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一点带中国味的英语,那不是很正常吗?

中国人讲一点带中国味的英语,那不是很正常吗?

我们的英语老师经常批评我们的学生,说他们太chinglish——chinese english,也就是中式英语,动辄发音不对,语调不对,要不然就是单复数不对、时态不对、搭配不对,总之你就是不对。在我看来,我们的孩子们英语学不好讲不好,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教好。英语讲不会是因为老师总是打断他。大家想一想,中国人不讲chinese english,讲什么呢?我们中国人讲一点带中国味的英语,那不是很正常吗?你讲得再地道,英语世界还缺一个讲地道英语的人吗?他们真正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不仅会讲英语,而且有中国文化文学功底、有中国元素和这方面有积淀的人。而在我们的翻译界恰恰也缺少这样的人。我想特别指出一点,有些人经常批评中国学生或学者,希望他们要用英语思维。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think in english(用英语思维)?我们需要用英文写文章的话,肯定是用中文想,用英语写,要不然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因为英语世界的人是想看到我们的东西,其中包括我们的思维,不一致的地方恰恰是需要沟通交流的。

我们经常抱怨西方的许多汉学家在中国经典外译中的不忠实和不准确,殊不知他们正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自信自觉和他们的社会所需才那么做的,而我们却过多地从字面意思和机械对等诸方面去做简单的技术评判。译文越是忠实原文,我们就越能看出作品自身具有的魅力所在。当然,中国文化走出去绝不是一朝一夕、一厢情愿或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承认和接受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逐渐积累中推动中国文学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在100多年前,像翟里斯那样对《三字经》的解释性的翻译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而现在,像赵彦春这样的中国教授逐字逐句对应着“硬译”、“直译”、真正的“豪杰译”在当下也是必要和适合的。试看一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翟里斯译:

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

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

而当下的中国教授则翻译成:

man on earth,

good at birth.

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翟里斯的译本不… …

原文出处:【思想者|朱振武:莫言为什么能获诺奖?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https://mr.baidu.com/x8if352?f=cp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