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帽子的相关】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就已经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创造了唯物史观,开始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论怎么发展和变化,其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之中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主观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是自主变化
社会意识是人类进行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 X 因为: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不可能以人为前提

生产关系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但不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社会历史是具体的,历史的

物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则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为本质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两者中,生产力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经济基础的性质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式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矛盾这玩意贯穿始终,即使是共产主义社会,矛盾也依旧存在,和谐只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和发展集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是自发的实现和完成,而是由人民群众推动

历史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只有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才属于历史的创造者,阻碍的力量不属于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 人人创造历史 X 因为:只有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才属于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之一,不是唯一源泉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阶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规定的市场价格,二者之间不存在相抵的关系
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其他商品不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影响资本周转的两个因素:1、资本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周转时间就可以缩短,两者成反比
要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通过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

个性和共性、一般和个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看做是一个层面,整体和部分看作是一个层面,选择题中出现二者都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很低

世界的二重分化: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

理想的特征:实践性、时代性、超越性
信念的特征:支撑性、多样性、执着性

时空:

时空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指导实践,正确的和错误的认识都可以指导实践,只是起的作用不一样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个永恒的范畴

商品是历史范畴,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并不是从来都有的(原始社会没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将消失)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就是:价值和其表现形式的矛盾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产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而不是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价值总量 = 使用价值(商品数量)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件商品的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使用价值增加),商品总量不变,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要减少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却不一定是商品

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实体,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抽象劳动新创造劳动力的价值


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它转移的价值量不会超过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通过劳动再生产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垄断资本的实质:获取垄断利润

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关于人: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的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现实的人是指:1、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2、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3、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选择


唯物史观的认为:

唯物史观把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
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现实的人及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统一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

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形态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注意:自发是错的)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认识和发展的基础,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关于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历史规律不以人的、阶级的、乃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都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人可以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满足需要,并不是对规律无能为力

源泉: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具体劳动

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

区分: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工具的状况

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

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戴帽子"根本"

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性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
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xianshix
信仰具有支撑性、多样性、执着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多样性、客观性、普遍性
道德最基本的功能: 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统一性
程序正当表现在程序的中立性、合法性、时限性、公开性、参与性
权力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司法保障、行政保障、立法保障
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
宪法具有原则性、总括性、纲领性、方向性

毛泽东的著作

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8-1930年:1928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3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8井冈山的斗争、1930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
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1938年:战争和战略问题、论持久战

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三大法宝)

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2年整风运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1944-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上的报告

1956年: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7年: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关于土地

1928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1929年又颁布了一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年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分配方案: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建国以后,1949-1952年土地改革:保存富农经济


国共两次合作

大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三大法宝: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作风: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战争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1951-1952年,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1952年初,五反:

1949年建国以后的时间线:

1949-1952年,土地改革,矛盾: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1953-1956年,过渡时期,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总任务是: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生产合作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工商业: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公私合营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两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同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还确认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定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各个时期的政权性质:

苏维埃政府:工农民主专政

抗日战争时期:一切赞成反帝(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革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涉及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发之后创立的,不涉及对革命的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遵义会议以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标志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

各时期的任务

新民主主义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纲领: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此时消灭了大资产阶级)、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
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社会:

1、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2、属于社会主义体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
3、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分: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三个基本阶级: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标志: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标志社会主义社会开始;2、标志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标志阶级剥削制度结束;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抗日战争时期: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顽固势力采取"有理、有利、有节")

近代史矛盾:

1956年八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之间的矛盾

三步走战略

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小康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到建党10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九大提出两步走:
1、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九大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毛泽东思想回答中国革命、建设
活的灵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提出、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趋于成熟: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
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活的灵魂、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在十二大、走向成熟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正式提出是在1997年十五大

三个代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也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