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hat Insight?
洞见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自己的分析结论,是个人主观看法和评价。洞见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一生。
如:看完一篇文章、一部电影或听一个精彩的演讲之后,会觉得哇,好有道理,“大神”“洞见帝”。而反观自己工作了很多年,也生活了很多年,做过学习计划,也看过很多书,最后不知道还是不知道。回头发现一直在重复别人的结论,坚持的也是别人的观点,仍然讲不清楚也做不了决策。
为什么呢:他们并不是有特殊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不是有神秘的工具或书单。而是他们能够基于信息做有效的深度思考,是因为深度的思考力。事实证明,自己没有独立深度思考过,就很难有自己的洞见甚至创造。
二、如何培养呢?
1、主动提出问题是培养洞见的第一步: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主动提出问题,开启探索答案之路,是迈出成为卓有成效洞见者的第一步。
2、如何能主动提出问题呢:
任何可以输出观点的活动都可以促使主动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如写作、演讲与分享。可以在这些活动主动抛出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得出的答案分享出来。而分享过程中,经过不同人讨论,往往能把问题看的更加深入和透彻,提高自己对其的洞察力;
除以上活动,还可以把年度和月度学习计划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要回答的问题,并做成学习路线图,然后在计划的时间内尝试去回答,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审视探讨,并分享和发表出来,从而进一步获得深入的讨论和验证,充分打磨自己的观点。如,学习微服务,为什么出现微服务?有些什么样的案例?如何实施微服务?等等。这些能够帮助问题的探索或问题求解思维模式的形成。然而这就够了吗?
3、要问题更要有深度
问题的深度决定思考的深度,除能提出问题,还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辨和批判,帮助加深思考的深度,从而提炼观点。问题通常有很多种,知识的学习分为三类:Why、What和How,而最启发思维是Why和Why Not,对知识点根源以及从否定角度的思考会更加驱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对比型问题、选择型问题也会有相同的启发,苏格拉底提问法和5个Why分析法是采用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典型代表。如,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为什么别的技术不行?等等。
其中,5个Why,又称“5问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其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要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深入分析思考,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如:为什么持续构建总是失败?因为测试总是失败。为什么测试总是失败?因为测试随机挂。为什么测试随机挂?因为浏览器页面加载慢,找不到页面元素。为什么浏览器页面加载慢?...
三、系统思考是王道
事物要放在一个大背景去看,才能够发现和理解它的意义。事件和现象不是孤立或既定存在的,背后都有辗转曲折的线索和来历。有“洞见”更要能跳出局限,看到全局。如,为什么会出现精益创业?如果将它放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思考,会发现所谓的精益创业其实也是历史的潮流。当我们将问题放在更高的上下文去思考,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会更容易帮助我们看清问题的前因后果,简言之,系统化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帮助历练洞见的高度和深度。
四、深度阅读培养洞见
要培养洞见,必须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当接触的事物多了,处理的问题多了,再次遇到类似事物,便能瞬间明白其中道理,看穿事物的“真相”。其中,并不是纯粹阅读就够了,而是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问题,转化为自己的洞见,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更新个人智库。
决定一个人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他的思想高度与深度。而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和深度。随着问题一个个的被回答,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思考就是在随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的往下提出新的问题抽丝剥茧般的不断深入的。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动地接收信息已经很难站在时代的前端,只有刻意练习这种问题探索式思维模式,主动提出问题并不间断深度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洞见力,在沧海一粟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五、最后
从此年计划,月计划,以目标、问题为导向,自问自答,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总结:
1、只有根据信息独立深度思考,才能有自己的洞见或者创造;主动提出问题把得出的答案分享出去,进一步和其他人讨论和沉淀;2、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计划形成一个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并分享出去从而进一步的讨论和验证;3、从多个角度进行四辩和批判,帮助加深思考深度,提炼观点,而最有效的方法是Why、Why Not,其中5问法最关键,鼓励解决问题要从结果入手,深入思考分析,直至找出问题根本原因;4、有洞见更要能跳出局限,看到全局,将问题放在更高的上下文去思考,建立知识间关联,会更容易看清问题的前因后果,系统化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历练洞见的高度和深度;5、深度阅读,能将阅读的知识转化为问题,转化为自己的洞见,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更新个人智库。
总结2:
什么是洞见?洞见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认知程度和分析结论,是主观看法和评价;没有独立深度思考过,很难有自己的洞见甚至创造。
怎样可以成为洞见者?主动提出问题,开启探索答案之路;深度阅读培养洞见。
怎样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呢?任何输出观点的活动都可以促使主动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如写作、演讲、分享与他人讨论;还可以将年、月学习计划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要回答的问题,在计划的时间内尝试回答,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审视探讨,分享,进一步获得深入讨论和验证,充分打磨自己的观点。
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够吗?要问题更要有深度,问题的深度决定思考的深度,要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辨和批判,加深思考的深度,提炼观点;知识的学习分为三类Why、What和How,最启发思维的是Why和Why Not,对知识点根源以及否定角度思考更加驱动问题的理解;最为代表的是5问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连续5个为什么来自问,其关键在于,鼓励解决问题从结果入手,直至找出原有问题根本原因。
主动提出问题有又深度这样够吗?系统思考是王道,有“洞见”更要能跳出局限,看全局,将问题放在大背景下或更高的上下文去思考,建立知识间关联,会更容易看清问题前因后果,系统化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历练洞见的高度和深度。
怎样深度阅读培养洞见?能将阅读的这些知识转化为问题,转化为自己的洞见,与已有知识体系建立关联,更新个人智库;只有刻意练习这种问题探索式思维模式,主动提出问题并不间断深度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洞见力。
声明:(侵删)
原文: 如何培养技术洞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