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第十九期超声波俱乐部内部分享会在北京望京举行,本期的主题是:AI应用大爆发前夜,场景、闭环与LLM进化。
到场的嘉宾有:超声波创始人杨子超,超声波联合创始人、和牛商业创始人刘思雨,豆神集团副总裁&CTO阎鹏,紫辉创投创始人&CEO郑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文化与旅游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理事徐曦,APUS 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旭,APUS副总裁邓小波,天浩盛世总经理、风聆嘀咕创始人王一山,北京水木清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闫洋,上海非著名资深程序员兼AI爱好者靠谱的老马(马劲柏)、Startup Shares Web3.0全球首创去中心化数字资产&美元双币基金创始合伙人、香港宝源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帆,节律科技创始人&CEO马波,MyTwins.ai合伙人周政,小叶子音乐科技合伙人&CTO夏雨,紫辉创投合伙人张执彪,紫辉创投合伙人罗文龙,伽利略资本舒鑫,资深公关专家何子萱,意动蔚来创始人陈磊等。
01
AI产品的底层逻辑
相比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时代,AI产品的底层逻辑是否改变了?杨子超认为,传统的产品逻辑是围绕人性,对场景和刚需做细分(聚焦),路径是通过人设计出产品,然后满足人的需求。AI产品逻辑,是用AI重构产品解决方案,路径变成了用AI去设计产品并满足人的需求。
AI是一种能力,而非人类本身。我们首先要明确AI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它更好服务我们的产品。AI之所以被大家关注是因为AI的能力一直在变强,因此我们无法评估AI的能力边界到底会到哪里。
现阶段把AI看成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好,大学生能做什么,AI只会做得更好。AI设计产品有两个不同于人设计产品的点:
第一,简单粗暴直达目标。人因为能力的局限,所以解决问题时需要一步一步流程化地解决场景问题,而AI则没有人的那么多考虑,直接可以去除中间环节,直接生成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App可以重做一遍的原因,因为AI可以让很多不必要的流程简化、直达目标。
第二,自我不断优化。人类设计出来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去修改产品,产品不会自我更新和修复。而在AI设计的产品当中,AI可以通过场景数据的分析来不断调整自身的产品设计不足和参数不足,这也是人设计的产品和AI设计的产品的最重要的区别,即AI产品可以自己进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不足,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
很多AI创始人认为,因为存在前面所说的两点区别,所以AI产品的底层逻辑和传统的产品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但在杨子超看来,虽然以GPU为核心的暴力计算让AI可以摆脱冯·诺伊曼的if else的情景遍历逻辑,但我们的世界目前还是以人为核心的世界,而不是以AI为核心的世界,最终很多场景依然是已知场景的优化。当然如果五到六年后,具身智能机器人普及,也许那时候大部分产品要遵循AI设计产品的这些逻辑。
目前来说,人依然是最终产品的使用者,所以依然遵循人性的底层逻辑,因此我们拆分出来人的食欲、性欲、精神(兴趣)、时间这几个维度。这里要说一下时间,因为人每天的时间是确定的,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是人的刚需,这也是为什么把时间维度单独拉出来作为人性的几个永恒不变的要素一起分析。
食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数据的AI化在这里也是AI产品的基础。然后是性欲,这一点可以展现出交互的个性化,这也是AI最重要的一个特征:AI服务的数据颗粒度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精细化。
再往下是精神层面的,也就是AI发展到更高一级,场景的多模态化数据处理、交互、分析和创造,都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曾拥有的,都是全新的人的场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如何通过AI来让产品的内容更专业,服务更高效,这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即如何提升效率的问题。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只要这个世界依然是人类掌控,所以在子超看来,虽然AI在处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