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很卡--原因之一io太高

linux wa%过高,iostat查看io状况

在使用top命令的时候会看到这么一行:

翻译一下:

us:用户态使用的cpu时间比

sy:系统态使用的cpu时间比

ni:用做nice加权的进程分配的用户态cpu时间比

id:空闲的cpu时间比

wa:cpu等待磁盘写入完成时间

hi:硬中断消耗时间

si:软中断消耗时间

st:虚拟机偷取时间

如果一台机器看到wa特别高,那么一般说明是磁盘IO出现问题,可以使用iostat等命令继续进行详细分析。

1, 安装  iostat  

  yum install sysstat

之后就可以使用 iostat 命令了,

2,入门使用

  iostat -d -k 2

参数 -d 表示,显示设备(磁盘)使用状态;-k某些使用block为单位的列强制使用Kilobytes为单位;2表示,数据显示每隔2秒刷新一次。

 

tps: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Indicate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per second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一次传输"意思是"一次I/O请求"。多个逻辑请求可能会被合并为"一次I/O请求"。"一次传输"请求的大小是未知的。

kB_read/s:每秒从设备(drive expressed)读取的数据量;
kB_wrtn/s:每秒向设备(drive expressed)写入的数据量;
kB_read:读取的总数据量; kB_wrtn:写入的总数量数据量;这些单位都为Kilobytes。

指定监控的设备名称为sda,该命令的输出结果和上面命令完全相同。

 iostat -d sda 2

默认监控所有的硬盘设备,现在指定只监控sda。 

3, -x 参数

iostat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选项-x,该选项将用于显示和io相关的扩展数据。

iostat -d -x -k 1 10

 
  

输出信息的含义

复制代码
rrqm/s:每秒这个设备相关的读取请求有多少被Merge了(当系统调用需要读取数据的时候,VFS将请求发到各个FS,如果FS发现不同的读取请求读取的是相同Block的数据,
FS会将这个请求合并Merge);
wrqm/s:每秒这个设备相关的写入请求有多少被Merge了。 rsec/s:每秒读取的扇区数; wsec/:每秒写入的扇区数。 rKB/s:The number of read requests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 per second; wKB/s:The number of write requests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 per second; avgrq-sz 平均请求扇区的大小 avgqu-sz 是平均请求队列的长度。毫无疑问,队列长度越短越好。 await: 每一个IO请求的处理的平均时间(单位是微秒毫秒)。这里可以理解为IO的响应时间,一般地系统IO响应时间应该低于5ms,如果大于10ms就比较大了。 这个时间包括了队列时间和服务时间,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await大于svctm,它们的差值越小,则说明队列时间越短,反之差值越大,队列时间越长,说明系统出了问题。 svctm 表示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以毫秒为单位)。如果svctm的值与await很接近,表示几乎没有I/O等待,磁盘性能很好,如果await的值远高于svctm的值,
      则表示I/O队列等待太长,
      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将变慢。
%util: 在统计时间内所有处理IO时间,除以总共统计时间。例如,如果统计间隔1秒,该设备有0.8秒在处理IO,
    而0.2秒闲置,那么该设备的%util = 0.8/1 = 80%,
    所以该参数暗示了设备的繁忙程度

    。一般地,如果该参数是100%表示设备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了
    (当然如果是多磁盘,即使%util是100%,因为磁盘的并发能力,所以磁盘使用未必就到了瓶颈)
复制代码

 

4, 常见用法

iostat -d -k 1 10         #查看TPS和吞吐量信息(磁盘读写速度单位为KB)
iostat -d -m 2            #查看TPS和吞吐量信息(磁盘读写速度单位为MB)
iostat -d -x -k 1 10      #查看设备使用率(%util)、响应时间(await) iostat -c 1 10 #查看cpu状态

 

5, 实例分析

复制代码
iostat -d -k 1 | grep vda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da10            60.72        18.95        71.53  395637647 1493241908
sda10           299.02      4266.67       129.41       4352        132
sda10           483.84      4589.90      4117.17       4544       4076
sda10           218.00      3360.00       100.00       3360        100
sda10           546.00      8784.00       124.00       8784        124
sda10           827.00     13232.00       136.00      13232        136
复制代码

上面看到,磁盘每秒传输次数平均约400;每秒磁盘读取约5MB,写入约1MB。

 

 

iostat -d -x -k 1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1.56  28.31  7.84 31.50   43.65    3.16    21.82     1.58     1.19     0.03    0.80   2.61  10.29
sda          1.98  24.75 419.80  6.93 13465.35  253.47  6732.67   126.73    32.15     2.00    4.70   2.00  85.25
sda          3.06  41.84 444.90 54.08 14204.08 2048.98  7102.04  1024.49    32.57     2.10    4.21   1.85  92.24

可以看到磁盘的平均响应时间<5ms,磁盘使用率>80。磁盘响应正常,但是已经很繁忙了。

可以看到磁盘的平均响应时间<5ms,磁盘使用率>90。磁盘响应正常,但是已经很繁忙了。

await:  每一个IO请求的处理的平均时间(单位是微秒毫秒)。这里可以理解为IO的响应时间,一般地系统IO响应时间应该低于5ms,如果大于10ms就比较大了
svctm    表示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以毫秒为单位)。如果svctm的值与await很接近,表示几乎没有I/O等待,磁盘性能很好,
如果await的值远高于svctm的值,则表示I/O队列等待太长, 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将变慢。
%util: 在统计时间内所有处理IO时间,除以总共统计时间
所以该参数暗示了设备的繁忙程度
。一般地,如果该参数是100%表示设备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了(当然如果是多磁盘,即使%util是100%,因为磁盘的并发能力,所以磁盘使用未必就到了瓶颈)。


也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同时显示cpu和磁盘的使用情况

等待时间超过5ms, 磁盘io有问题

 
  

  • 3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Linux IO 模型是指 Linux 操作系统中的 IO 处理机制。它的目的是解决多个程序同时使用 IO 设备时的资源竞争问题,以及提供一种效的 IO 处理方式。 Linux IO 模型主要分为三种:阻塞 IO、非阻塞 IOIO 多路复用。 阻塞 IO 指的是当程序进行 IO 操作时,会被挂起直到 IO 操作完成,这种方式简单易用,但是对于并发环境不太适用。 非阻塞 IO 指的是程序进行 IO 操作时,如果无法立即完成,会立即返回一个错误码,程序可以通过循环不断地进行 IO 操作来实现轮询的效果。非阻塞 IO 可以提程序的响应速度,但是会增加程序的复杂度。 IO 多路复用指的是程序可以同时监听多个 IO 设备,一旦有 IO 事件发生,就会立即执行相应的操作。IO 多路复用可以提程序的效率,但是需要程序员手动编写代码来实现。 Linux IO 模型还有其他的实现方式,比如信号驱动 IO 和异步 IO 等。但是这些方式的使用比较复杂,一般不常用。 ### 回答2: Linux中的IO模型是指操作系统在处理输入输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包括阻塞IO、非阻塞IO、多路复用IO和异步IO四种模型。 阻塞IO是最简单的IO模型,当一个IO操作发生时,应用程序会被阻塞,直到IO操作完成才能继续执行。这种模型的特点是简单直接,但是当有多个IO操作时会造成线程的阻塞,影响系统的性能。 非阻塞IO是在阻塞IO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应用程序在发起一个IO操作后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不必等待IO操作的完成。但是需要通过轮询来不断地检查IO操作是否完成,效率相对较低。 多路复用IO使用select、poll、epoll等系统调用来监听多个IO事件,当某个IO事件就绪时,应用程序才会进行读写操作,避免了前两种模型的效率问题。多路复用IO模型适用于连接数较多时的场景,如服务器的网络通信。 异步IO是最效的IO模型,应用程序发起一个IO操作后,立即可以执行其他任务,不需要等待IO操作的完成。当IO操作完成后,操作系统会通知应用程序进行后续处理。异步IO模型常用于吞吐量、低延迟的应用,如性能服务器和数据库等。 总之,Linux IO模型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输入输出,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选择合适的IO模型可以提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 回答3: Linux IO模型是指操作系统中用于处理输入输出操作的一种方法或机制。在Linux中,常见的IO模型有阻塞IO、非阻塞IOIO多路复用和异步IO。 阻塞IO是最基本的IO模型,当应用程序发起一个IO请求时,它将一直阻塞等待直到IO操作完成,期间无法做其他任务。虽然简单易用,但是对资源的利用不。 非阻塞IO在发起一个IO请求后,不会阻塞等待IO操作完成,而是立即返回并继续做其他任务。应用程序需要不断地轮询IO操作状态,直到操作完成。由于需要不断轮询,对CPU的占用,但可以提资源的利用率。 IO多路复用是通过一个线程同时监听多个IO事件,从而实现并发处理多个IO操作。在IO多路复用模型中,应用程序不需要进行轮询,而是通过调用select、poll或epoll等系统调用监听多个文件描述符的IO事件。这样可以在单个线程中处理多个IO操作,提并发性能。 异步IO模型在发起一个IO请求后,应用程序不需要等待IO操作完成,而是继续做其他任务。当IO操作完成后,操作系统会通知应用程序。异步IO模型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效率较,但实现较为复杂。 通过选择合适的IO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来提IO操作的效率和性能。例如,对于需要同时处理大量连接的服务器应用,IO多路复用是一种常见的选择;而对于需要处理大量IO操作的性能服务器,则可以考虑使用异步IO模型。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