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1 留出空间的重要性|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两天我看到朋友们的留言,非常非常的开心,觉得《道德经》如果能启发到大家日常生活的思维,那是很开心的事,就没白讲,所以我会努力讲的,一直讲下去。

 

今天讲的是第十一章,上来老子用了几个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先来谈一个比喻。老子说,“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这是上来第一个比喻。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这“三十辐同一毂”,“三十辐”的“辐”什么意思?辐射的“辐”,当什么讲?“辐”左边是一个车字旁,“辐”当什么讲?就是我们今天的车条,过去古代支撑连接车外边的轮和里边轴之间连接的东西,支撑的,可能是木头的,可能是金属的等等,今天的车条叫“辐”,我们今天有个词叫辐射,什么意思?就像这车条一样往外这么射出去,就叫辐射,辐射在今天已经有特殊的概念了,用的词还是当年车条向外发散的状态,可见这个词的来源。“三十辐同一毂”,“毂”是什么?就是车轴,车中间的,原来古代是木头的,一个圆木头,上边有很多孔,车条往孔里一插,外边放一车轮就能转了。

 

老子讲,三十个车条围绕着一个车轴转,这应该是当时的技术标准,一共是三十根。三十个车条围着一个车轴,这样排布好。“当其无”,正因为车条之间有空间,所以车才能用。老子实际在讲“有”和“无”的关系,车轮如果都是实心的,车往往走不好了,实际车轮的出现很早很早,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国外考古研究,大约可能在公元前五、六千年之前,就有过车轮这样的,比如说出现过车轴,出现过车轮图形的考古遗迹。车在中国出现也是非常早的,比如商代的时候,我们出土商代遗址,车已经非常完备了,整个一个车在那放着了,不好说车轮到底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古人说,我们古人看到风吹的蓬草转动的时候,风一吹它飘出来,到处转动,发明了车轮,实际上现在车轮到底什么时候发明的,已经不知道了,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人类很早以前就发明了车轮,知道这样很省事。车轮有可能出现过实心的阶段,但是迅速的很快就变成了中间是空的了,因为更轻巧,弄一实心木头能推动么?搞一个空的,转的会很快很轻便。

 

从车轮出现没多久,就应该开始是中空的了,正因为是中空的轻便,转起来我们能够利用它,老子在讲“有”和“无”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关系。我们人往往过度的关注“有”,往往会忽视“无”,认为“无”是没用的,其实“有”和“无”是一个协调整体,你有“有”,一定要留出“无”来,如果全都有,就没有这个“无”,那不行,做事做不了了。老子在告诉我们要留出空间来,这个道理老子在这一章里来回的讲,我们不着急,一点点跟大家聊,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聊,大家不要认为听了这个,讲的不完整,明天的、后天的结合起来会更完整的。

 

首先,老子告诉我们要留出空间来,空间您别看它是空白的,恰恰是有用的。举个例子,工作与健康的关系,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我们能把所有的空间都添满吗?一天24小时工作能行不?您一个礼拜下来就要崩溃的。我们白天工作,晚上要休息、散步,散步的时间没用么?有用的,恢复身体的状态。晚上睡觉,有人说睡觉浪费时间,工作多好,没人这么想,您晚上不睡觉,全天工作会崩溃,睡觉恰恰是积蓄力量,为了明天好好工作。我们不要把工作搞的太满了,留出空间有用的。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能事无巨细的全部都来管他吗?比如说吃饭,先吃茄子,来口茄子,肉怎么不吃,再来口肉,家长能这么干吗?再来口饭然后再吃茄子,要是这么满打满算的管孩子,这孩子恐怕不会吃饭了,这是有问题的。我们留出空间来,告诉他吃饭了摆好了,孩子自己吃,当您看到有点问题的时候指出就可以了,但绝对不能像这样,来口什么,再接着吃这个,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孩子没有一个健康,这是做家长的。

 

教育也是,您要留出空间来,看什么书,我留空间。你是选择喜欢的书才看,不会是我给你安排,一直到晚上12点,好了,睡觉去吧,全我安排的。这样的孩子一点主观能动性没有,将来他都不知道自己该喜欢什么,没有一点乐趣,他愿意学习么?不会的。所以,留出空间来多么有好处。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一句比较有哲理的话:你握着手中的沙子,你越想紧握它,它流的越多,你松一点留出空间就好了。

 

我有一朋友跟我说,跟女朋友刚分手,为什么分手了呢?是这样,他说跟那女朋友太累了,每天她关心你,随时问你干啥,九点干啥、十点干啥、十二点在哪,你聚会跟谁聚会,你把聚会的合影给我拍一照片,这女孩实际想知道你在跟谁吃饭,你给我拍个合影,这小伙子必须乐呵呵的要拍个合影,跟大家说我们来个合影,实际偷偷给女朋友发过去,因为女朋友要知道他的情况,每天几点全部掌握。这小伙子觉得,我这每天必须汇报,我什么都要汇报,活的没意思了,非常痛苦。女孩不喜欢他吗?不对的,女孩喜欢他,但是她不恰当表达了自己的喜欢,不给人留空间,我攥的满满的,男孩最后要崩溃了,我觉得我的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了,随时被监控,一般都不喜欢这状态。最后不行,实在受不了,这性格我受不了,分手了。

 

我们做领导的也是如此,做领导什么都管好吗?不行的,什么都管,说员工你这个不行,这字写错了,这个材料也写错了,刚往上一写,领导转了一圈又回来,这个词、这个逗号,不应该用逗号,应该用句号,明白吗?不应该怎么写,你再接着写吧。你刚要往下写,领导转一圈又回来了,这个话不对这个词,这文件写不了了。但是有的领导偏偏这样,事无巨细,他不给你留空间,一点点全要管,公司里上上下下所有事都要管,这样的领导是个好领导,是个尽心的领导,您说他对工作负责不负责?负责。但是因为他太负责了,反而变成了不负责,员工一点主观能动性没有了,完全的被领导控制了,这样的公司往往是经营不好的。因为员工觉得都交给您做好了,我不知道怎么写了。这样的领导往往就不懂得留空间的道理。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我有一次去新加坡,新加坡那么小的地方,弹丸之地,结果大家跟我说,新加坡现在还留有原始森林没开发,我一听都很震惊,规划的多好,留出那么多空间,留出原始森林没开发,在其他地方开发,等待一点点规划,不着急,这就是留有空间。不是一下全给推平了,使劲盖,盖起来再推倒,再盖再推倒,不是这样的发展。而是做好规划、留出空间,一点点去发展。留出空间是一门艺术,我们往往太在意“有”了,我们去占有,尽量的去拥有,尽量地去作为,而忘记了空的作用,空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非常大的作用,它的作用和“有”是一样的,“有”和“无”是一个结合体,有“有”就有“无”,如果只“有”没有“无”,对不起,您的生活没法过,这世界没法去运转。

 

老子在《道德经》里这一篇一直在讲“有”和“无”的关系,他第一次比喻是用车轮来比喻,车条是“有”,车条之间的空是“无”,恰恰有“无”,车轮才能好好的转起来,这是第一次比方。明天我们接着再来聊后边的道理,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一章2 放空,才能接收更多的能量|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有的朋友会说,这《道德经》这道理怎么这么简单?老子整个这一部书就讲这么一点简单的道理吗?我不知道大家烦没烦,反正老子确实在用一本书来重复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是这样的,千万不要认为这道理简单,就这么简单,我们恐怕还做不到呢。所以,老子是一位写作高手,这本书为什么是畅销书?他就用一本书讲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道理,这跟现在国外好多的畅销书是一样的,就不讲太多的道理,我就讲这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老子是反反复复的强调,苦口婆心地给我们,但是历朝历代大家都未必做到,您做到了,那您再说它简单,那是您有底气。但是,我们大家往往都做不到,所以您说它简单,可这事不简单啊!

 

 

 

所以,今天我们接着聊,大家一点点体会,慢慢你的生活状态就会改变。今天接着讲《道德经》的第十一章,老子讲“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这又是一个比方,这个埏埴其实古代应该读埏(yan)埴,现在都读埏(shan)埴了,所以我就按照现在给大家读,因为知道很多孩子在听,但是真的搞学术,我会认为是埏(yan)埴而为器。因为《帛书》甲本这字直接写成是突然的然,《帛书》乙本写成土字旁加个突然的然,实际都是借音,就是根据音来借的字,他借的字都是发ran的,实际上古代的读应该是读埏(yan),“埏(yan)埴而为器”。埏是什么意思?是把水和土混合起来,最早指的是土地的边界,后来指把水和土混合起来,我们叫和泥。埴是黄土那种东西,也就是说做陶器的原料。你把这些黄土给它做起来,像大家看《人鬼情未了》里边做那陶器一样,转,然后把它做成器,器比如坛子等等这些东西,所谓器皿就是这个东西。我们把泥土加点水给它慢慢做成一个坛子、罐等等这些东西,这东西您能做成实心的吗?您做实心的干什么?您要装水、盛饭、装酒的,您把它弄实心干什么?所以老子说,当其无,恰恰中间留出空的来了,才有埴器之用也。现在版本都是“有器之用”,而《帛书》乙本有个“埴器”,这个是更加精准的说法,就是有这种泥土做成陶器的器具,才能去用它。如果你做实心,没有这个无,你全把它填满了,你这器具就不能用了,正是因为这东西有中间那个无那个空,你才能用它。所以,老子又在讲有和无的关系,两个是对立统一的,虽然看是恰恰相反的,但是互相不可缺少的,两个在一起才能去用它,才能成为有用之物。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每一个人和这种器具是多么的相像,老子一直强调这个空和无对人的巨大作用,其实真是如此,您说我们的胃肠系统是中空的,因为它是空的,你才能承载食物,有食物进去,您说您胃肠是实心的,坏了,您吃什么?什么都吃不了了,所以从生命形态最初的时候,您看海里边最简单的生物,它中间都是空的,为什么?它可以不断吃东西,摄入海水里边的各种养分,然后从后边排出,把养分从中间吸收掉,都是一个管道型的东西,这是生命最初的形态,所以这个空是非常有用的,我们的思想也如此。

 

 

 

我们现在社会的人心中充满了偏见,充满了成见,就是我认为这事情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你认为的就是错的,你把自己心都搞的这么满了,您还能接受什么呢?您都这么认定了,您还能接受新的东西吗?不可能的!而实际上好多您认为的观点、成见,如果换个角度的话其实就全改变了,但是人们往往充满了成见、充满了偏见,所以这是把心搞的非常满,我就认为这是对的,所以你接受不到新东西了。如果能够把自己心放空一点,放的虚一点,所谓谦虚的虚,您看这虚字放这多好,放虚一点,虚就是虚空,放空一点,然后您才能看新的观点,去看新的事物,原来世界还这么大,不是我认为的就这么一个井底这么一个观点。所以,心要空的。

 

 

 

心空有更大的好处,我们可以和天之道接近,很多修炼的人认为,当你彻底放空自己的时候,你才有能力接触外边的,从上边下来的能量,这个我们不多讲,但是确实如此,我是认为是如此的,我们这个肉眼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可能还有其它的能量在这里边,如果你放空自己,有可能会有更多灵感出现,所以各位发现没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好多静坐的人,禅修的人,你看禅修的时间是浪费时间,一禅修禅修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坐那什么都不想,空了,但是他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这就是他空了以后,会有一些另外的信息进到他头脑里边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人类有可能现在还没法测量到这种现象,但是这样的人我是见过的,工作之余禅修一会,结果他的灵感比别人更多,精力更充沛,而且灵感是那种你想象不到的那种灵感。所以,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就是根据我的经验来判断。我们人生如果能进入这种状态,那您工作和生活都会不同的,时刻保持这种状态。

 

 

 

比如做企业领导的,如果能够随时保持一种空的状态,虚空的状态,我给自己留出空的位置来,您可能会更能够接受新的趋势和新的方向,否则的话好多人是自满,满的状态,我认为就对啊我搞这么多年经营,难道需要你来告诉我吗?我这经验没问题的,您知道世界变化多快!所以,这样的领导往往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很容易落伍,当时可能他做的非常好,当做到一定大的时候,他会觉得这就是全部世界了,再去变化他变化不了,这个时候真的没办法了,你的格局就在这了,有的领导不是这样,他随时学习,我有一次看一位领导在听周杰伦的歌,很早以前的事,大约若干年前的事,我说您这么大岁数听这干什么?他说我要跟上这发展,我要知道年轻人在听什么、在学什么,他说这是保持自己能够不断进取的一种方式。在高铁上,人家听听周杰伦的歌,他告诉我,罗老师,你也听一听,学习学习有好处的。其实,到现在为止,说实话,周杰伦的歌我一曲都没听,我有点落后,实在是不好意思。但是,这个领导做的非常好,他能随时跟着形势变化,知道现在大家在想什么,这就是一种锐意进取的态度,他保持自己虚空,不是我这么有经验我年龄这么大的人,我已经人生这么高的成就了,我还要听那干什么?我学习你们那东西干什么?新东西我不需要了解,实际不对的,您要去调整,您知道的世界变化多快啊,一夜之间全通过网上购物了。我上街上买什么东西,大包小包拎着回来,一到门口,人家网购的什么洗衣机到了,送货的给你洗衣机送过去,我心里话,我这要买洗衣机不得累坏我啊?我还得去想往回抬,人家现在网上一点,回来了。我们会突然发现,很多门店,您的产品它的省级经销商、市级经销商,把这门店装修好了以后,投了巨资装修,但是结果没人进来,您知道为什么没人进来吗?人家都通过网上购物了,这就是变化。

 

 

 

所以王健林很快关了好多家百货公司,大家上你的百货公司就是逛,您会发现万达这个商场有个好玩的地方,那个卖什么东西的地方人不多,餐饮的地方人多,大家去逛,逛完了以后吃顿饭走了,这服装都是摆设了,人家为什么不买?通过网上买很便宜很便宜。我母亲就发现,有一次我妹妹给她网购以后,我母亲以前买一件衣服,出去怎么跟人讨价还价,从1000块钱讨价到700、800块钱,买件衣服觉得很满意,结果发现网上300块钱买了好几件,换着样的穿,我妈说这网购太好了。您看连老太太都知道网购好了,您说您商业形式不改变能行吗?

 

 

 

所以,好多企业因为跟不上这种发展,很快就被抛弃到了后边,经销商完全进不了货了,货积压在那了,而通过网上买东西的却买了那么多,所以怎么能适应形势?您自己要保持一种虚空的、学习的状态。所以,老子讲,你这种所有的器具都是如此,像坛子、罐什么的都如此,如果你把它做实心了,坏了,这东西没法用了,您正是因为它外边是有的,里边是空的,这东西才能去用它。所以,老子在讲一个有和无的关系,我们人生中如果能保持一种无的、虚空的状态,把有和无很好的结合起来,您人生就会有进步的。

 

这是今天聊的,明天我们再接着聊这个道理,好的,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一章3 找点空闲积淀自己|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前边老子一直在讲有和无的关系,老子用了两个器具来向我们展示没有这个空的话,你这器具就没用了。

 

有的朋友会讲了,难道在世界上都如此吗?罗老师您说说这锥子,这锥子中间怎么就没孔啊?锥子这中间不是空的嘛,咱们不抬杠好不好?老子是拿一些东西来讲这个道理,随手讲了一些道理。您说真的要抬杠的话,您说这锥子用来干嘛用的?也是用来钻孔的,这个孔岂不就是空。所以,这个物体和锥子之间又是有和无的关系,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不抬杠,我们就是说老子在用一些器具来举例形容这个世界上无的重要性,有和无要在一起才是我们这个世界。

 

今天老子又为我们做了什么比方?老子说“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凿是挖,凿开。户是门户的户,我们说门户的户,门、户是不一样的,门是两扇的那叫门,户是单边一侧的,一扇的叫户,所以门和户是不一样的。这个繁体的门实际左右各像一个“户”字,对应的“户”字似的,是这样。这个户是什么?我们现在就当门讲了,说这凿这门。牖是什么?这牖就是窗户,说您盖一房子,你不能搞成封闭的、密封的,连门和窗户都没有的,那您怎么有啊?用不了的。要凿开一个门,然后把窗户凿了,透进亮来,这是空的,这门和窗户都是空的,因为你有空的“无”,所以这房子您才能用,才“有室之用也”。这个比方也很好玩,就是说您不可能把这房子做成一个实心的,这是第一;第二也不可能把它四周都密封上,那您盖房子干什么?这人根本都进不去,所以正因为您有了有,但是您又留出了空,所以这房子才能用,老子又在讲这有和无的关系。

 

我们在前天和昨天分别讲了健康、教育孩子、做领导等等有和无的关系。今天聊在人生各个阶段里边也有这种有和无的关系,我们整个人生不能一直有,不可能的,一定要有那个无的状态。比如说李安导演,电影学院毕业以后,曾经在家里边待了几年的时间,他就想拍自己要拍那电影,但是别人可能不支持他,所以他在家就开始不断的去写剧本、不断的去构思。大约3年的时间,全是太太出去赚钱,然后他在家里边去写东西,后来他自己实在不好意思跟他太太讲,说我要么就改行,不搞电影了吧,这样下去不行,也要养家糊口的,他太太说,你甭管其它的,你就做你喜欢做的事,不要着急,他太太真是一位好太太,支持他。结果李安在家里一直在构思,最后拍出电影来,一举成名,您看他在家里那段阶段是无的阶段,但是您没有这个无,您出来就上电影公司开始工作,那可能没有这个成就了。

 

人生中往往如此,我们中医有位徐文兵老师,徐文兵老师现在讲《黄帝内经》,讲的多好,事业也做的非常非常好。但是他说当年曾经在通州,他也在通州,我以前也在通州住,在通州住地下室,一住住了很长时间,天天看《黄帝内经》,看古书,那时候没什么大事,没什么事做,但是就是读书。那段是一段沉寂的时光,但是过了几年以后,人家再一出来一讲《黄帝内经》,讲的就好了,但是如果您要出来,一直做事,可能没有现在的成就了。就是这人生积淀的阶段非常关键,您积淀的越久,您最后的酒越香,您最后做的事可能越精彩。所以,你看人生阶段也是,有和无是在一起的。

 

我人生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我曾经连续十年没有旅游过,连续十年没有走过,只是从沈阳到了北京,这十年里边我所有旅游就是坐公共汽车,拿本书上公共汽车,白天大家不坐车的时候,我上了车,然后一边看书一边看外边风景,看两眼书,看看外边的风景思考一下。再沿着公共车的路线坐到终点再坐回来,这就算旅游了,这段时光基本没什么用,在家就是看书,一直学。结果学这十年下来,慢慢觉得自己就开始有心得了,您再出来讲中医,就讲的比较精彩了,就有内容可讲了,如果没这个时光,您就是一直在忙碌,恐怕您就没有那么多东西可讲了。所以,人生一定要有这个阶段,我觉得人要刻意的给自己留出空来,留出无来。再到了一定阶段以后,要留出时间来,比如说这一段时间我休息一下,我放慢工作节奏,然后我去思考,我去阅读等等,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有时间阅读,看的都是微信,都是心灵鸡汤,都是段子。拿一本好书您看一下,我觉得这是受益无穷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早晨,我到一咖啡厅吃早餐,在外边出差的时候吃早餐,这咖啡厅里放了好多书,我随便拿起一本来,一个美国人写的互联网思维,全是网络,他们做的实验研究的结果。结果我一看入迷了,我就这一早晨翻这本书,我翻完以后给我的思维启发非常大,您说这值不值得?太值得了,您就用这一早晨的时光,没做别的事,阅读了一本书,而且是一非常精彩的书,启发到您的思维了,您说这重不重要?很重要!如果说我一定把这时间填满,我不到咖啡厅我就吃完饭赶快就走,您可能就没有这个收获了。所以,给自己刻意留出点空来、留出点无来是对人生有意义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妙药一种智慧,你要了解这种智慧。我们人生如果懂这种智慧了,您就不会一直急于赶路,那么着急干什么?低质量的一直赶到80岁,结束了,game over了,整个游戏结束了,可惜了,您有一段停一下,思考思考,再往前走这样才能进步。

 

所以,我经常看到什么人经常进步?那种吾日三省吾身的,不是一直赶路,而是停下来思考一下路径对不对?做到了这再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的人容易进步。我自己我说我个人没别的好处,我这人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要多次反思自己这路径对不对,这是什么?这是读书的时候科研方法培训,有一门课就叫科研方法,这个方法教我们的我觉得我特别受益,就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反思路径,你的方法学更重要,方法学把这个研究好了,您做事会事半功倍的。我每天会有几次停下来想想这个做事的路径对不对,有没有需要改进的余地,这是我最大的好处,真的,我坦诚的讲,这是我最大的好处,这是我人生最受益的一个方法。

 

您说这停下来是不是浪费时间?您一直赶路多好?不对的,您在赶路之余,能给自己留下一点空来,那是最好的。所以,老子一直在讲这个有和无的关系,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一直追求有,我们能够随时想到无的妙用,您绝对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了,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明天我们来接着聊《道德经》,好的,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一章4 再谈放下欲望|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第十一章最后一句话,老子告诉我们,“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这句话是接前边的三个比喻来说的,前边老子用三个器皿来给我们做比方,说这有我们太重视了,但是这万物有有就有无,有和无是一对,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大家不要就盯着这个有,这无也是非常有用处的,所以有和无是在一起的。老子在这进一步给大家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解释,说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的“利”和“用”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一讲利用,利用什么什么,是一个词,实际这利和用在老子这看绝对不一样。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个“利”当什么讲?利是这样的,左边一个禾,代表庄稼,禾苗的禾;右边立刀代表刀刃,切的很快,割庄稼收割很快,这是利,指锋利,比如刀锋非常锋利,这就是利,因为切的快,所以就指便利,就痛快、顺利的意思。所以,你看顺利的利有这个利,便利的利有这利,都是指痛快、顺利、方便的意思。收割了庄稼也是利益,所以这利也指利益的利,也是利益的代名词,有了财物等等这些东西。老子说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利、用有什么区别?是不一样的,这个利是指实有的物体它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利,比如说刀刃的锋利,是它实有这个东西它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特质,这是利。

 

 

 

用是用,比如说我去使用它,这刀本身锋利,这是利。用刀刃的锋利去切菜,这切菜就是用了,所以这利和用是不一样的,这利指实有物体呈现出来的本质特性。而您拿它这特性去做什么事这是用,大家看,利、用是不同的。老子这是还在讲有和无的关系,大家要知道,老子《道德经》是给领导者讲的,在一个领导者身上一定要体现出来这种有和无的统一,我们领导者当你上到一个位置上以后,容易欲望无限的增加,这是人的本性,大家说老子《道德经》怎么讲的这么简单?就告诉你清空欲望这点事吗?就这点事您就做不到,这是人动物本性所决定的。

 

 

 

我们前边讲过,人大脑里边有一部分叫边缘系统,这边缘系统就是为自己攫取、获取,这是生存本能,就这个边缘系统的欲望,你想控制它都很困难的,所以人这一生不断滋生的是欲望,这欲望不断地滋生,您怎么清它就没法给它清干净,所以您说有天生的,一点欲望没有的人吗?不可能,我们一辈子的功课其实都在清空欲望,控制欲望,是这样的。尤其作为个领导者,要控制欲望,把心放空,做事要真的去做这是有的。所以,以一种清空欲望的状态去积极做事,这就是有和无的有机结合。

 

 

 

老子他每一个篇章其实都是相联的,就在下边一章,第十二章里边,老子马上讲到这欲望给我们带来多少麻烦,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等等,讲的很多,就是告诉大家这欲望太容易出现了,尤其领导者的欲望特别容易出现,你要尽量清空它,它会让你的内心迷乱,会让你做决策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要尽量清空欲望,做事要积极的去做。朋友们,如果我们能够进入这种状态,清空欲望,没有欲望,去积极做事,这种状态是人生的一种大的境界,这是了不起的境界,大家说这能做到吗?能做到就好了。

 

 

 

我们人生其实有几种人,有一种人就是彻底虚无主义者,就是什么都不在意,比如说短期利益我不在意,但是对于未来的远期规划我也不在意,这是虚无主义者,这是彻底的无。所以,学《道德经》一定要知道,老子讲的是有和无在一起的,利和用在一起的,好多人解《道德经》解偏了,就强调这个无了,老子在讲无,无是多么重要,这无才是真正的,错了,老子讲有、无是结合的,老子从来没有偏废任何一方面,所以我们很多人学《道德经》学成虚无了,消极避世了,那是没有看懂《道德经》的缘故,所以我碰到谁这么讲《道德经》,我说还是要认真读原著,再理解一下老子在讲什么,所以这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什么都不在意的,消极避世的,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人是只在意当下利益,这是人生的几种状态,有种人只在意我现在享受就行了,我很注意现在的享受,未来我不管,这是太注重内心的欲望了,对于未来他不管,做事他不大去做,他就享受就行了,这是享乐主义者;还有一种人是只注重未来利益,现在的不在意,这是有强烈的企图心的人,这种人现在都是忍受,我所有事都忍受,为了以后怎么怎么样,这种人会成功吗?会成功的,但是他的成功充满了痛苦,一直在加油去做、玩命做,充满了痛苦,成功的瞬间快乐,接着下一个目标出现,又去痛苦、去玩命做。

 

 

 

老子告诉我们应该进入这种状态,平时你扎扎实实一点做事,尽量没有什么太多企图心,你乐于、享受每个个做事的过程,一点点去做就好了,慢慢您方向定了,这方向也不是没有的,一点点做,最终也达到了那个方向,也达到那个目标,但是人家跟前边的比不一样,他做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里边他都不痛苦,因为他没有强烈的企图心,我就要怎么怎么样的,他就一点点去做,扎扎实实去做,享受每一个过程。所以这样的人是一种幸福的人。所以,我的理解老子讲的状态就是以清空欲望的状态,我没有强烈的企图心要去怎么样,清空欲望,我就扎扎实实做每一件事,我去积极做事,这种人到最后往往做的要比那个有强烈企图心那人要好,他做的非常好,有强烈企图心那个人在做事过程中会伤害自己,所以到最后虽然也成功了,确是满身伤痕。

 

 

 

所以,大家看看这两个境界是不一样的,做事完全是不同的,我觉得这种没有强烈企图心的,没有那么多欲望的人,就一点点扎实做事的人,最后会很幸福的,这人做事会做的更好。这种境界,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但是我们生活中往往却做不到,为什么?我们一做事头就晕了,就开始强烈的欲望出来了,所以这欲望是要清空的。老子《道德经》里边一直在告诉我们,如何去清空它,尽量要去清空它,尽量放下欲望,您去做事您放心吗?从容地去做,只要您做的事是对大家有好处的,是利众生的,您就尽管去做,别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计较它,您放心,这样的人圆融无碍,一定会特别幸福的。

 

 

 

好的,朋友们,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就是只有这个无没有有,老子就在强调这个无,这是一个误区,老子说的是有和无结合起来,有和无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不可强调一端。我们做事这是一种什么境界?是身体要有,做事要有,欲望要无,这就是有和无在您生活中、在您领导过程中的结合。如果谁能够在生活中尽量向这个境界靠拢,您的境界就会越来越高,您做事就会越来越圆融无碍。所以,这是老子给我们的一个启发。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明天开始聊第十二章,第十二章内容跟养生就有关系了,好的,谢谢大家。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332.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