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何为虚假需求?

不知朋友是否有这种经历,常常觉得某种商品特别好,有了它,生活简直多了一份完美,多了一缕照亮生活的冬日暖阳,有了它,一切不如意、空虚都将被驱散,美好新生活将被开启。我们太渴望想象中的商品能带给我们的那种美好了,必须要买,贷款也要买,买过来几天之后,在自己的真实体验中,一切归于平淡,生活的无聊、内心的空虚似乎又增了几分,内心更加饥渴,渴望着对幸福的需求被满足。这时,新的被包装的如此完美的商品,又吸引了你的眼球,买!在此循环中,消费了很多商品,想象中的幸福都未买到,内心对幸福的渴望依然未被满足。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使用商品之前和使用商品之后都是“我觉得”,为何差距却如此之大?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两者有一假。使用商品之后的那个“我觉得”是实践检验的,是自己的真实体验,靠谱!那就是买商品之前的那个“我觉得”不靠谱,是假的,不符合人的内心对幸福感受的规律,实现不了。建立在这个假的“我觉得”的基础之上的需求便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虚假需求。草原上奔驰的汽车,安稳舒适的大房子,初恋触电一般感觉的泡面,爱情恒久远的钻石,不知不觉中广告让我们觉得如此美好的东西,掺杂了太多买了之后感觉不到的虚假成分。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如此渴望精神上的幸福,渴望孤独空虚的内心获得慰藉,商品广告所讲的故事一遍遍的阐述着它们自带满足这种精神幸福的内涵和功能。当我们拼命挣钱、勇猛消费的时候,当我们分析一下感觉让我们幸福的东西差不多备了个齐全、觉得没理由不幸福的时候,诸多商品并未满足我们精神对幸福的需求,内心愈加空虚,精神其实在痛苦,甚至饱受煎熬。人生的根本目的是活的幸福,这是对人生的糟蹋。为何相反的“我觉得”在我们身上能并存?如何判断第一个“我觉得”靠不靠谱?从理论上弄清楚这个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获得幸福,意义便显得如此重大。
《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丁小平学术思想及其启示中的心理学部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丁小平先生的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由三个基本层次,即无意识、非自遣意识和自遣意识构成。非自遣意识对事物的认知是拓扑性的,遵循形象逻辑,如和一个你熟悉的人分别十年后又见到了他,他头发白了,胖了,脸上也有了皱纹,数学逻辑似的分析已无法识别是他,但你一眼认出了他,这是非自遣拓扑辩证逻辑做出的判断。另外,人的感情、情绪,人对幸不幸福的真实感觉,都在非自遣意识中产生。而自遣意识对事物的认知是分析性的,遵循形式逻辑,以分析的方式认知事物,如做一道数学题使用的就是自遣意识。非自遣意识可以对事物做出判断,自遣意识同样也可以对事物做出判断,它俩做出的判断却时常出现矛盾。当你拥有了很多物质,你通过自遣意识的分析,该有的我都有了,我的生活多幸福啊,但是你非自遣意识中的感觉不是这样的,感觉不幸福,两者就出现了矛盾,这个时候我们要以非自遣意识的判定为准了,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是非自遣意识中的感觉。
愿我们都能从消费主义的逻辑中挣脱,识别虚假需求,注重精神幸福,追求让我们真正觉得幸福的东西,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