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医生书写的诊断编码
-
编码性质
临床医生书写的是自然语言诊断名称而非直接编码,需通过病案编码员转化为标准化编码。医生需按照《临床诊断书写规范》提供完整诊断信息(含病因、部位、临床表现等要素) -
常见问题
- 诊断笼统化:如仅写“肺部感染”而非“克雷伯杆菌肺炎”(需细化至J15.000x00);
- 未区分病因:如“消化道出血”未指明病因(应合并编码为K26.401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
- 混淆创伤与非创伤: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需明确是否外伤性(编码分160.9与S06.6)。
二、病案科首页编目编码
-
编码标准
病案科使用临床版ICD-10(国家临床版2.0)和临床版ICD-9-CM-3(国家临床版3.0)进行编码。- ICD-10临床版:覆盖疾病诊断分类,如K74.617+I98.3*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ICD-9-CM-3临床版:规范手术操作,如81.5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
编码规则
- 合并编码:当原发病与并发症需合并时(如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编码为K80.301);
- 星剑号编码:用于表达疾病与并发症关系(如K74.619+I98.2*肝硬化伴静脉曲张);
- 排除临终状态编码:如“多脏器功能衰竭”不能作为主诊断,需追溯原发病。
三、医保DRG所需编码及转化流程
-
编码要求
DRG分组依赖医保版ICD-10和ICD-9-CM-3,需将临床版编码通过映射表转换为医保版。- 差异点:医保版编码结构更细化(如增加费用相关分类),例如临床版“A01.001+K77.0*伤寒性肝炎”需转为医保版对应编码;
- 动态调整:医保版每季度更新,需同步映射关系(如新增COVID-19临时分组)。
-
转化流程
- 步骤1:编码转换
通过国家医保局发布的《ICD-10医保版对照表》进行一对一映射,例如:- 临床版“S72.00股骨颈骨折” → 医保版对应骨折组编码;
- 临床版“81.51髋关节置换” → 医保版手术操作组编码。
- 步骤2:DRG入组
转换后的医保版编码进入分组器,执行以下流程:- 先期分组(Pre-MDC):处理特殊病例(如器官移植直接入组MDCZ);
- 主诊断大类(MDC):根据主诊断归入26个解剖系统大类(如MDC M肌肉骨骼系统);
- ADRG→DRG细分:结合治疗方式(手术/非手术)、并发症(CC/MCC)及年龄二次分组。
- 步骤1:编码转换
-
关键影响
- 支付准确性:编码错误导致DRG入组偏差(如将“肺部感染”错误映射为J18.9,可能被分入低权重组);
- 绩效评价:CMI值(病例组合指数)依赖精准编码反映病例复杂度。
四、典型案例解析
病例:患者因“肝硬化失代偿期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入院治疗。
- 临床诊断:需书写为“肝硬化失代偿期(K74.60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I98.3*)”;
- 病案编码:合并编码为K74.619+I98.2*(星号表示肝硬化为原发病);
- DRG编码:转换为医保版后入组MDC G(消化系统疾病),最终分至ADRG组“GJ1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
总结
- 临床诊断:需提供完整、特异性强的诊断描述;
- 病案编目:使用临床版ICD编码实现标准化;
- DRG支付:依赖临床版→医保版编码转换,确保分组与支付精准。
医疗机构需建立“临床-编码-医保”协同机制,定期更新映射表并开展编码质量核查(如三级审核与电子病历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