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日常:海陆丰民间传统动物舞(狮艺)

民间传统动物舞(狮艺)

汕尾(海陆丰)地区主要有少林和峨嵋两大门派武馆,大部分武馆都设有狮班,通过“出狮”,既能满足民间的风俗需求,又可张扬武功,亦可在武林界及民众中树立权威和地位。以下浅述海陆丰部分传统舞狮文化:

【滚地金龙舞】

滚地金龙源自南宋宫廷龙舞,后流传民间。根据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就地打滚。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滚地金龙主要伴奏是打击乐、吹奏和少许弦乐,乐器组合有鼓、钹、锣、唢吶、笛、弦等。吹击乐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吶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1996年,南溪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并在国家和省级地区的重大活动中多次获奖。2002年分别荣获广东省首届动物舞大赛和首届民间表演艺术邀请赛金奖。2006年,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汕尾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访问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表演时,深受外国观众高度赞扬。

(摘自《陆丰县志》)蔡惠进搜集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青塘盖仔狮舞】

陆丰青塘人是明代碣石卫军人的后裔,衍成了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舞狮和武术。舞狮源于军傩,傩是中华民族特有一种古老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曲、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仪式。史书载:“当草莽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舞狮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

海陆丰舞狮有多种,来源不一,其中以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据考,“盖仔狮”即源于明代军狮,一直在青塘村流传,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 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 俗称“青头白额盖仔狮”,有狮王之称。 盖子狮应该是属于闭口狮 (即嘴巴固定不能随意开启者) , 传说 “盖仔狮”是尊诚其上古灵狮之行态,舞的狮肖如猫样抬头一跃,而使人觉得和善可亲,表现其忠心之模范及吉祥避邪之功效,又因它是一只灵狮,而且是黄帝亲封为王的狮子,因此现在我们所见的 “盖仔狮”额中饰八卦和眉宇间有个“王”字。

“盖仔狮”享有尊为老大的特殊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免掠”意谓“不用比”,指其武艺高强,地位崇高。譬如,不论哪个村若有盖仔狮在表演,其它狮类是不敢进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结束离开方敢进村。反之,其它狮类在一个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闯进,只有自觉中止表演,选择离开。其它种类的狮班与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边让道等候“老大”的通过,有的干脆改道避之,颇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

海陆丰的舞狮表演分二部分进行,上半场“行狮诗”,进行狮舞表演,下半场“打拳”,即武术表演。青塘人称舞狮为“打狮”,打者,武也,由此可见青塘人对武术的重视。下半场的表演有单人打拳、双人对打、三人混打,还有“软跤”即似体操杂技表演。也有单人棍术、双人对打棍术及多人混打棍术表演,场面异常激烈、逼真(惊险),最后还有矛、盾、铁尺(浪人叉)混打表演。

青塘军狮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见长。在高亢粗犷的铜锣皮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滚、跃、抢……,再现古战场上的幕幕情景。其主要的舞法有: 三门,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瞌狮,睡狮,咬青,空中舞狮等。其舞法因不同地区、不同教练而有很大差异,但主要还是以教练的门派、教法为依据,内容为: 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虱、咬背虱、咬股虱、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摘自 《军户遗风话青塘》)蔡惠进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福狮】

海丰县梅陇镇金盘围“五福狮馆”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始创者为该村黄世民,传下其子黄冠、其孙黄谭金、其曾孙黄梅黄执掌,一门四代,一直是这个武馆的掌门人。金盘围村的“五福狮”(俗称嗑仔狮、盒仔狮、猴仔狮)。表演时除了一人擎狮头者(不用做狮尾)外,还有两个人扮演猴子的,一人扮演“精绍和” 和一人扮演“戆绍和” 的,共有五个角色。而舞狮多在春节期间,有“五福临门”之意,故称“五福狮”,民间认为这是吉祥之狮。

五福狮头、猴头、“精绍和”、“戆绍和”(人头像)的制作,十分讲究,不同于一般狮头。首先用粘性泥土塑成模型,待泥模晒干之后,在其表面用韧性极强的冰秋纸(宣纸)涂上糯米酱糊或胶水,一层一层地裱上去,大约裱至半寸厚,待晾干后从泥模上剥下来,就成了十分坚固的外壳。接着,在其上面画上各种颜色,看上去栩栩如生。最后在其表面再涂上一层光油,既锃亮发光又可避水。狮头没有角,短胡须,细耳朵,额上中间有个“王”字;眼睛不但可以活动,且会发光(用灯泡和电池安装);狮嘴的上下唇用木板做成,可以随时张合,发出“啪啪”的声响;狮被为五色彩布做成,光艳夺目,恰似虎皮。整体观之,俨然一头猛虎,有人把它叫作“虎狮”。据说,其它狮班如在路上遇见此狮,便把自己的狮头低下来,让五福狮过后,才敢将其狮头重新擎起来。梅陇五福狮与陆丰青塘“盖子狮”都属“狮中之王”。

表演者戴上面具,穿上猴衣,一为青面猴,一为黄面猴,模仿猴子动作,维妙维肖。表演“精绍和”者表情微笑,眼神灵活,真如一个精灵人;表演“戆绍和” 者表情傻呆,两眉下垂,眼中无神,酷似一个傻瓜。两个猴子最先出场,它们翻着各式跟斗,蹦跳着,嬉戏着,令人赏心悦目。接着是“精绍和”和“戆绍和”出场。“精绍和”手执葵扇,“戆绍和”拄着拐杖,他们象演哑剧般的动作诙谐有趣,使观者乐不可支。最后狮子出场,它生猛威武,步步紧迫前者,还不时瞪眼,作张口欲咬状等,如此绕场一周。此时,场中有一张大桌,高一米半,宽二米,长三米,意为一座高“山”。当猴子被狮子追至“山”下时,它们敏捷地跃上“山”顶,在上面做着各种杂技动作,有倒立行走,有双手反垫着脸倒立(称猴子洗脸),有桌角倒立(称悬崖倒挂)还有叠罗汉、腾空反翻跟斗等各式各样高难动作。它们的灵巧、调皮、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狮子看猴子登上“山”头,也跟着跳了上来,与猴子追逐着嬉戏着,场面十分热闹。而此时“精绍和”和“戆绍和”未敢上“山” ,在那里做着许多无声而又异常滑稽的动作,惹得观众捧腹大笑。

后来,狮子可能玩得性起,开始追扑猴子,猴子一骨碌便从“山”上跳下来逃走了。这边剩下和“戆绍和”,他们谁也不让谁先走,经过争执,约定“抽阄”,谁抽了长阄谁先走。结果“精绍和”抽中长阄(他事先做了手脚),乘狮子不备,越过“山”头逃走了。最后剩下“戆绍和”一个人,他上了“精绍和”的当,气得捶胸跺脚。他想乘狮子正在打盹,拄着拐杖要跳过去,但被狮子发觉了,把他拦住。他束手无策,只好在那里做着各种使人啼笑皆非的动作。直到狮子睡着了,他才急急忙忙逃了过去。狮子猛醒过来,从高桌上跳起来,一下子翻滚到地下,想抓住“戆绍和”,可他已逃远了。

当擎狮头者表演从高桌上滚翻下地的高难动作时,观众为他捏了一把汗;当看到人和狮头落地后都分毫无损时,场上爆发出一阵热烈而又经久的掌声。海丰县梅陇镇金盘围村的“五福狮” 是融舞蹈、音乐、杂技、滑稽、哑剧等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民间动物舞表演中独具一格。

(摘自《梅陇镇志》《梅陇风情》《海丰乡情拾锦》)蔡惠进略加调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麒麟狮艺】

麒麟,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祥瑞神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又传是龙与牛交合的产物,据说能活两千年,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 , 是毛类动物之王 。民间传说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也把杰出的儿童称为“麒麟儿”、“麟儿”,对普通百姓而言,则是送子神兽之王 。

麒麟的形似马,状比鹿,尾似牛尾,口能吐火,声音如雷。按一般说法 ,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麋身、牛尾、鱼鳞,足为偶蹄或五趾,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亦作骐驎。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的字样。孔子在《春秋》及其三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获麟,获麟之地就在山东嘉祥,嘉祥于金皇统年间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县城西今有麟冢和获麟台遗址。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主要是根据史书记载而衍生的,透射出人们喜爱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麒麟传说》在嘉祥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经由传说衍化成为一种吉祥文化,是一部深深的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的船队航行到孟加拉国国,曾带两只孟加拉国国进贡的麒麟(长颈鹿)回到北京。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绩。当时阿拉伯语中长颈鹿叫 giri(麒麟的音译)。时至今日,日语及韩语中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闽南语也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鹿”。长颈鹿漫步时其头部左右摇摆,现从麒麟舞的舞蹈动作中就可看到模拟长颈鹿的形态。

麒麟舞起源于唐代后期,历史悠久。传统舞狮原为古代原始体育活动,与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神诞醮会,集会喜庆,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人们舞起麒麟,以祈求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驱邪赶鬼麒麟献瑞之说。海陆丰地区民间动物舞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融武术、舞蹈、音乐合一的体育活动。传说麒麟是独角兽,而海陆丰麒麟的金角特别高大,但尾巴特别短,额上有八卦以镇压不洁之物。该舞以其独特的麒麟头、面阔口大,勇猛威武的艺术造型,配以传统的吹击乐,气氛热烈欢快。

“虎狮”(麒麟、貔貅píxiū、狮猊、五福狮、虎等海陆丰民间统称为“虎狮”),象征威武无畏,能驱邪逐妖,满足民众迎祥纳福,风调雨顺的心愿。其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舒展可爱的舞蹈动作,赏心悦目,高潮迭起的武术表演,扣人心弦,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近年来,该节目(海陆丰麒麟舞)分别获得广东首届“黄阁杯”麒麟大赛和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金奖。

海陆丰各门派武馆麒麟舞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演形式,有的班子有引舞者,有的则无,如海丰县圆山村的青麒麟,就有增加两个表演者,即一人戴着面目狰狞面具(傩戏的面壳)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时扰弄麒麟;一人则头戴哪咤帽,背挂宝剑,手提弄狮球,不时同麒麟玩耍,其表演动作与“紫微星弄狮猊”有雷同之处。民间狮舞主要有舞麒麟和舞狮猊,其演绎方式及礼节不尽相同,这里只浅述无引舞者的麒麟舞狮艺文化。

麒麟的制作以竹篾、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狮头形状的框架,再裱糊冰秋纸,在眉、耳、下颚部等处,均按各部毛发型粘上猪鬃、马鬃或植物纤维,晾干后,便可按狮头各部位面谱,涂上各种颜色,待干后,再上光油(清漆)定形。狮头的四周亦按传统贴上“八宝”(葫芦、金钱、天书等)图案;额头正中绘以八卦,或画上“火拓”(状如一束火焰);头顶上的图案称“火雁,是一只大雁在飞翔的形状;头部后面的图案为一朵花的形状,叫“金钟”。这些多姿多彩的吉祥图形,均喻意“辟邪”、“展法”之义。同时还要制作其配套装束,如“狮被”(身躯)等。“狮被”用约二丈半长布幅,绘上彩色鱼鳞和螺旋状毛形,“狮尾”处有一束毛发,配上小铜摇铃(含窿),摇动可发出声响,呈祥瑞之音。

在麒麟“虎狮”表演(出棚)前,还要挂红球;用一条约十尺长红布带,中段扎一花球,球内藏有一束五色丝线、数枝缝针、一面小圆镜,将此红花球挂在麒麟金角尖端,两边之布条,垂挂于狮耳,最后请师公(道士)念经作法开光(按俗每年开光一次)。出狮时,用虎叉(又称平头)在前开路,神旗随后,“虎狮”居中,左右由四名棍师护卫。后面是手执红拜帖和拿着礼篮的管事、提有姓氏及武馆字号灯笼的壮汉,紧接着是鼓乐、彩旗、及全班成员(手执刀、尖串、剑、棍、铁尺、半砍刀、藤牌刀等)。

舞狮表演要选择开阔场地,首先安放好狮头在大鼓前面之丁字型草席上,吹乐手及壮士站在“虎狮”两边。开鼓时,全班成员起立,用大鼓、大锣、大钹、大唢吶(俗称鼓首或大吹)、螺号(俗称吥bu)吹击 【催鼓调】,以震天动地之声,起壮狮威开场(亦兼退土驱煞之意)。接着司狮头及狮尾的师傅互相抱拳行礼,闻乐起舞,绕场一周,以示向当地祝愿新的一年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四季安康、五谷丰登、六畜昌盛。吹击乐先奏引子【催鼓调】、连下【凤立松】;吃四门用【双清仔】;咬虱用【山坡羊】;尾段用【福德词】;行拳用【串仔】(景天罗与九连环等);舞棍吹【过江龙】、【倒卷珠帘】、【笛套】等;打五彩用【武打调】(散调)。

舞狮情节大致分为六个段落:即“开场见礼”、“猛虎下山”、“饿狮寻吃”、“食后憩息”、“饱后归巢”、“收场还礼”。表演技巧强调其形态、神态、动态、静态,必须按各个环节与不同技艺去掌握,神态自始至终以于贯串。“猛虎下山”、“饿狮寻吃”(行四门)便有站高瞭望、寻找目标、发现美食、兴奋扑食等动作。特别是发现到扑食,喜极及凶猛之动态要表现得淋漓尽致。“狮仔回头”等应是威武之状;“食后憩息”要处于慢态之中;“饱后归巢”应表现逍遥、兴致、满足等慢动作;“收场还礼”应处于兴怡意足及威武无敌而收场。还有“饱后舔足”、“洗嘴洗须”、“洗毛”等表演形式,静中有动,相互配合。舞狮头及舞狮尾的动作要协调,特别是舞狮头的,从双手的用力、身体的姿势、双腿的架马等都较为讲究。如把狮头擎高,用力摆动猛快时则示凶,步子跨度大则为猛。若把狮头擎低,动作应慢些,且摆动幅度小,为柔、为喜。动是力,神(态)是技巧。所以,形、神、动、静、“喜怒哀乐”必须按各个不同环节去掌握好。

麒麟舞演完后,接着便先由徒弟们表演自家门派的拳术和棍术套路,徒弟们演毕,便由各套路师傅出来“煞拳尾”。紧接着便是最精彩的“盘五彩”(年初一不表演),即拳对拳、空手对刀、空手对枪(尖串)、空手对短刀、尖串对铁尺、尖串对尖串、短刀藤牌(盾)对尖串等等。从对打到混打,表演达到最高潮(表演即将结束)时由八壮汉执棍轮流对打(俗称巧槌仔),其余队员围住四周,手执竹片击地,吶喊助威,场面壮观热烈。整场舞狮表演接近尾声时,当地理事领着一班青壮健儿,擎着“彩旗”(留有尾和叶的青竹杆花布长旗),旗面贴有多张大面值钱币,在鞭炮声中步入舞场,以表示赞扬狮班演艺精彩高强,并劝休狮。至此,鞭炮声、喝彩声隆动热烈,表演也就结束了。

(摘自香港《艺海春晖》)蔡惠进略加调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狮猊舞】

(紫微星弄狮猊)舞狮是广东汕尾民间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春节期间,海陆丰各门派武馆的“虎狮”到各家各户拜年庆贺是传统民间风俗之一。迎新春庆佳年,人们载歌载舞,节目丰富多彩,业余表演队组织舞狮队、民间戏曲等到各乡献艺,其中舞狮中的“紫微星弄狮猊”(行狮诗),是一朵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

“煎甜粿,睇虎狮”这是民间素有的方言口语。舞“虎狮”是一种通称,其实含有舞麒麟(独角)、舞狮猊、舞貔貅、舞金猊狮、舞五福狮、舞盖仔狮、舞龙、舞象、舞虎、舞牛、舞马、舞鹿、舞猴、舞羊等等,这里只介绍舞狮猊节目。狮猊在传说中叫狻猊(无角),是狮子的别称,形猊似狮,俗称

之为狮猊(狮姨、细依)。舞狮猊要四至五人登场,即擎狮头的、司狮尾的和“引舞者”分别扮“紫微星”(狮猊旦)的、“大头佛”(五方土地爷)的和扮“米翠娘”(土地婆)的。这种舞狮大众都叫“弄狮猊”。弄狮猊还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相传古时,狮猊生长在峻岭丛林处,出没于山庄平原。其性情凶猛残暴,为众兽之最,一时暴性发作,山崩地裂,人神皆不得安宁。五方土地爷见状,曾多次前去劝阻,但终不见效,于是乎呈奏天庭。玉皇遂降旨宣召商时金面太师之幼子升天学习法术武艺。金太子经李老圣君三年悉心的调教,学成,并得圣君所赐的宝剑、仙拂、彩球和紫微正照的护身八卦等宝器法物,法号为“紫微星”,领命下凡,降服狮猊,这是神话传说的概要。

民间艺术“弄狮猊”在传说的基础上演绎为如下的艺术形式;一身具备有法术的紫微星承蒙五方土地爷(传说土地爷化身大头佛,手拿灵芝草及灵扇)的指引,寻到了狮猊。凶恶狮猊见到紫微星这英俊秀气的孩童,润肤嫩肉,立即涎垂三尺。于是,一场龙争虎斗展开了。

紫微星身穿法衣,佩戴宝剑,背护八卦,右手挥舞五彩弄球,左手摇曳仙拂,一副成竹在胸,遇敌若定的气势。狮猊张牙舞爪,杀气腾腾,恨不得一口吃掉眼前的孩童。紫微星与狮猊各施展本领,鏖斗数合。仙童敏捷机智的戏弄斗法,把狮猊拖得声嘶力竭。在旁观助战的大头佛和米翠娘目睹紫微星降怪有术,欢欣鼓舞,摇拍手中葵扇,大头佛捋着胡须,时而鼓掌,时而竖起拇指,大加赞扬。

突然仙童被狮猊吞进肚里,大头佛与米翠娘不知这是紫微星的秘术绝招,故惊恐万分,形神急剧变化;由喜转悲,哀痛欲绝,顿足捶胸,揩泪擦涕,晦暗情态,惟妙惟肖。这时狮猊以为吞下了紫微星,欲望已达,而沾沾自喜蹲下来又躺下去,假寐一番,然后整理毛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须臾,狮猊感到肚腹剧痛,断肝裂肠似的难以忍受,一时元气大创,就地打滚,咆哮不已。在那仰天张口长啸的瞬间,紫微星从狮猊的口中钻出,安然无恙,纵跃身子,稳坐立猊背,神彩奕奕,傲视着发狂而疲惫的魔兽,镇定处之,再施捉弄降服之术。

至此,弄狮猊的诗篇进入高潮。大头佛同米翠娘重见到紫微星时欣喜若狂,上前为仙童揩抹身上污物,拧耳跺脚,示意压惊,并连连翘起拇指,有如慰抚,宛若祝贺。这时配合表演的锣鼓钹,音响协调,高喧低奏,凯歌飞扬,间中唢吶明快地独吹【三宝贤】、【福德词】的乐曲,整个表演场上声情并茂,神态和谐,使欣赏者大饱眼福。

狮猊此时恼羞成怒,穷凶极恶,作困兽之斗,以雷霆之势再取紫微星时,表演场上狮猊、紫微星、大头佛、米翠娘四者各现神态,各具情感。胜、败、悲、欢、刚、柔以及得、失多种内涵情愫淋漓尽致,观者无不喝彩。随后,紫微星戏弄狮猊吞吐表现两次,终以紫微星收服狮猊而告狮诗终结,表演也完美结束。 经收服的狮猊弃邪归正,改恶从善,被民间视为吉祥物。弄狮猊这一节目,植根民间,历时久远,生命力强,为海陆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它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

(参考《梅陇镇志》资料)蔡惠进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瑞象舞】

舞瑞象,庆丰年,此俗缘于古代岭南多象,有象耕象舞之习尚。象在岭南早已绝迹,但象舞则成为民间的传统游艺形式犹存。上古时期,人们还曾敬奉大象,因此,不少原始舞蹈模拟大象庄严持重的情态,以祈求它们迅速繁衍,造福村社。

海丰县以前有四班“瑞象”馆,即粤东著名拳师刘阿梅率领的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蔡厝围村名师蔡清玩组织的舞象班、笏口村名师陈雪隆创办的义和馆及东冲寮口村瑞象班,现香港南少林添师国术会也有舞象班。下面介绍海丰附城镇笏口瑞象舞:

舞瑞象是笏口村民间融武、舞、乐合一的体育活动,每逢佳节,民间盛事必舞之。据传清末时,笏口村名师陈雪隆(称红虾仙、),自幼学武,又习医学,擅长儿科,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年青时经常出入于深山庵寺,有一晚“梦见一孩童在山坡牧羊时,忽从深山野林跑出一白色庞然大物,孩童惊恐,放去羊群,急跑回家,爷爷闻讯速同孙儿跑来山坡,见一白象在护卫着群羊,老人走近象前,见白象很熟人性,惊叫一声,此乃神象也!它那种庄严持重,自信憨厚,善良可亲的情态感动老人家的心。老人向前鞠躬,并抚摸着象腿说道:‘神象,神象,能否让我孙儿骑一骑’话音刚落,神象前脚一蹲,用鼻子把孩童卷上象背,任其玩耍。老人惊奇不已,高兴之余想把神象留住……”这时梦醒。自那以后,神象的动态经常在雪隆师脑海浮现,被它那种庄严而不悪,自信而不欺,憨厚而善良举止打动了心。在清末民初期间,由雪隆师在笏口村创办“义和馆”瑞象班,代代相传至今(技艺还传教于东冲寮口村)。

舞瑞象从开场见礼、四方寻吃、吃后憩息、饱后回归、收埸还礼等环节及礼节,基本按舞“白额青面狮”的套路(笏口村先辈原有舞白额青面狮)。但不同是整套动作表现较慢,表演方式有:伸缩拂拭鼻子,摇耳跺脚,仰天长吼等,重点突出瑞象的威严、稳重、自信、不相欺、憨厚可爱种种情态,动作必须按各个环节去掌握。其舞瑞象的礼节和配乐与舞“虎狮”基本相同。

(摘自香港《艺海春晖》)蔡惠进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醒狮舞】

醒狮与狮猊同属,演绎方式与“紫微星弄狮儿”基本相同。其神话传说流传了千百年,民间各有说法。醒狮据传说:在西周时代,有位大佛(称金光大佛)要前往西天听佛祖讲经,便腾云驾雾直奔而去,在离西天不远处是一片深山,深山之处发现乌云直上,金光大佛便停下,打开云端俯首一看,原来正是一只猛兽 —— 醒狮精 。

醒狮精在深山已生活了上千年,成了精。平日只靠觅食动物为生,动物绝迹之后,便想要吞食天上日月。刚好金光大佛驾云经过此处,醒狮精发现半空有朵金色彩云遮拦,便张牙舞爪跳上云端,发现金光大佛,即时挥起前脚猛力扑向金光大佛,佛伤也,而怒之。金光大佛意欲将牠收服,以免今后祸害凡间,但其法力斗牠不过,无可奈何,心想,此处离玉虚宫不远,随即又驾云往玉虚宫。见过紫薇星君,并向紫薇星君讲明来意以及与醒狮精扑斗的情况,请求紫薇星君将醒狮精收服,紫薇星君老仙听后,带上法具(引饵、仙拂、八卦、宝剑),由金光大佛引路回来找醒狮精,合力收服牠。醒狮精勇猛无比,紫薇星君先将引饵(狮猊球)戏弄牠,欲使其精力耗尽,大佛也加入相助,但醒狮精越弄越猛,不容易对付,二仙也无法收服。后来紫薇星君想出好办法,诈输被牠食入肚内。施八卦法力,用宝剑刺之,使醒狮精腹内剧痛而向紫薇星君求饶。醒狮精经紫薇星君驯服后,愿当紫薇星君坐骑往西天得道而去。

故事传至唐朝时代,由于当时皇帝李世民梦游地府后,将紫薇星君收服醒狮精的故事由道士编为舞狮班,之后各地兴起舞狮热潮,各班到周近友好村庄进行联络舞狮活动。

表演场地要广阔,程序有:

1、由醒狮向该村开场行礼;

2、饿狮觅食并狮猊引饵;

3、紫薇星君(俗称狮猊旦)诈被食入肚内并受驯服;

4、吐后骑狮往西天得道。

其后动作象征为该村制煞,示意日后吉祥平安。醒狮有镇煞之称,民间用长方形木板画上紫薇星君骑狮和八卦画像,再由道士施法开光后高挂在门外顶上,视为镇煞消灾,由古至今,代代相传。

(林达群搜集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麒麟狮象舞】

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的“麒麟狮象舞”,人称之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镇特有的动物舞蹈,象征公平圩日兴市各社团、族群和姓氏之间的团结包容、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因此被誉为祥瑞、团结之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公平麒麟狮象舞,是海陆丰“狮舞”中的奇葩,象征包容、和谐的意义,更是独树一帜、无与伦比。麒麟狮象舞始于公平新圩“日兴市”的开圩日,即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说始于1908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独特罕见的麒麟狮象舞已经入选海丰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海陆丰地区,只有公平才舞麒麟狮象,因此名扬海陆丰地区。 麒麟狮象,即麒麟、狮猊、象的综合表演,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表演内容:传说久旱无水,狮、象同时发现水源后,展开了一场争斗,各施展本领。它们势均力敌不分高低,麒麟见状进行调 解,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握手言和,共享水源的故事。 加上锣鼓队吹奏音乐合拍动听,以及舞狮人 员的精湛舞艺,堪称公平一绝。精釆表演后,即表演吞吐拳、少林棍、舞刀、滚藤牌等,最后是集体持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快形成表演的高潮,因有五项武术表演,故叫“盘五彩”。

海丰县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以传授“麒麟狮象舞”的表演技艺,传承南拳王刘亚梅(30年代南拳三大领袖之一) 吞吐拳的精深武学为主要任务, 刘亚梅拳师自创的“吞吐拳”已入选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兴馆为保护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刘梅拳师精湛武术,发扬刘亚梅拳师宽恕和谐武德,建设公平繁荣文明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海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县,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罕见的麒麟狮象舞,于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入选海丰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麒麟狮象舞得到了保护和弘扬 。

(摘自《公平镇志》、百度网络等)蔡惠进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陆丰八兽舞】

据传: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朝廷在陆丰大安镇设置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大安“八兽”,是“大唐文化遗存”的一颗明珠。“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

八兽舞是广场舞蹈,表演形式主要有“跑、跳、拜”三种。“八兽”造型古朴,表演起来形神兼备:麒麟雍容富贵、狮子耀武扬威、大象慢条斯理、绵羊纯善可亲、鹿悠然自得、马矫健昂扬、青牛憨厚可爱、虎威猛可惧。八兽外形庞大,如老虎,身长9米,体宽直径1.5米,高近2米,重150多斤;外加仙童体重,总重量超200斤。如此庞然大物,需靠多人协力才能进行表演。表演时每只须配身强体壮者6人,由两人一前一后在兽体内抬着,由于看不到外面路况,须靠外面四人分列两侧指挥,分三班轮换,另加一扮仙人儿童,共7人,八只计56人。外加一人持叉开路,武畔乐队5人(鼓手1人,号手2人,锣、钹各一人)和带队、后勤人员总共计70人。每次出演可谓兴师动众。 “八兽”巡游,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夹道争观。虽有舞着“铁虎叉”的“开路神”,腰束红巾,龇牙咧嘴,不时左、右、上、下各刺三下,以示开路,但还是造成交通阻塞,以至“八兽”队伍进退不得。这时,“八兽”中的猛虎、大象开始出列跑起来当“开路先锋”。几米长的象鼻能伸能缩,出其不意,伸向围堵人群,尤其是一丈多长的虎尾,甩起来虎虎生风,无人不怕,围观者霎时如浪涌般散开,惊叫声、欢笑声此起彼落。待众人让出道来,大象、老虎才重新归队表演。大概是老虎的威猛最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人将大安“八兽”说成“大安墟弄大虎”。

(摘自《陆丰县志》)蔡惠进搜集整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附:传统狮舞的规矩和礼节

狮班出狮前要择日拜祖师爷,掷“圣杯”问明来年初一在何时何地开鼓,按常规在哪里开鼓便在哪里休鼓(收狮迹)。如果出狮就必须连出三年后才能休(歇)狮,不过,此习俗由各门派灵活掌握变通。

狮班进乡入村时要起鼓乐,参拜祖祠、庙宇、土地爷等。到各家户参拜时,户主要燃放鞭炮及送红包以表谢意。每到一地,若该地有武林世家及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辈,管事必带着四式礼品先登门送上红帖,随后虎狮蹲低进门参拜,拜毕应倒退而出,到门口,再起身参拜,主人要送红包及燃放鞭炮,以示回敬。向人行礼时要正面参拜,若向背后参拜是侮辱人格形为。

狮班进乡遇到当地已有其它狮队在表演时,必须停鼓乐就地等待,待其舞完离开远处,方可起鼓进乡。要在原处开演,鼓头不得重位(前狮班之摆鼓位),若重位称“扭(铲)狮窟”;碰上有曲班正在唱曲,应先停鼓乐,然后走近曲班,起鼓参拜曲班“祖师爷”,再互送拜年帖后离开。

狮舞表演结束时若对方理事很礼貌地派出四青壮年人抬一张四方桌(八仙桌),桌面中央置一铜盘,盘内放着四式物品走近狮班师傅面前时,师傅必须抱拳行礼,并两手捧礼盘、面朝鼓位方向颂诗四句,如:“国泰民康、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等 , 再移动盘内四式礼品,以示厚情已心领。

狮班舞完出离乡口时,应再回首向该乡参拜后,方可息鼓乐离开。过渡船时,上渡船前得起鼓参拜渡神,然后狮头先乘渡船过对岸,接着是鼓乐、人员依次过渡,待全班人员都到达对岸,再起鼓乐回首参拜渡神。若途中遇出殡队伍时,应暂停鼓乐而让“送老”队伍经过,以免惊扰归仙者之“灵魂”。

狮班如果在路途中发现有其它狮班迎面而来时,应马上停止鼓乐,二班队伍接近时,由双方管事互送拜年帖(礼帖),各班人员静默靠路边走过,应各把狮头搁置在右手边胸前(手要平肩),待全班人员过后,应各回首起锣鼓互相行礼,以示友好和尊敬对方。若相遇二班为同宗或特别友好的,还要行双狮会礼。

出狮时在任何场面可能会相遇象、虎、猴、牛等等 ,当遇上任何一种“灵兽”一般不能会狮 ,只可侧面让过 ,应互交会狮帖。当狮子会上龙时, 狮子应蹲下向祥龙参拜,然后双方交换会帖就算礼成,不然就会被视为没礼貌或没教养。以上所提到的都是普通所遇到的问题, 但必须一一遵守,以免发生意外不祥。尊重对方,增进友谊。

(摘自香港《艺海春晖》)蔡惠进搜集整理。

附:民间武术与祖师爷

中国行业神通常是一业多神,或几业一神。从整体上看,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也呈现出多神的特性,其内部各门派之间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祖师爷信仰。民间武术有些门派中信奉的祖师爷一般是对一些帝王将相、宗教人物的附会,对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进行加工,从而创造出本门派的祖师爷,这些祖师爷是否对本门派的武术有传承却无法考证。

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还体现出了明显的实用功利性特征。—方面,在祖师爷认同上具有实用功利色彩。民间武术所祭拜的祖师爷有些是有传承关系的祖师,有些则是经过精心选择建构而来。如,少林派崇达摩为祖师,此乃后世伪妄之说,有言赵匡胤为其开山祖师者,更是虚构。此类依附选择的往往是德高望重、影响广泛的帝王将相、神秘人物或爱国英雄作为门派的祖师爷,如此便可以增加自身门派的历史感和文化含金量。实际上,这是—种包装行为。他们通过祖师爷建构来对特定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另—方面,民间武术祖师爷信仰还蕴含有另外一种现实功利性诉求。即,通过祭拜祈求神灵赐福禳灾,财运亨通。

海陆丰各门派武狮馆都供奉各自的祖师爷,如“达摩祖师、太祖师、关公祖师、三达祖师、张三丰祖师”等。其中达摩是印度人,为嵩山少林寺和禅宗的创始人,后人取其为开基祖而奉为祖师爷;关公为三国忠义名将,后人取其重义气而奉为祖师爷;张三丰为道教丹士,是武当内家拳创建人而奉为祖师爷;太祖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他依靠超群的武艺和出众的胆略建立大宋王朝,后人以其是有武艺的皇帝而奉为祖师爷。海陆丰各武狮馆崇拜祖师爷,把祖师爷神位当作图腾、保护神和偶像来供奉,祈求除灾去秽、平安顺利,是一种传统的信仰民俗文化。祖师爷的武术是否对本门派之拳技有传承关系,这需要根据各乡武馆实际情况(拳形)进行考证。

(蔡惠进搜集整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