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Whale Task06&Task07&Task08

批量归一化和残差网络

BatchNormalization一般放在全连接层中的仿射变换和激活函数之间,其目的是解决在深度模型中输入数据不稳定的问题。
具体的操作上就是用统计的均值和方差进行调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模块,normalize的方法不一样。
训练:以batch为单位,对每个batch计算均值和方差。
预测:用移动平均估算整个训练数据集的样本均值和方差。

def batch_norm(is_training, X, gamma, beta, moving_mean, moving_var, eps, momentum):
    # 判断当前模式是训练模式还是预测模式
    if not is_training:
        # 如果是在预测模式下,直接使用传入的移动平均所得的均值和方差
        X_hat = (X - moving_mean) / torch.sqrt(moving_var + eps)
    else:
        assert len(X.shape) in (2, 4)
        if len(X.shape) == 2:
            # 使用全连接层的情况,计算特征维上的均值和方差
            mean = X.mean(dim=0)
            var = ((X - mean) ** 2).mean(dim=0)
        else:
            # 使用二维卷积层的情况,计算通道维上(axis=1)的均值和方差。这里我们需要保持
            # X的形状以便后面可以做广播运算
            mean = X.mean(dim=0, keepdim=True).mean(dim=2, keepdim=True).mean(dim=3, keepdim=True)
            var = ((X - mean) ** 2).mean(dim=0, keepdim=True).mean(dim=2, keepdim=True).mean(dim=3, keepdim=True)
        # 训练模式下用当前的均值和方差做标准化
        X_hat = (X - mean) / torch.sqrt(var + eps)
        # 更新移动平均的均值和方差
        moving_mean = momentum * moving_mean + (1.0 - momentum) * mean
        moving_var = momentum * moving_var + (1.0 - momentum) * var
    Y = gamma * X_hat + beta  # 拉伸和偏移
    return Y, moving_mean, moving_var

ResNet 我理解的是一种短路机制。因为网络的深度并不是和模型的表现正相关,在残差块中,输⼊可通过跨层的数据线路更快地向前传播,也是一种变相地降低网络的深度。

class Residual(nn.Module):  # 本类已保存在d2lzh_pytorch包中方便以后使用
    #可以设定输出通道数、是否使用额外的1x1卷积层来修改通道数以及卷积层的步幅。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use_1x1conv=False, stride=1):
        super(Residual,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padding=1, stride=stride)
        self.conv2 = nn.Conv2d(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padding=1)
        if use_1x1conv:
            self.conv3 =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stride)
        else:
            self.conv3 = None
        self.bn1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self.bn2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def forward(self, X):
        Y = F.relu(self.bn1(self.conv1(X)))
        Y = self.bn2(self.conv2(Y))
        if self.conv3:
            X = self.conv3(X)
        return F.relu(Y + X)

凸优化

尽管优化方法可以最小化深度学习中的损失函数值,但本质上优化方法达到的目标与深度学习的目标并不相同。
优化方法目标:训练集损失函数值
深度学习目标:测试集损失函数值(泛化性)
优化问题在DL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3点:1.局部极小值;2.鞍点;3.梯度消失
关于凸优化。因为凸函数有一个很好地优点就是凸函数没有局部最小值,所以如果目标函数是凸的,那么就一定会有很好的的效果。但是实际的函数在全局大概率不会是凸的,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在局部是凸的,进而一点点逼近最优值
拉格朗日乘数法和惩罚项。这两个技巧就是高数的技巧了,道理都懂,但是用不活是真的。。。。

梯度下降和优化算法进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梯度下降本质上就是近似替代。阶数越高,余项越小,误差越小。到了二阶就是牛顿法了,可以视为对学习率运用海森矩阵进行调整。落实到编码上就有随机梯度下降和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其区别就在于考虑的样本规模不一样。

梯度下降的方法其实是比较理想的针对凸函数的,但是实际的目标函数不是凸的,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陷入局部最小值得问题,所以有了高级的优化算法,主要思想是在理想的梯度下降里面加入一些扰动,算法包括Momentum,AdaGrad,RMSProp,AdaDelt,Adam。思想上主要是考虑历史累计梯度再结合指数移动加权平均。

word2vec和词嵌入进阶

one-hot 向量表示单词,虽然它们构造起来很容易,但通常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一个主要的原因是,one-hot 词向量无法准确表达不同词之间的相似度。Word2Vec 词嵌入工具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它将每个词表示成一个定长的向量,并通过在语料库上的预训练使得这些向量能较好地表达不同词之间的相似和类比关系,以引入一定的语义信息。基于两种概率模型的假设,我们可以定义两种 Word2Vec 模型:

  1. Skip-Gram 跳字模型:假设背景词由中心词生成。
  2. CBOW (continuous bag-of-words) 连续词袋模型:假设中心词由背景词生成

可以看到二者是一个相反的逻辑。用这样的词嵌入方法,可以表示出词与词之间联系的强弱,但是,word2vec其实仍然有改进的空间:

  1. 子词嵌入(subword embedding):FastText 以固定大小的 n-gram 形式将单词更细致地表示为了子词的集合,而 BPE (byte pair encoding) 算法则能根据语料库的统计信息,自动且动态地生成高频子词的集合;
  2. GloVe 全局向量的词嵌入: 通过等价转换 Word2Vec 模型的条件概率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全局的损失函数表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模型

通过这种GloVe的处理,词映射到了高维的空间。可以用KNN来计算近义词和类比词。

文本分类

文本分类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常见任务,它把一段不定长的文本序列变换为文本的类别。这一章介绍的是文本分类的一个子问题:使用文本情感分类来分析文本作者的情绪。这个问题也叫情感分析,并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搜索近义词和类比词一样,文本分类也属于词嵌入的下游应用。在本节中,我们将应用预训练的词向量和含多个隐藏层的双向循环神经网络与卷积神经网络,来判断一段不定长的文本序列中包含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后续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文本情感分类数据集
  2. 使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情感分类
  3. 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情感分类
class BiR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vocab, embed_size, num_hiddens, num_layers):
        super(BiRNN, self).__init__()
        self.embedding = nn.Embedding(len(vocab), embed_size)
        
        # encoder-decoder framework
        # bidirectional设为True即得到双向循环神经网络
        self.encoder = nn.LSTM(input_size=embed_size, 
                                hidden_size=num_hiddens, 
                                num_layers=num_layers,
                                bidirectional=True)
        self.decoder = nn.Linear(4*num_hiddens, 2) # 初始时间步和最终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作为全连接层输入
        
    def forward(self, inputs):
        # 因为LSTM需要将序列长度(seq_len)作为第一维,所以需要将输入转置
        embeddings = self.embedding(inputs.permute(1, 0)) # (seq_len, batch_size, d)
        # rnn.LSTM 返回输出、隐藏状态和记忆单元,格式如 outputs, (h, c)
        outputs, _ = self.encoder(embeddings) # (seq_len, batch_size, 2*h)
        encoding = torch.cat((outputs[0], outputs[-1]), -1) # (batch_size, 4*h)
        outs = self.decoder(encoding) # (batch_size, 2)
        return outs

可以看到这里的循环神经网络的主要架构是一个多层双向LSTM,这个代码的风格也很值得学习。

class TextC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vocab, embed_size, kernel_sizes, num_channels):
        '''
        @params:
            vocab: 在数据集上创建的词典,用于获取词典大小
            embed_size: 嵌入维度大小
            kernel_sizes: 卷积核大小列表
            num_channels: 卷积通道数列表
        '''
        super(TextCNN, self).__init__()
        self.embedding = nn.Embedding(len(vocab), embed_size) # 参与训练的嵌入层
        self.constant_embedding = nn.Embedding(len(vocab), embed_size) # 不参与训练的嵌入层
        
        self.pool = GlobalMaxPool1d() # 时序最大池化层没有权重,所以可以共用一个实例
        self.convs = nn.ModuleList()  # 创建多个一维卷积层
        for c, k in zip(num_channels, kernel_sizes):
            self.convs.append(nn.Conv1d(in_channels = 2*embed_size, 
                                        out_channels = c, 
                                        kernel_size = k))
            
        self.decoder = nn.Linear(sum(num_channels), 2)
        self.dropout = nn.Dropout(0.5) # 丢弃层用于防止过拟合

    def forward(self, inputs):
        '''
        @params:
            inputs: 词语下标序列,形状为 (batch_size, seq_len) 的整数张量
        @return:
            outputs: 对文本情感的预测,形状为 (batch_size, 2) 的张量
        '''
        embeddings = torch.cat((
            self.embedding(inputs), 
            self.constant_embedding(inputs)), dim=2) # (batch_size, seq_len, 2*embed_size)
        # 根据一维卷积层要求的输入格式,需要将张量进行转置
        embeddings = embeddings.permute(0, 2, 1) # (batch_size, 2*embed_size, seq_len)
        
        encoding = torch.cat([
            self.pool(F.relu(conv(embeddings))).squeeze(-1) for conv in self.convs], dim=1)
        # encoding = []
        # for conv in self.convs:
        #     out = conv(embeddings) # (batch_size, out_channels, seq_len-kernel_size+1)
        #     out = self.pool(F.relu(out)) # (batch_size, out_channels, 1)
        #     encoding.append(out.squeeze(-1)) # (batch_size, out_channels)
        # encoding = torch.cat(encoding) # (batch_size, out_channels_sum)
        
        # 应用丢弃法后使用全连接层得到输出
        outputs = self.decoder(self.dropout(encoding))
        return outputs

数据增强和模型微调

大规模数据集是成功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前提。图像增广(image augmentation)技术通过对训练图像做一系列随机改变,来产生相似但又不同的训练样本,从而扩大训练数据集的规模。图像增广的另一种解释是,随机改变训练样本可以降低模型对某些属性的依赖,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对图像进行不同方式的裁剪,使感兴趣的物体出现在不同位置,从而减轻模型对物体出现位置的依赖性。我们也可以调整亮度、色彩等因素来降低模型对色彩的敏感度。
这一部分主要用到的是torchvision的包工具。这要还是涉及代码的熟练度吧,这里有个操作torchvision.transforms.Compose(),类似于nn.Sequential(),将一些的增广变化整合在一起,模块封装。

flip_aug = torchvision.transforms.Compose([
     torchvision.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torchvision.transforms.ToTensor()])

no_aug = torchvision.transforms.Compose([
     torchvision.transforms.ToTensor()])

微调(fine tuning)是迁移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技术。主要有以下步骤:

  1. 在源数据集(如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即源模型。
  2. 创建一个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即目标模型。它复制了源模型上除了输出层外的所有模型设计及其参数。我们假设这些模型参数包含了源数据集上学习到的知识,且这些知识同样适用于目标数据集。我们还假设源模型的输出层跟源数据集的标签紧密相关,因此在目标模型中不予采用。
  3. 为目标模型添加一个输出大小为目标数据集类别个数的输出层,并随机初始化该层的模型参数。
  4. 在目标数据集(如椅子数据集)上训练目标模型。我们将从头训练输出层,而其余层的参数都是基于源模型的参数微调得到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