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分析

HashMap简介(1.8)

HashMap 是一个散列表,它存储的内容是键值对(key-value)映射。
HashMap 继承于AbstractMap,实现了Map、Cloneable、java.io.Serializable接口。
HashMap 的实现不是同步的,这意味着它不是线程安全的。它的key、value都可以为null。此外,HashMap中的映射不是有序的。
HashMap 默认的初始化容器大小为16,负载因子为0.75。

/**
 * 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 空值和空键。(HashMap 类大致相当于Hashtable,除了它是不同步的并且允许空值。)这个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 特别是,它不保证顺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恒定。
 * <p>
 * 假设散列函数在桶之间正确地分散元素,该实现为基本操作(get和put)提供了恒定时间的性能。对集合视图迭代的时间需要与HashMap实例的“容量” (桶的数量)加上其大小(键 - 值映射的数量)成正比 。因此,如果迭代性能很重要,则不要将初始容量设置得太高(或负载因子太低)这一点非常重要。
 * <p>
 * HashMap的一个实例有两个影响其性能的参数: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capacity是哈希表中存储桶的数量,初始容量只是创建哈希表时的容量。负载因子是衡量哈希表在自动增加其容量之前的填充程度的度量。当哈希表中的条目数超过加载因子和当前容量的乘积时,哈希表将被重新哈希(即,重建内部数据结构),以便哈希表具有大约两倍的桶数。
 * <p>
 * 作为一般规则,默认加载因子(.75)在时间和空间成本之间提供了良好的折衷方案。较高的值会减少空间开销,但会增加查找成本(反映在HashMap类的大多数操作中,包括 get和put)。在设置其初始容量时,应考虑映射中的预期条目数及其负载因子,以最大程度减少重新哈希的次数。如果初始容量大于最大条目数除以加载因子,则不会进行任何哈希操作。
 * <p>
 * 如果要将多个映射存储在HashMap 实例中,则使用足够大的容量创建映射将允许映射更有效地存储,而不是根据需要执行自动重新散列来扩展表。请注意,使用许多具有相同的键是降低任何哈希表性能的可靠方法。为了改善影响,当键出现时Comparable,这个类可以使用键之间的比较顺序来帮助打破平局。
 * <p>
 * 请注意,此实现不同步。 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哈希映射,并且至少有一个线程在结构上修改了映射,则必须在外部进行同步。(结构修改是添加或删除一个或多个映射的任何操作;仅更改与实例已包含的键相关联的值不是结构修改。)这通常通过同步自然封装映射的某个对象来完成。 。如果不存在此类对象,则应使用该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方法“包装”地图 。这最好在创建时完成,以防止意外地不同步访问地图:
 * Map m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 <p>
 * 所有这个类的“集合视图方法”返回的迭代器都是快速失败的:如果在创建迭代器之后的任何时候对映射进行结构修改,除了通过迭代器自己的 remove方法之外,迭代器将抛出一个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面对并发修改,迭代器快速而干净地失败,而不是在将来某个未确定的时间冒着任意的,不确定性的行为风险。
 * <p>
 * 请注意,迭代器的故障快速行为无法得到保证,因为一般来说,在存在非同步并发修改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出任何严格的保证。失败快速迭代器会尽最大努力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编写依赖于此异常的程序以确保其正确性是错误的: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应该仅用于检测错误。
 * <p>
 * 此类是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的成员 。
 */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 The default initial capacity - MUST be a power of two.
     * 默认初始化容量---初始化容量必须是2的n次幂
     * 1<<4   左移时不管正负,低位补0  
     * 1的二进制为1 左移4位为 10000 转换成十进制 1×2^4+0×2^3+0×2^2+0×2^2+0×2^0=16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
     * The maximum capacity, used if a higher value is implicitly specified
     * by either of the constructors with arguments.
     * MUST be a power of two <= 1<<30.
     * 表示容器最大值 1×2^30= 1 073 741 824
     */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 The load factor used when none specified in constructor.
     * 加载因子 扩容时使用 
     * 当初始容量为16时 16×0.75=12 当集合容量使用到12时就会开始扩容为原来2倍为32
     */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 The bin count threshold for using a tree rather than list for a
     * bin.  Bins are converted to trees when adding an element to a
     * bin with at least this many nodes. The value must be greater
     * than 2 and should be at least 8 to mesh with assumptions in
     * tree removal about conversion back to plain bins upon
     * shrinkage.
     * 单个hash槽内元素个数大于等于8时 bin转换成trees 
     * 通过泊松分布可知单个hash槽内元素个数为8的概率小于百万分之一
     */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
     * The bin count threshold for untreeifying a (split) bin during a
     * resize operation. Should be less than TREEIFY_THRESHOLD, and at
     * most 6 to mesh with shrinkage detection under removal.
     * 单个hash槽内元素个数小于等于6时 trees转换成bin
     */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
     * The smallest table capacity for which bins may be treeified.
     * (Otherwise the table is resized if too many nodes in a bin.)
     * Should be at least 4 * TREEIFY_THRESHOLD to avoid conflicts
     * between resizing and treeification thresholds.
     * 最小树形化容量阈值:即 当哈希表中的容量 > 该值时,才允许树形化链表 (即 将链表 转换成红黑树)否则,若桶内元素太多时,则直接扩容,而不是树形化,为了避免进行扩容、树形化选择的冲突,这个值不能小于 4 * TREEIFY_THRESHOLD
     */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HashMap实施说明

     /* 
     实现注意事项。
    链表结构(这里叫 bin ,箱子)
    Map通常充当一个binned(桶)的哈希表,但是当箱子变得太大时,它们就会被转换成TreeNodes的箱子,每个箱子的结构都类似于java.util.TreeMap。
    大多数方法都尝试使用普通的垃圾箱,但是在适用的情况下(只要检查一个节点的实例)就可以传递到TreeNode方法。
    可以像其他的一样遍历和使用TreeNodes,但是在过度填充的时候支持更快的查找
    然而,由于大多数正常使用的箱子没有过多的填充,所以在表方法的过程中,检查树箱的存在可能会被延迟。

    树箱(bins即所有的元素都是TreeNodes)主要是由hashCode来排序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
    如果两个元素是相同的“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那么使用它们的比较方法排序。
    (我们通过反射来保守地检查泛型类型,以验证这一点——参见方法comparableClassFor)。
    使用树带来的额外复杂,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能提供了最坏只有O(log n)的时间复杂度当键有不同的散列或可排序。
    因此,性能降低优雅地在意外或恶意使用hashCode()返回值的分布很差,以及许多key共享一个hashCode,只要他们是可比较的。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适用,同时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我们可能会在时间和空间上浪费大约两倍的时间。
    但是,唯一已知的案例源于糟糕的用户编程实践,这些实践已经非常缓慢,这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TreeNodes大小大约是普通节点的两倍,所以只有当容器包含足够的节点来保证使用时才使用它们(见treeifythreshold)。
    当它们变得太小(由于移除或调整大小),它们就会被转换回普通bins。
    在使用良好的用户hashcode的用法中,很少使用树箱。
    理想情况下,在随机的hashcode中,箱子中节点的频率遵循泊松分布(http://en.wikipedia.org/wiki/Poisson_distribution),
    默认大小调整阈值为0.75,但由于调整粒度的大小有很大的差异。
    忽略方差,list的长度 k=(exp(-0.5) * pow(0.5, k) / factorial(k))
    第一个值是:
            0:0.60653066
            1:0.30326533
            2:0.07581633
            3:0.01263606
            4:0.00157952
            5:0.00015795
            6:0.00001316
            7:0.00000094
            8:0.00000006
    more: less than 1 in ten million
    
    树箱(tree bin很难翻译啊!)的根通常是它的第一个节点。
    然而,有时(目前只在Iterator.remove)中,根可能在其他地方,但是可以通过父链接(方法TreeNode.root())恢复。
    所有适用的内部方法都接受散列码作为参数(通常由公共方法提供),允许它们在不重新计算用户hashcode的情况下调用彼此。
    大多数内部方法也接受一个“标签”参数,通常是当前表,但在调整或转换时可能是新的或旧的。
    
    当bin列表被树化、分割或取消时( treeified, split, or untreeified),我们将它们保持在相同的相对存取/遍历顺序(例如
    字段Node.next)为了更好地保存位置,并稍微简化对调用迭代器的拆分和traversals的处理(splits and traversals that invoke iterator.remove)。
    当在插入中使用比较器时,为了在重新平衡中保持一个总排序(或者在这里需要的接近),我们将类和标识符码作为连接开关。
    
    由于子类LinkedHashMap的存在,普通(plain)与树模型(tree modes)之间的使用和转换变得复杂起来。
    请参阅下面的hook方法,这些方法在插入、删除和访问时被调用,允许LinkedHashMap内部结构保持独立于这些机制。
            (这还要求将Map实例传递给一些可能创建新节点的实用方法。)
            
    concurrent-programming-like SSA-based编码风格有助于避免在所有扭曲的指针操作中出现混叠错误。
*/

我们对Markdown编辑器进行了一些功能拓展与语法支持,除了标准的Markdown编辑器功能,我们增加

Node简介

Node类是HashMap的一个静态内部类,实现了 Map.Entry<K,V>接口。在调用put方法创建一个新的键值对时,会调用newNode方法来创建Node对象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hashMap中静态方法介绍

hash计算存放数据到数组中的下标

/**
*计算key.hashCode()并将散列的(XOR)较高的位散布到较低的位。因为该表使用2的幂次掩码,所以仅在当前掩码上方的位中发生变化的哈希集将始终发生冲突
*/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1.h >>> 16

h是hashcode。 >>>是无符号右移,h >>> 16是用来取出h的高16 具体展示如下

 1. 0010 0100 1011 0011  1101 1111 1110 0001
 2. 
 3. h >>> 16
 4. 
 5. 0000 0000 0000 0000  0010 0100 1011 0011

2.为什么 h = key.hashCode()) 与 (h >>> 16) 异或

在1.7时获取数组下标的方法是indexFor(int h, int length)方法,1.8中用tab[(n - 1) & hash]代替,但二者原理相同。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在 java 中做与运算,& 是所有的2进制位数“与”出的最终结果,“与”的规则是两者都为1时才得1,否则就得0
132 & 15 =4 ?
阿拉伯数字(十进制):132       二进制:10000100

阿拉伯数字(十进制):15      二进制:0000 1111(计算器转换应该是1111,因为两个二进制进行运算时,需要在位数少的前面补零-补码操作)

10000100 & 0000 1111 = 0100

由于和(length-1)运算,length 绝大多数情况小于2的16次方。所以始终是hashcode 的低16位(甚至更低)参与运算。。hashCode方法源码: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hash = h = isLatin1() ? StringLatin1.hashCode(value)
                                  : StringUTF16.hashCode(value);
        }
        return h;
    }

所以这样高16位是用不到的,如何让高16也参与运算呢。所以才有hash(Object key)方法。让他的hashCode()和自己的高16位^运算。所以(h >>> 16)得到他的高16位与hashCode()进行^运算,为什么不用&和|,因为&和|都会使得结果偏向0或者1 ,并不是均匀的概念,所以用^,会让得到的下标更加散列。

comparableClassFor(Object x)方法解读

comparableClassFor(Object x)方法,当x的类型为X,且X直接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比较类型必须为X类本身)时,返回x的运行时类型;否则返回null。

 /**
     * Returns x's Class if it is of the form "class C implements
     * Comparable<C>", else null.
     */
   static Class<?> comparableClassFor(Object x) {
        if (x instanceof Comparable) {  // 判断是否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
            Class<?> c; Type[] ts, as; Type t; ParameterizedType p;
            if ((c = x.getClass()) == String.class) 
                return c;   // 如果是String类型,直接返回String.class
            if ((ts = c.getGenericInterfaces()) != null) {  // 判断是否有直接实现的接口
                for (int i = 0; i < ts.length; ++i) {   // 遍历直接实现的接口
                    if (((t = ts[i]) instanceof ParameterizedType) &&   // 该接口实现了泛型
                        ((p = (ParameterizedType)t).getRawType() == // 获取接口不带参数部分的类型对象
                         Comparable.class) &&   //  该类型是Comparable
                        (as = p.getActualTypeArguments()) != null &&    // 获取泛型参数数组
                        as.length == 1 && as[0] == c)   // 只有一个泛型参数,且该实现类型是该类型本身
                        return c;   // 返回该类型
                }
            }
        }
        return null;
    }

1.instanceof

insanceof可以理解为是某种类型的实例,无论是运行时类型,还是它的父类,它实现的接口,他父类实现的接口,甚至它父类的父类的父类实现的接口的父类的父类,总之,只要在继承链上有这个类型就可以了。x instanceof Comparable表示x类是否属于Comparable实现该接口的类或者子类或者在继承链上有这个类型。

2.getClass()

与instanceof相应对的是getClass()方法,无论该对象如何转型,getClass()返回的只会是它的运行时类型,也就是new一个对象时的类型。

3.getGenericInterfaces()

getGenericInterfaces()方法返回的是该对象的运行时类型“直接实现”的接口。

  1. 返回的一定是接口。
  2. 必然是该类型自己实现的接口,继承过来的不算。

4.ParameterizedType

ParameterizedType是Type接口的子接口,表示参数化的类型,即实现了泛型参数的类型。需要注意
3. 如果直接用bean对象instanceof ParameterizedType,结果都是false。
4. Class对象不能instanceof ParameterizedType,编译会报错。
5. 只有用Type对象instanceof ParameterizedType才能得到想要的比较结果。可以这么理解:一个Bean类不会是ParameterizedType,只有代表这个Bean类的类型(Type)才可能是ParameterizedType。
6. 实现泛型参数,可以是给泛型传入了一个真实的类型,或者传入另一个新声明的泛型参数;只声明泛型而不实现,instanceof ParameterizedType为false。

5.getRawType()

getRawType()方法返回声明了这个类型的类或接口,也就是去掉了泛型参数部分的类型对象。

6.getActualTypeArguments()

与getRawType()相对应,getActualTypeArguments()以数组的形式返回泛型参数列表。
注意,这里返回的是实现该泛型时传入的参数

  1. 当传入的是真实类型时,打印的是全类名。
  2. 当传入的是另一个新声明的泛型参数时 ,打印的是代表该泛型参数的符号。

compareComparables方法解析

/**
  * Returns k.compareTo(x) if x matches kc (k's screened comparable
  * class), else 0.
  * 如果x的类型是kc,返回k.compareTo(x)的比较结果
  * 如果x为空,或者类型不是kc,返回0
  */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 for cast to Comparable
 static int compareComparables(Class<?> kc, Object k, Object x) {
     return (x == null || x.getClass() != kc ? 0 :
             ((Comparable)k).compareTo(x));
 }

tableSizeFor方法解析

    /**
     * Returns a power of two size for the given target capacity.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1 >>> Integer.numberOfLeadingZeros(cap - 1);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这个方法用于找到大于等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的2的幂(initialCapacity如果就是2的幂,则返回的还是这个数)。

HashMap重要方法解析

初始化方法

   /**
     * Constructs an empty {@code HashMap} with the specified initial
     * capacity and load factor.
     *
     * @param  initialCapacity the initial capacity
     * @param  loadFactor      the load factor
     *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the initial capacity is negative
     *         or the load factor is nonpositive
     *  自定义初始化容量和加载因子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
     * Constructs an empty {@code HashMap} with the specified initial
     * capacity and the default load factor (0.75).
     *
     * @param  initialCapacity the initial capacity.
     *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the initial capacity is negative.
     *  自定义初始化容量和使用默认的加载因子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 Constructs an empty {@code HashMap} with the default initial capacity
     * (16) and the default load factor (0.75).
     * 使用默认的初始化容量和默认的加载因子
     */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
     * Constructs a new {@code HashMap} with the same mappings as the
     * specified {@code Map}.  The {@code HashMap} is created with
     * default load factor (0.75) and an initial capacity sufficient to
     * hold the mappings in the specified {@code Map}.
     *
     * @param   m the map whose mappings are to be placed in this map
     * @throws  NullPointerException if the specified map is null
     * 创建时传一个已经创建的集合 创建新集合
     */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MapEntries(m, false);
    }
    
     final void putMapEntries(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boolean evict) {//m的类型参数是? extends,所以只能使用泛型代码的出口,比如get函数
    int s = m.size();
    if (s > 0) {//前提是传入map的大小不为0,
        if (table == null) { // 说明是拷贝构造函数来调用的putMapEntries,或者构造后还没放过任何元素
            //先不考虑容量必须为2的幂,那么下面括号里会算出来一个容量,使得size刚好不大于阈值。
            //但这样会算出小数来,但作为容量就必须向上取整,所以这里要加1
            float ft = ((float)s / loadFactor) + 1.0F;
            //如果小于最大容量,就进行截断;否则就赋值为最大容量
            int t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MAXIMUM_CAPACITY);
            //虽然上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但只有在算出来的容量t > 当前暂存的容量(容量可能会暂放到阈值上的)时,才会用t计算出新容量,再暂时放到阈值上
            if (t > threshold)  threshold表示需要扩容的阈值
                threshold = tableSizeFor(t);
        }
        //说明table已经初始化过了;判断传入map的size是否大于当前map的threshold,如果是,必须要resize
        //这种情况属于预先扩大容量,再put元素
        else if (s > threshold)
            resize();
        //循环里的putVal可能也会触发resize
        for (Map.Entry<? extends K, ? extends V> e : m.entrySet()) {//下面的Entry泛型类对象,只能使用get类型的函数
            K key = e.getKey();
            V value = e.getValue();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evict);
        }
    }
}

get()获取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
     * Implements Map.get and related methods.
     *
     * @param hash hash for key
     * @param key the key
     * @return the node, or null if none
     */
    final HashMap.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定义变量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查看数据需要满足一下条件
        //1)数组不为空
        //2)数组长度>0
        //3)通过hash计算出该元素在数组中存放位置的索引,而且该索引处数据不为空null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判断该数组索引位置处第一个是否为我们要找的元素 判断条件需要满足hash 和 key 相同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如果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找的,直接返回即可
                return first;
            //如果第一个不是,我们需要循环遍历,然后找数据
            if ((e = first.next) != null) {
                //如果第1个的元素是红黑树类型的节点
                if (first instanceof HashMap.TreeNode)
                    //那我们需要调用红黑树的方法查找节点
                    return ((HashMap.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如果不是,则该为链表,需要遍历查找
                do {
                    //循环判断下一个节点的hash和key是否相同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更新e为下一个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没找到返回Null
        return null;
        
        /**
         * Calls find for root node.
         * 在红黑树中获取值
         */
        final TreeNode<K,V> getTreeNode(int h, Object k) {
             //root()获取根节点
	         //find遍历树结构,查找对象
            return ((parent != null) ? root() : this).find(h, k, null);
        }
    }
   /**
   * Finds the node starting at root p with the given hash and key.
   * The kc argument caches comparableClassFor(key) upon first use
   * comparing keys.
   */
   
  final TreeNode<K,V> find(int h, Object k, Class<?> kc) {
	//获取当前对象
    TreeNode<K,V> p = this;
    //循环树结构
    do {
        int ph, dir; K pk;
        //获取当前节点的左子节点,右子节点
        TreeNode<K,V> pl = p.left, pr = p.right, q;
        //根据hash值判断,p=左子节点,或右子节点
        if ((ph = p.hash) > h)
            p = pl;
        else if (ph < h)
            p = pr;
        //p的key与之key对比,如果相同,则返回当前对象
        else if ((pk = p.key) == k || (k != null && k.equals(pk)))
            return p;
        //如果左子节点为空,则p=右子节点
        else if (pl == null)
            p = pr;
         //如果右子节点为空,则p=左子节点
        else if (pr == null)
            p = pl;
        else if ((kc != null ||
                  (kc = comparableClassFor(k)) != null) &&
                 (dir = compareComparables(kc, k, pk)) != 0)
            p = (dir < 0) ? pl : pr;
        //嵌套查询,如果找到,则返回该对象
        else if ((q = pr.find(h, k, kc)) != null)
            return q;
        else
            p = pl;
    //循环对象,直到找到,或者循环结束
    } while (p != null);
    return null;
}

put()获取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 参数onlyIfAbsent表示是否替换原值 if true, don't change existing value 如果为true不会改变已经存在的值
// 参数evict我们可以忽略它,它主要用来区别通过put添加还是创建时初始化数据的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空表,需要初始化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resize()不仅用来调整大小,还用来进行初始化配置
        n = (tab = resize()).length;
    // (n - 1) & hash 计算出数组下标
    //这里就是看下在hash位置有没有元素,实际位置是hash % (length-1)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 将元素直接插进去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这时就需要链表或红黑树了
        // e是用来查看是不是待插入的元素已经有了,有就替换
        Node<K,V> e; K k;
        // p是存储在当前位置的元素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要插入的元素就是p,这说明目的是修改值
        // p是一个树节点 红黑树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把节点添加到树中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 这时候就是链表结构了,要把待插入元素挂在链尾  1.7 是头插法 1.8以后都是尾插法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向后循环 一直找到链表最后的位置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链表比较长,需要树化,
                    // 由于初始即为p.next,所以当插入第8个元素才会树化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找到了对应元素,就可以停止了  这说明目的是修改值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 继续向后
                p = e;
            }
        }
        // e就是被替换出来的元素,这时候就是修改元素值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 默认为空实现,允许我们修改完成后做一些操作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 size太大,达到了capacity的0.75,需要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 默认也是空实现,允许我们插入完成后做一些操作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put方法中putTreeVal源码分析

/**
 * 当存在hash碰撞的时候,且元素数量大于8个时候,就会以红黑树的方式将这些元素组织起来
 * map 当前节点所在的HashMap对象
 * tab 当前HashMap对象的元素数组
 * h   指定key的hash值
 * k   指定key
 * v   指定key上要写入的值
 * 返回:指定key所匹配到的节点对象,针对这个对象去修改V(返回空说明创建了一个新节点)
 */
final TreeNode<K,V> putTreeVal(HashMap<K,V> map, Node<K,V>[] tab,
                                int h, K k, V v) {
    Class<?> kc = null; // 定义k的Class对象
    boolean searched = false; // 标识是否已经遍历过一次树,未必是从根节点遍历的,但是遍历路径上一定已经包含了后续需要比对的所有节点。
    TreeNode<K,V> root = (parent != null) ? root() : this; // 父节点不为空那么查找根节点,为空那么自身就是根节点
    for (TreeNode<K,V> p = root;;) { // 从根节点开始遍历,没有终止条件,只能从内部退出
        int dir, ph; K pk; // 声明方向、当前节点hash值、当前节点的键对象
        if ((ph = p.hash) > h) // 如果当前节点hash 大于 指定key的hash值
            dir = -1; // 要添加的元素应该放置在当前节点的左侧
        else if (ph < h) // 如果当前节点hash 小于 指定key的hash值
            dir = 1; // 要添加的元素应该放置在当前节点的右侧
        else if ((pk = p.key) == k || (k != null && k.equals(pk))) // 如果当前节点的键对象 和 指定key对象相同
            return p; // 那么就返回当前节点对象,在外层方法会对v进行覆盖写入
 
        // 走到这一步说明 当前节点的 hash值 和 指定key的hash值 是相等的,但是equals不等
        else if ((kc == null &&
                    (kc = comparableClassFor(k)) == null) ||
                    (dir = compareComparables(kc, k, pk)) == 0) {
 
            // 走到这里说明:指定key没有实现comparable接口   或者   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并且和当前节点的键对象比较之后相等(仅限第一次循环)
            /*
             * searched 标识是否已经对比过当前节点的左右子节点了
             * 如果还没有遍历过,那么就递归遍历对比,看是否能够得到那个键对象equals相等的的节点
             * 如果得到了键的equals相等的的节点就返回
             * 如果还是没有键的equals相等的节点,那说明应该创建一个新节点了
             */
            if (!searched) { // 如果还没有比对过当前节点的所有子节点
                TreeNode<K,V> q, ch; // 定义要返回的节点、和子节点
                searched = true; // 标识已经遍历过一次了
                /*
                 * 红黑树也是二叉树,所以只要沿着左右两侧遍历寻找就可以了
                 * 这是个短路运算,如果先从左侧就已经找到了,右侧就不需要遍历了
                 * find 方法内部还会有递归调用。参见:find方法解析  在get方法讲解中包含
                 */
                if (((ch = p.lef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
                    ((ch = p.righ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return q; // 找到了指定key键对应的
            }
 
            // 走到这里就说明,遍历了所有子节点也没有找到和当前键equals相等的节点
            dir = tieBreakOrder(k, pk); // 再比较一下当前节点键和指定key键的大小
        }
 
        TreeNode<K,V> xp = p; // 定义xp指向当前节点
        /*
        * 如果dir小于等于0,那么看当前节点的左节点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就可以把要添加的元素作为当前节点的左节点,如果不为空,还需要下一轮继续比较
        * 如果dir大于等于0,那么看当前节点的右节点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就可以把要添加的元素作为当前节点的右节点,如果不为空,还需要下一轮继续比较
        * 如果以上两条当中有一个子节点不为空,这个if中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p已经指向了对应的不为空的子节点,开始下一轮的比较
        */
        if ((p = (dir <= 0) ? p.left : p.right) == null) {  
            // 如果恰好要添加的方向上的子节点为空,此时节点p已经指向了这个空的子节点
            Node<K,V> xpn = xp.next; // 获取当前节点的next节点
            TreeNode<K,V> x = map.newTreeNode(h, k, v, xpn); // 创建一个新的树节点
            if (dir <= 0)
                xp.left = x;  // 左孩子指向到这个新的树节点
            else
                xp.right = x; // 右孩子指向到这个新的树节点
            xp.next = x; // 链表中的next节点指向到这个新的树节点
            x.parent = x.prev = xp; // 这个新的树节点的父节点、前节点均设置为 当前的树节点
            if (xpn != null) // 如果原来的next节点不为空
                ((TreeNode<K,V>)xpn).prev = x; // 那么原来的next节点的前节点指向到新的树节点
            moveRootToFront(tab, balanceInsertion(root, x));// 重新平衡,以及新的根节点置顶
            return null; // 返回空,意味着产生了一个新节点
        }
    }
}

/**
 * 红黑树插入节点后,需要重新平衡
 * root 当前根节点
 * x 新插入的节点
 * 返回重新平衡后的根节点
 */
static <K,V> TreeNode<K,V> balanceInsertion(TreeNode<K,V> root, TreeNode<K,V> x) {
    x.red = true; // 新插入的节点标为红色
    /*
     * 这一步即定义了变量,又开起了循环,循环没有控制条件,只能从内部跳出
     * xp:当前节点的父节点、xpp:爷爷节点、xppl:左叔叔节点、xppr:右叔叔节点
     */
    for (TreeNode<K,V> xp, xpp, xppl, xppr;;) { 
        // 如果父节点为空、说明当前节点就是根节点,那么把当前节点标为黑色,返回当前节点
        if ((xp = x.parent) == null) { // L1
            x.red = false;
            return x;
        }
        // 父节点不为空
        // 如果父节点为黑色 或者 【(父节点为红色 但是 爷爷节点为空) -> 这种情况何时出现?】
        else if (!xp.red || (xpp = xp.parent) == null) // L2
            return root;
        if (xp == (xppl = xpp.left)) { // 如果父节点是爷爷节点的左孩子  // L3
            if ((xppr = xpp.right) != null && xppr.red) { // 如果右叔叔不为空 并且 为红色  // L3_1
                xppr.red = false; // 右叔叔置为黑色
                xp.red = false; // 父节点置为黑色
                xpp.red = true; // 爷爷节点置为红色
                x = xpp; // 运行到这里之后,就又会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了,将爷爷节点当做处理的起始节点 
            }
            else { // 如果右叔叔为空 或者 为黑色 // L3_2
                if (x == xp.right) { // 如果当前节点是父节点的右孩子 // L3_2_1
                    root = rotateLeft(root, x = xp); // 父节点左旋,见下文左旋方法解析
                    xpp = (xp = x.parent) == null ? null : xp.parent; // 获取爷爷节点
                }
                if (xp != null) { // 如果父节点不为空 // L3_2_2
                    xp.red = false; // 父节点 置为黑色
                    if (xpp != null) { // 爷爷节点不为空
                        xpp.red = true; // 爷爷节点置为 红色
                        root = rotateRight(root, xpp);  //爷爷节点右旋,见下文右旋方法解析
                    }
                }
            }
        }
        else { // 如果父节点是爷爷节点的右孩子 // L4
            if (xppl != null && xppl.red) { // 如果左叔叔是红色 // L4_1
                xppl.red = false; // 左叔叔置为 黑色
                xp.red = false; // 父节点置为黑色
                xpp.red = true; // 爷爷置为红色
                x = xpp; // 运行到这里之后,就又会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了,将爷爷节点当做处理的起始节点 
            }
            else { // 如果左叔叔为空或者是黑色 // L4_2
                if (x == xp.left) { // 如果当前节点是个左孩子 // L4_2_1
                    root = rotateRight(root, x = xp); // 针对父节点做右旋,见下文右旋方法解析
                    xpp = (xp = x.parent) == null ? null : xp.parent; // 获取爷爷节点
                }
                if (xp != null) { // 如果父节点不为空 // L4_2_4
                    xp.red = false; // 父节点置为黑色
                    if (xpp != null) { //如果爷爷节点不为空
                        xpp.red = true; // 爷爷节点置为红色
                        root = rotateLeft(root, xpp); // 针对爷爷节点做左旋
                    }
                }
            }
        }
    }
}
 
 
/**
 * 节点左旋
 * root 根节点
 * p 要左旋的节点
 */
static <K,V> TreeNode<K,V> rotateLeft(TreeNode<K,V> root,
                                              TreeNode<K,V> p) {
    TreeNode<K,V> r, pp, rl;
    if (p != null && (r = p.right) != null) { // 要左旋的节点以及要左旋的节点的右孩子不为空
        if ((rl = p.right = r.left) != null) // 要左旋的节点的右孩子的左节点 赋给 要左旋的节点的右孩子 节点为:rl
            rl.parent = p; // 设置rl和要左旋的节点的父子关系【之前只是爹认了孩子,孩子还没有答应,这一步孩子也认了爹】
 
        // 将要左旋的节点的右孩子的父节点  指向 要左旋的节点的父节点,相当于右孩子提升了一层,
        // 此时如果父节点为空, 说明r 已经是顶层节点了,应该作为root 并且标为黑色
        if ((pp = r.parent = p.parent) == null) 
            (root = r).red = false;
        else if (pp.left == p) // 如果父节点不为空 并且 要左旋的节点是个左孩子
            pp.left = r; // 设置r和父节点的父子关系【之前只是孩子认了爹,爹还没有答应,这一步爹也认了孩子】
        else // 要左旋的节点是个右孩子
            pp.right = r; 
        r.left = p; // 要左旋的节点  作为 他的右孩子的左节点
        p.parent = r; // 要左旋的节点的右孩子  作为  他的父节点
    }
    return root; // 返回根节点
}
 
/**
 * 节点右旋
 * root 根节点
 * p 要右旋的节点
 */
static <K,V> TreeNode<K,V> rotateRight(TreeNode<K,V> root,
                                               TreeNode<K,V> p) {
    TreeNode<K,V> l, pp, lr;
    if (p != null && (l = p.left) != null) { // 要右旋的节点不为空以及要右旋的节点的左孩子不为空
        if ((lr = p.left = l.right) != null) // 要右旋的节点的左孩子的右节点 赋给 要右旋节点的左孩子 节点为:lr
            lr.parent = p; // 设置lr和要右旋的节点的父子关系【之前只是爹认了孩子,孩子还没有答应,这一步孩子也认了爹】
 
        // 将要右旋的节点的左孩子的父节点  指向 要右旋的节点的父节点,相当于左孩子提升了一层,
        // 此时如果父节点为空, 说明l 已经是顶层节点了,应该作为root 并且标为黑色
        if ((pp = l.parent = p.parent) == null) 
            (root = l).red = false;
        else if (pp.right == p) // 如果父节点不为空 并且 要右旋的节点是个右孩子
            pp.right = l; // 设置l和父节点的父子关系【之前只是孩子认了爹,爹还没有答应,这一步爹也认了孩子】
        else // 要右旋的节点是个左孩子
            pp.left = l; // 同上
        l.right = p; // 要右旋的节点 作为 他左孩子的右节点
        p.parent = l; // 要右旋的节点的父节点 指向 他的左孩子
    }
    return root;
}
/**
 * 把红黑树的根节点设为  其所在的数组槽 的第一个元素
 * 首先明确:TreeNode既是一个红黑树结构,也是一个双链表结构
 * 这个方法里做的事情,就是保证树的根节点一定也要成为链表的首节点
 */
static <K,V> void moveRootToFront(Node<K,V>[] tab, TreeNode<K,V> root) {
    int n;
    if (root != null &&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 根节点不为空 并且 HashMap的元素数组不为空
        int index = (n - 1) & root.hash; // 根据根节点的Hash值 和 HashMap的元素数组长度  取得根节点在数组中的位置
        TreeNode<K,V> first = (TreeNode<K,V>)tab[index]; // 首先取得该位置上的第一个节点对象
        if (root != first) { // 如果该节点对象 与 根节点对象 不同
            Node<K,V> rn; // 定义根节点的后一个节点
            tab[index] = root; // 把元素数组index位置的元素替换为根节点对象
            TreeNode<K,V> rp = root.prev; // 获取根节点对象的前一个节点
            if ((rn = root.next) != null) // 如果后节点不为空 
                ((TreeNode<K,V>)rn).prev = rp; // root后节点的前节点  指向到 root的前节点,相当于把root从链表中摘除
            if (rp != null) // 如果root的前节点不为空
                rp.next = rn; // root前节点的后节点 指向到 root的后节点
            if (first != null) // 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原来的元素不为空
                first.prev = root; // 这个原有的元素的 前节点 指向到 root,相当于root目前位于链表的首位
            root.next = first; // 原来的第一个节点现在作为root的下一个节点,变成了第二个节点
            root.prev = null; // 首节点没有前节点
        }
 
        /*
         * 这一步是防御性的编程
         * 校验TreeNode对象是否满足红黑树和双链表的特性
         * 如果这个方法校验不通过:可能是因为用户编程失误,破坏了结构(例如:并发场景下);也可能是TreeNode的实现有问题(这个是理论上的以防万一);
         */ 
        assert checkInvariants(root); 
    }
}

put方法中resize源码分析

 final Node<K,V>[] resize() {
                                 //数组扩容是新建一个长度为原数组长度两倍的数组,再将旧数组的内容移植到新数组中,以此完成扩容操作
                                 //我们先定义一个旧数组的变量来接受HashMap内置table对象
        Node<K,V>[] oldTab = table;
                                 //定义旧容量获取旧数组容量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定义旧阈值来获取旧数组阈值
        int oldThr = threshold;
                                 //定义新容量和新阈值
        int newCap, newThr = 0;
                                 //如果旧容量大于0的情况下
                                 //注:这说明之前已经存在一个table数组了,我们对它进行的是单纯的扩容操作而无需新键一个table
        if (oldCap > 0) {
                                 //判断:如果说旧容量已经大于等于HashMap本身所能允许的最大容量时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能为它进行扩容操作了,因为已经扩无可扩了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由我在文章开头申明的第二点,我们可以将阈值给扩大,
                                 //这样在不改变数组容量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放进更多的键值对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扩无可扩那就不需要进行后面的操作了,直接把该数组返回即可
                return oldTab;
            }
                                 //判断:如果我们的旧数组容量大于hashMap的初始容量时,且我们将旧数组容量的大小乘2后赋给新容量
                                 //这里我们知道:扩容是将数组容量*2的操作
                                 //如果新数组容量的范围在HashMap中的最大容量范围之内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那我们就直接将阈值扩大两倍
                                 //冷知识:阈值=容量*负载因子
                                 //所以这一步和newThr = newCap*DEFAULT_LOAD_FACTOR是等价的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如果阈值大于0的情况下
                                 //注意:此时数组容量是不大与0的,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数组容量不大于0而阈值大于0的情况呢
                                 //HashMap有两个带参构造器,可以指定初始容量,
                                 // 若你调用了这两个可以指定初始容量的构造器,
                                 // 这两个构造器就会将阈值记录为第一个大于等于你指定容量,且满足2^n的数(可以看看这两个构造器)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那这个时候有啥办法呢,没容量有阈值,我看了一下构造器的代码,貌似这个阈值定义出来的话值也会是2^n,
                                 //那我们可以直接把旧阈值赋给新容量。后续在通过新容量来获得新阈值不就可以了吗
            newCap = oldThr;
                                 //这个时候我们的容量和阈值都不大于0了
                                 //那就说明我们是使用默认构造器创建的HashMap了,此时我们还没有初始化table数组。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新容量等于初始化容量,新阈值等于初始阈值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新阈值等于0,只可能出现在上述第二种判断当中,别忘了新阈值我们还没有进行赋值呢
        if (newThr == 0) {
                                 //一系列的取值赋值语句,不做过多解释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经过上面的操作,新阈值一定有值啦,将它赋给全局变量threshould方便其他操作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创建一个以新容量大小为长度的新数组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全局变量table接受
        table = newTab;
                                 //下面的操作是一个将旧数组中的数据移植到新数组的操作。
                                 //有数据才移植嘛!没数据还移啥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把数组中第一个位置的元素拿出来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属于一个位置一个位置抽取的过程
                    oldTab[j] = null;
                                 //如果它的next节点为空说明这个位置只有一个节点
                    if (e.next == null)
                                 //使用&代替%得到该节点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后面不做解释
                                 //对应位置赋值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当这个节点是一个树节点时,就用树的方式来处理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当这个节点是一个链表节点的时候
                                 //下面的过程我会用一幅图来展示一下
                    else { // preserve order
                                 //定义四个指针:低位头、低位尾
                                 //            高位头、高位尾
                                 //低位:0~旧容量长
                                 //高位:旧容量长~新容量长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其实这句话我觉得写在下面会更好理解
                                 //这个主要是为了让指向链表的指针下移,以读取整个链表
                            next = e.next;
                                 //我们知道让数据的哈希值和数组容量-1做与操作是为了定位,大家其实都有知道了
                                 //但是这里直接和数组容量做与操作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个数组容量为8,那二进制为:1000
                                 //那么8-1,它的二进制为:         0111
                                 //看出来没有,最高位不同
                                 //而现在我们要对数组扩容,在新的数组上,我们要把原有的数据区分开来,我们都知道新数组容量是原数组容量的2倍
                                 //那么只要利用起这个最高位的不同,就能恰好将原有数据区分起来
                                 //所以我们只要对它进行与操作就可以啦
                                 //例:1 &7 = 1,9 & 7 = 1
                                 //   1 & 8 = 0,9 & 8 = 1
                                 //这其实就是一个区分高低位的过程
                                 //为0则是低位
                            if ((e.hash & oldCap) == 0) {
                                 //如果低位尾为空,说明这是第一个节点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为1则是高位
                            //以下同理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指针指向链表下一个数据,对它进行操作
                        } while ((e = next) != null);
                            //所有操作进行完以后,检查以下低位尾是不是不为空
                           //因为这里可能会出现只有高位或地位有数据的情况
                        if (loTail != null) {
                            //不为空则将它的尾巴置空
                            loTail.next = null;
                            //把它的头放入新table对应位置上,则该位置的新链表操作就完成了。
                            newTab[j] = loHead;
                        }
                        //高位同理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把新table返回,大功告成
        return newTab;
    }
    

put方法中treeifyBin源码分析

/**
 * Replaces all linked nodes in bin at index for given hash unless
 * table is too small, in which case resizes instead.
 */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1,如果table数组为空,或者大小未超过64,则重置table大小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2,如果table大小超过64,把当前链表转换成红黑树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2.1,循环链表,把每一个对象转换成红黑树,并绑定上下级关系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hd = p;
            else {
            	//并绑定上下级关系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2.2 重置红黑树相关信息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起风了 收衣服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