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所知道的生物结构而言,物理定律肯定不能全部作出解释,毕竟生物结构与实验室中的物质是不同的。所以,生物体内应该有自己的定律,它由有序的原子控制,但我们身体里有那么多原子,为什么少量原子的变化,就能使生命这个“庞然大物”发生明显的变化呢?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个事情出乎意料,但是却无法反驳。其实上文的说法与物理学的看法是不同的,遵循物理规律的有序过程并不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原子结构所导致的结果,就像我们知道的分子组成的气体一样(上一篇关于生命的介绍中,有提到)。例如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无法预测分子在哪里。但悬浮的液体中的小颗粒虽然做布朗运动,但是它们在宏观层面是做有规律的扩散现象。所以,单个原子虽然没有个体决定性,但是大量的同类放射性原子依然遵循精确的指数衰变规律。
在生命体中,它们有着精妙的生物学规律,又与环境精确融合。生物体过程中的有序性的来源不同。有序事件有两种不同的产生“机制”:“有序来自无序的统计机制”和“有序来自有序的新机制”。第二种更为简单。这就是物理学家为什么会接受第一种,这是自然界实际遵循的原则,其本身就表达了对自然事件最伟大秩序的理解,既自然事件的不可逆性。但我们不能就此推导的“物理定律”就足以解释生命物质的行为,生命物质最显著的特征是“有序来自有序”。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两种机制解释同一种规律。
但是,我们不应因普通物理定律难以解释生命物质而放弃。这是我们期望从生命物质中所获得的知识。我们必须做准备,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新物理规律。(埃尔温.薛定谔 《生命是什么》麦穗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20.10:p152)
以上是薛定谔的观点,而且他认为所涉及的新原则就是量子理论的原则再现。(同上,p153)这些说法,对于这个物理学家而言,也就是生命是一种机制,就类似于钟表机制,也就是生命就是量子力学实现的杰作。(p612)
以上肯定是代表科学的理解,那么我们接下来可以说说哲学的理解。根据科学解释,我们的思想、自我意识和其他行动相一致,这是决定论。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不会影响宏观世界,这得到了科学的工人。但是其实我们被宣布为类似“时钟机制”时,都不觉得是愉快的,我们的自由意志呢?我么所做的选择呢?
在哲学中,“我”是一个有意识的大脑,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和想法。意识和身体特性紧密相连,我们的经验和意识形成了“自我”,而与“他人”不同,这些难道仅仅用“机制”就可以解释的吗?科学认为我们的生命是受物理定律的控制的,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思考,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