getLeafSize(root.left) + getLeafSize(root.right);
}

子问题思路-求第k层结点个数

public static int getKLevelSize(Node root, int k) {
    // 特殊情况
    if (root == null || k < 1) {
        return 0;
    }
    if (k == 1) {
        // k 为 1 的时候, 就一个根节点
        return 1;
    }
    // 求第 k 层节点的个数,
    // 求左子树的第 k - 1 层节点的个数 + 右子树的 k - 1 层
    return getKLevelSize(root.left, k - 1)
            + getKLevelSize(root.right, k - 1);
}

查找 val 所在结点,没有找到返回 null
按照 根 -> 左子树 -> 右子树的顺序进行查找
一旦找到,立即返回,不需要继续在其他位置查

// 还是递归. 先比较一下当前的根节点是不是要找的元素.
// 递归找左子树和递归找右子树
public static TreeNode find(TreeNode root, char toFind) {
    if (root == null) {
        return null;
    }
    // 当前节点是不是要找的节点
    if (root.val == toFind) {
        return root;
    }
    // 递归找左子树
    TreeNode ret = find(root.left, toFind);
    if (ret != null) {
        return ret;
    }
    return find(root.right, toFind);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二叉树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创建二叉树的方法有多种。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链式存储结构,即每个节点含有数据和指向左右子节点的指针。我们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创建二叉树。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二叉树节点的结构,包括数据和左右子节点的指针。然后,按照二叉树的性质,递归地创建节点。具体步骤如下: 1. 创建一个根节点,将根节点的数据填入。 2. 如果输入数据为空,表示当前节点为叶子节点,返回。 3. 从输入数据中取出左子节点的数据。 4. 创建左子节点,并将其指针赋值给根节点的左子节点指针。 5. 递归地调用创建二叉树的函数,将左子节点作为参数。 6. 从输入数据中取出右子节点的数据。 7. 创建右子节点,并将其指针赋值给根节点的右子节点指针。 8. 递归地调用创建二叉树的函数,将右子节点作为参数。 当所有节点都创建完成后,我们就得到了一颗二叉树。可以根据需要对二叉树进行遍历、插入、删除等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创建二叉树时,输入数据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序,以满足二叉树的性质。例如,如果输入数据是升序排列的,则创建出的二叉树将是一个平衡二叉搜索树。 所以,创建二叉树的过程就是递归地将输入数据分配到每个节点,并按照二叉树的性质建立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