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引发了无数学者和读者的探讨。其深邃复杂的内涵,宛如一座神秘莫测的迷宫,吸引着众人不断探寻其中的奥秘。在众多解读视角中,“反清复明” 隐喻说独树一帜,为我们理解这部鸿篇巨制提供了一个极具争议却又饶有趣味的方向。
清末民初,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率先提出《红楼梦》“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的观点。他将贾宝玉象征为传国玉玺,金陵十二钗影射明末清初的文人群体,开启了从反清复明角度解读《红楼梦》的先河。这一观点继承了清代评点派隐微阅读的传统,与金圣叹评《水浒》、张竹坡评《金瓶梅》的解经式批评一脉相承,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辛亥革命前后,排满思潮盛行,推动了对清代文本的重新阐释,“反清复明” 隐喻说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潘重规在《红楼梦新解》中,运用拆字法解读 “甄士隐” 为 “真事隐”、“贾雨村言” 即 “假语存言”,暗示书中 “真事” 与明清嬗代相关,从文字层面挖掘出《红楼梦》与反清复明主题可能存在的联系。
杜世杰在《红楼原理》中,采用语言训诂学方法,论证书中有 117 处对 “胡虏” 的影射,如将 “白骨如山忘姓氏” 与清军屠城(扬州十日)相联系,通过对书中词句的细致分析,试图揭示《红楼梦》隐藏的反清复明之意。
到了近年,刘梦溪等学者结合满汉文化冲突视角,重审宝玉剃发情节的政治隐喻,从文化和情节的角度,为 “反清复明” 隐喻说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论据。
其中有个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关系的映射。
林黛玉,她敏感细腻、才情出众,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她的居所潇湘馆,翠竹环绕,清幽雅致,翠竹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高洁、坚贞的象征,这与明朝所推崇的汉族传统文化的气节相呼应。林黛玉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饱含着对自由、纯真情感的追求,她与贾宝玉之间真挚而纯粹的爱情,恰似明朝时期人们对自由、正统文化的向往。她体弱多病的形象,被解读为暗指明朝末年在各方势力冲击下逐渐式微、风雨飘摇的国运。
贾宝玉,他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被认为象征着玉玺。他出生时口中含着的通灵宝玉,无疑是其身份的独特标志,这块宝玉在故事中举足轻重,众人皆对其十分看重,恰似玉玺在封建王朝中是至高权力的象征,为各方所觊觎。贾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如同玉玺在封建统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般,备受瞩目。他与薛宝钗、林黛玉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从这个角度解读,就像是玉玺在不同势力(清朝与明朝遗民所代表的势力)间的归属争夺。
薛宝钗,其性格沉稳、世故,行事处处遵循封建礼教规范,给人一种端庄大气之感。从服饰装扮上看,她常穿着朴素淡雅却不失华丽的衣裳,这种风格被解读为清朝统治阶级在表面上追求简约以显示亲民,实际内里却尽显奢华与威严的映射。在贾府中,她积极争取成为贾宝玉的正妻,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心机与手段,恰似清朝统治者对中原政权的觊觎与争夺。例如,在 “金玉良缘” 的故事线中,薛家有意无意地宣扬宝钗所佩戴的金锁与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一对,这种刻意营造的 “缘分”,如同清朝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其对中原大地统治的隐喻。
还有其中最有名的《好了歌》,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由跛足道人唱出,原文如下: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歌以通俗直白的语言,揭示了世间众人的执念与现实的残酷落差。在 “反清复明” 隐喻说的视角下,它也可被赋予别样深意。“功名” 方面,古往今来为功名利禄奔波的将相,最终都化为荒冢一堆,这或许暗示着明清两朝政权更迭中,那些追逐官场权力者的命运无常,曾经为明朝效力或在清朝新政权下求功名之人,无论怎样显赫,最终都难逃历史的尘埃 。对于 “金银”,人们至死都在聚敛财富,却在生命终结时一切皆空,映射出朝代变迁间,无论是明朝积累的财富,还是清朝建立后人们对财富的追逐,都如梦幻泡影,难以永恒 。在 “娇妻” 和 “儿孙” 层面,夫妻恩情与儿孙孝顺的不可靠,恰似朝代交替中各方势力之间看似稳固的关系,实则脆弱易变。明朝与诸多势力的联盟,在清朝崛起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就如同看似牢固的情感关系在现实面前的瓦解 。
然而,对于《红楼梦》存在 “反清复明” 隐喻这一观点,学界也存在诸多质疑之声。有观点认为,书中对明朝统治者如贾敬(谐音嘉靖)等的描写多为负面,可见作者对明朝并非全然支持;同时,贾府呈现出浓厚的旗人贵族特征,满清思想文化对作者影响深远,从这些角度看,作者不太可能宣扬 “反清复明”。但反驳者指出,对明朝统治者的批判,或许是对明朝衰败原因的反思,并非否定明朝本身;而贾府的旗人贵族特征,也可能是作者在清朝统治下的一种伪装,以避免文字狱的迫害,不能据此完全否定 “反清复明” 隐喻的存在 。
《红楼梦》是否真的暗藏 “反清复明” 的隐喻,至今尚无定论。但正是这种充满争议与探讨的解读,让《红楼梦》的魅力经久不衰。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一观点,每一次深入的剖析与辩论,都让我们更加接近这部伟大作品的灵魂深处,领略到其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