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文件与文件系统的压缩与打包

压缩文件的用途与技术

1 byte = 8 bits

将重复的数据进行统计记录的


Linux 系统常见的压缩命令:


*.Z         compress 程序压缩的文件;
*.gz        gzip 程序压缩的文件;
*.bz2       bzip2 程序压缩的文件;
*.tar       tar 程序打包的数据,并没有压缩过;
*.tar.gz    tar 程序打包的文件,其中并且经过 gzip 的压缩
*.tar.bz2   tar 程序打包的文件,其中并且经过 bzip2 的压缩




ompress 


[root@www ~]# yum install ncompress
base        100% |=========================| 1.1 kB    00:00
updates     100% |=========================|  951 B    00:00
addons      100% |=========================|  951 B    00:00
extras      100% |=========================| 1.1 kB    00:00
Setting up Install Process
Parsing package install arguments
Resolving Dependencies              <==开始分析相依性
--> Running transaction check
---> Package ncompress.i386 0:4.2.4-47 set to be updated
--> Finished Dependency Resolution

Dependencies Resolved

=======================================================
 Package       Arch   Version     Repository     Size
=======================================================
Installing:
 ncompress     i386   4.2.4-47    base            23 k

Transaction Summary
=======================================================
Install      1 Package(s)  <==最后分析所要安装的软件数
Update       0 Package(s)
Remove       0 Package(s)

Total download size: 23 k
Is this ok [y/N]: y    <==这里请按下 y 来确认安装
Downloading Packages:
(1/1): ncompress-4.2.4-47 100% |=========================|  23 kB    00:00
warning: rpmts_HdrFromFdno: Header V3 DSA signature: NOKEY, key ID e8562897
Importing GPG key 0xE8562897 "CentOS-5 Key (CentOS 5 Official Signing Key) 
<centos-5-key@centos.org>" from http://mirror.centos.org/centos/RPM-GPG-KEY-CentOS-5
Is this ok [y/N]: y    <==这里则是与数码签章有关
Running rpm_check_debug
Running Transaction Test
Finished Transaction Test
Transaction Test Succeeded
Running Transaction
  Installing: ncompress          ######################### [1/1]

Installed: ncompress.i386 0:4.2.4-47
Complete!


[root@www ~]# compress [-rcv] 文件或目录  <==这里是压缩
[root@www ~]# uncompress 文件.Z           <==这里是解压缩
选项与参数:
-r  :可以连同目录下的文件也同时给予压缩呢!
-c  :将压缩数据输出成为 standard output (输出到萤幕)
-v  :可以秀出压缩后的文件资讯以及压缩过程中的一些档名变化。

范例一:将 /etc/man.config 复制到 /tmp ,并加以压缩
[root@www ~]# cd /tmp
[root@www tmp]# cp /etc/man.config .
[root@www tmp]# compress -v man.config
man.config:  -- replaced with man.config.Z Compression: 41.86%
[root@www tmp]# ls -l /etc/man.config /tmp/man*
-rw-r--r-- 1 root root 4617 Jan  6  2007 /etc/man.config   <==原有文件
-rw-r--r-- 1 root root 2684 Nov 10 17:14 /tmp/man.config.Z <==经过压缩的文件!

默认的情况中,被 compress 压缩的原始文件会不见,而压缩文件会被创建起来, 而且扩展名会是 *.Z。

范例二:将刚刚的压缩档解开
[root@www tmp]# uncompress man.config.Z
[root@www tmp]# ll man*
-rw-r--r-- 1 root root 4617 Nov 10 17:14 man.config


范例三:将 man.config 压缩成另外一个文件来备份
[root@www tmp]# compress -c man.config > man.config.back.Z
[root@www tmp]# ll man*
-rw-r--r-- 1 root root 4617 Nov 10 17:14 man.config
-rw-r--r-- 1 root root 2684 Nov 10 17:24 man.config.back.Z
# 这个 -c 的选项比较有趣!他会将压缩过程的数据输出到萤幕上,而不是写入成为 
# *.Z 的压缩档。所以,我们可以透过数据流重导向的方法将数据输出成为另一个档名。
# 关於数据流重导向,我们会在第十一章 bash 详细谈论的啦!

gzip 可以解开 compress, zip 与 gzip 等软件所压缩的文件。 

[root@www ~]# gzip [-cdtv#] 档名
[root@www ~]# zcat 档名.gz
选项与参数:
-c  :将压缩的数据输出到萤幕上,可透过数据流重导向来处理;
-d  :解压缩的参数;
-t  :可以用来检验一个压缩档的一致性~看看文件有无错误;
-v  :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的压缩比等资讯;
-#  :压缩等级,-1 最快,但是压缩比最差、-9 最慢,但是压缩比最好!默认是 -6

范例一:将 /etc/man.config 复制到 /tmp ,并且以 gzip 压缩
[root@www ~]# cd /tmp 
[root@www tmp]# cp /etc/man.config .
[root@www tmp]# gzip -v man.config
man.config:      56.1% -- replaced with man.config.gz
[root@www tmp]# ll /etc/man.config /tmp/man*
-rw-r--r-- 1 root root 4617 Jan  6  2007 /etc/man.config
-rw-r--r-- 1 root root 2684 Nov 10 17:24 /tmp/man.config.back.Z
-rw-r--r-- 1 root root 2057 Nov 10 17:14 /tmp/man.config.gz  <==gzip压缩比较佳


范例二:由於 man.config 是文字档,请将范例一的压缩档的内容读出来!
[root@www tmp]# zcat man.config.gz
# 由於 man.config 这个原本的文件是是文字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 zcat  去读取!
# 此时萤幕上会显示 man.config.gz 解压缩之后的文件内容!

范例三:将范例一的文件解压缩
[root@www tmp]# gzip -d man.config.gz
# 不要使用 gunzip 这个命令,不好背!使用 gzip -d 来进行解压缩!
# 与 gzip 相反, gzip -d 会将原本的 .gz 删除,产生原本的 man.config 文件。

范例四:将范例三解开的 man.config 用最佳的压缩比压缩,并保留原本的文件
[root@www tmp]# gzip -9 -c man.config > man.config.gz

 zcat 这个命令可以同时读取 compress 与 gzip 的压缩档


[root@www ~]# bzip2 [-cdkzv#] 档名
[root@www ~]# bzcat 档名.bz2
选项与参数:
-c  :将压缩的过程产生的数据输出到萤幕上!
-d  :解压缩的参数
-k  :保留原始文件,而不会删除原始的文件喔!
-z  :压缩的参数
-v  :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的压缩比等资讯;
-#  :与 gzip 同样的,都是在计算压缩比的参数, -9 最佳, -1 最快!

范例一:将刚刚的 /tmp/man.config 以 bzip2 压缩
[root@www tmp]# bzip2 -z man.config 
# 此时 man.config 会变成 man.config.bz2 !

范例二:将范例一的文件内容读出来!
[root@www tmp]# bzcat man.config.bz2
# 此时萤幕上会显示 man.config.bz2 解压缩之后的文件内容!!

范例三:将范例一的文件解压缩
[root@www tmp]# bzip2 -d man.config.bz2

范例四:将范例三解开的 man.config 用最佳的压缩比压缩,并保留原本的文件
[root@www tmp]# bzip2 -9 -c man.config > man.config.bz2



打包命令: tar

gzip 与 bzip2 也能够针对目录来进行压缩, 不过,这两个命令对目录的压缩指的是『将目录内的所有文件 "分别" 进行压缩』的动作! 


[root@www ~]# tar [-j|-z] [cv] [-f 创建的档名] filename... <==打包与压缩
[root@www ~]# tar [-j|-z] [tv] [-f 创建的档名]             <==察看档名
[root@www ~]# tar [-j|-z] [xv] [-f 创建的档名] [-C 目录]   <==解压缩
选项与参数:
-c  :创建打包文件,可搭配 -v 来察看过程中被打包的档名(filename)
-t  :察看打包文件的内容含有哪些档名,重点在察看『档名』就是了;
-x  :解打包或解压缩的功能,可以搭配 -C (大写) 在特定目录解开
      特别留意的是, -c, -t, -x 不可同时出现在一串命令列中。
-j  :透过 bzip2 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档名最好为 *.tar.bz2
-z  :透过 gzip  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档名最好为 *.tar.gz
-v  :在压缩/解压缩的过程中,将正在处理的档名显示出来!
-f filename:-f 后面要立刻接要被处理的档名!建议 -f 单独写一个选项罗!
-C 目录    :这个选项用在解压缩,若要在特定目录解压缩,可以使用这个选项。

其他后续练习会使用到的选项介绍:
-p  :保留备份数据的原本权限与属性,常用於备份(-c)重要的配置档
-P  :保留绝对路径,亦即允许备份数据中含有根目录存在之意;
--exclude=FILE:在压缩的过程中,不要将 FILE 打包! 

其实最简单的使用 tar 就只要记忆底下的方式即可:

  • 压 缩:tar -jcv -f filename.tar.bz2 要被压缩的文件或目录名称
  • 查 询:tar -jtv -f filename.tar.bz2
  • 解压缩:tar -jxv -f filename.tar.bz2 -C 欲解压缩的目录

那个 filename.tar.bz2 是我们自己取的档名,tar 并不会主动的产生创建的档名!

另外,由於『 -f filename 』是紧接在一起的,过去很多文章常会写成『-jcvf filename』,这样是对的, 但由於选项的顺序理论上是可以变换的,所以很多读者会误认为『-jvfc filename』也可以~事实上这样会导致产生的档名变成 c ! 因为 -fc !所以罗,建议您在学习 tar 时,将『 -f filename 』与其他选项独立出来,会比较不容易发生问题。


[root@www ~]# tar -zpcv -f /root/etc.tar.gz /etc
tar: Removing leading `/' from member names  <==注意这个警告信息
/etc/
....中间省略....
/etc/esd.conf
/etc/crontab
# 由於加上 -v 这个选项,因此正在作用中的档名就会显示在萤幕上。
# 如果你可以翻到第一页,会发现出现上面的错误信息!底下会讲解。
# 至於 -p 的选项,重点在於『保留原本文件的权限与属性』之意。

[root@www ~]# tar -jpcv -f /root/etc.tar.bz2 /etc
# 显示的信息会跟上面一模一样罗!

[root@www ~]# ll /root/etc*
-rw-r--r-- 1 root root  8740252 Nov 15 23:07 /root/etc.tar.bz2
-rw-r--r-- 1 root root 13010999 Nov 15 23:01 /root/etc.tar.gz
[root@www ~]# du -sm /etc
118     /etc
# 为什么建议您使用 -j 这个选项?从上面的数值你可以知道了吧?^_^





[root@www ~]# tar -jtv -f /root/etc.tar.bz2
....前面省略....
-rw-r--r-- root/root  1016 2008-05-25 14:06:20 etc/dbus-1/session.conf
-rw-r--r-- root/root   153 2007-01-07 19:20:54 etc/esd.conf
-rw-r--r-- root/root   255 2007-01-06 21:13:33 etc/crontab



范例:将档名中的(根)目录也备份下来,并察看一下备份档的内容档名
[root@www ~]# tar -jpPcv -f /root/etc.and.root.tar.bz2 /etc
....中间过程省略....
[root@www ~]# tar -jtf /root/etc.and.root.tar.bz2
/etc/dbus-1/session.conf
/etc/esd.conf
/etc/crontab
# 这次查阅档名不含 -v 选项,所以仅有档名而已!没有详细属性/权限等参数。




  • 将备份的数据解压缩,并考虑特定目录的解压缩动作 (-C 选项的应用)

那如果想要解打包呢?很简单的动作就是直接进行解打包嘛!

[root@www ~]# tar -jxv -f /root/etc.tar.bz2
[root@www ~]# ll
....(前面省略)....
drwxr-xr-x 105 root root    12288 Nov 11 04:02 etc
....(后面省略)....


[root@www ~]# tar -jxv -f /root/etc.tar.bz2 -C /tmp
[root@www ~]# ll /tmp
....(前面省略)....
drwxr-xr-x 105 root root    12288 Nov 11 04:02 etc
....(后面省略)....


[root@www ~]# rm -rf /root/etc /tmp/etc




  • 仅解开单一文件的方法


# 1. 先找到我们要的档名,假设解开 shadow 文件好了:
[root@www ~]# tar -jtv -f /root/etc.tar.bz2 | grep 'shadow'
-r-------- root/root  1230 2008-09-29 02:21:20 etc/shadow-
-r-------- root/root   622 2008-09-29 02:21:20 etc/gshadow-
-r-------- root/root   636 2008-09-29 02:21:25 etc/gshadow
-r-------- root/root  1257 2008-09-29 02:21:25 etc/shadow  <==这是我们要的!
# 先搜寻重要的档名!其中那个 grep 是『撷取』关键字的功能!我们会在第三篇说明!
# 这里您先有个概念即可!那个管线 | 配合 grep 可以撷取关键字的意思!

# 2. 将该文件解开!语法与实际作法如下:
[root@www ~]# tar -jxv -f 打包档.tar.bz2 待解开档名
[root@www ~]# tar -jxv -f /root/etc.tar.bz2 etc/shadow
etc/shadow
[root@www ~]# ll etc
total 8
-r-------- 1 root root 1257 Sep 29 02:21 shadow  <==呦喝!只有一个文件啦!
# 很有趣!此时只会解开一个文件而已!不过,重点是那个档名!你要找到正确的档名。
# 在本例中,你不能写成 /etc/shadow !因为记录在 etc.tar.bz2 内的档名之故!


  • 打包某目录,但不含该目录下的某些文件之作法


[root@www ~]# tar -jcv  -f /root/system.tar.bz2 --exclude=/root/etc* \
> --exclude=/root/system.tar.bz2  /etc /root




  • 仅备份比某个时刻还要新的文件

某些情况下你会想要备份新的文件而已,并不想要备份旧文件!此时 --newer-mtime 这个选项就粉重要啦! 其实有两个选项啦,一个是『 --newer 』另一个就是『 --newer-mtime 』,这两个选项有何不同呢? 我们在 第七章的 touch 介绍中谈到过三种不同的时间参数, 当使用 --newer 时,表示后续的日期包含『 mtime 与 ctime 』,而 --newer-mtime 则仅是 mtime 而已! 这样知道了吧! ^_^ 。那就让我们来尝试处理一下罗!

# 1. 先由 find 找出比 /etc/passwd 还要新的文件
[root@www ~]# find /etc -newer /etc/passwd
....(过程省略)....
# 此时会显示出比 /etc/passwd 这个文件的 mtime 还要新的档名,
# 这个结果在每部主机都不相同!您先自行查阅自己的主机即可,不会跟鸟哥一样!

[root@www ~]# ll /etc/passwd
-rw-r--r-- 1 root root 1945 Sep 29 02:21 /etc/passwd

# 2. 好了,那么使用 tar 来进行打包吧!日期为上面看到的 2008/09/29
[root@www ~]# tar -jcv -f /root/etc.newer.then.passwd.tar.bz2 \
> --newer-mtime="2008/09/29" /etc/*
....(中间省略)....
/etc/smartd.conf    <==真的有备份的文件
....(中间省略)....
/etc/yum.repos.d/   <==目录都会被记录下来!
tar: /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 file is unchanged; not dumped
# 最后行显示的是『没有被备份的』,亦即 not dumped 的意思!

# 3. 显示出文件即可
[root@www ~]# tar -jtv -f /root/etc.newer.then.passwd.tar.bz2 | \
> grep -v '/$' 
# 透过这个命令可以呼叫出 tar.bz2 内的结尾非 / 的档名!就是我们要的啦!

现在你知道这个命令的好用了吧!甚至可以进行差异文件的记录与备份呢~ 这样子的备份就会显的更容易罗!你可以这样想像,如果我在一个月前才进行过一次完整的数据备份, 那么这个月想要备份时,当然可以仅备份上个月进行备份的那个时间点之后的升级的文件即可! 为什么呢?因为原本的文件已经有备份了嘛!干嘛还要进行一次?只要备份新数据即可。这样可以降低备份的容量啊!


  • 基本名称: tarfile, tarball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ar 打包出来的文件有没有进行压缩所得到文件称呼不同喔! 如果仅是打包而已,就是『 tar -cv -f file.tar 』而已,这个文件我们称呼为 tarfile 。 如果还有进行压缩的支持,例如『 tar -jcv -f file.tar.bz2 』时,我们就称呼为 tarball (tar 球?)!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称谓而已,不过很多书籍与网络都会使用到这个 tarball 的名称! 所以得要跟您介绍介绍。

此外,tar 除了可以将数据打包成为文件之外,还能够将文件打包到某些特别的装置去,举例来说, 磁带机 (tape) 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磁带机由於是一次性读取/写入的装置,因此我们不能够使用类似 cp 等命令来复制的! 那如果想要将 /home, /root, /etc 备份到磁带机 (/dev/st0) 时,就可以使用:『tar -cv -f /dev/st0 /home /root /etc』,很简单容易吧! 磁带机用在备份 (尤其是企业应用) 是很常见的工作喔!


  • 特殊应用:利用管线命令与数据流

在 tar 的使用中,有一种方式最特殊,那就是透过标准输入输出的数据流重导向(standard input/standard output), 以及管线命令 (pipe) 的方式,将待处理的文件一边打包一边解压缩到目标目录去。 关於数据流重导向与管线命令更详细的数据我们会在第十一章 bash 再跟大家介绍, 底下先来看一个例子吧!

# 1. 将 /etc 整个目录一边打包一边在 /tmp 解开
[root@www ~]# cd /tmp
[root@www tmp]# tar -cvf - /etc | tar -xvf -
# 这个动作有点像是 cp -r /etc /tmp 啦~依旧是有其有用途的!
# 要注意的地方在於输出档变成 - 而输入档也变成 - ,又有一个 | 存在~
# 这分别代表 standard output, standard input 与管线命令啦!
# 简单的想法中,你可以将 - 想成是在内存中的一个装置(缓冲区)。
# 更详细的数据流与管线命令,请翻到 bash 章节罗!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想要『将 /etc 底下的数据直接 copy 到目前所在的路径,也就是 /tmp 底下』,但是又觉得使用 cp -r 有点麻烦,那么就直接以这个打包的方式来打包,其中,命令里面的 - 就是表示那个被打包的文件啦! 由於我们不想要让中间文件存在,所以就以这一个方式来进行复制的行为啦!


  • 例题:系统备份范例

系统上有非常多的重要目录需要进行备份,而且其实我们也不建议你将备份数据放置到 /root 目录下! 假设目前你已经知道重要的目录有底下这几个:

  • /etc/ (配置档)
  • /home/ (使用者的家目录)
  • /var/spool/mail/ (系统中,所有帐号的邮件信箱)
  • /var/spool/cron/ (所有帐号的工作排成配置档)
  • /root (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然后我们也知道,由於第八章曾经做过的练习的关系, /home/loop* 不需要备份,而且 /root 底下的压缩档也不需要备份,另外假设你要将备份的数据放置到 /backups ,并且该目录仅有 root 有权限进入! 此外,每次备份的档名都希望不相同,例如使用:backup-system-20091130.tar.bz2 之类的档名来处理。 那你该如何处理这个备份数据呢?(请先动手作看看,再来察看一下底下的参考解答!)

# 1. 先处理要放置备份数据的目录与权限:
[root@www ~]# mkdir /backups
[root@www ~]# chmod 700 /backups
[root@www ~]# ll -d /backups
drwx------ 2 root root 4096 Nov 30 16:35 /backups

# 2. 假设今天是 2009/11/30 ,则创建备份的方式如下:
[root@www ~]# tar -jcv -f /backups/backup-system-20091130.tar.bz2 \
> --exclude=/root/*.bz2 --exclude=/root/*.gz --exclude=/home/loop* \
> /etc /home /var/spool/mail /var/spool/cron /root
....(过程省略)....

[root@www ~]# ll -h /backups/
-rw-r--r-- 1 root root 8.4M Nov 30 16:43 backup-system-20091130.tar.bz2

大标题的图示 完整备份工具:dump

某些时刻你想要针对文件系统进行备份或者是储存的功能时,不能不谈到这个 dump 命令! 这玩意儿我们曾在前一章的/etc/fstab 里面稍微谈过。 其实这个命令除了能够针对整个 filesystem 备份之外,也能够仅针对目录来备份喔! 底下就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命令的用法吧!


小标题的图示 dump

其实 dump 的功能颇强,他除了可以备份整个文件系统之外,还可以制定等级喔!什么意思啊! 假设你的 /home 是独立的一个文件系统,那你第一次进行过 dump 后,再进行第二次 dump 时, 你可以指定不同的备份等级,假如指定等级为 1 时,此时新备份的数据只会记录与第一次备份所有差异的文件而已。 看不懂吗?没关系!我们用一张简图来说明。


图 4.1.1、dump 运行的等级 (level)

如上图所示,上方的『即时文件系统』是一直随著时间而变化的数据,例如在 /home 里面的文件数据会一直变化一样。 而底下的方块则是 dump 备份起来的数据,第一次备份时使用的是 level 0 ,这个等级也是完整的备份啦! 等到第二次备份时,即时文件系统内的数据已经与 level 0 不一样了,而 level 1 仅只是比较目前的文件系统与 level 0 之间的差异后,备份有变化过的文件而已。至於 level 2 则是与 level 1 进行比较啦!这样了解呼?

虽然 dump 支持整个文件系统或者是单一各别目录,但是对於目录的支持是比较不足的,这也是 dump 的限制所在。 简单的说,如果想要备份的数据如下时,则有不同的限制情况:

  • 当待备份的数据为单一文件系统:
    如果是单一文件系统 (filesystem) ,那么该文件系统可以使用完整的 dump 功能,包括利用 0~9 的数个 level 来备份, 同时,备份时可以使用挂载点或者是装置档名 (例如 /dev/sda5 之类的装置档名) 来进行备份!

  • 待备份的数据只是目录,并非单一文件系统:
    例如你仅想要备份 /home/someone/ ,但是该目录并非独立的文件系统时。此时备份就有限制啦!包括:

    • 所有的备份数据都必须要在该目录 (本例为:/home/someone/) 底下;
    • 且仅能使用 level 0 ,亦即仅支持完整备份而已;
    • 不支持 -u 选项,亦即无法创建 /etc/dumpdates 这个各别 level 备份的时间记录档;

dump 的选项虽然非常的繁复,不过如果只是想要简单的操作时,您只要记得底下的几个选项就很够用了!

[root@www ~]# dump [-Suvj] [-level] [-f 备份档] 待备份数据
[root@www ~]# dump -W
选项与参数:
-S    :仅列出后面的待备份数据需要多少磁碟空间才能够备份完毕;
-u    :将这次 dump 的时间记录到 /etc/dumpdates 文件中;
-v    :将 dump 的文件过程显示出来;
-j    :加入 bzip2 的支持!将数据进行压缩,默认 bzip2 压缩等级为 2
-level:就是我们谈到的等级,从 -0 ~ -9 共十个等级;
-f    :有点类似 tar 啦!后面接产生的文件,亦可接例如 /dev/st0 装置档名等
-W    :列出在 /etc/fstab 里面的具有 dump 配置的 partition 是否有备份过?

  • 用 dump 备份完整的文件系统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几个范例吧!假如你要将系统的最小的文件系统捉出来进行备份,那该如何进行呢?

# 1. 先找出系统中最小的那个文件系统,如下所示:
[root@www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hdc2             9.5G  3.7G  5.3G  42% /
/dev/hdc3             4.8G  651M  3.9G  15% /home
/dev/hdc1              99M   11M   83M  12% /boot  <==看起来最小的就是他啦!
tmpfs                 363M     0  363M   0% /dev/shm

# 2. 先测试一下,如果要备份此文件系统,需多少容量?
[root@www ~]# dump -S /dev/hdc1
5630976     <==注意一下,这个单位是 bytes ,所以差不多是 5.6MBytes。

# 3. 将完整备份的档名记录成为 /root/boot.dump ,同时升级记录档:
[root@www ~]# dump -0u -f /root/boot.dump /boot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02:53:45 2008 <==记录等级与备份时间
  DUMP: Dumping /dev/hdc1 (/boot) to /root/boot.dump        <==dump的来源与目标
  DUMP: Label: /boot                                        <==文件系统的 label
  DUMP: Writing 10 Kilobyte records
  DUMP: mapping (Pass I) [regular files]                    <==开始进行文件对应
  DUMP: mapping (Pass II) [directories]
  DUMP: estimated 5499 blocks.                              <==评估整体block数量
  DUMP: Volume 1 started with block 1 at: Tue Dec  2 02:53:46 2008
  DUMP: dumping (Pass III) [directories]                    <==开始 dump 工作
  DUMP: dumping (Pass IV) [regular files]
  DUMP: Closing /root/boot.dump                             <==结束写入备份档
  DUMP: Volume 1 completed at: Tue Dec  2 02:53:47 2008
  DUMP: Volume 1 5550 blocks (5.42MB)                       <==最终备份数据容量
  DUMP: Volume 1 took 0:00:01
  DUMP: Volume 1 transfer rate: 5550 kB/s
  DUMP: 5550 blocks (5.42MB) on 1 volume(s)
  DUMP: finished in 1 seconds, throughput 5550 kBytes/sec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02:53:45 2008
  DUMP: Date this dump completed:  Tue Dec  2 02:53:47 2008
  DUMP: Average transfer rate: 5550 kB/s
  DUMP: DUMP IS DONE
# 在命令的下达方面,dump 后面接 /boot 或 /dev/hdc1 都可以的!
# 而运行 dump 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上的一些信息,您可以自行仔细的观察!

[root@www ~]# ll /root/boot.dump /etc/dumpdates
-rw-rw-r-- 1 root disk      43 Dec  2 02:53 /etc/dumpdates
-rw-r--r-- 1 root root 5683200 Dec  2 02:53 /root/boot.dump
# 由於加上 -u 的选项,因此 /etc/dumpdates 该文件的内容会被升级!注意,
# 这个文件仅有在 dump 完整的文件系统时才有支持主动升级的功能。

# 4. 观察一下系统主动创建的记录档:
[root@www ~]# cat /etc/dumpdates
/dev/hdc1     0   Tue Dec  2 02:53:47 2008 +0800
[文件系统] [等级] [       ctime 的时间         ]

这样很简单的就创建起来 /root/boot.dump 文件,该文件将整个 /boot/ 文件系统都备份下来了! 并且将备份的时间写入 /etc/dumpdates 文件中,准备让下次备份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依据。 现在让我们来进行一个测试,检查看看能否真的创建 level 1 的备份呢?

# 0. 看一下有没有任何文件系统被 dump 过的数据?
[root@www ~]# dump -W
Last dump(s) done (Dump '>' file systems):
> /dev/hdc2     (     /) Last dump: never
> /dev/hdc3     ( /home) Last dump: never
  /dev/hdc1     ( /boot) Last dump: Level 0, Date Tue Dec  2 02:53:47 2008
# 如上列的结果,该结果会捉出 /etc/fstab 里面第五栏位配置有需要 dump 的 
# partition,然后与 /etc/dumpdates 进行比对,可以得到上面的结果啦!
# 尤其是第三行,可以显示我们曾经对 /dev/hdc1 进行过 dump 的备份动作喔!

# 1. 先恶搞一下,创建一个大约 10 MB 的文件在 /boot 内:
[root@www ~]# dd if=/dev/zero of=/boot/testing.img bs=1M count=10
10+0 records in
10+0 records out
10485760 bytes (10 MB) copied, 0.166128 seconds, 63.1 MB/s

# 2. 开始创建差异备份档,此时我们使用 level 1 吧:
[root@www ~]# dump -1u -f /root/boot.dump.1 /boot
....(中间省略)....

[root@www ~]# ll /root/boot*
-rw-r--r-- 1 root root  5683200 Dec  2 02:53 /root/boot.dump
-rw-r--r-- 1 root root 10547200 Dec  2 02:56 /root/boot.dump.1
# 看看文件大小,岂不是就是刚刚我们所创建的那个大文件的容量吗? ^_^

# 3. 最后再看一下是否有记录 level 1 备份的时间点呢?
[root@www ~]# dump -W
Last dump(s) done (Dump '>' file systems):
> /dev/hdc2     (     /) Last dump: never
> /dev/hdc3     ( /home) Last dump: never
> /dev/hdc1     ( /boot) Last dump: Level 1, Date Tue Dec  2 02:56:33 2008
....(中间省略)....

透过这个简单的方式,我们就能够仅备份差异文件的部分罗!底下再来看看针对单一目录的 dump 用途!


  • 用 dump 备份非文件系统,亦即单一目录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处理一下 /etc 的 dump 备份吧!因为 /etc 并非单一文件系统,他只是个目录而已。 所以依据限制的说明, -u, level 1~9 都是不适用的。我们只能够使用 level 0 的完整备份将 /etc 给他 dump 下来。因此作法就变的很简单了!

# 让我们将 /etc 整个目录透过 dump 进行备份,且含压缩功能
[root@www ~]# dump -0j -f /root/etc.dump.bz2 /etc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12:08:22 2008
  DUMP: Dumping /dev/hdc2 (/ (dir etc)) to /root/etc.dump.bz2
  DUMP: Label: /1
  DUMP: Writing 10 Kilobyte records
  DUMP: Compressing output at compression level 2 (bzlib)
  DUMP: mapping (Pass I) [regular files]
  DUMP: mapping (Pass II) [directories]
  DUMP: estimated 115343 blocks.
  DUMP: Volume 1 started with block 1 at: Tue Dec  2 12:08:23 2008
  DUMP: dumping (Pass III) [directories]
  DUMP: dumping (Pass IV) [regular files]
  DUMP: Closing /root/etc.dump.bz2
  DUMP: Volume 1 completed at: Tue Dec  2 12:09:49 2008
  DUMP: Volume 1 took 0:01:26
  DUMP: Volume 1 transfer rate: 218 kB/s
  DUMP: Volume 1 124680kB uncompressed, 18752kB compressed, 6.649:1
  DUMP: 124680 blocks (121.76MB) on 1 volume(s)
  DUMP: finished in 86 seconds, throughput 1449 kBytes/sec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Tue Dec  2 12:08:22 2008
  DUMP: Date this dump completed:  Tue Dec  2 12:09:49 2008
  DUMP: Average transfer rate: 218 kB/s
  DUMP: Wrote 124680kB uncompressed, 18752kB compressed, 6.649:1
  DUMP: DUMP IS DONE
# 上面特殊字体的部分显示:原本有 124680kb  的容量,被压缩成为 18752kb,
# 整个压缩比为 6.649:1 ,还可以的压缩情况啦!

一般来说 dump 不会使用包含压缩的功能,不过如果你想要将备份的空间降低的话,那个 -j 的选项是可以使用的。 加上 -j 之后你的 dump 成果会使用较少的硬盘容量啦!如上述的情况来看,文件容量由原本的 128MB 左右下滑到 18MB 左右,当然可以节省备份空间罗!


小标题的图示 restore

备份档就是在急用时可以回复系统的重要数据,所以有备份当然就得要学学如何复原了! dump 的复原使用的是 restore 这个命令!这个命令的选项也非常的多~您可以自行 man restore 瞧瞧! 鸟哥在这里仅作个简单的介绍罗!

[root@www ~]# restore -t [-f dumpfile] [-h]        <==用来察看 dump 档
[root@www ~]# restore -C [-f dumpfile] [-D 挂载点] <==比较dump与实际文件
[root@www ~]# restore -i [-f dumpfile]             <==进入互动模式
[root@www ~]# restore -r [-f dumpfile]             <==还原整个文件系统
选项与参数:
相关的各种模式,各种模式无法混用喔!例如不可以写 -tC 啦!
-t  :此模式用在察看 dump 起来的备份档中含有什么重要数据!类似 tar -t 功能;
-C  :此模式可以将 dump 内的数据拿出来跟实际的文件系统做比较,
      最终会列出『在 dump 文件内有记录的,且目前文件系统不一样』的文件;
-i  :进入互动模式,可以仅还原部分文件,用在 dump 目录时的还原!
-r  :将整个 filesystem 还原的一种模式,用在还原针对文件系统的 dump 备份;
其他较常用到的选项功能:
-h  :察看完整备份数据中的 inode 与文件系统 label 等资讯
-f  :后面就接你要处理的那个 dump 文件罗!
-D  :与 -C 进行搭配,可以查出后面接的挂载点与 dump 内有不同的文件!

  • 用 restore 观察 dump 后的备份数据内容

要找出 dump 的内容就使用 restore -t 来查阅即可!例如我们将 boot.dump 的文件内容捉出来看看!

[root@www ~]# restore -t -f /root/boot.dump 
Dump   date: Tue Dec  2 02:53:45 2008              <==说明备份的日期
Dumped from: the epoch
Level 0 dump of /boot on www.vbird.tsai:/dev/hdc1  <==说明 level 状态
Label: /boot                                       <==说明该 filesystem 的表头!
         2      .
        11      ./lost+found
      2009      ./grub
      2011      ./grub/grub.conf
....底下省略....

[root@www ~]# restore -t -f /root/etc.dump
Dump tape is compressed.                          <==加注说明数据有压缩
Dump   date: Tue Dec  2 12:08:22 2008
Dumped from: the epoch
Level 0 dump of / (dir etc) on www.vbird.tsai:/dev/hdc2 <==是目录!
Label: /1
         2      .
   1912545      ./etc
   1912549      ./etc/rpm
   1912550      ./etc/rpm/platform
....底下省略....

这个查阅的数据其实显示出的是档名与原始文件的 inode 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 dump 会参考 inode 的记录哩! 透过这个查询我们也能知道 dump 的内容为何呢!再来查一查如何还原吧!


  • 比较差异并且还原整个文件系统

为什么 dump 可以进行累积备份呢?就是因为他具有可以查询文件系统与备份文件之间的差异, 并且将分析到的差异数据进行备份的缘故。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查询有变动过的资讯呢?你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检验:

# 0. 先尝试变更文件系统的内容:
[root@www ~]# cd /boot
[root@www boot]# mv config-2.6.18-128.el5 config-2.6.18-128.el5-back

# 1. 看使进行文件系统与备份文件之间的差异!
[root@www boot]# restore -C -f /root/boot.dump
Dump   date: Tue Dec  2 02:53:45 2008
Dumped from: the epoch
Level 0 dump of /boot on www.vbird.tsai:/dev/hdc1
Label: /boot
filesys = /boot
restore: unable to stat ./config-2.6.18-128.el5: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Some files were modified!  1 compare errors
# 看到上面的特殊字体了吧!那就是有差异的部分!总共有一个文件被变更!
# 我们刚刚确实有更动过该文件,嘿嘿!这样是否能了解?!

# 2. 将文件系统改回来啊!
[root@www boot]# mv config-2.6.18-128.el5-back config-2.6.18-128.el5
[root@www boot]# cd /root

如同上面的动作,透过曾经备份过的资讯,也可以找到与目前实际文件系统中有差异的数据呢! 如果你不想要进行累积备份,但也能透过这个动作找出最近这一阵子有变动过的文件说!了解乎? 那如何还原呢?由於 dump 是记录整个文件系统的,因此还原时你也应该要给予一个全新的文件系统才行。 因此底下我们先创建一个文件系统,然后再来还原吧!

# 1. 先创建一个新的 partition 来使用,假设我们需要的是 150M 的容量
[root@www ~]# fdisk /dev/hdc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cylinder (2335-5005, default 2335): <==这里按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2335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2335-5005, default 5005): +150M
Command (m for help): p
....中间省略....
/dev/hdc8            2335        2353      152586   83  Linux

Command (m for help): w

[root@www ~]# partprobe   <==很重要的动作!别忘记!
# 这样就能够创建一个 /dev/hdc8 的 partition ,然后继续格式化吧!

[root@www ~]# mkfs -t ext3 /dev/hdc8
[root@www ~]# mount /dev/hdc8 /mnt

# 2. 开始进行还原的动作!请您务必到新文件系统的挂载点底下去!
[root@www ~]# cd /mnt
[root@www mnt]# restore -r -f /root/boot.dump
restore: ./lost+found: File exists

由於我们是备份整个文件系统,因此你也可以建置一个全新的文件系统 (partition) 来进行还原的动作! 整个还原的动作也不难,如上表最后一个命令,就是将备份文件中的数据还原到本目录下。 你必须要变更目录到挂载点所在的那个目录才行啊!这样还原的文件才不会跑错地方!如果你还想要将 level 1 的 /root/boot.dump.1 那个文件的内容也还原的话,那就继续使用『restore -r -f /root/boot.dump.1』去还原吧!


  • 仅还原部分文件的 restore 互动模式

某些时候你只是要将备份档的某个内容捉出来而已,并不想要全部解开,那该如何是好?此时你可以进入 restore 的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mode)。在底下我们使用 etc.dump 来进行范例说明。假如你要将 etc.dump 内的 passwd 与 shadow 捉出来而已,该如何进行呢?

[root@www ~]# cd /mnt
[root@www mnt]# restore -i -f /root/etc.dump
restore > 
# 此时你就已经进入 restore 的互动模式画面中!要注意的是:
# 你目前已经在 etc.dump 这个文件内了!所有的动作都是在 etc.dump 内!

restore > help
Available commands are:
        ls [arg] - list directory          <==列出 etc.dump 内的文件或目录
        cd arg - change directory          <==在 etc.dump 内变更目录
        pwd - print current directory      <==列出在 etc.dump 内的路径档名
        add [arg] - add `arg' to list of files to be extracted 
        delete [arg] - delete `arg' from list of files to be extracted
        extract - extract requested files
# 上面三个命令是重点!各命令的功能为:
# add file    :将 file 加入等一下要解压缩的文件列表中
# delete file :将 file 移除出解压缩的列表,并非删除 etc.dump 内的文件!别误会!^_^
# extract     :开始将刚刚选择的文件列表解压缩了去!
        setmodes - set modes of requested directories
        quit - immediately exit program
        what - list dump header information
        verbose - toggle verbose flag (useful with ``ls'')
        prompt - toggle the prompt display
        help or `?' - print this list

restore > ls
.:
etc/  <==会显示出在 etc.dump 内主要的目录,因为我们备份 /etc ,所以档名为此!

restore > cd etc                  <==在 etc.dump 内变换路径到 etc 目录下
restore > pwd                     <==列出本目录的档名为?
/etc
restore > ls passwd shadow group  <==看看,真的有这三个文件喔!
passwd
shadow
group
restore > add passwd shadow group <==加入解压缩列表
restore > delete group            <==加错了!将 group 移除解压缩列表
restore > ls passwd shadow group
*passwd  <==有要被解压缩的,档名之前会出现 * 的符号呢!
*shadow
group
restore > extract                 <==开始进行解压缩去!
You have not read any volumes yet.   <==这里会询问你需要的volume
Unless you know which volume your file(s) are on you should start
with the last volume and work towards the first.
Specify next volume # (none if no more volumes): 1 <==只有一个 volume
set owner/mode for '.'? [yn] n <==不需要修改权限

restore > quit                    <==离开 restore 的功能

[root@www ~]# ll -d etc
drwxr-xr-x 2 root root 1024 Dec 15 17:49 etc  <==解压缩后,所创建出来的目录啦!
[root@www ~]# ll etc
total 6
-rw-r--r-- 1 root root 1945 Sep 29 02:21 passwd
-r-------- 1 root root 1257 Sep 29 02:21 shadow

透过互动式的 restore 功能,可以让你将备份的数据取出一部份,而不必全部都得解压缩才能够取得你想要的文件数据。 而 restore 内的 add 除了可以添加文件外,也能够添加整个备份的『目录』喔!还不错玩吧! 赶紧测试看看先! ^_^


大标题的图示 光盘写入工具

某些时刻你可能会希望将系统上最重要的数据给他备份出来,虽然目前闪盘已经有够便宜,你可以使用这玩意儿来备份。 不过某些重要的、需要重复备份的数据(可能具有时间特性),你可能会需要使用类似 DVD 之类的储存媒体来备份出来! 举例来说,你的系统配置档或者是讨论区的数据库文件(变动性非常的频繁)。虽然 Linux 图形介面已经有不少的烧录软件可用, 但有时如果你希望系统自动在某些时刻帮你主动的进行烧录时,那么文字介面的烧录行为就有帮助啦!

那么文字模式的烧录行为要怎么处理呢?通常的作法是这样的:

  • 先将所需要备份的数据建置成为一个映像档(iso),利用 mkisofs 命令来处理;
  • 将该映像档烧录至光盘或 DVD 当中,利用 cdrecord 命令来处理。

底下我们就分别来谈谈这两个命令的用法吧!


小标题的图示 mkisofs:创建映像档

我们从 FTP 站捉下来的 Linux 映像档 (不管是 CD 还是 DVD) 都得要继续烧录成为实体的光盘/DVD 后, 才能够进一步的使用,包括安装或升级你的 Linux 啦!同样的道理,你想要利用烧录机将你的数据烧录到 DVD 时, 也得要先将你的数据包成一个映像档,这样才能够写入DVD片中。而将你的数据包成一个映像档的方式就透过 mkisofs 这个命令即可。 mkisofs 的使用方式如下:

[root@www ~]# mkisofs [-o 映像档] [-rv] [-m file] 待备份文件.. [-V vol] \
>  -graft-point isodir=systemdir ...
选项与参数:
-o :后面接你想要产生的那个映像档档名。
-r :透过 Rock Ridge 产生支持 Unix/Linux 的文件数据,可记录较多的资讯;
-v :显示建置 ISO 文件的过程
-m file :-m 为排除文件 (exclude) 的意思,后面的文件不备份到映像档中
-V vol  :创建 Volume,有点像 Windows 在文件总管内看到的 CD title 的东西
-graft-point:graft有转嫁或移植的意思,相关数据在底下文章内说明。

其实 mkisofs 有非常多好用的选项可以选择,不过如果我们只是想要制作数据光盘时,上述的选项也就够用了。 光盘的格式一般称为 iso9660 ,这种格式一般仅支持旧版的 DOS 档名,亦即档名只能以 8.3 (档名8个字节,扩展名3个字节) 的方式存在。如果加上 -r 的选项之后,那么文件资讯能够被记录的比较完整,可包括UID/GID与权限等等! 所以,记得加这个 -r 的选项。

此外,一般默认的情况下,所有要被加到映像档中的文件都会被放置到映象档中的根目录, 如此一来可能会造成烧录后的文件分类不易的情况。所以,你可以使用 -graft-point 这个选项,当你使用这个选项之后, 可以利用如下的方法来定义位於映像档中的目录,例如:

  • 映像档中的目录所在=实际 Linux 文件系统的目录所在
  • /movies/=/srv/movies/ (在 Linux 的 /srv/movies 内的文件,加至映像档中的 /movies/ 目录)
  • /linux/etc=/etc (将 Linux 中的 /etc/ 内的所有数据备份到映像档中的 /linux/etc/ 目录中)

我们透过一个简单的范例来说明一下吧。如果你想要将 /root, /home, /etc 等目录内的数据通通烧录起来的话, 先得要处理一下映像档,我们先不使用 -graft-point 的选项来处理这个映像档试看看:

[root@www ~]# mkisofs -r -v -o /tmp/system.img /root /home /etc
INFO:   ISO-8859-1 character encoding detected by locale settings.
        Assuming ISO-8859-1 encoded filenames on source filesystem,
        use -input-charset to override.
mkisofs 2.01 (cpu-pc-linux-gnu)
Scanning /root
Scanning /root/test4
....中间省略....
 97.01% done, estimate finish Tue Dec 16 17:07:14 2008  <==显示百分比
 98.69% done, estimate finish Tue Dec 16 17:07:15 2008
Total translation table size: 0
Total rockridge attributes bytes: 9840   <==额外记录属性所耗用之容量
Total directory bytes: 55296             <==目录占用容量
Path table size(bytes): 406
Done with: The File(s)              Block(s)    298728
Writing:   Ending Padblock          Start Block 298782
Done with: Ending Padblock          Block(s)    150
Max brk space used 0
298932 extents written (583 MB)

[root@www ~]# ll -h /tmp/system.img
-rw-r--r-- 1 root root 584M Dec 16 17:07 /tmp/system.img
[root@www ~]# mount -o loop /tmp/system.img /mnt
[root@www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tmp/system.img       584M  584M     0 100% /mnt  <==就是这玩意儿!
[root@www ~]# ls /mnt
alex             crontab2               etc.tar.gz          system.tar.bz2
anaconda-ks.cfg  etc                    install.log         test1
arod             etc.and.root.tar.bz2   install.log.syslog  test2
boot.dump        etc.dump               loopdev             test3
# 看吧!一堆数据都放置在一起!包括有的没有的目录与文件等等!

[root@www ~]# umount /mnt

由上面的范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目录 (/root, /home, /etc) 的数据通通放置到了映像档的最顶层目录中! 真是不方便~尤其由於 /root/etc 的存在,导致那个 /etc 的数据似乎没有被包含进来的样子!真不合理~ 而且还有 lost+found 的目录存在!真是超不喜欢的!此时我们可以使用 -graft-point 来处理罗!

[root@www ~]# mkisofs -r -V 'linux_file' -o /tmp/system.img \
>  -m /home/lost+found -graft-point /root=/root /home=/home /etc=/etc
[root@www ~]# ll -h /tmp/system.img
-rw-r--r-- 1 root root 689M Dec 17 11:41 /tmp/system.img
# 上面的命令会创建一个大文件,期中 -graft-point 后面接的就是我们要备份的数据。
# 必须要注意的是那个等号的两边,等号左边是在映像档内的目录,右侧则是实际的数据。

[root@www ~]# mount -o loop /tmp/system.img /mnt
[root@www ~]# ll /mnt
dr-xr-xr-x 105 root root 32768 Dec 17 11:40 etc
dr-xr-xr-x   5 root root  2048 Dec 17 11:40 home
dr-xr-xr-x   7 root root  4096 Dec 17 11:40 root
# 瞧!数据是分门别类的在各个目录中喔这样了解乎?最后将数据卸载一下:

[root@www ~]# umount /mnt

其实鸟哥一直觉得很奇怪,怎么我的数据会这么大(600多MB)?原来是 /home 里面在第八章的时候,练习时多了一个 /home/loopdev 的大文件!所以在重新制作一次 iso 档,并多加一个『 -m /home/loopdev 』来排除该文件的备份, 最终的文件则仅有 176MB 罗!还好还好! ^_^!接下来让我们处理烧录的动作了吧!


小标题的图示 cdrecord:光盘烧录工具

我们是透过 cdrecord 这个命令来进行文字介面的烧录行为,这个命令常见的选项有底下数个:

[root@www ~]# cdrecord -scanbus dev=ATA                  <==查询烧录机位置
[root@www ~]# cdrecord -v dev=ATA:x,y,z blank=[fast|all] <==抹除重复读写片
[root@www ~]# cdrecord -v dev=ATA:x,y,z -format          <==格式化DVD+RW
[root@www ~]# cdrecord -v dev=ATA:x,y,z [可用选项功能] file.iso
选项与参数:
-scanbus        :用在扫瞄磁碟汇流排并找出可用的烧录机,后续的装置为 ATA 介面
-v              :在 cdrecord 运行的过程中,显示过程而已。
dev=ATA:x,y,z   :后续的 x, y, z 为你系统上烧录机所在的位置,非常重要!
blank=[fast|all]:blank 为抹除可重复写入的CD/DVD-RW,使用fast较快,all较完整
-format         :仅针对 DVD+RW 这种格式的 DVD 而已;
[可用选项功能] 主要是写入 CD/DVD 时可使用的选项,常见的选项包括有:
   -data   :指定后面的文件以数据格式写入,不是以 CD 音轨(-audio)方式写入!
   speed=X :指定烧录速度,例如CD可用 speed=40 为40倍数,DVD则可用 speed=4 之类
   -eject  :指定烧录完毕后自动退出光盘
   fs=Ym   :指定多少缓冲内存,可用在将映像档先缓存至缓冲内存。默认为 4m,
             一般建议可添加到 8m ,不过,还是得视你的烧录机而定。
针对 DVD 的选项功能:
   driveropts=burnfree :打开 Buffer Underrun Free 模式的写入功能
   -sao                :支持 DVD-RW 的格式

  • 侦测你的烧录机所在位置:

文字模式的烧录确实是比较麻烦的,因为没有所见即所得的环境嘛!要烧录首先就得要找到烧录机才行! 而由於早期的烧录机都是使用 SCSI 介面,因此查询烧录机的方法就得要配合著 SCSI 介面的认定来处理了。 查询烧录机的方式为:

[root@www ~]# cdrecord -scanbus dev=ATA
Cdrecord-Clone 2.01 (cpu-pc-linux-gnu) Copyright (C) 1995-2004 J?rg Schilling
....中间省略....
scsibus1:
        1,0,0   100) *
        1,1,0   101) 'ASUS    ' 'DRW-2014S1      ' '1.01' Removable CD-ROM
        1,2,0   102) *
        1,3,0   103) *
        1,4,0   104) *
        1,5,0   105) *
        1,6,0   106) *
        1,7,0   107) *

利用 cdrecord -scanbus 就能够找到正确的烧录机!由於目前个人计算机上最常使用的磁碟机介面为 IDE 与 SATA , 这两种介面都能够使用 dev=ATA 这种模式来查询,因此上述的命令得要背一下啦!另外,在查询的结果当中可以发现有一台烧录机, 其中也显示出这台烧录机的型号,而最重要的就是上表中有底线的那三个数字!那三个数字就是代表这台烧录机的位置! 以上表的例子中,这部烧录机的位置在『 ATA:1,1,0 』这个地方喔

好了,那么现在要如何将 /tmp/system.img 烧录到 CD/DVD 里面去呢?鸟哥这里先以 CD 为例,鸟哥用的是 CD-RW (可重复读写) 的光盘片,说实在话,虽然 CD-RW 或 DVD-RW 比较贵一点,不过至少可以重复利用, 对环境的冲击比较小啦!建议大家使用可重复读写的片子。由於 CD-RW 可能要先进行抹除的工作(将原本里面的数据删除)然后才能写入, 因此,底下我们先来看看如何抹除一片 CD/DVD 的方法,然后直接写入光盘吧!

Tips:
由於 CD/DVD 都是使用 cdrecord 这个命令,因此不论是 CD 还是 DVD 片,下达命令的方法都差不多!不过, DVD 的写入需要额外的 driveropts=burnfree 或 -dao 等选项的辅助才行。 另外,CD 片有 CD-R(一次写入) 与 CD-RW(重复写入),至於 DVD 则主要有两种格式,分别是 DVD-R 及 DVD+R 两种格式。 如果是可重复读写的则为: DVD-RW, DVD+RW 。除了 DVD+RW 的抹除方法可能不太一样之外,其他写入的方式则是一样的。
鸟哥的图示

  • 进行 CD 的烧录动作:
# 0. 先抹除光盘的原始内容:(非可重复读写则可略过此步骤)
[root@www ~]# cdrecord -v dev=ATA:1,1,0 blank=fast
# 中间会跑出一堆信息告诉你抹除的进度,而且会有 10 秒钟的时间等待你的取消!
# 可以避免『手滑』的情况!^_^

# 1. 开始烧录:
[root@www ~]# cdrecord -v dev=ATA:1,1,0 fs=8m -dummy -data \
>  /tmp/system.img
....中间省略....
Track 01:  168 of  176 MB written (fifo 100%) [buf 100%]  10.5x. <==显示百分比
# 上面会显示进度,还有 10.5x 代表目前的烧录速度!
cdrecord: fifo had 2919 puts and 2919 gets.
cdrecord: fifo was 0 times empty and 2776 times full, min fill was 97%.

# 2. 烧录完毕后,测试挂载一下,检验内容:
[root@www ~]# mount -t iso9660 /dev/cdrom /mnt
[root@www ~]# df -h /mnt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hdd              177M  177M     0 100% /mnt      <==瞧!确实是光盘内容!

[root@www ~]# ll /mnt
dr-xr-xr-x 105 root root 32768 Dec 17 11:54 etc
dr-xr-xr-x   5 root root  2048 Dec 17 11:54 home
dr-xr-xr-x   7 root root  4096 Dec 17 11:54 root

[root@www ~]# umount /mnt    <==不要忘了卸载

事实上如果你忘记抹除可写入光盘时,其实 cdrecord 很聪明的会主动的帮你抹除啦! 因此上面的资讯你只要记得烧录的功能即可。特别注意 -data 那个选项!因为如果没有加上 -data 的选项时, 默认数据会以音轨格式写入光盘中,所以最好能够加上 -data 这个选项罗! 上述的功能是针对 CD ,底下我们使用一片可重复读写的 DVD-RW 来测试一下写入的功能!


  • 进行 DVD-RW 的烧录动作:
# 0. 同样的,先来抹除一下原本的内容:
[root@www ~]# cdrecord -v dev=ATA:1,1,0 blank=fast

# 1. 开始写入 DVD ,请注意,有些选项与 CD 并不相同了喔!
[root@www ~]# cdrecord -v dev=ATA:1,1,0 fs=8m -data -sao \
>  driveropts=burnfree /tmp/system.img

# 2. 同样的,来给他测试测试!
[root@www ~]# mount /dev/cdrom /mnt
[root@www ~]# df -h /mnt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hdd              177M  177M     0 100% /mnt
[root@www ~]# umount /mnt

整体命令没有差很多啦!只是 CD-RW 会自动抹除,但 DVD-RW 似乎得要自己手动某除才行!并不会主动进入自动抹除的功能! 害鸟哥重新测试过好几次~伤脑筋~ ^_^!好啦!现在你就知道如何将你的数据烧录出来啦!

如果你的 Linux 是用来做为服务器之用的话,那么无时无刻的去想『如何备份重要数据』是相当重要的! 关於备份我们会在第五篇再仔细的谈一谈,这里你要会使用这些工具即可!


大标题的图示 其他常见的压缩与备份工具

还有一些很好用的工具得要跟大家介绍介绍,尤其是 dd 这个玩意儿呢!


小标题的图示 dd

我们在第八章当中的特殊 loop 装置挂载时使用过 dd 这个命令对吧? 不过,这个命令可不只是制作一个文件而已喔~这个 dd 命令最大的功效,鸟哥认为,应该是在於『备份』啊! 因为 dd 可以读取磁碟装置的内容(几乎是直接读取磁区"sector"),然后将整个装置备份成一个文件呢!真的是相当的好用啊~ dd 的用途有很多啦~但是我们仅讲一些比较重要的选项,如下:

[root@www ~]# dd if="input_file" of="output_file" bs="block_size" \
> count="number"
选项与参数:
if   :就是 input file 罗~也可以是装置喔!
of   :就是 output file 喔~也可以是装置;
bs   :规划的一个 block 的大小,若未指定则默认是 512 bytes(一个 sector 的大小)
count:多少个 bs 的意思。

范例一:将 /etc/passwd 备份到 /tmp/passwd.back 当中
[root@www ~]# dd if=/etc/passwd of=/tmp/passwd.back
3+1 records in
3+1 records out
1945 bytes (1.9 kB) copied, 0.000332893 seconds, 5.8 MB/s
[root@www ~]# ll /etc/passwd /tmp/passwd.back
-rw-r--r-- 1 root root 1945 Sep 29 02:21 /etc/passwd
-rw-r--r-- 1 root root 1945 Dec 17 18:09 /tmp/passwd.back
# 仔细的看一下,我的 /etc/passwd 文件大小为 1945 bytes,因为我没有配置 bs ,
# 所以默认是 512 bytes 为一个单位,因此,上面那个 3+1 表示有 3 个完整的 
# 512 bytes,以及未满 512 bytes 的另一个 block 的意思啦!
# 事实上,感觉好像是 cp 这个命令啦~

范例二:将自己的磁碟之第一个磁区备份下来
[root@www ~]# dd if=/dev/hdc of=/tmp/mbr.back bs=512 count=1
1+0 records in
1+0 records out
512 bytes (512 B) copied, 0.0104586 seconds, 49.0 kB/s
# 第一个磁区内含有 MBR 与 partition table ,透过这个动作,
# 我们可以一口气将这个磁碟的 MBR 与 partition table 进行备份哩!

范例三:找出你系统最小的那个分割槽,并且将他备份下来:
[root@www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hdc2             9.5G  3.9G  5.1G  44% /
/dev/hdc3             4.8G  651M  3.9G  15% /home
/dev/hdc1              99M   21M   73M  23% /boot  <==就捉他好了!
[root@www ~]# dd if=/dev/hdc1 of=/tmp/boot.whole.disk
208782+0 records in
208782+0 records out
106896384 bytes (107 MB) copied, 6.24721 seconds, 17.1 MB/s
[root@www ~]# ll -h /tmp/boot.whole.disk
-rw-r--r-- 1 root root 102M Dec 17 18:14 /tmp/boot.whole.disk
# 等於是将整个 /dev/hdc1 通通捉下来的意思~如果要还原呢?就反向回去!
# dd if=/tmp/boot.whole.disk of=/dev/hdc1 即可!非常简单吧!
# 简单的说,如果想要整个硬盘备份的话,就类似 Norton 的 ghost 软件一般,
# 由 disk 到 disk ,嘿嘿~利用 dd 就可以啦~厉害厉害!

你可以说, tar 可以用来备份关键数据,而 dd 则可以用来备份整颗 partition 或 整颗 disk ,很不错啊~不过,如果要将数据填回到 filesystem 当中, 可能需要考虑到原本的 filesystem 才能成功啊!让我们来完成底下的例题试看看:

例题:
你想要将你的 /dev/hdc1 进行完整的复制到另一个 partition 上,请使用你的系统上面未分割完毕的容量再创建一个与 /dev/hdc1 差不多大小的分割槽 (只能比 /dev/hdc1 大,不能比他小!),然后将之进行完整的复制 (包括需要复制 boot sector 的区块)。
答:
由於需要复制 boot sector 的区块,所以使用 cp 或者是 tar 这种命令是无法达成需求的! 此时那个 dd 就派的上用场了。你可以这样做:
# 1. 先进行分割的动作
[root@www ~]# fdisk -l /dev/hdc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
# 上面鸟哥仅撷取重要的数据而已!我们可以看到 /dev/hdc1 仅有 13 个磁柱

[root@www ~]# fdisk /dev/hdc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cylinder (2354-5005, default 2354): 这里按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2354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2354-5005, default 5005): 2366

Command (m for help): p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9         2354   2366    104391   83  Linux

Command (m for help): w
# 为什么要使用 2366 呢?因为 /dev/hdc1 使用 13 个磁柱,因此新的 partition
# 我们也给她 13 个磁柱,因此 2354 + 13 -1 = 2366 罗!

[root@www ~]# partprobe

# 2. 不需要格式化,直接进行 sector 表面的复制!
[root@www ~]# dd if=/dev/hdc1 of=/dev/hdc9
208782+0 records in
208782+0 records out
106896384 bytes (107 MB) copied, 16.8797 seconds, 6.3 MB/s

[root@www ~]# mount /dev/hdc9 /mnt
[root@www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c1               101086     21408     74459  23% /boot
/dev/hdc9               101086     21408     74459  23% /mnt
# 这两个玩意儿会『一模一样』喔!
[root@www ~]# umount /mnt
非常有趣的范例吧!新分割出来的 partition 不需要经过格式化,因为 dd 可以将原本旧的 partition 上面,将 sector 表面的数据整个复制过来! 当然连同 superblock, boot sector, meta data 等等通通也会复制过来!是否很有趣呢?未来你想要建置两颗一模一样的磁碟时, 只要下达类似:  dd if=/dev/sda of=/dev/sdb ,就能够让两颗磁碟一模一样,甚至 /dev/sdb 不需要分割与格式化, 因为该命令可以将 /dev/sda 内的所有数据,包括 MBR 与 partition table 也复制到 /dev/sdb 说! ^_^


小标题的图示 cpio

这个命令挺有趣的,因为 cpio 可以备份任何东西,包括装置设备文件。不过 cpio 有个大问题, 那就是 cpio 不会主动的去找文件来备份!啊!那怎办?所以罗,一般来说, cpio 得要配合类似 find 等可以找到档名的命令来告知 cpio 该被备份的数据在哪里啊! 有点小麻烦啦~因为牵涉到我们在第三篇才会谈到的数据流重导向说~ 所以这里你就先背一下语法,等到第三篇讲完你就知道如何使用 cpio 罗!

[root@www ~]# cpio -ovcB  > [file|device] <==备份
[root@www ~]# cpio -ivcdu < [file|device] <==还原
[root@www ~]# cpio -ivct  < [file|device] <==察看
备份会使用到的选项与参数:
  -o :将数据 copy 输出到文件或装置上 
  -B :让默认的 Blocks 可以添加至 5120 bytes ,默认是 512 bytes !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大文件的储存速度加快(请参考 i-nodes 的观念) 
还原会使用到的选项与参数:
  -i :将数据自文件或装置 copy 出来系统当中 
  -d :自动创建目录!使用 cpio 所备份的数据内容不见得会在同一层目录中,因此我们
       必须要让 cpio 在还原时可以创建新目录,此时就得要 -d 选项的帮助!
  -u :自动的将较新的文件覆盖较旧的文件!
  -t :需配合 -i 选项,可用在"察看"以 cpio 创建的文件或装置的内容 
一些可共享的选项与参数:
  -v :让储存的过程中文件名称可以在萤幕上显示 
  -c :一种较新的 portable format 方式储存 

你应该会发现一件事情,就是上述的选项与命令中怎么会没有指定需要备份的数据呢?还有那个大於 (>) 与小於 (<) 符号是怎么回事啊?因为 cpio 会将数据整个显示到萤幕上,因此我们可以透过将这些萤幕的数据重新导向 (>) 一个新的文件! 至於还原呢?就是将备份文件读进来 cpio (<) 进行处理之意!我们来进行几个案例你就知道啥是啥了!

范例:找出 /boot 底下的所有文件,然后将他备份到 /tmp/boot.cpio 去!
[root@www ~]# find /boot -print
/boot
/boot/message
/boot/initrd-2.6.18-128.el5.img
....以下省略....
# 透过这个 find 我们可以找到 /boot 底下应该要存在的档名!包括文件与目录

[root@www ~]# find /boot | cpio -ocvB > /tmp/boot.cpio
[root@www ~]# ll -h /tmp/boot.cpio
-rw-r--r-- 1 root root 16M Dec 17 23:30 /tmp/boot.cpio

我们使用 find /boot 可以找出档名,然后透过那条管线 (|, 亦即键盘上的 shift+\ 的组合), 就能将档名传给 cpio 来进行处理!最终会得到 /tmp/boot.cpio 那个文件喔!接下来让我们来进行解压缩看看。

范例:将刚刚的文件给他在 /root/ 目录下解开
[root@www ~]# cpio -idvc < /tmp/boot.cpio
[root@www ~]# ll /root/boot
# 你可以自行比较一下 /root/boot 与 /boot 的内容是否一模一样!

事实上 cpio 可以将系统的数据完整的备份到磁带机上头去喔!如果你有磁带机的话!

  • 备份:find / | cpio -ocvB > /dev/st0
  • 还原:cpio -idvc < /dev/st0

这个 cpio 好像不怎么好用呦!但是,他可是备份的时候的一项利器呢!因为他可以备份任何的文件, 包括 /dev 底下的任何装置文件!所以他可是相当重要的呢!而由於 cpio 必需要配合其他的程序,例如 find 来创建档名,所以 cpio 与管线命令及数据流重导向的相关性就相当的重要了!

其实系统里面已经含有一个使用 cpio 创建的文件喔!那就是 /boot/initrd-xxx 这个文件啦! 现在让我们来将这个文件解压缩看看,看你能不能发现该文件的内容为何?

# 1. 我们先来看看该文件是属於什么文件格式,然后再加以处理:
[root@www ~]# file /boot/initrd-2.6.18-128.el5.img
/boot/initrd-2.6.18-128.el5.img: gzip compressed data, ...
# 唔!看起来似乎是使用 gzip 进行压缩过~那如何处理呢?

# 2. 透过更名,将该文件添加扩展名,然后予以解压缩看看:
[root@www ~]# mkdir initrd
[root@www ~]# cd initrd
[root@www initrd]# cp /boot/initrd-2.6.18-128.el5.img initrd.img.gz
[root@www initrd]# gzip -d initrd.img.gz
[root@www initrd]# ll
-rw------- 1 root root 5408768 Dec 17 23:53 initrd.img
[root@www initrd]# file initrd.img
initrd.img: ASCII cpio archive (SVR4 with no CRC)
# 嘿嘿!露出马脚了吧!确实是 cpio 的文件档喔!

# 3. 开始使用 cpio 解开此文件:
[root@www initrd]# cpio -iduvc < initrd.img
sbin
init
sysroot
....以下省略....
# 瞧!这样就将这个文件解开罗!这样了解乎?

大标题的图示 重点回顾
  • 压缩命令为透过一些运算方法去将原本的文件进行压缩,以减少文件所占用的磁碟容量。 压缩前与压缩后的文件所占用的磁碟容量比值, 就可以被称为是『压缩比』
  • 压缩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磁碟容量的浪费,在 WWW 网站也可以利用文件压缩的技术来进行数据的传送,好让网站频宽的可利用率上升喔
  • 压缩文件的扩展名大多是:『*.tar, *.tar.gz, *.tgz, *.gz, *.Z, *.bz2』
  • 常见的压缩命令有 gzip 与 bzip2 ,其中 bzip2 压缩比较之 gzip 还要更好,建议使用 bzip2 !
  • tar 可以用来进行文件打包,并可支持 gzip 或 bzip2 的压缩。
  • 压 缩:tar -jcv -f filename.tar.bz2 要被压缩的文件或目录名称
  • 查 询:tar -jtv -f filename.tar.bz2
  • 解压缩:tar -jxv -f filename.tar.bz2 -C 欲解压缩的目录
  • dump 命令可备份文件系统或单一目录
  • dump 的备份若针对文件系统时,可进行 0-9 的 level 差异备份!其中 level 0 为完整备份;
  • restore 命令可还原被 dump 建置的备份档;
  • 要创建光盘烧录数据时,可透过 mkisofs 命令来建置;
  • 可透过 cdrecord 来写入 CD 或 DVD 烧录机
  • dd 可备份完整的 partition 或 disk ,因为 dd 可读取磁碟的 sector 表面数据
  • cpio 为相当优秀的备份命令,不过必须要搭配类似 find 命令来读入欲备份的档名数据,方可进行备份动作。

大标题的图示 本章习题
(要看答案请将鼠标移动到『答:』底下的空白处,按下左键圈选空白处即可察看)
  • 情境模拟题一:你想要让系统恢复到第八章情境模拟后的结果,亦即仅剩下 /dev/hdc6 以前的 partition, 本章练习产生的 partition 都需要恢复原状。因此 /dev/hdc8, /dev/hdc9 (在本章练习过程中产生的) 请将他删除!删除的方法同第八章的情境模拟题一所示。

  • 情境模拟题二:你想要逐时备份 /srv/myproject 这个目录内的数据,又担心每次备份的资讯太多, 因此想要使用 dump 的方式来逐一备份数据到 /backups 这个目录下。该如何处理?

    • 目标:了解到 dump 以及各个不同 level 的作用;
    • 前提:被备份的数据为单一 partition ,亦即本例中的 /srv/myproject
    • 需求:/srv/myproject 为单一 filesystem ,且在 /etc/fstab 内此挂载点的 dump 栏位为 1

    实际处理的方法其实还挺简单的!我们可以这样做看看:

    1. 先替该目录制作一些数据,亦即复制一些东西过去吧!
      cp -a /etc /boot /srv/myproject

    2. 开始进行 dump ,记得,一开始是使用 level 0 的完整备份喔!
      mkdir /backups
      dump -0u -j -f /backups/myproject.dump /srv/myproject

      上面多了个 -j 的选项,目的是为了要进行压缩,减少备份的数据量。

    3. 尝试将 /srv/myproject 这个文件系统加大,将 /var/log/ 的数据复制进去吧!
      cp -a /var/log/ /srv/myproject
      此时原本的 /srv/myproject 已经被改变了!继续进行备份看看!

    4. 将 /srv/myproject 以 level 1 来进行备份:
      dump -1u -j -f /backups/myproject.dump.1 /srv/myproject
      ls -l /backups

      你应该就会看到两个文件,其中第二个文件 (myproject.dump.1) 会小的多!这样就搞定罗备份数据!

  • 情境模拟三:假设过了一段时间后,你的 /srv/myproject 变的怪怪的,你想要将该 filesystem 以刚刚的备份数据还原, 此时该如何处理呢?你可以这样做的:

    1. 先将 /srv/myproject 卸载,并且将该 partition 重新格式化!
      umount /dev/hdc6
      mkfs -t ext3 /dev/hdc6


    2. 重新挂载原本的 partition ,此时该目录内容应该是空的!
      mount -a
      你可以自行使用 df 以及 ls -l /srv/myproject 查阅一下该目录的内容,是空的啦!

    3. 将完整备份的 level 0 的文件 /backups/myproject.dump 还原回来:
      cd /srv/myproject
      restore -r -f /backups/myproject.dump

      此时该目录的内容为第一次备份的状态!还需要进行后续的处理才行!

    4. 将后续的 level 1 的备份也还原回来:
      cd /srv/myproject
      restore -r -f /backups/myproject.dump.1

      此时才是恢复到最后一次备份的阶段!如果还有 level 2, level 3 时,就得要一个一个的依序还原才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