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6(802.11ax)解析26-27:Wi-Fi 6的一些理念(基本思想+接入机制)、Wi-Fi 6的一些理念(节能机制)

序言

在专栏里面,之前已经写过一些Wi-Fi 6的技术特点了。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有继续写Wi-Fi 6,但是其技术特点是绝对不止现在展开的这些内容的,所以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细节内容可以继续拿出来记录一下。

在研习Wi-Fi协议的技术特点上,笔者自己经验而言,可以总结为两点。

  • 第一点,就是协议是为了某一个目的或者设计理念所服务的。比如说802.11e的协议,目前专栏里面已经把主要内容都写了一下了。802.11e的主要目的是为了QoS,所以其设计的很多机制都是与QoS有关的。比如节能机制APSD,如果单纯仅仅是对比trigger一次请求多次反馈和poll的区别的话,那么还是和QoS没有关联上,理解就不够深入。或者我们可以说,协议设计的过程中,中心思想其实还是挺明确的,很多时候都是围绕中心思想来做很多的外围设计。所以在理解协议的过程中,对于中心思想的讨论个人感觉是比较重要的。
  • 第二点,就是细节处理上。802.11协议是一个把兼容性看的很重的协议,这也是该协议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兼容性一重,在协议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俗称的“牵一发动全身”的现象就比较明显,造成协议看起来会有很多个别修修补补的地方。

所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想谈谈Wi-Fi 6的设计理念的。很多情况下,当设计理念好理解之后,其他的很多技术特点也就是比较顺理成章好想通了。

Wi-Fi 6的理念

本节,我们用一个交通的示例来谈一谈Wi-Fi 6的理念。感觉个话题本身比较大,所以可以用更直观一点的场景来讨论下。下面这张图就比较直观的解释现在的问题:

David Chen,Ruckus WiFi6 趨勢戰情報

在整个Wi-Fi协议诞生之初,千挑万选出来了CSMA/CA作为其底层MAC机制。整个CSMA/CA就好比是一条马路,很多个车子去争这条马路通行。那么基本思想就是,开之前看下路有没有空,空了就随机数几秒,看看有没有别的车先开出去。如果没有,那么自己就开出去了。在最初的Wi-Fi协议中,比如802.11a/b/g,这个马路是单车道的。在后来的Wi-Fi协议,比如802.11n/ac中,马路升级了,车道变宽了(也就是支持更大带宽的模式),还支持多车道了(也就是MIMO和MU-MIMO模式的引入)。但是这个路怎么走,本质上还是大家一起随机去争抢,换言之,还是CSMA/CA机制的改良版本。久而久之,随着路的宽度和车道越来越大,现在发现,哎呀,车道利用率太低了哎,这样子不行。

所以到802.11ax(Wi-Fi 6)里面,就开始调整交通思路了。给安排一个交警来指挥指挥交通(交警就是AP),让大家依序排队传。不过,由于大家还有很多人没有学习过新的交通法规,所以交警来了以后,仅仅能指挥新的学习过交通法规的车(也就是Wi-Fi 6的节点)。但是那些老的车还是遵循老的路子,看到车道空了,随机等一下就打算开上去。所以这个时候交警给就时不时去把车道先占下来(本质上是说TXOP了),交警往中间一站,其他人一看。好吧,车道有人的,那么就乖乖停在本地,等什么时候交警撤了,那么随机按老路子抢着开。

到Wi-Fi 6和7以后(也就是802.11ax和802.11be之后),不仅仅这个车道自己变宽了,交通的十字路口还变多了(对应网络更加密集)。所以好吧,现在只有引入多个交警一起上了。不过这些交警虽然受过统一的规范训练(也就是标准规范),但是没有更高一级的领导到场做全局的处理。都是交警自己根据当前的路口情况做判断,最多交警和交警之间互通个小信息,大家做点小协商,统一控制下。这个时候,就可以搞点部分路段的一路绿灯,或者车辆分流之类的操作了(也就是多AP协作)。

大致整个协议目前的一个流程思路,就可以大致类比为以上一个马路争行的问题。不过看了以上的这些描述,其实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就是直接搞一个交通局,然后建一点红绿灯,把整个交通指挥下不就得了。其实按道理这样搞确实效率最高,通信网络(3G/4G/5G)本质就是有中心指挥的,比如RLC子层去做RRM之类的。但是Wi-Fi穷哎,成本实际上是有限制的,毕竟Wi-Fi不是针对发达地区专门建设,其更多的是欠发展地区,所以一旦要求一定要建红绿灯,那么这个钱就给算到成本上。设备成本一高,那么产品价格也就高了哎。

Wi-Fi 6的理念如何体现(接入机制)

其实从802.11e时代开始,协议已经从功能上逐渐开始分离节点和AP的角色了。一开始仅仅是上下行机制相同,仅仅体现在参数不同上。到后来Wi-Fi 5的版本开始,上下行的机制开始也出现不同,比如ac的下行MU-MIMO。到Wi-Fi 6以后尤是这样。所以协议中AP的节点的角色,也从一开始的平等对待,逐渐转变成了不对等的两类型节点。那么现在我们要讨论的东西是引入管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交警的角色。所以也需要分上下行两类场景分别讨论。

Wi-Fi 6的下行

  • 针对于下行节点而言,此时发送者仅仅是AP。那么由于下行数据都是缓存在AP身上的,换言之,AP知道所有节点的下行缓存情况,所以其本身就是具备下行的全局信息的。因此,其很容易就可以实现对于下行传输的资源配置。另外,关于信道竞争的过程也比较好处理。因为此时发送者仅仅是AP,那么AP自己去抢信道,抢到自己就去发送下行帧即可。

Nokia_Behind Wi-Fi Success strory

如上图所示,这个实际上可以当做一个下行的OFDMA接入过程。OFDMA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分配,而在下行接入过程里面,这个资源分配实际上是标注在数据帧的Preamble里面的。这个Preamble格式实际上还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要指定OFDMA自身的一个RU格式,比如说多大的RU,然后还需要指定RU的分配情况。基这两个功能,其实都是在HE-SIG-B里面定的。

Ruijie-WiFi6 (802.11ax) Technology

如上图所示,就是一个HE-MU模式下的PPDU结构,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多了HE-SIG-B这个字段。在802.11ax里面有4种PPDU格式,不过到了802.11be里面又重新设定为一种统一的格式了,其实就是MU格式。所以我们这里也仅仅关注下MU格式即可。HE-SIG-B里面又分成两个部分

Ruijie-WiFi6 (802.11ax) Technology

实际上就是Common Info和User Info两个部分,主要就是处理RU的格式定义,以及RU的资源分配的。简单点而言,就是告诉每一个节点,在这个OFDMA的帧里面,哪一个部分是对应其的内容,然后让节点在对应的位置取数据即可。至于细节,这里还是有很多内容的,比如RU的格式具体应该怎么定这些,以后再写文章论述吧。

那么AP发送下行数据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根据本地的缓存情况,对OFDMA的RU资源做一个分配,并把这个标注在Preamble里面告诉节点,然后节点根据这个分配进行数据接收即可。当接收完数据之后,AP会发送一个MU-BAR,让节点进行Block ACK的反馈。要注意,在Wi-Fi 6里面,上行也是按照MU的模式进行Block ACK的反馈。而对比Wi-Fi 5的时候,比如Wi-Fi 5的下行MU-MIMO,其Block ACK就不是MU模式的,而是时分的,如下图所示:

cambridge那本书

802.11ac(Wi-Fi 5)里面这一块ACK的反馈有好几种方式,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SU的模式,换言之占整个信道时间的。而Wi-Fi 6里面这一块需要注意,关于ACK的反馈,本质上是上行MU的接入,简单点就当做上行OFDMA的接入方式也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当成引子,来看一下上行接入的情况。

Wi-Fi 6的上行

针对于上行节点而言,此时发送者是除了AP以外的其他节点。那么现在问题就比较多了,

  • 1)接入机制问题。在下行模式或者传统的节点接入模式中,都是单节点接入的。那么当网络从单借点接入转向多节点MU模式的接入(MU可以是OFDMA也可以是MU-MIMO),这个时候接入机制应该如何处理呢,是否核心还在在竞争接入的机制上。
  • 2)缓存情况获取或者说如何优化资源分配的问题。上行的数据都是在节点自己身上的,此时AP是不知道节点的缓存情况的。没有缓存情况,AP就无法做中心式资源分配的计算,因此,这个缓存情况是必须要知道的。因此,上行接入要解决缓存情况这个信息获取的方法。
  • 3)多用户传输的典型PHY问题,远近效应,同步问题之类的。目前远近效应和同步在笔者学习过的实际落地的标准里面,感觉是具有通性的。只要是有多用户同时接入的case,在商业标准中都是要对此进行一定的处理考量的。远近效应讲简单点就是要约束节点发送信号到接收端的功率,做功率控制,要在同一个level上,不能差异太大。否则可能就会造成用户间的干扰,影响正交性。同步讲简单点就是要求各个节点发送的内容要同时达到接收方,这个时候可以做TA时间提前,也可以加到保护间隔做缓冲。总之是要在同步时间内都到达才行,否则也会造成一些用户间干扰,同样也会影响正交性。

那么在Wi-Fi 6的协议中,目前把这个上行接入的机制设定为了一种新的MAC层机制,即TUA(Trigger Uplink Access)机制。

IEEE 802.11ax Standard

其实个人观点而言,TUA机制实际上就是用来总体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其实算起来是一种比较折中,然后效果比较合适的方法了。TUA的核心是Trigger,以及Trigger所发起传输机制。那么围绕Trigger来说下前面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接入机制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理解就要对应要一开始所说的“理念”了,Wi-Fi 6以前,其实核心思路都还是完全分布式,每一辆车自己争抢车道。而到Wi-Fi 6以后,就需要引入一个交警对交通进行指挥了。

Ruijie-WiFi6 (802.11ax) Technology

在无线局域网中,我们希望引入的交警是对网络有一定的控制权力的。换言之,交警不在的时候,那么大家可以随便去抢信道,然后交警只要在了,那么就需要听从指挥了。对应协议中的机制,这个交警实际上就是通过TXOP来实现的,其本质其实还是对NAV机制,也就是虚拟载波机制的灵活应用。当AP竞争信道并成为胜利者之后,其就可以发送一个Trigger帧。这个Trigger实际上开启了一段TXOP时间,当其他的节点接收到该Trigger后,就会进入NAV模式,换言之,在这个TXOP时间内,节点检测信道都会为“忙”的结果,从而无法主动竞争了,只能够被动反馈。被动反馈,其实被动反馈其实就对应到听从指挥了。

Ruijie-WiFi6 (802.11ax) Technology

Trigger帧是802.11ax新引入的一个帧类型,可以看下其帧结构,然后和前面在Wi-Fi 6下行中的Preamble里面的HE-SIG-B部分做一个对比,总体而言是一样的,只有个别字段的设置和含义上会存在一些区别。在Trigger帧中,AP同样的会把RU的格式指定好,然后同样为每一个RU分配好对应的节点。然后节点遵循RU的分配进行接入。

紧接着,这里讨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RU资源分配的问题。我们这里知道上行接入的节点和对应资源是AP通过Trigger所分配的。那么AP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不要有资源浪费,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公平性。所以AP一定是需要引入一些关于节点的额外信息,才可以进行这份资源分配的计算的。在下行过程中,AP具有全局信息,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执行分配算法。在上行过程中,本质上,AP还是需要知道一定的信息,否则无法执行分配算法。所以在802.11ax,也就是Wi-Fi 6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就是Buffer State Information的传递。

目前在协议中给出了两种Buffer信息,也就是BSR信息的反馈方式。一种是显式的BSRP过程,其中是通过BSR Control这个字段来传递信息。另外一种是隐式的过程,是利用帧中QoS Control部分的Queue Size部分来传递BSR信息。在以前的专栏里面其实关于这两个部分都有写过。我们这里实际上更感兴趣一些后者。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想要AP不间断的执行这种资源分配式的接入。比如说AP下行帧,AP-Trigger上行接入,然后继续AP下行帧。。。。以此类推。在这样的接入过程中,如果都是数据交互,那么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一种简单的思想就是在每一次数据传输中,都携带上一部分的控制信息,比如这里所说的Buffer State信息。那么在802.11协议中,实际上802.11e引入的QoS Control部分的中就有一个部分正好引入了这个buffer信息,那么就正好可以使用上了。

Cambridge的书

那么在协议中,如果是节点发送的QoS Data,其中的QoS Control的B8-B15为就可以被解析成Queue size的功能,那么现在就可以通过这个部分,对节点缓存的buffer情况做一个反馈。换言之,每一次节点的接入过程中,都会跟AP更新一下当前的缓存情况,那么AP就可以实时掌握这些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为下一次的资源分配进行计算了。

那么以上过程里面还需要引入竞争吗?因为在802.11协议中,接入的一个基本思想或者机制一直都是竞争接入的机制,所以很常见的在理解Wi-Fi 6接入过程里面时候都会先去找竞争,看看竞争部分有什么改良,然后就仅仅关注竞争部分,而没有进行整体把握了。那么其实在我们前面的论述中,实际上AP的调度分配更为重要,如果这个时候是一个静态的网络环境(也就是节点数固定,所有的节点都和AP关联上,没有新的节点加新来的时候),那么实际上这个竞争机制是没有什么必要性的。但是无线网络的环境,比如说拓扑环境是在变化的。所以必定还会存在一些节点加入和离开的过程,而这些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引入竞争机制的,毕竟AP现在还没有和节点建立连接关系,所以就不好直接做资源分配了。

那么竞争过程应该怎么做呢?这里就有两种选择了,一种是CSMA/CA,单独用整个信道和AP建立关联关系。那么在OFDMA这种MU的模式下,这个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方式无疑就是在MU这种接入方式里面做随机竞争,然后仅仅只有部分的RU来进行这样类似关联关系的建立。换言之,把竞争过程压在了部分RU上。所以在协议中,这个部分就形成的UORA机制。目前Trigger的格式给出了一个限制,也就是整个接入过程都是根据RU分配来做的。要在这个框架内引入竞争机制。所以在UORA中,就搞了几个特殊的RU分配,也就是将RU分配到几个不存在的AID(也就是不存在的节点上),这些AID就代表了竞争机制。为啥米要搞几个AID呢,因为还有多种case,比如AP已经和节点建立的关联关系,AP还没有和节点建立关联关系等等。所以不同情况可以不同对待。至于具体的UORA机制,以前的专栏有写过,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

那么最后就是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同步和远近效应问题的处理。这个处理实际上还是在Trigger帧进行处理的,也就是Trigger功能其实挺多的。

对于同步问题的处理,那么具体到OFDMA里面,实际上就是要求不同节点的帧都需要在CP时间内到达,其实就是为了保证一个信号的完整周期性,避免OFDM解调过程中周期不完整出现ICI问题。在LTE里面,这边是通过RACH信道上面去测TA,然后可以做一些TA时间提前量的辅助,然后再适当的调节下CP时间大小即可。

Nokia_Behind Wi-Fi Success story

那么在Wi-Fi 6这一块比较简单,毕竟覆盖范围小,所谓通信的delay spread就比较少。所以解决同步问题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增加CP时间。

802.11ax standard

那么在Trigger帧的Common info部分,就有这个字段来设置CP时间的(实际上对应协议中是GI部分,GI的保护间隔里面填充的是CP),具体的控制bit的位置如上图所示。

那么远近效应也一样,发生远近效应的原因是各个节点的位置不同。如果采用相同的发送功率的话,不同的路径衰落会导致接收方最终接收信号时,每一个节点对应的功率不同。那么可能就会因为远近效应发生一些用户载波间的干扰。

litepoint, Wi-Fi 6 OFDMA Pre-correction Test Solution

那么解决方案还是在Trigger中,通过Trigger来做一个发送功率控制。但是AP是不知道节点对应的衰减情况的,所以这个发送功率控制,实际上是AP把自己所期望接收的功率发出去,然后让节点自己去估计自己的衰减情况,然后调节自身的发送功率。

802.11ax standard

这个字段在draft时期被称为UL Target RSSI,最终版名字写的更直接一点,就是期望接收的功率。那么AP通过这样就可以对节点的功率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就可以避免远近效应的问题了。

那么大致以上就阐述了Wi-Fi 6的一些基本理念,还有在接入过程中理念如何体现的。那么还有一些其他case会对这个理念进行体现,比如TWT节能,多BSS场景之类的,那么后面再对这些case进行阐述。

这一次我们探讨下Wi-Fi 6部分关于节能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对应技术特点。节能机制一直是802.11系列协议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特点,每一个协议子版本中或多或少都会考虑到节能机制。一个主线需要注意的是,在802.11协议中,节能机制是附属在主线协议框架下的,比如802.11e增加的apsd,这里主线是qos,所以节能是在qos的需求下进行的改良,其他类似后续的smps,ps-txop等等之类的,都有这个特性。

传统节能模式在Wi-Fi 6场景下的问题

在上一篇文章中《Wi-Fi 6(802.11ax)解析26:Wi-Fi 6的一些理念(基本思想+接入机制)》,我们已经阐述了关于Wi-Fi 6主线的观点。其中如果提取关键词的话,就是通过“交警”对无线接入进行管控。那么本节,结合这个主线观点,我们先关注下传统节能模式在Wi-Fi 6场景下的问题。需要注意,传统节能并不是有什么大的问题,换言之,其本身是具有通用性的。只不过在Wi-Fi 6的场景下,其某些特性会导致性能出现下降(这里尤其指的是能耗问题)。这里的场景对应就是典型的Dense场景(密集场景),换言之,是因为Dense场景下,传统的节能机制没那么优秀,所以我们要引入新的节能机制对此进行改良。那么我们首先关注下传统节能模式的问题:

首先是翻到原来的老文章《802.11协议精读10:节能模式(PSM)》,其中我们关注(DCF下的PSM模式),在实际使用中,也基本上实现的也是DCF模式下的PSM模式。

那么在这张示意图中,节点是在对应的beacon周期醒来。醒来之后,节点首先要竞争信道,并在竞争完成后发送PS-Poll告知AP,自己醒来了(对应图中STA1在第一个Beacon时苏醒,并且做backoff发送ps-poll的过程)。当AP知道节点苏醒后,会反馈节点对应的缓存数据包,直到所有的缓存发送完毕(即more data=0)后,节点重新进入休眠。

本身看这个过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一旦在Dense密集场景下,那么问题就出现在这个竞争过程上了。节点越多,意味着节点接入信道的延迟也就越大,所以在这张图的示例里面,STA1是在AP发送beacon之后立刻就竞争接入了信道,看起来时间很短,但是在节点较多的情况下,STA1可能在beacon之后,要间隔很久时间才能竞争胜利,并且发送ps-poll给AP,并在此之后AP还需要通过竞争信道,把数据反馈给节点。节点的能耗实际上是和苏醒时间正相关的,苏醒时间越长,那么意味着能耗也会增加。所以,由于STA1在密集场景下的接入时间更长了,所以苏醒时间更长,那么能耗也就被增加了,并且这样的问题在PSM以及PSM所派生出来的节能模式都不好直接去解决

那么Wi-Fi 6中就需要对这种场景下的节能问题进行解决了。

Wi-Fi 6的节能问题的思想

还是类似上一篇文章,我们用车辆交通这个来举例。上一次我们关注的是车流量的问题,那么这一次我们关注的就是油耗的问题了。那么对应上一次十字路口交通的问题来看,传统的PSM提供了两种车辆状态,一种是完全的停车,直接把车关闭停了,这样就不耗油了(对应休眠模式),一种就是车辆运行的模式,那么此时无论是停车等十字路口空下来,还是在跑,都还是需要耗油的。由于十字路由什么时候空下来,是有随机性的,很有可能车开着,运行了半天,但是一直没卡到位置出去,那么空置的耗能就多了很多。那么,这里是不是加上一个“自动启停”的功能就会好很多了,而且这个自动启停最好还是智能一点,最好和“交警”能够沟通上,简单点就可以用数秒的方式,好比红绿灯了。如果现在车子知道目前路口车很多,还需要红灯好几分钟,明确知道这个时间,那么就可以先自动关闭,歇一会(其实就是在说TWT机制了)。然后在时间到点后,本地发动一下车,然后同时“交警”会通知车辆可以通行了,那么直接闯过十字路口就行了,这样过程的交互就很节约能耗,毕竟就没有什么空置的时间了。这个类似“交警”设置红绿灯的做法,不仅仅可以应用到单车道通行上,实际上也可以让多个车道并行安排(实际上就是对应TWT不仅仅能够应用到单节点OFDM传输上,实际上也适用于OFDMA传输),从而在系统上更加提升效率和能耗。所以本质上,还是通过引入一定的管控,来实现节能的目的。

Wi-Fi 6的节能机制(TWT)

感觉最简单明了描述TWT思想的还是下图

David Chen,Ruckus WiFi6 趨勢戰情報

虽然图上没有画TWT时序和一些接入过程的细节,但是在理念上确实是比较贴合TWT技术的。那么图的左边是传统的节能模式,电池上代表每一个节点的耗能情况,电池电量越低代表耗能越多。那么此时由于节点都醒着,在等和AP接入传输,所以都在那么耗着能,总希望早点换他接入信道。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在缺乏“交警”调度的情况下,传统节能模式中这种接入的时延会导致额外的耗能。而右边的图就是TWT的情况了,每一个节点就相当于拿一个号码牌,等着叫号。在实际TWT中,这个号码牌实际上还有一个预计的时间,也就是取号以后,号码上把等待时间也写了一下。然后拿着号码牌以后就可以先等等,先去休息一下了(zzz。。。)然后等快轮到自己了再苏醒一下,然后和AP进行接入即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节点间的盲目互抢的行为,所以其实协议中有建议(非绝对,但是有明确写建议),也就是节点在该休眠的TWT时间内就休眠,别发送,这样就不会去影响当前应该接入的节点了,大家都遵守规则,所以效率会有所提高。

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关于TWT的文章,《Wi-Fi 6(802.11ax)解析18:TWT节能机制(Target Wake Time)》,这里就相当于提取要点简单回顾下,然后补充点细节。TWT的协议内容其实还是比较多,且比较复杂的,所以后面还会继续整理这一块,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所以本文还是围绕着所谓节能思想描述协议特性,至于更细节的东西,后面另外写的是再补充。

802.11ax standard

那么这是一个individual TWT的示例。相当于STA 1和AP做了一个TWT协商,确定一个TWT时间,然后AP也同样把这个TWT时间告诉STA 2,其实相当于告知这两个节点下面一个可以用的TWT接入时间片了。这个时间片就是对应TWT SP,SP的概念在节能里面一般笔者理解都是苏醒时间(而不是直接等价于信道接入的TXOP时间,SP时间可以大于一次TXOP时间)。换言之,STA 1和STA 2在接受到AP发送的TWT Response后都进入了休眠状态,并在TWT SP时刻起来。那么起来之后,AP会发送一个Trigger帧,通过这个Trigger设置一个TXOP时间,并覆盖掉这个TWT SP时间。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Trigger和后面对应的数据发送模式了。Trigger帧在Wi-Fi 6中基本是使用MU传输的时候,比如OFDMA或者MU-MIMO传输的时候才会有的起始帧。也就是说,当TWT时间到了之后,实际上可以触发的一个是OFDMA接入过程,而不是单个节点的接入过程,并且在数据传输部分,也可以指定多个节点数据的OFDMA传输。所以TWT不仅仅是将不同节点的接入时刻给错开,避免接入延迟。同时还会将一些节点进行归类,把可以放在一起进行OFDMA传输的节点尽量放在一起,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效率。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那么AP如何对这个TWT时间和分配问题做设置呢?这个就类似于上一篇里面提到的分配问题了。其本质还是需要AP知道节点的缓存信息,所以在每一次的TWT接入过程中,要不然AP会通过显示的BSR过程,去询问简单的缓存信息,或者就是在上行接入过程中,通过数据帧中的QoS Control里面的Queue Size字段来补充,那么AP就可以把这些作为参考,并继续后面的分配过程了。

不过TWT的细节内容其实还有很多,比如TWT时间的颗粒度的设置,不同类似的TWT的工作模式等等,这个以后再单独补充吧。大致TWT思想和技术落地的想法主要是以上的内容。

转载自:Wi-Fi研习者

Wi-Fi 6(802.11ax)解析26:Wi-Fi 6的一些理念(基本思想+接入机制) - 知乎 (zhihu.com)

Wi-Fi 6(802.11ax)解析27:Wi-Fi 6的一些理念(节能机制) - 知乎 (zhihu.com)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