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归园田居
种 豆 南 山 下 ,草 盛 豆 苗 稀。
晨 兴 理 荒 秽,带 月 荷 锄 归。
道 狭 草 木 长,夕 露 沾 我 衣。
衣 沾 不 足 惜,但 使 愿 无 违。
作者-陶渊明
东晋末至南朝宋出奇的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作有《桃花源记》。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县作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在乡村度过了一生。
拼音注释
字 | 音 |
---|---|
兴 | xīng |
秽 | huì |
荷 | hè |
长 | cháng |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兴 | 起床 |
荒秽 | 荒芜,豆苗里的杂草 |
荷 | 扛着 |
足 | 值得 |
违 | 违背 |
全文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之意。
全文赏析
本诗描写了诗人归隐之后劳作的情景,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的劳动生活。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表达了作者在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和与现实中污秽官场的决裂。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在一天劳作之后,带着愉快的心情,穿过齐腰深的草丛回到家里,种豆南山下的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牧童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归 来 饱 饭 黄 昏 后,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作者-吕岩
吕岩,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铺 | 铺开 |
横野 | 辽阔的原野 |
弄 | 逗弄,玩弄 |
蓑衣 | 用草或者棕毛编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
卧月明 |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
全文翻译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全文赏析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凉州词·其一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 何 须 问 杨 柳,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创作背景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耳边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变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凉州词 | 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
远上 | 远远向西望去 |
孤城 |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
仞 |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
羌笛 | 属横吹式管乐 |
何须 | 何必 |
杨柳 | 《折杨柳》曲 |
度 | 吹到过 |
玉门关 |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全文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
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马诗
大 漠 沙 如 雪,
燕 山 月 似 钩。
何 当 金 络 脑,
快 走 踏 清 秋。
作者-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3()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十二年(817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破坏时间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立功业,但最终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恨之情创作了此诗。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大漠 | 广大的沙漠 |
钩 | 古代兵器 |
何当 | 什么时候 |
金络脑 | 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
踏 | 走,跑,奔驰 |
清秋 | 清朗的秋天 |
全文翻译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铺上一层白茫茫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全文赏析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之时的感慨与愤懑。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了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工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整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作者-刘长卿
刘长卿(709年—789年),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年-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创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诗人受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这首诗写得使严冬,应在被贬之后,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二点酸辣。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逢 | 遇上 |
宿 | 投宿、借宿 |
日暮 | 傍晚的时候 |
苍山远 | 青山在暮色中显得很远 |
苍 | 青色 |
白屋 | 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指穷苦人家 |
闻 | 听到 |
全文翻译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更显得贫困。
柴门外突然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里宿家的家人归家了。
全文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中见情。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凉州词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作者-王翰
王翰(687-726),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进士,玄宗时做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性格豪放,喜欢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辞藻华丽,音律规整,妙不可言。
创作背景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夜光杯 | 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杯中就会闪闪发亮 |
欲 | 将要 |
催 | 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奏鸣助兴 |
沙场 |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
君 | 你 |
征战 | 打仗 |
全文翻译
酒宴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歌妓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沙场上又何妨?
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全文赏析
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揭露了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很少的悲惨事实,却写得豪迈旷达,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别董大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作者-高适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董大 | 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
黄云 | 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
曛 | 昏暗 |
白日曛 | 即太阳黯淡无光 |
纷纷 | 多而杂乱 |
谁人 | 哪个人 |
君 | 你,这里指董大 |
全文翻译
满天的云阴沉沉的,太阳也变得昏暗无光。
北风吹着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
凭着你的琴声,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全文解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枫桥夜泊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作者-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枫桥 | 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
夜泊 |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
乌啼 | 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
霜满天 | 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
江枫 | 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
渔火 | 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 |
对愁眠 | 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
姑苏 | 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
寒山寺 | 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
夜半钟声 | 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
全文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全文赏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滁州西涧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作者-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滁州 | 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
西涧 | 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
独怜 | 唯独喜欢 |
幽草 | 幽谷里的小草 |
深树 | 枝叶茂密的树 |
春潮 | 春天的潮汐 |
野渡 | 郊野的渡口 |
横 | 指随意飘浮 |
全文翻译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
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渔歌子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青 箬 笠,绿 蓑 衣,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作者-张志和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渔歌子 | 词牌名 |
西塞山 | 浙江湖州 |
白鹭 | 一种白色的水鸟 |
桃花流水 |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
鳜(guì)鱼 | 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
箬(ruò)笠 | 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
蓑(suō)衣 | 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不须 | 不一定要 |
全文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
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
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全文解析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塞下曲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作者-卢纶
卢纶,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字词解释
字词 | 解释 |
---|---|
塞下曲 | 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
月黑 | 没有月光 |
单于(chán yú ) |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
遁 | 逃走 |
将 | 率领 |
轻骑 | 轻装快速的骑兵 |
逐 | 追赶 |
满 | 沾满 |
全文翻译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
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
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全词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