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1)
  • 资源 (9)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去掉CPropertySheet中的帮助按钮的方法

 弄了半天终于明白了:BOOL CIntPropSheet::OnInitDialog() {    BOOL bResult = CPropertySheet::OnInitDialog();     // 加上下面两句就可以了   CWnd *hWnd = GetDlgItem(IDHELP);       hWnd->ShowWindow(false);    return bResul

2007-05-10 20:28:00 2928

ns-3-tutorial

ns-3-tutorial英文版,希望对大家学习NS3有帮助,里面都是一些NS3入门的知识,讲的很清楚,而且有丰富的例子,容易上手。

2012-04-01

Mobile broadband including WiMAX and LTE

移动宽带系统:包括WiMAX和LTE的英文原版,中文有些翻译不当的地方可以看看英文原版。

2011-07-01

网络体系结构模式(英文版)

鉴于中文版有很多翻译错误的地方,建议大家中英文对照着看,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有关网络体系结构的书,虽然不是集中地关注热点技术,但是它以需求为动力讲了很多网络设计的原理,以及网络发展的过程。 目录 第1章 网络体系结构基础. 1.1 导言 1.2 起源 1.3 抽象级别 1.3.1 模型 1.3.2 服务 1.3.3 协议与接口 1.3.4 实现方式 1.4 指定协议 1.4.1 非正式规范 1.4.2 形式描述技术 1.5 后续章节内容 第2章 协议元素 2.1 简介 2.2 协议体系结构 2.3 数据单元 2.3.1 构造协议 2.3.2 pdu的大小 2.3.3 机制和策略 2.3.4 qos与nos 2.4 数据传输机制的简略类别 2.4.1 定界 2.4.2 初始状态同步 2.4.3 策略选择 2.4.4 寻址 2.4.5 流或连接标识符 2.4.6 中继 2.4.7 多路复用 2.4.8 排序 2.4.9 分解/重新组装 2.4.10 组合/分离 2.4.11 数据污染 2.4.12 丢失和复制检测 2.4.13 流程控制 2.4.14 转发控制或确认 2.4.15 压缩 2.4.16 身份验证 2.4.17 访问控制 2.4.18 完整性 2.4.19 机密性 2.4.20 不可否认性 2.4.21 活动性 2.5 运行阶段 2.5.1 注册阶段 2.5.2 建立和同步阶段 2.5.3 数据传输阶段 2.6 小结 第3章 协议中的模式 3.1 简介 3.2 两种主要的体系结构范例 3.2.1 分层模型 3.2.2 串珠模型 3.3 无连接和连接之争 3.3.1 背景 3.3.2 寻找合成:简单部分 3.4 机制的类型 3.5 协议中pdu的数量 3.6 协议的类型 3.7 数据传输pm的体系结构 3.8 寻找合成:难点部分 3.9 小结 第4章 上层体系结构研究 4.1 简介 4.2 一段历史 4.2.1 arpanet的上层 4.2.2 osi尝试或“green side up” 4.2.3 网络管理 4.2.4 http和web 4.2.5 目录或名称解析协议 4.3 如何区分上层 4.3.1 语义的重要性 4.3.2 位置独立 4.4 小结 第5章 命名和寻址 5.1 简介 5.2 为什么需要命名和寻址 5.3 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5.4 命名和寻址的背景.. 5.4.1 数学和命名基础 5.4.2 电话学中的命名和寻址 5.4.3 操作系统中的命名 5.4.4 x.25和itu 5.4.5 internet中寻址的演变:早期ip 5.4.6 osi和nsap 5.4.7 ipv6中的寻址 5.4.8 ipv6回顾 5.4.9 “上层”或osi中的应用程序寻址 5.4.10 uri、url、urn等:internet中的上层寻址 5.5 小结 第6章 探究层 6.1 简介 6.2 集合协议 6.3 研究问题 6.3.1 简介 6.3.2 单系统内的通信 6.3.3 两个系统之间的通信 6.3.4 使假设无效 6.3.5 所需的新元素 6.3.6 两个系统之间的同时通信 6.3.7 与n个系统的通信 6.3.8 便宜地与n个系统通信 6.3.9 初始结论 6.4 回顾 6.5 网络ipc体系结构(network ipc architecture,nipca) 6.6 组织层 6.7 小结 第7章 网络ipc模型 7.1 简介 7.2 基本结构 7.2.1 定义 7.2.2 基本系统概述 7.3 为(n)-dif和应用程序命名概念 7.4 (n)-分布式ipc设备 7.4.1 定义 7.4.2 (n)-ipc-进程 7.4.3 (n)-ipc-apm 7.4.4 ipc管理任务 7.4.5 网络管理协议和管理体系结构 7.5 层的本质 7.6 dif的运行 7.6.1 给(n)-dif添加新成员 7.6.2 创建新的dif 7.6.3 数据传输 7.7 (n)-dif中的标识符 7.7.1 (n)-端口-id 7.7.2 应用程序进程名 7.7.3 (n)-地址 7.8 ipc设备 7.8.1 ipc结构 7.8.2 相同等级的多个(n)-dif 7.8.3 安全暗示 7.9 小结 第8章 让地址拓扑化 8.1 简介 8.2 寻址的一般属性 8.3 在寻址中引入拓扑 8.4 寻址的拓扑 8.5 寻址中层次结构的作用 8.5.1 层的层次结构 8.5.2 地址空间的分层拓扑 8.5.3 网络的层次结构 8.5.4 混合地址空间和层的层次结构 8.6 分层的寻址体系结构 8.6.1 单层地址拓扑 8.6.2 单层的分层地址拓扑 8.6.3 层的层次结构的寻址拓扑 8.6.4 层的多个层次结构的寻址拓扑 8.6.5 混合公有internet 8.7 小结 第9章 多链路、多播与移动性 9.1 引言 9.2 多链路 9.3 多播体系结构 9.3.1 多播问题介绍 9.3.2 多播模型 9.3.3 多播寻址 9.3.4 多播分发 9.3.5 句子命名操作及其转换 9.3.6 递归体系结构的多播分发 9.3.7 多路复用多播组 9.3.8 可靠多播 9.4 移动性 9.4.1 ip和蜂窝网络中的移动性 9.4.2 nipca中的移动性 9.4.3 对等移动网络 9.4.4 移动应用程序进程 9.5 小结 第10章 退出死胡同 10.1 引言 10.2 巩固与下一代网络 10.3 这是怎样发生的 10.4 理论的重要性 10.5 寻找新途径 10.6 重点 附录a 关于分离机制和策略的gedanken实验的要点

2011-04-22

PHP5手册(中文2007-08-12)

PHP5手册,编程的时候可以查一下函数用法,很方便,中文的。

2010-09-27

软件评测师教程part4

本书是根据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所要求的考试范围而编写的辅导用书。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要点清晰、突出,除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程序员级备考使用外,还可作为中专及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师生、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因为太大所以分成4卷,这是第四卷。

2008-11-29

软件评测师教程part3

本书是根据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所要求的考试范围而编写的辅导用书。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要点清晰、突出,除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程序员级备考使用外,还可作为中专及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师生、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因为太大所以分成4卷,这是第三卷。

2008-11-29

软件评测师教程part2

本书是根据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所要求的考试范围而编写的辅导用书。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要点清晰、突出,除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程序员级备考使用外,还可作为中专及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师生、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因为太大所以分成4卷,这是第二卷。

2008-11-29

软件评测师教程1

本书是根据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所要求的考试范围而编写的辅导用书。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要点清晰、突出,除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程序员级备考使用外,还可作为中专及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师生、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br><br>因为太大所以分成4卷,这是第一卷。

2008-07-07

数据挖掘实用机器学习技术(英文第二版)

Part I Machine learning tools and techniques<br>1 What’s it all about?<br>2 Input: Concepts, instances, and attributes<br>3 Output: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br>4 Algorithms: The basic methods<br>5 Credibility: Evaluating what’s been learned<br>6 Implementations: Real machine learning schemes<br>7 Transformations: Engineering the input and output<br>8 Moving on: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s<br><br>Part II The Weka machine learning workbench<br>9 Introduction to Weka<br>10 The Explorer<br>11 The Knowledge Flow interface<br>12 The Experimenter<br>13 The command-line interface<br>14 Embedded machine learning<br>15 Writing new learning schemes<br><br>第一次上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_^

2008-06-27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