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谷歌方法论063》有感

读《谷歌方法论063》有感

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第63讲说了微软vista的故事,一个关于技术,也关于商业的逻辑的故事。


当年,盖茨对当时微软的操作系统不能快速查找信息很不满意,他的话大意是这样的:我们的工程师要找一个文档,打开计算机在本地查找,还没有上网到Google上查找快,以至于微软内部的员工居然工作时离不开Google。于是,在Windows XP之后,微软下了大功夫开发新的具有强大的本机搜索功能的操作系统,代号Vista。

Vista开发用了3年,9万名软件工程师和高级软件工程师,11名计算机科学家,耗资近200亿美金。在Vista推出以前,全世界对此寄予了厚望,以至于如果它的进展顺利,不仅微软的股票会涨,而且整机厂家和英特尔的股票也会随之上涨。相反,只要微软宣布Vista要延迟推出,不仅微软的股票会暴跌,也会影响到整个PC机行业。最后,经过几次延期,Vista终于上市了。但是谁也没想到,大家寄予厚望的Vista很快成为了微软Windows历史上最失败的产品之一,以至于大部分购买了预装Vista操作系统的顾客都不得不卸载,重新安装前一个版本XP。为什么呢?

首先,在产品设计上微软迷失了建索引的目标。

微软花了巨大成本为本地文件建立了一个索引,是否给个人电脑的用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呢?其实没有,因为你使用一天计算机,真的要靠搜索找到某个文件的情况并不多。当信息爆炸之后,搜索本身是刚需,当个人电脑里的内容多了以后,似乎本机的搜索也是刚需,这个逻辑看似成立,其实从结果上看并不成立。网络上的内容不是我们产生的,它们放在哪里,文件里用了什么词,我们对此一无所知,除了搜索别无选择。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全网的搜索引擎,而且那个引擎必须对所有的词建索引,以保证我们要找的东西能够找到。但是自己计算机的内容却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不搜索通常也能找到,个别找不到的情况,或许搜索一下文件名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我们看见一个很酷的功能,我们一心想具备拥有,攀比之心油然而生,忘记了“第一性原理”,我们的初衷是否在这里,我们的目标是否与其一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做事情一定不能忘了初衷。

微软做的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简单地讲是一种特殊的软件,它一方面可以被看成是连接使用者和计算机硬件的桥梁,另一方面管理计算机的信息和资源。一个好的操作系统要既给用户提供上述便利,本身又不能占用太多的计算机资源,要把计算机的资源留给用户,这样用户使用起来才觉得高兴。这个道理微软自然懂,但是真到了做事情的时候,看到一些东西竞争对手有,自己没有,就想去做,这是人之常情,当然也就不免违背初心,做一些画蛇添足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我们经常说“刚需”,意思是非用不可的东西就是刚需,这个功能必须有。但是世界上大部分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从完全不需要,到绝对的刚需,中间有很多过渡的级别。今天清醒看来,个人电脑上的搜索,完全可有可无,并非比尔当初设想。

其次,在技术上微软低估了建索引的成本。

事实很残酷,微软低估了建索引的成本,同时高估了它对操作系统的作用,也没有正确掌握当时的硬件能力。世界凡事都是有成本的,不可能只有得而没有失去,建索引也不例外。

建索引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是空间成本。把计算机里面的内容都建立起索引,索引本身占用的空间,大约是原来内容总容量的50%。也就是说如果硬盘原来是500G,现在只能用330G放内容,要留出160G左右放索引。当然,硬盘还是足够大的,占用1/3的空间也就算了,但计算机的内存可不够大,占用多了,软件速度会成倍下降。

第二是时间成本。由于个人电脑里面的内容是变化的,有的新文件进来了,有的老文件被删掉了,因此,要想让索引和计算机里面的内容保持一致,就要不断运行建索引的程序,这一下子就让计算机慢了很多。根据英国《泰晤士报》于2006年5月的报道,英国只有不到半成的个人电脑能够跑得动所有Vista的功能,这导致一群用户向法院提出集体诉讼,控告微软用户无法运行贴有“Vista Capable”标志的Vista电脑。


事实上,作为一家知名的IT企业,微软从来不缺技术。Google做搜索和微软做搜索场景不一样。Google从基因上讲,是一家信息处理公司。用户到Google的目的,就是为了搜索信息。因此,Google建一次索引,可以为亿万人重复地服务,建索引昂贵的边际成本被摊薄到每一个人的每次搜索上了,这样边际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而微软的操作系统只服务于个人,而且主要目的不是搜索。为了几次搜索,占了个人电脑一小半存储资源,有时把计算机搞得慢好几倍,然后全部的成本都得由电脑的主人承担,用户就觉得难以承受了。从这个结果看,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的一个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够为我盈利。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成败不仅要看技术本身,还要看商业的结果。Google提供搜索服务,本身是有收入的,这才让它能够在全球部署大量的计算机做好这件事。用户在本地搜索,是无利可图、只有付出的,其实是变相地亏损。事实上,当时为了应对Vista内部的本地搜索功能,Google也推出了Desktop Search的本地搜索服务,使用的技术和Google的全网搜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用户同样很少使用。


最后,我们要看到,对待错误唯一的办法是“及时发现,立即改正”

微软的Windows Vista是一个商业失败产品。但是微软发现了Vista的问题之后,马上进行了改进,两年后推出了新的Window 7操作系统。在Windows 7中,很多浪费资源的Vista的功能都给屏蔽掉,甚至被拿掉了,也就是说这个版本做了很多减法。至于搜索功能,调整了处理方式,不对所有的内容都做索引,因此占用资源并不多。做了大量减法的Windows 7是微软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之一。根据微软自己官方的统计,最新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在大力推广以及强制升级的帮助下,占到了43%的PC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而八年前的Windows 7,在不断被莫名其妙升级的情况下,依然占据了42%的市场份额。在更早的时间,WIndows 7和早先的XP各占了40%多和接近40%的市场份额,而中间的Vista只占了2%。

事实上,Vista是Windows变法的第一步,成功与否不能看它本身的市场份额,它的历史使命在于内核变革,架构的变更,对于Win 8、Win 10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变化太大,硬件配置没有及时匹配,兼容性问题也很突出。但是并非无解。


几点思想:

1. 凡事都有成本,有一利常常就有一弊,是否值得做,要看各方面是否合适,包括技术和商业。做事不能患得患失,但也要明白有付出有收获,此处一得,必然有他出的失去。成功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得失。

2. “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才好竞争”,这种逻辑须审慎规避。在现实生活中,如此陷阱很多。比如王家太太有一个LV的包包,我也要有一个;小李用了iPhone,我也应该买;老周的孩子在学奥数,我们家宝宝也要送到数学班。这都属于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想法,而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很多时候,所谓的刚需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必要性而牵强附会提出来的。

3. 一个简单的产品,有时反而更受大家喜爱。因此,善于做减法很重要。全面与独特是一个永远需要权衡的话题,取决于你如何认真细分了客户,明确了当下的目标。

4. 做事顺势很重要。一个产品的成功,需要条件支撑,环境政策,客户习惯......缺一不可。找到合适的“势”,很重要。人云亦云 or 我型我秀,随众,还是独创,顺势即可为。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