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使接口不兼容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其别名为包装器(Wrapper)。适配器模式既可以作为类结构型模式,也可以作为对象结构型模式。

解决问题: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在一起工作。

适配器模式可分为对象适配器类适配器两种,在对象适配器模式中,适配器与适配者之间是关联关系;在类适配器模式中,适配器与适配者之间是继承(或实现)关系。

因为:类适配器采用“多继承”的实现方式,带来了不良的高耦合,所以一般不推荐使用。对象适配器采用“对象组合”的方式,更符合松耦合精神。

由于对象适配器的耦合度比较低,所以在很多的书中都建议使用对象适配器。在我们实际项目中,也是如此,能使用对象组合的方式,就不使用多继承的方式。

 主要优点

       (1)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通过引入一个适配器类来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无须修改原有结构。

       (2) 增加了类的透明性和复用性,将具体的业务实现过程封装在适配者类中,对于客户端类而言是透明的,而且提高了适配者的复用性,同一个适配者类可以在多个不同的系统中复用。

       (3) 灵活性和扩展性都非常好,通过使用配置文件,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适配器,也可以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增加新的适配器类,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具体来说,类适配器模式还有如下优点:

      由于适配器类是适配者类的子类,因此可以在适配器类中置换一些适配者的方法,使得适配器的灵活性更强。

      对象适配器模式还有如下优点:

      (1) 一个对象适配器可以把多个不同的适配者适配到同一个目标;

      (2) 可以适配一个适配者的子类,由于适配器和适配者之间是关联关系,根据“里氏代换原则”,适配者的子类也可通过该适配器进行适配。


主要缺点

     类适配器模式的缺点如下:

      (1) 对于Java、C#等不支持多重类继承的语言,一次最多只能适配一个适配者类,不能同时适配多个适配者;

      (2) 适配者类不能为最终类,如在Java中不能为final类,C#中不能为sealed类;

      (3) 在Java、C#等语言中,类适配器模式中的目标抽象类只能为接口,不能为类,其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象适配器模式的缺点如下:

      与类适配器模式相比,要在适配器中置换适配者类的某些方法比较麻烦。如果一定要置换掉适配者类的一个或多个方法,可以先做一个适配者类的子类,将适配者类的方法置换掉,然后再把适配者类的子类当做真正的适配者进行适配,实现过程较为复杂。

适用场景

       (1) 系统需要使用一些现有的类,而这些类的接口(如方法名)不符合系统的需要,甚至没有这些类的源代码。

       (2) 想创建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类,用于与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关联的一些类,包括一些可能在将来引进的类一起工作。
 

类的适配器

原理:主要是用到多重继承 和 虚函数 多态性质。

  在对象适配器模式结构图中包含如下几个角色:

       ● Target(目标抽象类):目标抽象类定义客户所需接口,可以是一个抽象类或接口,也可以是具体类。

       ● Adapter(适配器类):适配器可以调用另一个接口,作为一个转换器,对Adaptee和Target进行适配,适配器类是适配器模式的核心,在对象适配器中,它通过继承Target并关联一个Adaptee对象使二者产生联系。

       ● Adaptee(适配者类):适配者即被适配的角色,它定义了一个已经存在的接口,这个接口需要适配,适配者类一般是一个具体类,包含了客户希望使用的业务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没有适配者类的源代码。

类适配器有以下特点:

1.由于Adapter直接继承自Adaptee类,所以,在Adapter类中可以对Adaptee类的方法进行重定义;
2.如果在Adaptee中添加了一个抽象方法,那么Adapter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动,这样就带来高耦合;
3.如果Adaptee还有其它子类,而在Adapter中想调用Adaptee其它子类的方法时,使用类适配器是无法做到的。

c++ 代码例子

//适配器模式
#pragma once

class CTarget
{
public:
	CTarget();
	virtual ~CTarget();
	virtual void Request() = 0;
};

class Adaptee
{
public:
	Adaptee();
	virtual ~Adaptee();
	void SpecificRequest();
};

class Adapter : public CTarget,Adaptee
{
public:
	Adapter();
	virtual ~Adapter();
	void Request() override;
};
#include "pch.h"
#include "AdapterPattern.h"

CTarget::CTarget()
{

}

CTarget::~CTarget()
{

}

Adaptee::Adaptee()
{

}

Adaptee::~Adaptee()
{

}

void Adaptee::SpecificRequest()
{
	printf("Adaptee::SpecificRequest");
}

Adapter::Adapter()
{

}

Adapter::~Adapter()
{

}

void Adapter::Request()
{
	SpecificRequest();
}

 

void TestAdapterPattern()
{
	CTarget *pTarget = new Adapter();
	if (pTarget)
	{
		pTarget->Request();
		delete pTarget;
		pTarget = nullptr;
	}
}

对象适配器模式

实现原理:关联关系、虚函数

角色和类适配器都是一样的。 根据类适配器模式结构图,适配器类实现了抽象目标类接口Target,并继承了适配者类,在适配器类的request()方法中调用所继承的适配者类的specificRequest()方法,实现了适配。

c++ 代码:

//适配器模式
#pragma once

class CTarget
{
public:
	CTarget();
	virtual ~CTarget();
	virtual void Request() = 0;
};

class Adaptee
{
public:
	Adaptee();
	virtual ~Adaptee();
	void SpecificRequest();
};


class AdapterObj : public CTarget
{
public:
	AdapterObj();
	virtual ~AdapterObj();
	void Request() override;
	Adaptee *m_pAdaptee;
};
#include "pch.h"
#include "AdapterPattern.h"

CTarget::CTarget()
{

}

CTarget::~CTarget()
{

}

Adaptee::Adaptee()
{

}

Adaptee::~Adaptee()
{

}

void Adaptee::SpecificRequest()
{
	printf("Adaptee::SpecificRequest");
}



AdapterObj::AdapterObj()
{
	m_pAdaptee = new Adaptee();
}

AdapterObj::~AdapterObj()
{
	if (m_pAdaptee)
	{
		delete m_pAdaptee;
	}
}

void AdapterObj::Request()
{
	if (m_pAdaptee)
	{
		m_pAdaptee->SpecificRequest();
	}	
}
void TestAdapterPattern()
{
	CTarget *pTargetObj = new AdapterObj();
	if (pTargetObj)
	{
		pTargetObj->Request();
		delete pTargetObj;
		pTargetObj = nullptr;
	}
}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