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五章1 天地没有仁义之心?|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聊《道德经》。这第四章我们就聊完了,有朋友说,您怎么就聊完了呢?第四章不还有别的话嘛,说“渊呵,似万物之宗”,后边有一句话叫“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话您怎么没讲?我觉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是这章里的,我认为这一定是给抄错了,因为这句话在后边又一模一样的出现过一次,它放在这里显得不伦不类,因为这章整个是在描述道的状态,描述它如何深远,是什么什么之先等等,您非突然加一个动作,如何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都是动作,在描述中加一个动作,我觉得于文体是不和的。所以,我真的认为这两句话是给抄错了,以后我们再来讲这句话。

 

 

 

今天我们来讲第五章,这第五章上来的两句话就特别有名,说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话什么意思?这句话历代解释多了,首先这刍狗是什么?庄子说这刍狗是人们古代在祭祀的时候,用草扎的狗,做好以后把它给装扮上,戴上头冠,披上衣服等等,是祭祀鬼神用的。这个刍狗有什么特点?在用得到它的时候就给它装扮上盛装,不用了,祭祀完毕了,就在地上任意践踏。这句话怎么解释?有人说是天地不仁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不讲仁慈,对万物一视同仁,说所有万物都看作是一样的,用得着你的时候有给你盛装用上,用不着的时候就给你放弃,好像这天地有点无情无义的感觉。圣人不仁也是圣人没有仁义之心,不怀任何仁义之心,他对万物一视同仁,百姓也是,没有说对谁好,对谁不好,公平。你怎么解释它用得着时候就装扮好,用不着不装扮?有人就说,用得着你的时候怎么怎么样,圣人对老百姓会这样吗?所以,这种解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还有人解释说天地不怀仁义之心,对万物一切公平,任万物自己去发展。比如生出羊来,让老虎吃它,它不对羊悲悯,因为它生万物后就这么让它们自己运转的。您说这么解也能解的通,可是圣人对老百姓也是这样吗?圣人不仁,让老百姓自己去怎样,这个人欺负他,就让他欺负去吗?顺应自然之道让他欺负去吧。

 

 

 

所以,我觉得历朝历代对这话解起来都模模糊糊,我觉得大家理解得都不清楚,那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刍狗是草扎的狗,没错,但是我们站在天地的角度,站在道德角度来看,这个草扎的狗和真的狗有什么区别呢?这好像有点区别,过去狗肉是好东西,那不是一般的东西,汉朝时候皇帝都喜欢吃狗肉,假如说我是这个神,你拿这真的狗祭祀我,祭祀完了可能神仙要吃这个狗,好像要享用这个狗肉,你拿草扎的狗放在那,只是摆了一下,说好像尊敬我,实际神仙是享用不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你就明白了,这个道对众生是什么感觉?就是大家尊重我,我是道,但是我不在意这尊重,你不用真的给我什么回报,我不需要那真正的回报,你只是拿一个草做的狗放那做做样子就好了。

 

 

 

所以,这个角度是很独特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就是天地不把仁义放到嘴边,不标榜自己多么仁义,然后它对万物不索取回报。虽然我是万物的主宰,但是我不索取回报,大家尊敬我,有一点尊敬就可以了,但是我绝对不要大家回报,这是道对万物的原则。“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圣人不标榜自己多么的仁义,他不把这个放到嘴边,不抬高自己位置,对老百姓不索取回报,虽然我为大家奉献,大家尊我为圣人,尊我为管理者,但是我不索取大家回报,大家虽然对我有几分尊敬,但是我不要大家回报,这叫“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么一解释顺理成章,我们明白了道是怎么对万物的,我们也明白了圣人是怎么对百姓的,绝对不是我没有仁义之心,我让你自生自灭,让你自己去互相冲突,我不管,绝对不会的,没有那种想法,圣人是为大家做事的,但是人家不说自己多么仁义,人家也不索取回报,就像天道对万物一样,这是《道德经》的灵魂。

 

 

 

这么解这句话就能解得通了,否则按古代那种解法,说圣人没有仁义之心,天地也没有仁义之心,任万物自生自灭,这么看《道德经》各位就看不懂了。所以,《道德经》被误解了好多,这里边的含义,如果不讲出来的话,大家会觉得老子说的这话怎么糊里糊涂的,这话什么意思?琢磨上千年都琢磨不清楚,实际老子的话很清楚的放在这,是您没站在那个角度去想,这就是《道德经》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您去想自己的生活,您会获得好多智慧的,比如说我们平时做事,为大家做事,用不用标榜自己很仁义,你说我多么的高明,但凡这么标榜的人,大家都要划个问号,这人很可能就有问题,老子讲的真正符合道的原则的人,人家为大家做事,是不标榜自己多么仁义、仁慈的。我们为大家做事要不要回报?不用的!大家一定会尊重你,当然,你不需要大家真正的回报,因为您所负责的就是您自己的内心,我认为这事值,我就做了。大家一定要给我回报,用不着。实际上,你越这么做,大家越来成就你,但是把它看虚一点,就看成像草扎的那个狗一样,像草扎的东西一样,虚幻的,不要在意它,我们就为内心负责,去做事,做善事,帮大家就好了,把任何回报都看做像草一样,不大在意它,这样的人才是真人,才是真正通达世界道理之人。这是《道德经》给我们的启发。

 

 

 

朋友们,今天聊的这句话,可能跟历朝历代的大家讲的都不一样。我们不抬杠,只要我们讲的道理能够启发到您的人生,就没白讲。

 

 

 

第五章 2做个风箱一样的人~|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昨天我们聊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的解释与大家解释的可能会不一样,我解释成这天地不声称自己、标榜自己仁义,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做的狗一样,就是不是要求你真的祭祀,我为大家做贡献,不要求什么回报的,圣人也是一样,也是这种状态去对待百姓的。这个是我理解的这句话,与大家解释的会不一样。大家说了,您解的怎么总跟别人不一样?其实我觉得老子讲的真是这个意思,这是我真心这么认为的。

 

 

 

老子讲的思想真是管理者法则,后世的人把它总结成修道的、修炼自己身体的,甚至把身体变成一个国家一样去运行的,这都可以。但是,我解的目的是告诉大家老子原来在说什么,您后边怎么理解,您完全可以理解去,没关系,启发到您就行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其实与诸子百家关系很密切,在当时好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比如《战国策》等等的书里,也记载过很多人说过老子这样的话,但是他们所说的引用的并不是《道德经》,有可能是《周书》等其它的典籍,说明老子的思想不是老子讲完以后大家学,诸子百家受他影响,有可能受影响,但是不全如此,因为老子的思想在当时是大家都知道的,在老子之前,管理者已经总结出了很多法则,当时社会上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是老子把它特别清晰的、特别系统的给写了一遍,这是《道德经》本来的意义。老子整理得太完整了,所以我们后世尊老子为这种思想的创始人,但是很遗憾,后世把它变成修炼身体等含义,慢慢管理者法则的作用越来越弱了。

 

 

 

今天,我们来聊下边的话,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首先要先解释什么叫橐龠?老子说这天地之间好像橐龠一样,橐龠就是皮囊做的风箱,鼓风机,当年在冶炼技术大发展的时候,因为当时打仗需要铸造兵器,农用需要农具,在这个冶炼技术发展的时候,风箱的出现为冶炼技术提供了一个加速器,这个橐龠应该是在唐宋之前,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因为老子就写橐龠了,汉朝的时候可能都用这东西,具体什么时候被木质风箱取代的,不清楚,唐宋以后开始出现木质风箱了。这个橐龠是什么东西?首先“橐”和“囊”字是不同的,都是皮袋子,但是不一样,这个囊是一个口的叫囊,我们说这个人囊中羞涩,我们兜里边羞涩没钱,大家看这兜子是两头开口的吗?不是,一头开口您才可以往里边装东西,所以这叫囊,皮囊的囊。这个橐就是两头都开口的,这个风箱拿牛皮做个筒,可以给它压缩,拉开,两头都有这个口。这个龠是管道的意思,就这风箱两头开口,一头往外出风,另外一头有个管道,叫橐龠,就是一个皮囊,过去把它放到水边上,水让那水车一转,管道牵动皮囊,开始伸缩,管道另一头开始往外出风。所以,这个橐龠是什么状态?就是不断地运动,从里边不断的往外出风。所以,老子说天地之间就像橐龠一样,像皮囊的风箱一样,你看它不断地运动,不断的往外出东西,虽然它中间是虚的,但是它不会塌陷,动而愈出,不断地动,不断的往外出东西,老子说这就是天地之间好像是这个状态。

 

 

 

您看这个“道”你看不到它,它好像是中空的,但是万物全是从这个空的里边出现的。所以,老子又在形容我们这个世界与道的关系。问题是老子为什么一再的强调“道”的空性?老子为什么不断地强调?您看《道德经》没出五章讲了多少次空性了,为什么如此?老子第一是告诉我们,这确实是道的状态,他讲道是有空性的,我们世界一开始应该是这么产生的,但是如果您觉得老子就想讲这个事的话,那就错了。老子讲的是什么?老子讲的是管理者法则,老子但凡讲天之道,其实全都是为圣人之道服务的,老子的这个话要引出什么?实际他在讲,你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效仿天之道,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想为自己捞取,你越不捞取越是空的,你放心,你所造就的这个世界就越大,你所创造的成就就越大,这是老子给大家的一个法则。

 

 

 

接下来马上就会谈到这个,叫“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老子马上就会落到人道上了。老子行文是非常周密的,每一段都为后边做铺垫,他不断的强调天之道的空性,其实就是讲领导者你要放空自己,绝对不要为自己捞取,你越不为自己捞取,越保持自己的空,就越能造就这个世界的有,这是老子给大家讲的。

 

 

 

我们很多领导不懂这道理,有点条件就会捞取,老子为什么不断强调?因为老子深深的知道人性的弱点,我们但凡把这个人放到什么位置上以后,他立刻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自己,这是人的本性。这个时候需要教育,需要提升他的境界,但凡境界高了,所做的事业就能大,可是境界不高,会稍微有点位置,就为自己捞取。比如说,稍微做了一个什么什么经理,就开始为自己想了:我的亲戚给拉进来,我的亲戚在外边搞了公司,我把业务给他做……想为自己捞,您的成就就小了,以后您的前途就小了。所以,老子告诉大家怎么做领导?你越空,越保持空的状态,你所生发的世界就越大,你所造就的世界就越大,这是老子这章给大家讲的道理。

 

 

 

朋友们,听我《道德经》的,好多都是企业管理者,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公司里边如果做事能够符合老子这种思想的话,我觉得这个人私心会很少的,这个人格局会很高的,他做事会从全局考虑,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整体的利益,这样的人必大有前途,必有所作为。这是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普通老百姓如果能这么做,这个人会少好多纠结,因为你把自己放空,像天道一样,这种人会不纠结,他气血会通畅,这样的人更少患病,更从容,更圆融。所以,老子讲的这些道理,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大家如果能体会体会的话,一定会有所启发的。

 

 

 

朋友们,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我们接着聊下句话,下句话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是《帛书》甲乙本的写法,叫多闻,多听。通行本是什么?“多言数穷”,两者有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到底是多闻对,还是多言对?明天我们接着聊。

 

 

 

第五章3 治病就治本|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今天聊的话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话有点区别,就是通行本,比如王本、河本都言是“多言数穷”,只有《帛书》甲乙本引“多闻数穷”,这个有什么区别?什么意思呢?“多闻数穷”就是说你到处去探求,因为这个世界像橐龠一样,不断的从无生出有来,这道让世界万物,虽然是中空的但是不断生出万物来。你去追随万物,不断地去追随它,去找,一点点细致的探究去,这样是没头的。怎么办?回到你的中心来,就是像道一样,向道靠近,找到道的秘密,按照它的法则去做,你就掌握世界的秘密了,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其它版本都说是“多言数穷”?这可能是当时哪个本抄错了,比如说举个例子,这有一故事,《淮南子》里边讲一故事,它说是“多言数穷”,但是我们看这故事,看下来的实际也是多闻。

 

 

 

这故事说有一个叫王寿的人,背着好多书,这人学问大,好学习,背着好多书去出门远行,然后走着走着见一朋友,叫徐冯,在路上见到了,然后这徐冯就问他,你干什么背这么多书啊?我好学啊,我出门怕我没书看,所以我背着好多书去到处走。这徐冯就说,你这么做好像不大明智,他说怎么不明智?这不好学嘛。他说你看,你做事应该根据实事的变动,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动你去应变,这个变化是根据时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时机不是一直一样的,总是在变的。所以,你也要变。这个书是怎么来的?这书就是当时写书的人根据他处事的变动他写出来的,但是现在时机已经变了,您还跟着那个书死学干嘛?不能死学,这时候你也要根据事情的变动去制造新的学问,所以他说“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就是这些书里写的话都是那些明白道理的人写出来的,但是人家写道理时境变了,人家就不收藏书了,人家明白道理就行了,是这个意思。

 

 

 

王寿一听完,这道理您说的还真对。这书我背了一大堆感觉都死的学问,那我背它干什么?于是把书放地上,这人也够绝的了,一把火把书都点了。文献记载的是什么?“焚书而舞之”,《淮南子》记载说的,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说多言数穷,大家看,这里边实际上也应该是多闻数穷,为什么?看书是要探求学问,是要听,是闻,要见闻,并不是他自己要说。所以,他这故事虽然里边记载的是多言数穷,但是它的含义是多闻数穷的,那么,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一出土,我们一看,应该是多闻数穷,人家马王堆的《帛书》甲乙本记载的是对的。

 

 

 

据说是老子的学生,文子的《道原篇》里所引的也是多闻数穷,可见《帛书》甲乙本是比较接近老子原貌的。多言数穷好像是我多去表现等等数穷,多去表达等等是不对的。多闻是探求,闻是探求,听,探求这个世界像橐龠一样,就像风箱一样,从无中、从空中不断的生出有来,生出无数的万物。这时候你去追求万物去,没头,你要找这根上的原因,找这个中间的道的原则。我们生活中这些道理到处都有,比如中医里边,在调理身体的时候有一种情况叫过敏,我用这个来讲中医和西医是怎么看病的。有一种过敏,有时候一过敏非常可怕,我曾经见一个孩子,一测,100多种过敏源,也就是他对100多种东西过敏,最要命的对大米过敏,她一吃大米就不行,这是我中学同学的一个女儿,上小学,这个时候怎么办?很痛苦,一般西医内科怎么治疗?西医内科往往是会用一些抗过敏的东西给你用,这个往往是降低你神经的敏感性等等,这些东西不能常吃,因为你一直吃抗过敏的药不行,最终怎么解决?一般情况会告诉你,躲着这个东西。所以,各位看美国的饼干上,往往会印着本生产线还生产花生等等什么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有人对花生过敏的,吃了这饼干如果真的过敏死了,那你要负责的,所以你要警告。所以,西方基本认为,你对什么过敏一辈子要躲什么。

 

 

 

有位王琦老先生,这是我们中医界的一位大师,是搞过敏研究的,他是中医男科的创始人,他曾经到美国去访问,跟一个美国搞过敏的教授抬杠,他就问人家,他说你们对什么过敏,你们怎么办?美国教授一听,跟我开玩笑嘛,我也跟你抬杠,我就把什么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问他,你对猫过敏呢?猫的毛上边,有人对那毛发过敏,教授说把猫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说那对地毯过敏呢?我把这地毯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说,那我治过很多不孕不育的患者,我发现很多女性是对男性的精子过敏,所以导致无法怀孕。那您把她的老公从窗户……美国教授一下卡在那了,哑口无言,因为你躲什么不能躲一辈子。比如说,您说对这100多种东西过敏,你一辈子要记住100多个东西的名单,见这东西就不能吃,您这一辈子多痛苦啊。

 

 

 

所以,这好比说一棵树,有1000多个树叶,有100个树叶变黄了,那怎么办?你一个一个去研究的话会陷入无数的细节中,100多种东西您能研究清楚吗?研究不清楚,会越研究越细,最后陷入谜团中。中国人怎么想?我想可能就是你的身体树根有什么问题了,要么水多了,要么水少了。这树根就调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然后淤血、痰湿、肝气不舒等几种,这是体质。你把树根的水多水少解决了,上边100个树叶慢慢自己就变绿了,可不是一个树叶一个树叶研究的。

 

 

 

所以,西医内科虽然研究得很细致,但是往往细于局部,失于整体,慢慢地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所以最后西医内科陷入一种无力感中。中国人研究的不细,古代人没有那条件,但是我们把树根研究的很细致,每一个疾病我都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大家看,最后变得很简单,你有1万种病,我只研究你的身体的这几种失调的状态,我调整了状态以后,把树根水调好了,上边树叶一齐变绿了,那是自己身体调整了。这是什么?也就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很多。

 

 

 

老子在这是讲什么?不是讲中医,老子人家没讲中医,老子讲的是领导者,说天地之间道从中空里边生出万物来,越生越多,说明老子在说领导者法则,领导者如果自己放下欲望,把自己放空,你越空你领导的百姓就越幸福,就越有。所以,老子讲的是空和有的关系,如果你追求那些数,到处去追求那数,想老百姓怎么能归附我,最后我把性格分成孔雀、老虎,我把性格分成什么颜色,黄色、绿色,这都是数,你追求这个,越追求越多,核心是什么?把自己调好,“守于中”,向天道学习,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自己的名利、地位去捞取,这是好的领导者。你这么做了,你就会关爱员工,因为你不为自己捞取,为员工、为大家做事,所以大家就来追随你,你的公司人就越来越多,大家就越做越好,越开心。所以你的公司就越来越有,这就是空和有的关系,领导者越空,越对自己名利越空,你的员工就越有,员工就越愿意追随你,这是领导者法则。你单纯把员工培养成狼性,去分成性格,怎么怎么分,那都是数。你追求那些东西追求得越细,可是自己背离“道”,追求自己的名利、物质,你就会越有,你员工就会越空,这是老子讲的这个道理。

 

 

 

这种思想是老子自己创造的吗?不是!实际在先秦时代这种思想是非常多的,非常清晰的,好多人都讲过,诸子百家里边有大量这样的思想,比如说在儒家经典四书里边的《大学》中有这样的话,“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讲的就是领导者你如果聚财,你为自己捞取名利、地位,你领导的员工就会散去,所以叫“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什么意思?如果领导者你不追求名利、地位,你散财,你往外散,你的老百姓、你的员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归属你,因为你不为自己捞取,为大家做事。所以,大家就来归属你。

 

 

 

在《大学》儒家经典里边也讲这些内容,先秦诸子百家里,很多人讲的思想都是一样的,这些人并不是受老子的影响,而是这些思想在老子之前,领导者就已经总结出来了。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础,早在先秦时代已经非常非常的昌明了,这个是《道德经》的秘密。《道德经》是老子特别系统地把这个思想给阐发出来了,这是《道德经》的核心。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要学习这个核心思想,学了以后,希望听我音频的朋友们,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大家说:这太简单了,你讲的就这点内容吗?来来回回讲这点内容,您觉得它简单吗?简单。您觉得到底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我们查一查,你说到底有几个领导能做到,其实真的不多,这事简单,但是确实做到的不多。这是领导者的素养,老子一直在讲领导者的素养,有朋友说,说这种状态不应该法来约定的吗?只有用制度来制约他,让他不为自己捞取。我们是分道、德、法三个层面的,老子讲的道,涉及到一点德,法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老子没讲,只涉及到一点点,老子主要讲的是领导者的素养,所以《道德经》的别名我觉得应该叫《领导者素养培训手册》,这是老子讲的。这个内容我们去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真的去践行,做一个好的领导。

 

 

 

有朋友问,您前边讲那个100多种过敏源那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后来,这个小朋友我判断她是阴虚,给她用滋阴的方法开了一个肉汤,喝了两个礼拜,结果到我们沈阳的陆军总院一测,100多种过敏源全都消失了,也就都正常了。所以我们调树根,你把树根调好了,树上边的树叶一个一个就都会变过来的。这个是我们中医的道理,间接的吻合了“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朋友们,今天就聊到这,谢谢大家。

 

 

 

 

罗博士给大家答疑解惑啦|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发现每次我们《道德经》的录音播出以后,有很多朋友留言探讨问题,这些留言反映大家在思考老子的思想的时候,心里有些困惑。比如说有位朋友问,您说老子讲这天地之间像风箱一样,像皮囊的鼓风机一样,空的,然后从中生出万物来,越动生出越多。所以,我们做领导效仿老子这种状态,要尽量保持自己的空,你越空才能越有,生发万物,才能让你管理的团队越来越强大。他就问了,您说什么是放空?到底怎么空?老子讲的放空是放下自己攫取名利、地位的欲望。

 

 

 

举个例子,有的领导没放空自己,欲望比较多,他一看到另外一个公司的副总,吃了70多万的回扣,就想:气死我了,我怎么就没动这心眼?我怎么这么笨?人家暗示我,我怎么没收钱呢?你看人家,凭空多了70万。你瞧见没有,他这欲望一上来,他做的事怎么样?下次把工程就给了一个劣质的承包商,收了人70万的现金,这大桥工程过两天盖好了,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了。您说他走没走斜路,一定是走斜路犯错误了,从哪开始犯的错误?自己太满了,需要自己多捞钱。所以,放空自己指放空自己的欲望,追求名利地位之心,你越放空自己,你做事越能正确、直接。最后,您放心,老天爷会给您回报的。老子后边会讲的,我先卖个关子,不讲了。你这么做以后世界会给你什么样的回报?因为你越保持自己空的状态,越把自己的名利、地位、金钱等等欲望给放掉,你做事就会越做越好,越为大家谋福利,大家越来成就你,您的事业就越来越大,你说哪多哪少?而且有的时候天之道并不是我们能够揣摩透的。

 

 

 

这是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儿,有一位朋友就是收回扣,收了很多,将近小100万,收完回扣觉得今年收成不错啊,正得意,他拿所有钱买了股票了,结果在2015年股市动荡的时候,他把这些钱悉数给损失干净了,而且还欠了点钱,还亏了点钱。所以我看到这情形,这事您说有时候他是不是能赚啊?我不知道,但是我眼看着这事在我面前发生的这一个时间段里边,我就认为他所多拿的钱,实际上老天爷都让您还回去了。这只是小事,您觉得这100万很多,其实在我看来这100万是小事,为什么?如果你心里边装的满满的为自己捞的这种想法,尤其是领导,将来会有大错误在等着您,在方向上搞错,在整个经营上搞错,会让公司离心离德,大家觉得您在为自己捞,我们也为自己捞吧,结果离心离德,就出问题了。所以,这是我为这位朋友作的回答,你空不是自己什么都不要,而是放掉自己捞取的欲望,这是空。

 

 

 

有朋友又问了,说您讲的《道德经》跟前边大家讲的有什么不同呢?您非说不同,哪有不同呢?就拿我们刚讲完的这句话来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我们是说你多多去探求最后出现的结果,比如人家是风箱一样的,你空了,外边会出现、化生万物,越来越多,您去追求这万物去,不追求道的空的状态,你就舍本求末了,老子讲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多闻数穷,最后你会筋疲力尽的,你会把自己搞的头晕的,不如向道靠拢,按道这样的法则去做,是这个意思。历朝历代会怎么解?比如有人会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是告诉你明哲保身,与世无争,因为多言数穷这个“数”就是气数,就是你的气数。如果你在一个团队里边多说话的话,你的气数尽得很快,因为祸从口出,这种做法才是明哲保身的高妙的道理。您说他歪曲老子没有?我认为他真的委屈老子,我认为这种事儿不但无法启发大家的智慧,反而会误导大家,让大家进入那种一个一个都不多发言,明哲保身的状态,您说这对大家有好处吗?所以,有的时候偏解以后,不是说偏解了就能启发大家,而是会误导大家。比如还有人说这是讲修炼的,讲修炼成仙的,说你多言数穷,多言好伤正气,所以说话多就好伤正气,你的气数就会尽,你的气数欠佳,运气坎坷。所以道家说的“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这意思是说你一定不要乱说话,少说话,保元气,然后变成修炼的了。

 

 

 

如果从中医的道理来讲,确实您天天不断说话,有可能会好伤正气,你学会休息就好了。但是,老子讲的还真不是这回事,老子没说这意思,说是多闻数穷,如果后世按照多言数穷来解释,就会解释得模糊一些。比如河上公就说了,说多事会伤害精神,大意是这样,多言伤害自身,开口舌动,必有祸患。所以不如在心中清静一些,不多说,不多言等等。我觉得这确实就解释得模糊了,老子讲管理者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这是今天我给大家回答的一些问题。如果各位有问题我们再多沟通,我觉得我们越探讨越好玩。

 

 

 

还有朋友问,说您讲的都是领导者法则,我们普通老百姓听这些东西您说有启发没有?当然会有启发了,因为这些法则在人世间都是适用的,您说前边我们放空自己的欲望等等,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也有好处,因为我觉得找我看病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这些欲望,比如对名、利、地位等等的追求,结果导致心里纠结、郁结,最后生病了。

 

 

 

有朋友来找我看病,说我单位里边这领导把我下边人提到我上边来了,我对公司功劳那么大,他居然不夸我,我郁闷,我纠结,所以我最近皮肤病犯了,所以我最近心脏病犯了,所以我最近胃病犯了,我最近失眠了……大家来找我,基本上您发现都是前边有诱因的。所以,我们自己放轻松一些也有好处的,在很多时候我们越放轻松、越不想功利的事,您越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您可能走的越快,因为您身上没有包袱。您越在意,您的路线就会出现偏差,我该做事时我正确的决定被我心中的欲望、我要获得的什么东西一下给影响了,所以做的决定有可能会不正确的。所以,老子后边就讲这个道理,就是你越放轻松结果可能做的越好,你得到的回报越多,但是别在意它,你要还是往前走,轻松的往前走,这是老子讲的一个境界,也是道的境界。所以,普通人明白这道理以后,您做事的效率会比以前高多了,您做事的境界会高多了,您心里会比以前不纠结多了,我们人生绝大多数痛苦来自于纠结,想获得又获得不了,最终把自己给别在里边,我们东北话说叫“别在里边了”,也就是说把自己给卡在那了。所以,我们放轻松会好一些。

 

 

 

今天为什么没往下讲第六章呢?我听说好多朋友说,是带着家里的小朋友一直在听我的讲座的,我今天突然想到,没往下讲,就是提醒大家一下,明天讲的是少儿不宜的,明天讲的内容就不要带着小朋友一起听了,后天就可以听了,所以我提前预报一下。到底明天有什么内容让我们这么紧张?老子到底谈什么了呢?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283.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