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论文结构(第1章)

第1章 论文结构

不同科技领域论文的组织结构不尽相同。

各专业领域专家公认的一个要点是:论文的前一页半到两页最为重要,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也是审稿人得出初步结论的依据。

着手之前,先组织论文结构,把逻辑顺序确定好,然后确定技术术语的用法(即用什么专业词汇表达主要技术概念)

总的原则是,思考和确定专业术语的使用越早越好。这部分功夫下得越多,论文概念应该会越清晰。

1.1 题目、作者与单位(Title,Authors and Affiliations)

尽量精简题目字数,不要超过两行。题目中的每个字都要精雕细琢,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顺序都要仔细琢磨后确定。题目要精准反映论文的内容。

题目不应该是一个完整语句,也就是说,应该没有主语、没有谓语动词,该用动词的地方用动名词。

作者和单位尽可能按照会议或期刊的要求写。如果是双盲审,则投稿时不需要写作者和单位,而且任何引用自己过去工作的文字都必须暂时删除。可以把写作者和单位的地方留空,录用后再填入,不至于影响文章格式。

署名。发表以后的论文检索条目都是以名字的缩写(initials)再加上姓,比如Kang Zhang被缩写为K.Zhang,这样的缩写会产生重名,但单名作者别无选择。

双名作者,建议分开双字。

刘春晖

Chunhui Liu \rightarrowC.Liu

Chun-Hui Liu \rightarrowC-H.Liu

Chun Hui Liu \rightarrowC.H.Liu

ChunHui Liu \rightarrowC.H.Liu

1.2 摘要(Abstract)

一篇论文的前一页半最为重要,是决定审稿人对该文评估的关键。对于摘要和引言一定要足够重视。

摘要主要是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

应该是自完整的,没有文献、图、表格或图标的引用。

写摘要时要始终记住一点:读者看了之后应该立刻可以确定是否与其兴趣相关、是否需要看全文。

首先要用一两句话引出为什么做这个研究。然后,简明扼要地概述采用了哪些方法,接着应该是本论文最重要的研究结果,以概括形式描写,必要时用一句话阐述其重要意义。一定不要直接粘贴论文主体里的详细结果。

可以先写全文再写摘要,可以有的放矢也可以先写摘要,再写全文,然后进行更新和微调。

1.3 关键词(Keywords)

关键词有的期刊也称为索引词(index terms),应该是论文里出现多次且代表该文主题的词汇,意思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关键词应该是名词或动名词,通常被用来与审稿人专业方向相匹配,也是在数据库中检索文献用的,所以需要准确涵盖论文的范围。

初写论文的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包括:关键词写成动词、由太多单词组成、包含不常见的缩写、在摘要或引言中没有出现过的词。

1.4 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里主要需要说清楚"What was the problem? Why is it important?",即本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以及写本文的目的。这里要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读者不必查看这节里所引用的文献便可以明白并且可以评估本文的研究结果。

引言中引用的文献要精心选取,一定要是最重要的背景文献,而且出处一定要有权威性。不要随便找几篇相关的背景论文或书籍,不要将很多文献同时引用,一句话概括,这给读者一个为引用而引用的嫌疑。具体文献的引用应该与所提到的内容直接相关,最好可以区分所需引用的文献的着重点并根据其重点在不同的句子里引用

写本文的动机(motivation)是什么?一种比较有效的写法是在引言的一开始就给出一个亟待解决的实例(motivating example),以便引申出为什么需要本文论述的解决方法。

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部分可能重复摘要论文的内容,但最好采用不同的句子去描述,不要直接从摘要里复制。如果引言部分先写,也不要直接复制进摘要。引言部分结束前最好可以用2-3个要点(bullet points)形式列出本文的贡献。每个贡献用一两句话精准描述。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贡献。

引言最后一段多半是简要概括后文的安排。

总结引言部分需要避免的错误:

  • 过短而根本没有说清楚;

  • 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

  • 没有研究动机;

  • 否定前人工作;

  • 文献缺失或滥引;

  • 没有总结贡献;

1.5 方法(Methodology)

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具体文章具体写法。

无论什么写法,这部分章节顺序一定要符合逻辑,通常从大概念到小细节,大框架到最终实现,千万不要反过来写。

很多科技和工程领域,数学建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可以用数学来描述问题,则尽量用数学,不仅准确而且简练。对于在论文中需要用到的概念,才去写定义和相应的定理。

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两篇相近的顶刊论文做参考,其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类似的研究过程或类似方向仿照它的方法写。

总的原则是,尽量把最精华的技术贡献写在这一部分的最前面。

1.6 结果(Results)

研究结果这部分是回答"What did you find ?"的问题。

这是判别论文贡献的主要依据,也是决定论文是否被录用的最重要的依据,所以一定要写清楚,最后的结果都要写出来并且对各项数据详细解释,如怎么得到的,受什么条件限制,其意义是什么等等。

所有的结果不应该只展示数据、图表、截屏等,而必须实事求是地详细分析、解释并推断这些结果,但又不应夸大其意义(claims),也不要随便添加没有依据、也没有与前人工作比较地自我评论,如"these results are indeed significant",审稿人最反感这类说法。

1.7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

这一节是必须的!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信息科学以及一些相关领域里,没有这一节的论文多半会被直接拒掉。有的作者认为,相关工作可以放在引言里,这种想法不对。上面提到,引言里相关工作的文献引用是为了介绍背景以及做本工作的必要性。而在其他领域,相关工作放在引言和讨论小节里,并不作为单独一节。

相关工作这一节应该是列举所有与本文工作紧密相关的前人工作,并作一一比较,阐述其与本工作的类似之处和不同,或者其不足或没有解决本文需要的问题这样写的目的是凸显本文工作的必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强调本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增量性(incremental)的工作也是值得发表的。

相关工作这一节可以放在引言之后,即第二节,也可以放在倒数第二节,即结束语(Conclusions)之前。放在这两处的差别在于,前者需要假定读者还没有阅读本文的工作和具体方法,而后者是在主体论文之后,读者已经知道本文的方法,粗略了解其与相关工作的区别,所以这部分可以把区别写得更详细、更到位一些。

1.8 结束语和未来工作(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本节总结一下本文阐述了哪些要点和重要结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limitations)

最后这一节不妨讨论一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论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供读者进一步讨论。

另外,有的审稿人希望能看到作者的自我批评,点出工作不足的地方。不要惧怕描写不足之处,没有完美的研究,总会缺那么一点。包括本工作所应用的范围、数据量、结论的有限性、方法使用的范围等,都有可能成为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扩充、验证或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这里正好承上启下今后的工作(future work)。

未来工作主要是继续在本文研究的基础和方向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改进方法,增加数据或扩展应用范围等。有些地方是为了弥补上面提到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研究的大方向上,可以不必太具体,泛泛提一提即可。

1.9 致谢(Acknowledgments)

致谢部分通常包括感谢为本文做出一些贡献,但又不足以作为作者的人,包括参加试验的群体、帮助收集数据的辅助人员、帮助阅读并提出意见的科研人员、提供试验设备的单位或部门等。

论文一审之后,也可以感谢匿名审稿人,对他们提出的中肯、具有见地的意见表达谢意。

致谢这一节通常也是感谢资助单位的地方,最好是用"partial support",因为多数情况下,作者并不是全部在这样的资助支持下才可以写出该论文的。

1.10 文献列表(References)

论文的最后是文献列表。根据不同期刊或会议的要求,有两种可能的排列方法,即按作者姓的首字母顺序排列(alphabetic order)和按引用顺序排列(citation order)。除非正要投的刊物明确要求citation order,否则建议都用alphabetic order,在更新文献列表时,如插入新文献或删除时都会比用citation order方便一些。

尽量用最新的文献和最具权威性的期刊或会议论文,或最经典等书籍。如果是阐述最早提到的某个方法、理论或算法,则需要用最早发表的那篇文献。

文献列表写得如何可以看出作者做事是否细致和严谨,具体体现在每条文献写法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上。这里“完整性”指的是如下所有各项信息必须写全,“一致性”指的是以下各项的写法在每一篇文献里必须保持一致,不应该有不同写法。

  • 作者的名(或缩写,initials)和姓之间的前后顺序(下例中,名在姓之后),一定不要弄错姓和名,只有名可以缩写成单字母。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无论多少作者,都需要列出来,不能用“et al.”来省略。在文章内容里引用时,三个或更多作者文献的引用可以是“Lastname1,Lastname2,et al.2019”;

  • 题目是否前后加引号(下例中,没有引号),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必须大写,而不是所有字母全部大写;

  • 期刊名称,或会议论文集名称,是否简写(下面列有全名和简写的实例,用了斜体);

  • 期刊的卷(Volume或Vol.),号(Numbei或No.),以及会议举办的地点;

  • 期刊或会议录得出版社;

  • 期刊出版日期或会议举行日期;

  • 页码,前面是否写“pp.”还是直接写页码(下例中,没有pp.)

不同得出版物(会议录或期刊)对于以上最后三项得书写顺序要求不尽相同,会有一些差异。

期刊实例:

  • C.Y.Zhao,J.Kong,and K.Zhang,Program Behavior Discovery and Verification:A Graph Grammar Approach,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Vol.36,No.3,May/June 2010,431-448.

会议录实例:

  • Z.B.Fan,Y.N.Li,J.H.Yu,K.Zhang,Visual Complexity of Chinese Ink Paintings,Proceedings of the ACM Symposium on Applied Perception(SAP'2017),Cottbus,Germany,16-17 September 2017,ACM Press,9:1-9:8

不同的出版物对文献得写法有一些不同要求,如APA格式(https://apastyle.apa.org),其将年份写在作者名之后,题目之前;姓氏在initials之前:

  • Zhao C.Y,Kong J.,Zhang K.(2010) Program Behavior Discovery and Verification:A Graph Grammar Approach,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Vol.36,No.3,431-448.

也有些出版物要求简写期刊名称及其卷号及页数,以便节省空间:

  • C.Y.Zhao,J.Kong,and K.Zhang,Program Behavior Discovery and Verification:A Graph Grammar Approach,IEEE Trans. On Software Eng., 36:431-448,2010.

另外,写参考文献时,不要在论文题目后加[J]、[C]等,国外列文献没有这个习惯,非中国人看不懂。

1.11 附录(Apendix)

期刊论文多半可以有附录。会议论文通常有页数限制,所以不宜用附录代替正文所需的空间,也就是说,宁可用有用的正文占用有限的空间,不要用可有可无的附录浪费时间。

按排版顺序应该放在文献列表(References)之后。附录里一般是辅助材料,作为佐证或补充,如比较长的定理证明或可用性试验所用的调查问卷。理论上说,论文评审不会受到附录得影响;实践中难说,可能多少会增加审稿人对论文评估的信心。

[1]张康.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天寒心亦热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