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哥的Linux私房菜》学习笔记

以下内容从《鸟哥的Linux私房菜》书中摘录

第0章

0.1.2:CPU的架构
世界上常見到的兩種主要 CPU 架構, 分別是:精簡指令集 (RISC) 與複雜指令集 (CISC) 系統
RISC:這種 CPU 的設計中,微指令集較為精簡,每個指令的執行時間都很短,完成的動作也很單純,指令的執行效能較佳; 但是若要做複雜的事情,就要由多個指令來完成。常見的 RISC 微指令集 CPU 主要例如甲骨文 (Oracle) 公司的 SPARC 系列、 IBM 公司的 Power Architecture (包括 PowerPC) 系列、與安謀公司 (ARM Holdings) 的 ARM CPU 系列等。
CISC:與RISC不同的,CISC在微指令集的每個小指令可以執行一些較低階的硬體操作,指令數目多而且複雜, 每條指令的長度並不相同。因為指令執行較為複雜所以每條指令花費的時間較長, 但每條個別指令可以處理的工作較為豐富。常見的CISC微指令集CPU主要有AMD、Intel、VIA等的x86架構的CPU。
P.S:所謂的位元指的是CPU一次資料讀取的最大量!64位元CPU代表CPU一次可以讀寫64bits這麼多的資料,32位元CPU則是CPU一次只能讀取32位元的意思
0.2:电脑架构
早期的晶片組通常分為兩個橋接器來控制各元件的溝通, 分別是:(1)北橋:負責連結速度較快的CPU、主記憶體與顯示卡界面等元件;(2)南橋:負責連接速度較慢的裝置介面, 包括硬碟、USB、網路卡等等。目前的主流架構中, 大多將北橋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到 CPU 封裝當中。
0.2.1:CPU常识
CPU的外頻與倍頻:早期的 CPU 架構主要透過北橋來連結系統最重要的 CPU、主記憶體與顯示卡裝置。因為所有的設備都得掉透過北橋來連結,因此每個設備的工作頻率應該要相同。但因為 CPU 的運算速度比其他的設備都要來的快,因此廠商就在 CPU 內部再進行加速, 於是就有所謂的外頻與倍頻了。
外频:CPU與外部元件進行資料傳輸時的速度
倍频:CPU 內部用來加速工作效能的一個倍數
超頻:將CPU的倍頻或者是外頻透過主機板的設定功能更改成較高頻率的一種方式,但因為CPU的倍頻通常在出廠時已經被鎖定而無法修改, 因此較常被超頻的為外頻。
超執行緒 (Hyper-Threading, HT):CPU 可以假象的同時執行兩個程序,四個實體核心的CPU,但作業系統可以抓到八個核心。
0.2.2:内存
個人電腦的主記憶體主要元件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RAM根據技術的更新又分好幾代,而使用上較廣泛的有所謂的SDRAMDDR SDRAM兩種,DDR是所謂的雙倍資料傳送速度(Double Data Rate)。
DDR SDRAM又依據技術的發展,有DDR, DDR2, DDR3, DDR4等等,其中,DDR2 的頻率倍數則是 4 倍而DDR3 則是 8 倍。
第二層快取(L2 cache)整合到CPU內部,速度必須要CPU相同,一般由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组成,因为它速度比较快。
0.2.3:显卡
显卡又稱為VGA(Video Graphics Array),顯示重點在於解析度與色彩深度,因為每個圖像顯示的顏色會佔用掉内存, 因此顯示卡上面會有一個存储容量。除了显卡内存之外,現在由於三度空間遊戲(3D game)與一些3D動畫的流行,因此顯示卡的『運算能力』越來越重要。 一些3D的運算早期是交給CPU去運作的,但是CPU並非完全針對這些3D來進行設計的,而且CPU平時已經非常忙碌了呢! 所以後來顯示卡廠商直接在顯示卡上面嵌入一個3D加速的晶片,這就是所謂的GPU稱謂的由來。
显卡与电脑屏幕主要的连接界面有:
D-Sub (VGA端子):為較早之前的連接介面,主要為 15 針的連接,為類比訊號的傳輸,當初設計是針對傳統映像管螢幕而來。 主要的規格有標準的 640x350px @70Hz、1280x1024px @85Hz 及 2048x1536px @85Hz 等。
DVI:共有四種以上的接頭,不過台灣市面上比較常見的為僅提供數位訊號的 DVI-D,以及整合數位與類比訊號的 DVI-I 兩種。DVI 常見於液晶螢幕的連結, 標準規格主要有: 1920x1200px @60Hz、 2560x1600px @60Hz 等。
HDMI:相對於 D-sub 與 DVI 僅能傳送影像資料,HDMI 可以同時傳送影像與聲音,因此被廣泛的使用於電視螢幕中!電腦螢幕目前也經常都有支援 HDMI 格式!
Display port:與 HDMI 相似的,可以同時傳輸聲音與影像。不過這種界面目前在台灣還是比較少螢幕的支援!
0.2.4:外存
(1)硬盘驱动器(HDD)
實際的資料都是寫在具有磁性物質的磁碟盤上頭,而讀寫主要是透過在機械手臂上的讀取頭(head)來達成。 實際運作時, 主軸馬達讓磁碟盤轉動,然後機械手臂可伸展讓讀取頭在磁碟盤上頭進行讀寫的動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磁区(扇区):磁碟盤同心圓上面切出一個一個的小區塊
磁轨:同一個同心圓的磁區組合成的圓
磁柱:由於磁碟裡面可能會有多個磁碟盤,因此在所有磁碟盤上面的同一個磁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傳輸界面
為了要提昇磁碟的傳輸速度,磁碟與主機板的連接界面也經過多次的改版,因此有許多不同的界面喔!傳統磁碟界面包括有 SATA, SAS, IDE 與 SCSI 等等。 若考慮外接式磁碟,那就還包括了 USB, eSATA 等等界面喔!不過目前 IDE 已經被 SATA 取代,而 SCSI 則被 SAS 取代
(2)固态硬碟(SSD)
傳統硬碟有個很致命的問題,就是需要驅動馬達去轉動磁碟盤~這會造成很嚴重的磁碟讀取延遲!想想看,你得要知道資料在哪個磁區上面,然後再命令馬達開始轉, 之後再讓讀取頭去讀取正確的資料。另外,如果資料放置的比較離散(磁區分佈比較廣又不連續),那麼讀寫的速度就會延遲更明顯!
因此, 後來就有廠商拿快閃記憶體去製作成高容量的設備,固態硬碟最大的好處是,它沒有馬達不需要轉動,而是透過記憶體直接讀寫的特性,因此除了沒資料延遲且快速。
0.2.6:主机板
主機板與各項輸出/輸入設備的連結主要都是在主機機殼的後方,主要有:
PS/2介面:這原本是常見的鍵盤與滑鼠的介面,不過目前漸漸被USB介面取代,甚至較新的主機板可能就不再提供 PS/2 界面了;
USB介面:通常只剩下 USB 2.0 與 USB 3.0,為了方便區分,USB 3.0 為藍色的插槽顏色喔!
聲音輸出、輸入與麥克風:這個是一些圓形的插孔,而必須你的主機板上面有內建音效晶片時,才會有這三個東西;
RJ-45網路頭:如果有內建網路晶片的話,那麼就會有這種接頭出現。 這種接頭有點類似電話接頭,不過內部有八蕊線喔!接上網路線後在這個接頭上會有燈號亮起才對!
HDMI:如果有內建顯示晶片的話,可能就會提供這個與螢幕連接的界面了!這種介面可以同時傳輸聲音與影像, 目前也是電視機螢幕的主流連接介面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4.2:操作系统
電腦系統主要由硬體構成,然後核心程式主要在管理硬體,提供合理的電腦系統資源分配(包括CPU資源、記憶體使用資源等等), 因此只要硬體不同(如x86架構與RISC架構的CPU),核心就得要進行修改才行。 而由於核心只會進行電腦系統的資源分配,所以在上頭還需要有應用程式的提供,使用者才能夠操作系統的。

為了保護核心,並且讓程式設計師比較容易開發軟體,因此作業系統除了核心程式之外,通常還會提供一整組開發介面, 那就是系統呼叫層。軟體開發工程師只要遵循公認的系統呼叫參數來開發軟體,該軟體就能夠在該核心上頭運作。 所以你可以發現,軟體與核心有比較大的關係,與硬體關係則不大!硬體也與核心有比較大的關係! 至於與使用者有關的,那就是應用程式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S. 作业系统可理解为操作系统,核心就是操作系统内核,硬体就是硬件。

第2章

2.1.3:各硬件装置在linux中的文件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2:MBR与GP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3:BIOS与UEFI开机检测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4:Linux的目录树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