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北欧剥削电影中的本土与跨国元素
剥削电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它不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治角色不同,其含义也会随时间而变化。在北欧电影中,剥削电影文化的存在在规范意义上是有争议的。20世纪70年代,北欧有大量的性剥削电影,但一些更具突破性内容的影片,如《罪恶侏儒》(1973)和《惊悚——一部恐怖电影》(1974),完全独立于官方资金来源制作。不过,谈论除性剥削趋势之外的剥削电影文化可能言过其实,但探索这些模式的延续仍有意义,尤其是一种持续的地下实践在国内和地区电影政策中逐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北欧剥削电影的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北欧出现了对视频暴力的公众抗议,这引发了媒体关注,也激起了公众对这些主题的兴趣。这一时期,电影资助和发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70年代,北欧制片人面临观众数量减少和资金结构挑战,芬兰和瑞典的电影产量下降。但具有明确商业目标的电影政策促使制片人在两个重要层面绕过电影机构:
- 国际市场获利 :北欧性剥削电影在国际上有了声誉,通过在海外销售可以收回成本,为包装适合国际观众的内容提供了可行的财务模式。
- 国内票房支撑 :低制作成本的喜剧,如芬兰制片人斯佩德·帕萨宁的作品,虽无法通过质量补贴收回资金,但在国内票房取得了成功,使制片人能够持续运营。
然而,总体而言,电影机构和大型电影制片厂,如瑞典电影工业公司和北欧电影公司,控制着整体的制作策略和趋势。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关于机构资金可支持内容类型的新政策。电影机构逐渐认识到类型片的商业潜力,这可能是受好莱坞类型片在国内票房主导地位的影响。但北欧电影行业中类型片的制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