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 IP头部解读
- IP头部变动:MAC地址每段链路改变,TTL改变,校验和改变
- IP分片实验
实验步骤
1. 配置路由器IP地址
2. 运行动态路由协议OSPF
3. 抓包分析
具体实现步骤
配置R1
配置R2
配置R3
配置成功后分别对三台设备的路由表进行查看
用wireshark对ospf进行抓包,获得ip数据报的相关信息,进行ip头部解读
用R1 ping R3 通过抓包可见, ip数据报在两段链路中的MAC地址产生了变化,生存周期逐渐减少,头部校验和产生变化
IP分片实验
观察的内容:16位标识符,3位的标志位,偏移量
16位标识符可以理解为进程号,两端通信的进程号
R1----->R3发出3个ping命令
ID可以确定把哪些分组组装在一起,通过MF=0确定何时开始组装,通过FO确定每个分组的位置
实验:
IP报文总长度100, 头部长度20, ICMP报文80
要求产生分片:查看接口MTU纸,设计使其产生分片
分析产生的分片数
由上图可知,200大小的数据被分成了4片进行传输,因为最开始设定了每个ip数据报最大为100,200大小的数据不能简单地分成两个100进行传输,因为每一片的ip数据报都需要有头部,这样就只能分成3片了,即:20头部+80数据、20头部+80数据、20头部+40数据。。。。。。。(个人理解)
对于FO两个不同的IPv4的对比
don’t fragment位置一之后将无法进行分片,因为在分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