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Net

from: https://www.cnblogs.com/wangguchangqing/p/10333370.html

由于受到计算机性能的影响,虽然LeNet在图像分类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引起很多的关注。 知道2012年,Alex等人提出的AlexNet网络在ImageNet大赛上以远超第二名的成绩夺冠,卷积神经网络乃至深度学习重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lexNet特点

AlexNet是在LeNet的基础上加深了网络的结构,学习更丰富更高维的图像特征。AlexNet的特点:

  • 更深的网络结构
  • 使用层叠的卷积层,即卷积层+卷积层+池化层来提取图像的特征
  • 使用Dropout抑制过拟合
  • 使用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抑制过拟合
  • 使用Relu替换之前的sigmoid的作为激活函数
  • 多GPU训练

ReLu作为激活函数

在最初的感知机模型中,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如下:

 

y=∑iwixi+by=∑iwixi+b


只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这样的网络结构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用很多这样结构的网络层叠加,其输出和输入仍然是线性关系,无法处理有非线性关系的输入输出。因此,对每个神经元的输出做个非线性的转换也就是,将上面就加权求和∑iwixi+b∑iwixi+b的结果输入到一个非线性函数,也就是激活函数中。 这样,由于激活函数的引入,多个网络层的叠加就不再是单纯的线性变换,而是具有更强的表现能力。

在最初,sigmoidsigmoid和tanhtanh函数最常用的激活函数。

  1. sigmoidsigmoid

在网络层数较少时,sigmoidsigmoid函数的特性能够很好的满足激活函数的作用:它把一个实数压缩至0到1之间,当输入的数字非常大的时候,结果会接近1;当输入非常大的负数时,则会得到接近0的结果。这种特性,能够很好的模拟神经元在受刺激后,是否被激活向后传递信息(输出为0,几乎不被激活;输出为1,完全被激活)。
sigmoidsigmoid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梯度饱和。 观察sigmoidsigmoid函数的曲线,当输入的数字较大(或较小)时,其函数值趋于不变,其导数变的非常的小。这样,在层数很多的的网络结构中,进行反向传播时,由于很多个很小的sigmoidsigmoid导数累成,导致其结果趋于0,权值更新较慢。

  1. ReLu

    针对sigmoidsigmoid梯度饱和导致训练收敛慢的问题,在AlexNet中引入了ReLU。ReLU是一个分段线性函数,小于等于0则输出为0;大于0的则恒等输出。相比于sigmoidsigmoid,ReLU有以下有点:
    • 计算开销下。sigmoidsigmoid的正向传播有指数运算,倒数运算,而ReLu是线性输出;反向传播中,sigmoidsigmoid有指数运算,而ReLU有输出的部分,导数始终为1.
    • 梯度饱和问题
    • 稀疏性。Relu会使一部分神经元的输出为0,这样就造成了网络的稀疏性,并且减少了参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缓解了过拟合问题的发生。

这里有个问题,前面提到,激活函数要用非线性的,是为了使网络结构有更强的表达的能力。那这里使用ReLU本质上却是个线性的分段函数,是怎么进行非线性变换的。

这里把神经网络看着一个巨大的变换矩阵MM,其输入为所有训练样本组成的矩阵AA,输出为矩阵BB。

 

B=M⋅AB=M⋅A


这里的MM是一个线性变换的话,则所有的训练样本AA进行了线性变换输出为BB。

那么对于ReLU来说,由于其是分段的,0的部分可以看着神经元没有激活,不同的神经元激活或者不激活,其神经玩过组成的变换矩阵是不一样的。
设有两个训练样本 a1,a2a1,a2,其训练时神经网络组成的变换矩阵为M1,M2M1,M2。 由于M1M1变换对应的神经网络中激活神经元和M2M2是不一样的,这样M1,M2M1,M2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线性变换。也就是说,每个训练样本使用的线性变换矩阵MiMi是不一样的,在整个训练样本空间来说,其经历的是非线性变换。

简单来说,不同训练样本中的同样的特征,在经过神经网络学习时,流经的神经元是不一样的(激活函数值为0的神经元不会被激活)。这样,最终的输出实际上是输入样本的非线性变换。

单个训练样本是线性变换,但是每个训练样本的线性变换是不一样的,这样整个训练样本集来说,就是非线性的变换。

数据增强

神经网络由于训练的参数多,表能能力强,所以需要比较多的数据量,不然很容易过拟合。当训练数据有限时,可以通过一些变换从已有的训练数据集中生成一些新的数据,以快速地扩充训练数据。对于图像数据集来说,可以对图像进行一些形变操作:

  • 翻转
  • 随机裁剪
  • 平移,颜色光照的变换
  • ...

AlexNet中对数据做了以下操作:

  1. 随机裁剪,对256×256256×256的图片进行随机裁剪到227×227227×227,然后进行水平翻转。
  2. 测试的时候,对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中间分别做了5次裁剪,然后翻转,共10个裁剪,之后对结果求平均。
  3. 对RGB空间做PCA(主成分分析),然后对主成分做一个(0, 0.1)的高斯扰动,也就是对颜色、光照作变换,结果使错误率又下降了1%。

层叠池化

在LeNet中池化是不重叠的,即池化的窗口的大小和步长是相等的,如下

在AlexNet中使用的池化(Pooling)却是可重叠的,也就是说,在池化的时候,每次移动的步长小于池化的窗口长度。AlexNet池化的大小为3×3的正方形,每次池化移动步长为2,这样就会出现重叠。重叠池化可以避免过拟合,这个策略贡献了0.3%的Top-5错误率。与非重叠方案s=2,z=2s=2,z=2相比,输出的维度是相等的,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拟合。

局部相应归一化

ReLU具有让人满意的特性,它不需要通过输入归一化来防止饱和。如果至少一些训练样本对ReLU产生了正输入,那么那个神经元上将发生学习。然而,我们仍然发现接下来的局部响应归一化有助于泛化。aix,yax,yi表示神经元激活,通过在(x,y)(x,y)位置应用核ii,然后应用ReLU非线性来计算,响应归一化激活bix,ybx,yi通过下式给定:

 

bix,y=aix,y/(k+α∑j=max(0,i−n/2)min(N−1,i+n/2)(ajx,y)2)βbx,yi=ax,yi/(k+α∑j=max(0,i−n/2)min(N−1,i+n/2)(ax,yj)2)β

其中,NN是卷积核的个数,也就是生成的FeatureMap的个数;k,α,β,nk,α,β,n是超参数,论文中使用的值是k=2,n=5,α=10−4,β=0.75k=2,n=5,α=10−4,β=0.75

输出bix,ybx,yi和输入ajx,yax,yj的上标表示的是当前值所在的通道,也即是叠加的方向是沿着通道进行。将要归一化的值aix,yax,yi所在附近通道相同位置的值的平方累加起来∑min(N−1,i+n/2)j=max(0,i−n/2)(ajx,y)2∑j=max(0,i−n/2)min(N−1,i+n/2)(ax,yj)2

Dropout

这个是比较常用的抑制过拟合的方法了。
引入Dropout主要是为了防止过拟合。在神经网络中Dropout通过修改神经网络本身结构来实现,对于某一层的神经元,通过定义的概率将神经元置为0,这个神经元就不参与前向和后向传播,就如同在网络中被删除了一样,同时保持输入层与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不变,然后按照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进行参数更新。在下一次迭代中,又重新随机删除一些神经元(置为0),直至训练结束。
Dropout应该算是AlexNet中一个很大的创新,现在神经网络中的必备结构之一。Dropout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模型组合,每次生成的网络结构都不一样,通过组合多个模型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过拟合,Dropout只需要两倍的训练时间即可实现模型组合(类似取平均)的效果,非常高效。
如下图:

Alex网络结构

上图中的输入是224×224224×224,不过经过计算(224−11)/4=54.75(224−11)/4=54.75并不是论文中的55×5555×55,而使用227×227227×227作为输入,则(227−11)/4=55(227−11)/4=55

网络包含8个带权重的层;前5层是卷积层,剩下的3层是全连接层。最后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出是1000维softmax的输入,softmax会产生1000类标签的分布网络包含8个带权重的层;前5层是卷积层,剩下的3层是全连接层。最后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出是1000维softmax的输入,softmax会产生1000类标签的分布。

  • 卷积层C1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 卷积-->ReLU-->池化-->归一化。
    • 卷积,输入是227×227227×227,使用96个11×11×311×11×3的卷积核,得到的FeatureMap为55×55×9655×55×96。
    •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 池化,使用3×33×3步长为2的池化单元(重叠池化,步长小于池化单元的宽度),输出为27×27×9627×27×96((55−3)/2+1=27(55−3)/2+1=27)
    • 局部响应归一化,使用k=2,n=5,α=10−4,β=0.75k=2,n=5,α=10−4,β=0.75进行局部归一化,输出的仍然为27×27×9627×27×96,输出分为两组,每组的大小为27×27×4827×27×48
  • 卷积层C2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卷积-->ReLU-->池化-->归一化
    • 卷积,输入是2组27×27×4827×27×48。使用2组,每组128个尺寸为5×5×485×5×48的卷积核,并作了边缘填充padding=2,卷积的步长为1. 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2组,每组的大小为27×27 times12827×27 times128. ((27+2∗2−5)/1+1=27(27+2∗2−5)/1+1=27)
    •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 池化运算的尺寸为3×33×3,步长为2,池化后图像的尺寸为(27−3)/2+1=13(27−3)/2+1=13,输出为13×13×25613×13×256
    • 局部响应归一化,使用k=2,n=5,α=10−4,β=0.75k=2,n=5,α=10−4,β=0.75进行局部归一化,输出的仍然为13×13×25613×13×256,输出分为2组,每组的大小为13×13×12813×13×128
  • 卷积层C3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 卷积-->ReLU
    • 卷积,输入是13×13×25613×13×256,使用2组共384尺寸为3×3×2563×3×256的卷积核,做了边缘填充padding=1,卷积的步长为1.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13×13 times38413×13 times384
    •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 卷积层C4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 卷积-->ReLU
    该层和C3类似。
    • 卷积,输入是13×13×38413×13×384,分为两组,每组为13×13×19213×13×192.使用2组,每组192个尺寸为3×3×1923×3×192的卷积核,做了边缘填充padding=1,卷积的步长为1.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13×13 times38413×13 times384,分为两组,每组为13×13×19213×13×192
    •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 卷积层C5
    该层处理流程为:卷积-->ReLU-->池化
    • 卷积,输入为13×13×38413×13×384,分为两组,每组为13×13×19213×13×192。使用2组,每组为128尺寸为3×3×1923×3×192的卷积核,做了边缘填充padding=1,卷积的步长为1.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13×13×25613×13×256
    •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 池化,池化运算的尺寸为3×3,步长为2,池化后图像的尺寸为 (13−3)/2+1=6(13−3)/2+1=6,即池化后的输出为6×6×2566×6×256
  • 全连接层FC6
    该层的流程为:(卷积)全连接 -->ReLU -->Dropout
    • 卷积->全连接: 输入为6×6×2566×6×256,该层有4096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的大小为6×6×2566×6×256。由于卷积核的尺寸刚好与待处理特征图(输入)的尺寸相同,即卷积核中的每个系数只与特征图(输入)尺寸的一个像素值相乘,一一对应,因此,该层被称为全连接层。由于卷积核与特征图的尺寸相同,卷积运算后只有一个值,因此,卷积后的像素层尺寸为4096×1×14096×1×1,即有4096个神经元。
    • ReLU,这4096个运算结果通过ReLU激活函数生成4096个值
    • Dropout,抑制过拟合,随机的断开某些神经元的连接或者是不激活某些神经元
  • 全连接层FC7
    流程为:全连接-->ReLU-->Dropout
    • 全连接,输入为4096的向量
    • ReLU,这4096个运算结果通过ReLU激活函数生成4096个值
    • Dropout,抑制过拟合,随机的断开某些神经元的连接或者是不激活某些神经元
  • 输出层
    第七层输出的4096个数据与第八层的1000个神经元进行全连接,经过训练后输出1000个float型的值,这就是预测结果。

AlexNet参数数量

卷积层的参数 = 卷积核的数量 * 卷积核 + 偏置

  • C1: 96个11×11×311×11×3的卷积核,96×11×11×3+96=3484896×11×11×3+96=34848
  • C2: 2组,每组128个5×5×485×5×48的卷积核,(128×5×5×48+128)×2=307456(128×5×5×48+128)×2=307456
  • C3: 384个3×3×2563×3×256的卷积核,3×3×256×384+384=8851203×3×256×384+384=885120
  • C4: 2组,每组192个3×3×1923×3×192的卷积核,(3×3×192×192+192)×2=663936(3×3×192×192+192)×2=663936
  • C5: 2组,每组128个3×3×1923×3×192的卷积核,(3×3×192×128+128)×2=442624(3×3×192×128+128)×2=442624
  • FC6: 4096个6×6×2566×6×256的卷积核,6×6×256×4096+4096=377528326×6×256×4096+4096=37752832
  • FC7: 4096∗4096+4096=167813124096∗4096+4096=16781312
  • output: 4096∗1000=40960004096∗1000=4096000

卷积层 C2,C4,C5中的卷积核只和位于同一GPU的上一层的FeatureMap相连。从上面可以看出,参数大多数集中在全连接层,在卷积层由于权值共享,权值参数较少。

Keras实现

由于AlexNet是使用两块显卡进行训练的,其网络结构的实际是分组进行的。并且,在C2,C4,C5上其卷积核只和上一层的同一个GPU上的卷积核相连。 对于单显卡来说,并不适用,本文基于Keras的实现,忽略其关于双显卡的的结构,并且将局部归一化操作换成了BN。其网络结构如下:

Keras代码

class AlexNet:
    @staticmethod
    def build(width,height,depth,classes,reg=0.0002):
        model = Sequential()
        inputShape = (height,width,depth)
        chanDim = -1

        if K.image_data_format() == "channels_first":
            inputShape = (depth,height,width)
            chanDim = 1

        model.add(Conv2D(96,(11,11),strides=(4,4),input_shape=inputShape,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3,3),strides=(2,2)))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Conv2D(256,(5,5),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3,3),strides=(2,2)))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Conv2D(384,(3,3),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Conv2D(384,(3,3),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Conv2D(256,(3,3),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3,3),strides=(2,2)))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4096,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Dense(4096,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Dense(classes,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softmax"))

        return model

更多测测试代码,可以从我的github上找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