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分析,在对于案例归纳的分析中,提出了死亡本能这一倾向,与生的本能也就是从性引发的生殖驱动力相对。死亡本能有三种表现:
- 涅槃倾向. 借鉴了佛教涅槃这一术语, 消灭欲望, 回归沉寂, 从某种角度是回归无机物的状态.
- 强迫性重复性冲动. 主要表现为重复性的回忆痛苦的经历.
- 受虐倾向.
诺尔曼.布朗的《生与死的对抗》一书,利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的视角和观点,对社会文化和人性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 很值得阅读和思考.
《生与死的对抗》第八章 时间 死亡 永恒
- 快乐原则与涅槃原则的理论演进及区分:
- 早期弗洛伊德的观点混淆与修正:
-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曾将快乐原则的消极目的简单归结为消除紧张,并且一度将人类的快乐原则与所有有机生命的原状稳定倾向相提并论。这意味着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本质倾向是追求一种没有紧张、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其他有机生命是相似的。例如,动物会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获取食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状态,这种行为背后体现的就是对稳定状态的追求,而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的心理机制在这方面与动物具有一定的共性。
-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意识到了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了修正。他发现快乐原则与原状稳定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快乐原则实际上与人类的里比多(性本能、爱本能、生命本能)紧密相关,而不再能与有机生命的原状稳定倾向简单等同。这一转变体现了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动力机制认识的深化,开始关注到人类本能中独特的性本能和爱本能对心理活动的驱动作用。
- 涅槃原则的提出及与快乐原则的差异:弗洛伊德提出了涅槃原则,认为这一原则表达了死亡本能固有的倾向。与快乐原则所追求的通过满足欲望来获得快乐不同,涅槃原则指向的是一种更为深层的、趋向于生命静止和无紧张状态的本能倾向。可以说,快乐原则是人类在生命活动中积极追求满足的动力,而涅槃原则则像是一种潜在的、回归到原始平静状态的引力。比如,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期的忙碌和压力后,可能会渴望一种彻底的放松和宁静,这种对宁静的渴望就带有一定的涅槃倾向,与日常追求快乐和刺激的欲望有所不同。
- 早期弗洛伊德的观点混淆与修正:
- 人类与动物在本能原则上的异同及人类的独特性:
- 人与动物的本能连续性:人类和动物在本能层面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动物有着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行为,追求身体的舒适和生命的延续,这与人类追求稳定和舒适的本能需求有相似之处。例如,动物会在寒冷的天气中寻找温暖的地方,人类也会通过建造房屋、穿着衣物等方式来抵御寒冷,这种对适宜环境的追求反映了生命对于稳定状态的本能向往。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和动物都具有追求某种平衡稳定状态的本能倾向,这是两者在本能层面的连续性表现3。
- 人类因本能压抑而形成的独特性:人类由于本能的压抑,使得原本动物身上静态的原状稳定原则在人类身上发生了转变,形成了动态的快乐原则。动物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往往能够相对容易地达到一种紧张与放松的平衡状态,它们的行为主要受本能的直接驱动,较少受到内心冲突和复杂欲望的干扰。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使得人类的本能受到了各种约束和压抑。例如,社会道德规范、伦理准则等对人类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进行了限制,导致人类不能像动物那样直接地满足本能欲望。这种压抑使得人类的心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快乐原则成为了人类在压抑状态下不断追求满足的一种表现形式35。
- 快乐原则成为人类心理疾病的症状体现:在本能压抑的状态下,人类的快乐原则成为了一种在心理疾病条件下寻求心理健康的表现,它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人类在社会环境的约束下,无法自由地满足本能欲望,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试图缓解这种压抑带来的痛苦,追求快乐成为了一种应对机制。但这种追求往往是不满足的、扭曲的,因为它始终受到压抑的限制。比如,一些人可能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权力地位等,试图通过这些外在的满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实际上这种追求并不能真正解决本能压抑带来的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更多的心理冲突和疾病3。
- 本能满足与原则回归的条件及状态变化:
- 本能满足的条件与复归的可能性:如果人类能够结束压抑状态,获得本能的满足,那么永不安宁的快乐原则就有可能复归于涅槃原则。这里的本能满足不仅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包括心理层面上对爱欲、情感等本能需求的满足。当人类能够突破社会文化的束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求,并在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满足这些需求时,才有可能实现这种从快乐原则向涅槃原则的回归3。
- 复归后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复归的状态下,人类将达到一种紧张与紧张消除之间的平衡。此时,人们不再处于永不停息的追求和焦虑之中,而是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状态类似于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境界,是一种超越了欲望和痛苦的、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和体验。例如,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自我探索和内心成长后,可能会逐渐放下对功名利禄的过度追求,转而关注内心的感受和与他人的情感连接,从而体验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平静3。
-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统一对历史的影响:
- 历史过程的终结设想:按照弗洛伊德把死亡等同于涅槃的等式,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生本能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创造、追求进步,而死本能则表现为人类内心对平静、回归的渴望。当这两种本能能够相互融合、达到统一时,人类将不再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历史的发展也将不再是永不停息的追求和变革,而是进入一种稳定的、终结的状态3。
- 弗洛伊德相关观点的理论倾向及影响: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倾向二元论以及无法形成一种历史的末世学,都与他对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的看法密切相关。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相分离、与自己的本能相分离,这导致了人类的神经症和历史的不断发展。历史被视为神经症的表现,人类在压抑和本能分裂的状态下不断创造历史,但这种创造同时也加剧了人类的痛苦和不安。只有当人类能够克服本能的分裂,实现生死本能的统一,才能走出历史的噩梦,获得真正的解脱3。
- 人成为历史性动物的原因及未来走向:人身上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统一破裂,使得快乐原则成为人类在压抑状态下的追求动力,这使人成为了浮士德式的人,不断追求、永不满足。浮士德式的人代表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典型状态,他们在追求知识、权力、爱情等方面永不停歇,但这种追求往往是在压抑和痛苦中进行的。然而,一旦压抑作用不复存在,人类能够实现生死本能的统一,浮士德式的人的永不安宁的追求便会走到尽头,历史也将迎来新的阶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