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这是个让人不知所云的标题,而它的英文原文“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同样让人不知所云。
相传这是一个咒语,只要你在word2003下键入“=rand(x,y);”注:该函数全部支付在英文字符下输入才有用,rand是一个函数x,y是它的两个参数,y表示列数,x表示行数。你键入上面这个函数时,word就会自动输出“灵活的棕色狐狸跳过懒狗”,如果你是英语的,那它就会自动输出“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据说这是一位到微软工作的员工,对微软的管理体系不满,也担心有一天会被公司fire掉,就在word里面加入了这样一个函数以示自己还是有本事的。在当时还真没人能破解这一恶作剧,因此一度被人称为word的神秘咒语。这一恶作剧也知道office2007的出现才完全结束。
其实,这是 Windows 字体文件样例里面的文字,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会用这么奇怪的一句话来作为样例,莫非是有什么典故。后来发现,这一句话包含了所有的 26 个字母。由于像 x、z、q 这样的字母出现频率很小,为了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展现所有的字母样式,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奇怪的句子吧。
如果正如上面所说,那这个发明者还真是很有本事的。
现在,Windows 字体样例的文字已经改为“Jackdaws love my big sphinx of quartz.”仅用了 31 个字母和 7 个单词,比原来的更简洁。原来那句用了 35 个字母和 9 个单词。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所用的键盘的键位排列。实际上这种 QWERTY 键盘被广泛的用于几乎所有 26 个字母需要同时出现的输入场合,其名称取自这种键盘第一行的前六个字母。QWERTY 最先是有打字机的发明者 Christopher Sholes 于 1868 年发明。可能你知道这种排列是参考了所有字母出现的频率,不过,当我们把所有的字母频率反应到键盘上,会发现未必是这样。
以下是字母出现的频率表:
排序 | 字母 | 出现频率(%) |
---|---|---|
1 | e | 11.88312 |
2 | o | 8.181818 |
3 | r | 7.207792 |
4 | a | 7.012987 |
5 | t | 6.948052 |
6 | n | 6.623377 |
7 | h | 5.389610 |
8 | s | 5.324675 |
9 | i | 5.194805 |
10 | l | 4.935065 |
11 | m | 3.636364 |
12 | u | 3.506494 |
13 | c | 3.311688 |
14 | d | 3.311688 |
15 | w | 2.662338 |
16 | g | 2.597403 |
17 | p | 2.402597 |
18 | b | 2.337662 |
19 | y | 2.337662 |
20 | k | 1.948052 |
21 | f | 1.753247 |
22 | v | 0.974026 |
23 | x | 0.259740 |
24 | j | 0.129870 |
25 | q | 0.064935 |
26 | z | 0.064935 |

以上是字母频率的分布情况,颜色越深,代表出现频率越大。可以发现,实际上,高频率的字母并没有集中在手指最容易按到的地方。
查询了一下 Wikipedia,资料解释说,这个键盘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经常出现的字母组合,以及希望尽量能够让两只手轮流敲键,即一只手在敲击按键的同时另一只手移到下一个按键的位置,以此来提高输入的速度。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对这种键盘排列方式的负面评价,在它被发明后的 138 年间从未间断过。之所以我们今天还在广泛的使用它,我想跟习惯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吧。大多数人会用它,恐怕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有那么科学。一开始艰难的记忆下了所有按键的位置,反复使用形成反射以后,我想,没有谁会再去适应另一种键盘的排列,尽管可能会让你输入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