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眼镜:可穿戴计算技术是移动的未来吗?

随着便携式智能设备的强势崛起,技术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可穿戴计算技术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可穿戴计算技术发展史

可穿戴计算技术可让用户把智能设备便携地穿在身上或并入衣物。麻省理工学院是这么描述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可穿戴计算技术可以颠覆用户对电脑的定义,它使日常使用电脑变得与穿衣服一样简单,而且这些智能设备能够“看情况”和用户产生互动。可穿戴设备拥有抬头显示器、入式(不引人注目的)输入设备、个人无线局域网和其他一些传感和通信工具,俨然是你的智能生活助手。

可穿戴计算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逐渐兴起,可穿戴技术起先应用于体育领域。到了70年代,Alan Lewis发明了装有数码相机的可穿戴计算机,可预测轮盘赌(东西方真人百家乐游戏博彩赌场里一种普遍使用的赌博方式)。接下来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向公益化,在1977年,来自Smith-Kettlewell视觉科学院的C.C.Colins发明了一种可以帮助盲人“恢复光明”的背心。这种早期可穿戴计算技术,利用头盔式摄像机将视觉意象通过背心内置的网格转化为触觉意象,从而使用户能够“看到”世界。

可穿戴计算技术发展进程在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可穿戴计算之父”Steve Mann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先驱,他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一种金属边框的双肩背包,这款背包配备有头盔式摄像机,背包内置的电脑可以控制摄像设备。1993年,Thad Starner开发出一款可自定义的通用计算机,设计目的即为了重构。

过去20年中,可穿戴计算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重大进展包括智能手表,引人注目的有IBM的Linux手表和Metawatch刚面世的Strata手表,宣称可以与手机应用互动、查看电话、短信、邮件、天气和诸多社交网络动态。其他的可穿戴计算技术包括一些体育训练测试设备,其中有Jawbone、Pebble、Fuelband。同时,可穿戴计算技术也延伸到了衣服和饰品,如Q-Belt公司出品的液晶动态皮带扣和Erik De Nijs设计的带有创意键盘的牛仔裤

谷歌眼镜声名鹊起

虽然可穿戴计算技术应用领域广泛,但现在主流可穿戴设备主要围绕大脑做文章。今年早些时间,Innovega公司宣布开发iOptik虚拟现实隐形眼镜确实引起了业内一点小骚动,但由电脑驱动的“头饰”似乎更受大众欢迎。例如:谷歌眼镜、索尼HMZ-T2头戴式3D显示器、TTP眼镜、Vuzix视频显示设备、Vergence实验室出品的社交视频分享眼镜、Oculus Rift虚拟现实显示设备。

索尼HMZ-T2头戴式3D显示器

外界对谷歌眼镜的关注度显然高于其他几个产品,但谷歌眼睛采用的技术与其他几个产品相差无几。谷歌眼镜开发团队的Google+主页这样谈论他们的项目:我们认为技术应该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谷歌眼镜就是为此而生的。当谷歌X实验室研发团队提出要做谷歌眼镜这个项目时,他们拥有的只是一些概念上的设计,可谓是“白手起家”。

为了提高谷歌眼镜知名度,当时谷歌X实验室负责人Sergey Brin戴着谷歌眼镜出席了2012年纽约时装周。在这一次的时装周期间,Brin和谷歌眼镜大出风头。其实,谷歌眼镜出现在了纽约时装周上,不是为了好看时髦,而是为了拍摄Diane von Furstenberg(黛安·冯芙丝汀宝)时装秀的纪录片,这是首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对此,流行科技网志Gizmodo评论道:如果连超模都无法展现出谷歌眼镜的美,就更别提一般人了!

现在的谷歌眼镜只是一个技术原型

虽说从技术角度来讲,谷歌眼镜目前还处于原型开发阶段,但可穿戴计算技术却随着《华尔街日报》Spencer Ante的一篇谷歌眼镜试用报道被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Ante指出谷歌眼镜的诸多关键键功能如信息提醒、打电话和地图都还未工作,很显然谷歌眼镜的概念大于应用,而且谷歌眼镜缺少杀手级应用,功能尚需完善。这也确实是事实,但这些尚待完善的关键性功能却在媒体大幅报道中被隐去,这与苹果发布iPhone之前的大肆宣传战略如出一辙:风头一定要先出,功能可以慢慢完善。

除了功能不完善之外,谷歌眼镜还有一点遭人诟病:缺少双视觉叠加。谷歌眼镜配有一个摄像机,而且右侧镜片位置安装了一小块长方体显示屏,这个显示屏跟视线不在同一水平线高度。用户不得不随时调整视线,因为显示屏上的信息不能直接叠加在用户视野里。

除了谷歌,TTP(The Technology Partnership)也在开发类似的智能眼镜,TTP也在试图解决双视觉叠加这一难题。TPP开发的眼镜保留了传统镜框的结构和透镜,透镜呈现给佩戴者的成像是显示在透镜中间的投射影像,佩戴者从而无须调整视线即可获取基于文字和特征表示的增强信息。

看似TTP的蓝图比谷歌眼镜画得更好,但这也与之前所有关于可穿戴计算技术的设想一样,仅仅限于概念验证阶段,而且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设想的实现。从目前来看,令用户不舒服的显示格式和笨拙的操作和机动性都会长期困扰这些技术原型,因此设计出能够适应日常使用的产品还任重而道远。

可穿戴计算技术存在隐忧

可穿戴计算技术固然很炫,但在投放市场前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可用网络的建设。如果可穿戴技术受制于地域或覆盖面不广的话,早期使用者也会丧失兴趣。

可穿戴计算技术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人们所担心的问题,有纵向研究显示可穿戴计算技术可能损害人类感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谷歌眼镜一直没有解决双视觉叠加的问题,用户因此只能不断迫使自己调整视线以查看不时出现的信息,那么会对人类(尤其是孩子)整体的感觉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或许,未来可穿戴计算技术真的可以为热衷此项技术的用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包括通过“内置连通性”实现快速数据检索和瞬间社交网络内容分享。谷歌眼镜如果能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无缝上网,人类何须再去自己动手操作电脑,到那个时候只需眨眼睛即可。可穿戴计算技术对现有的教育模式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它的即时性会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其实,在荧屏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有关思考可穿戴计算技术未来的剧集。

H+: 科幻还是现实?

网络悬疑科幻剧《H+》的故事发生在2019年,地球上33%的人口通过在大脑中植入微芯片来获得随时访问互联网的能力,这种系统被称作H+。但就在同一年,一种神秘而致命的病毒出现了,数秒钟之内便有上百万人丧生,地球的政治、社会、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变。(来源:百度百科)

在大脑中植入芯片使用的是脑机接口技术,剧中人物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连接到无线网络,中枢系统与显微设备交互,只需“想”即可完成任务。H+系统对现代人来说确实只有设想的份儿,但我们现实世界已经有了可穿戴计算技术,而且早在1960年,杰·西·亚·利克里德(1915~1990)就提出了“人机共生”理念。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曾经的传奇人物杰·西·亚·利克里德(1915~1990)是提出“人机共生”理念的先驱。“人机共生”是人机系统的一个分支。他的设想是多年后人类大脑可以和计算机实现连接,这种合作关系的结果就是电脑可以代替人脑完成“想”这一“操作”,而处理数据的过程跟现在人类操控机器的过程完全不同。

可穿戴技术虽然不会一日间就与我们的大脑产生太多的互动,但可穿戴计算技术的“移动性”却是与生俱来。你也许真的应该想想这样一个世界:你身上的移动设备跟你的脑皮层互动,也许这些真的不仅仅会在电视剧中出现。(编译:朱慧涛)

来源:TNW

本文为CSDN编译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market@csdn.net。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