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数字人民币坚持央行中心化的管理,其本身的设计基于密码学,以安全技术保障了数字货币的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控匿名性、可追踪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和不可抵赖性。
其中,关于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的讨论非常多,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的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用户信息及交易记录将由央行完全掌握,对其它机构和个人则匿名,央行能够通过大数据识别特定交易特征并快速比对锁定账户真实身份,既保证用户隐私,又能规避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那么,“可控匿名”究竟是怎么样的?该如何更清晰地理解?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对于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进行了详细的思考汇报。
保护用户隐私,可控匿名的第一层含义在于“匿名”
有人担心央行掌握用户交易信息,侵犯用户隐私;也有人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匿名特性将导致数字人民币成为犯罪工具。
实际上,“可控匿名”作为数字人民币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体现了其M0的定位,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
穆长春表示,可控匿名的第一层含义,是匿名,就是要满足合理的匿名支付和隐私保护的需求。
目前的支付工具,无论是银行卡还是微信、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