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树详解——求解整数区间内第K大的值——python3实现

本文题目与代码参考来自程序设计解题策略

题目重述

题目重述:给定一个数组num = [1,5,2,3,6,4,7,3,0,0],求出在索引[x,y]之间第K大的值。
比如,求[1,3]中第2大的值。索引[1,3]对应的子数组为[5,2,3],第2大的值,也是将[5,2,3]排序,排序后为[2,3,5],那么[2,3,5]排第二的值为3,所以这里返回3.
注意:第K大的值,其实是指排序后,第k个值。k为>=1的整数,且k不能超过[1,3]的长度,因为超过就没有意义了。

划分树原理

划分树是一种基于线段树的数据结构,建议可以先了解一下线段树,便于理解本文。基本思想为:将待查找区间划分为两个子区间。不大于数列中间值的元素被分配到左孩子的子区间,简称左子区间;大于数列中间值的元素被分配到右儿子的子区间,简称右子区间
有以下成立:

  • 左子区间的数<=右子区间的数
  • 建树时,需保证分到同一子节点的元素之间的相对顺序不变
  • 数列含n个整数,对应划分树为这里写图片描述


例如,题目的整数序列排序后得到[ 0 0 1 2 3 4 5 6 7 ],中间值为3.划分出下一层的左子区间[ 1 2 3 0 0 ],中间值为1;下一层的右子区间为[ 5 6 4 7 3 ],中间值为5;以此类推,直到划分出的所有子区间含单个整数为止。

查找:通过记录下来进入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确定下一个查找的子区间,直到查找范围缩小到单元素区间为止。此时,[x,y]之间第K大的值就被找到了。

划分树介绍

题目数组为[1,5,2,3,6,4,7,3,0,0],对应划分树结构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第一步是建树,过程如下:
首先是通过对原数列排序找到这个区间的中间位置的值mid(mid=(left+right)/2,mid指索引,而中间值指索引为mid的那个数),不大于中间值的数划入左子区间[left,mid],大于中间值的数划入右子区间[mid+1,right]。同时,对于第i个数(i是索引,从0开始哦),记录在[left,i]区间内有多少数被划入左子区间。
然后继续对它的左子区间[left,mid]和右子区间[mid+1,right]递归建树,直到划分出最后一层的叶子节点为止。

划分树实际存储

实际划分树是由两个二维数组来存储的。
tree[dep][i]——树中第dep层中第i位置的数
toleft[dep][i]——代表第dep层中,从0位置到i位置有多少个数分入下一层的左子区间。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是不知道,到底划分树是怎么用的,看如下例子。
划分树结构:
这里写图片描述
tree二维数组:
这里写图片描述
toleft二维数组:
这里写图片描述
根据题目给的num数组,tree和toleft的实际存储如上。具体分析如下:
1.划分树:
以第0层为例,带方框的数代表这个数到达第1层是被划分到左子区间,不带方框则划分到右子区间。
2.tree二维数组:

  • 每一行是一个一维数组,而且tree[0]代表的就是第0层的数,而且顺序一样
  • 每个一维数组的长度是num的长度
  • 树是0-4层,所以tree也是从tree[0]到tree[4]
  • 树中最后一层只存了4个数,所以另外6个位置没有用,浪费了,但不得不浪费。False代表该位置没有存数

3.toleft二维数组:

  • 每一行是一个一维数组,每个一维数组的长度是num的长度
  • toleft[0][i]代表的是tree[0][0]到tree[0][i]中,有几个数会被划分到下一层的左子区间
  • 第0层为例,从tree[0][0]到tree[0][0]有tree[0][0]即1这一个数被划分到了左子区间,所以toleft[0][0]为1
  • 从tree[0][0]到tree[0][1]只有tree[0][0]即1这一个数被划分到了左子区间,所以toleft[0][1]为1
  • 从tree[0][0]到tree[0][2]有tree[0][0]即1、tree[0][2]即2这两个数被划分到了左子区间,所以toleft[0][2]为2
  • toleft[dep][i]的值是从树中每个节点开始算的,比如看toleft[1]是[1, 1, 1, 2, 3, 1, 1, 2, 2, 3],是因为树中,第1层中是两个节点,每个节点各五个数,所以前5个算完,又得从新算有多少个数被划分进左子区间
  • 如果层中有的数已经是叶子节点,那么就不存,即存False来代表没有实际意义
  • 树有5层,但toleft只有4层,因为最后一层全是叶子节点,全存False那还不如不存了

私认为一篇讲解划分树的博客,如果不给出tree和toleft二维数组的实际存储,那都是在耍流氓==。

划分树查找原理

L=0,R=len(num)-1。即为最小和最大索引。
给定L<=left,right<=R,考虑一般情况,即left和right不在最小最大索引(为了方便理解分析),那么现在整个区间被分了三个区间:
[L,left-1],[left,right],[right+1,R]。分别称为靠左区间,查询区间,靠右区间。这三个区间合起来就是第0层,以[某区间].left代表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序列,[某区间].right代表分到右子区间的数的序列。
那么第1层的左子区间肯定是由[L,left-1].left [left,right].left [right+1,R].left依次组成的。
第1层的右子区间肯定是由[L,left-1].right [left,right].right [right+1,R].right依次组成的。
理解上面这几段话非常重要!

分析:

  • [L,R].left=[L,left-1].left + [left,right].left + [right+1,R].left
  • [L,R]分到左子区间的数,肯定是[L,R]拆分成的小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合起来
  • 因为划分树保证了从区间划分到子区间时,保持子区间内相对顺序不变,所以上面说是依次组成
    这里写图片描述

实际例子1:递归到左

L=0,R=9,left=1,right=3,k=2
寻找[1,3]区间中,大小排序第2的数?该区间为[5,2,3],第2大的数为3,这里我们最终就会找到3。
首先分析第一层,[0,9]被[1,3]分成了三个小区间,[0,0] [1,3] [4,9],靠左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为1,查询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为2,靠右区间这里不用分析。
既然查询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cnt为2,k为2(k即想找到的第几个数),有k<=cnt,那么这第k个数肯定被分到左子区间了,实际情况也为如此,[1,3]区间代表的[5,2,3]中的[2,3]被分到左子区间,而[5]被分到右子区间。
接下来要分析到第二层(递归到左),但之前要提供新的L,R,left,right(新的left,right即为[1,3].left的最小最大索引)。
因为到左子区间,L不变,R=(L+R)/2
因为左子区间是由[0,0].left [1,3].left [4,9].left依次组成的,已经知道[0,0].left的长度为1(上上段已说),且它们三是依次组成,所以新的left是新的L+1即0+1=1。
而新的[left,right]的长度即为cnt,因为想找的数不是在[1,3].left就是在[1,3].right里,现已知这个数分到左子区间的一部分[1,3].left里,那就分析这一部分就行了,[1,3].left的长度为2,那么想找的数肯定就在这两个数里。所以新的right是新的left+cnt-1即1+2-1=2。
所以,新的L,R,left,right分别为0,4,1,2。实际情况也为如此,到了第1层的左子区间,只需要分析[1,2]区间即[2,3]就可以在之后找到想找的数。之后以此类推。递归调用参数表如下:

depLRleftrightk
009132
104122
234342
344441

递归到left==right时,找到第k大的值tree[dep][left]

实际例子2:递归到右

L=0,R=9,left=3,right=5,k=2
寻找[3,5]区间中,大小排序第2的数?该区间为[3,6,4],第2大的数为4,这里我们最终就会找到4。
递归到右,还得提供新的k。

  • 首先分析第0层,[0,9]被[3,5]分成了三个小区间,[0,2] [3,5] [6,9],靠左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为2,查询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cnt为1,靠右区间这里不用分析。
  • 有k>cnt,那么这第k个数肯定被分到右子区间了。
  • 右子区间是由[0,2].right [3,5].right [6,9].right依次组成。
  • 要分析到第1层,需提供新的L,R,left,right.
  • 因为分到右子区间,所以R不变,L=(L+R)/2 。
    新的left和right即为[3,5].right的最小最大索引。
  • 查询区间分到右子区间的数的个数cnt为2,靠右区间分到右子区间的数的个数cnt为2。
  • 那么从右边排除掉靠右区间分到右子区间的数的个数ant,便是新的right=新的R-ant。(注意ant指的是本段中的ant)
  • 查询区间分到右子区间的数的个数cnt为2,即要分析的数就在这2个数里,所以新的left=新的right-cnt+1。(注意ant指的是本段中的ant)之后以此类推。
  • 总之,[3,5]中有(5-3+1)-cnt个数被划分到了右子区间,cnt指[3,5]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即查询区间.left),cnt为1,本来是要找第2大的数,但是已经有了cnt个即1个数分到左子区间,这分过去的数肯定是[3,5]中较小的数,所以想要找的数的排名就提前了cnt即1,所以新的k为k-cnt

递归调用参数表如下:

depLRleftrightk
009352
159671
257661

递归到left==right时,找到第k大的值tree[dep][left]
重要规律:递归调用参数表中,tree树中的dep层中的[left,right]就是我们要分析的范围,发现这个范围在递归的过程中,要么范围不变,要么范围变小,直到变小到[left,right]的长度为1时,便到达递归终点,tree[dep][left]即为想找的第k大值。

划分树——建树

建树的代码,实际上就是根据num数组,返回tree二维数组和toleft二维数组。程序是递归的过程,过程和划分树结构图片一样。

  • tree[dep][i]——树中第dep层中第i位置的数
  • sort_mid——中间变量,代表当前递归参数left,right为[left,right]时,将[left,right]区间内的数排序后的中间位置的值
  • toleft[dep][i]——代表第dep层中,从0位置到i位置有多少个数分入下一层的左子区间。
  • lpos和rpos——下一层左子区间和右子区间的开始指针(最小索引)
  • same——因为等于sort_mid的数可能有多个,但可能是左边分到左子区间,右边的分到右子区间,这里是记录左边分到左子区间的个数
  • count——记录当前节点下,位置left到位置i中有多少分到左子区间
num = [1,5,2,3,6,4,7,3,0,0]#条件

tree = []#二维列表,作为返回值
sort = []#中间变量,是每一个节点的内的元素的排序

toleft = []#二维列表,作为返回值

def build(left,right,dep):
    if(left==right):#递归终点
        return
    if(dep==0):#第一次递归
        tree.append(num)
        toleft.append([False]*len(num))
    else:#不是第一次,当前层的tree不用建了,但toleft得建
        if(len(toleft)==(dep)):
            toleft.append([False]*len(num))        

    sort = tree[dep][left:right+1]
    sort.sort()#此处可能还能优化
    temp_mid = (len(sort)-1)//2
    sort_mid = sort[temp_mid]

    mid = (left+right)//2
    same = mid-left+1#现在是左子区间的长度
    for i in range(left,right+1):
        if(tree[dep][i] < sort_mid):
            same-=1#执行完此循环,便得到左子区间中,sort[mid]的个数
    lpos = left
    rpos = mid+1
    count = 0
    #接下来要为下一层建树,但tree[dep+1]这个list还没有建立,需要每次建立
    if(len(tree)==(dep+1)):
        tree.append([False]*len(num))

    for i in range(left,right+1):#tree的i,索引从0开始
        if(tree[dep][i] < sort_mid):
            tree[dep+1][lpos]=tree[dep][i]
            lpos+=1
            count+=1
        elif( (tree[dep][i] == sort_mid) and (same > 0) ):
            tree[dep+1][lpos]=tree[dep][i]
            lpos+=1
            same-=1
            count+=1
        else:
            tree[dep+1][rpos]=tree[dep][i]
            rpos+=1
        #上面每次把一个数加入到子区间内        
        toleft[dep][i] = count

    build(left,mid,dep+1)
    build(mid+1,right,dep+1)

build(0,len(num)-1,0)

for i in tree:
    print(i)
print()
for i in toleft:
    print(i)   

划分树——查询

def get_ant(toleft,L,R,left,right):
    #L>=left right<=R,这是已经成立的
    interval_left = 0#在[L,left-1]中进入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
    interval_current = 0

    if(L<left):#此时在[left,right]的左边,会有一个左边区间
        interval_left = toleft[left-1]                       
    elif(L==left):#此时在[left,right]的左边,根本没有左边区间
        interval_left = 0
    interval_current = toleft[right]
    return (interval_current - interval_left,interval_left)
    #返回元祖,0元素为查询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
    #1元素为靠左区间分到左子区间的数的个数
    #第二个值,当接下来递归到左子区间时,能用上



def query(L,R,left,right,dep,k):
    if(left==right):
        print( dep,L,R,left,right)
        return tree[dep][left]
    print( dep,L,R,left,right)
    mid = (L+R)//2
    cnt = get_ant(toleft[dep],L,R,left,right)
    #newl,newr是接下来要分析的left,right
    if(cnt[0]>=k):
        newl=L+cnt[1]
        newr=newl+cnt[0]-1
        return query(L,mid,newl,newr,dep+1,k)
    else:
        offset = (R-right) - (toleft[dep][R] - toleft[dep][right])
        newr = R - offset
        temp = (right-left+1)-cnt[0]
        newl = newr - temp + 1
        return query(mid+1,R,newl,newr,dep+1,k-cnt[0])

#print(query(0,len(num)-1,1,3,0,2))
#print(query(0,len(num)-1,3,5,0,2))
#print(query(0,len(num)-1,1,5,0,2))
#print(query(0,len(num)-1,4,7,0,2))
#print(query(0,len(num)-1,0,9,0,2))
#print(query(0,len(num)-1,0,4,0,2))
print(query(0,len(num)-1,3,5,0,2))

测试用例可能不全,请读者自行新增测试用例。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