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读懂人性

读懂人性

        除了最小的项目开发以外,人们都要与其他人合作。除了最抽象的领域以外,人们都需要其他人写软件支持其目标。人和人一起编写软件,这是人与人的事。不幸的是,给程序员关于如何与他们为之工作、与之工作的人打交道的教导实在是太少了。幸运的是有一整个领域的研究可以提供帮助。
        例如,Ludwig Wittgenstein在《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和其它一些地方阐述了:不论我们用什么语言与其他人对话,不会,也不可能将将思想、想法和画面从他人的脑海中以一种序列化的格式移到我们脑海中,虽然我们已经在“收集需求时”主动地防止误解了。Wittgenstein还表示,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并不来源来共同定义,而是来自于生活中某种形式的共同经历。这可能是沉浸于他们问题的领域的程序员倾向于比外行的做得更好的原因之一。
        Lakeoff和Johnson给了我们《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表明语言很大程序是隐喻,这些隐喻对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种深入见解。即便是具体的短语,比如我们很可能在讨论财经系统时说的“现金流”,也可以看成一种隐喻:“金钱是流动的。”这个隐喻是如何影响我们对金钱处理系统的看法的呢?我们可能讨论不同层的协议,有高层的也有低层的。这也是很强的隐喻:用户在“上”,科技在“下”。这表达了我们构建的系统的架构。它也可以作为我们可能从时不时打破的过程中获得好处的懒惰思维习惯的标志。
        Martin Heidegger仔细研究了人员对工具的体验方法。程序构建、使用工具,我们思考、创造、修改、再创造工具。工具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但对用户,正如Heidegger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展现的,工具成为一种只有在使用时理解的无形的东西。对于用户来说,只有在它们不管用时,才会对工具产生兴趣。每当讨论可用性时,这种差别是值得扎根于脑海的。
       Eleanor Rosch推翻了我们组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的亚里斯士多德式的范畴模式。当程序员向用户询问他们对系统的需求时,我们倾向于想要由谓词构建出来的定义。这么我们很方便。谓词短语可以很容易成为类的属性或者表格的列。这些种类的范畴很干脆、不相交、整洁。不幸的是,正如Rosch在《自然范畴》(Natural Categories)和后续作品中表明的,这不是一般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他们基于例子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一些他们称为原型的例子比其它的更好,因此导致的种类很混乱、相交并且内部很丰富。因此我们坚持问用户亚里士多德式的答案,我们不能向用户询问有关他们世界的正确问题,得到需要的共同认识是需要努力的。

原文:Read the Humanities by Keith Braithwait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