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Effective Python: 编写高质量Python代码的59个有效方法>中知识点的总结和扩展

对<Effective Python: 编写高质量Python代码的59个有效方法>中知识点的总结和扩展
《Effective Python》一书结合Python的语言特性,对代码规范进行了详细总结,是一本非常不错的Python实操指南。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地方仅仅是告知读者“怎么做”,但是具体“为什么”不是很深入。下面内容是我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和相应原理的扩展。

(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

Python版本问题,略。

关于PEP8:这是Python代码风格的一些规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了解。

在Python3中,bytes和str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bytes是计算机原始的二进制格式,而str是包含Unicode字符的,开发者不能以+号之类的操作符直接对它们两个进行混合操作。

实际上,它们互相之间是编码(encode)与解码(decode)的关系。

s = “哇哈”
b = bytes(s,encoding=“utf-8”) # encode
print(s)
哇哈

print(b)
b’\xe5\x93\x87\xe5\x93\x88’
可以看到,s是str类型,返回的依旧是人类能懂的文字,而b则返回的实际上是6个16进制,每一个代表一字节。

注意,在bytes函数中使用了encoding参数并且赋值"utf-8"。为什么呢?这是因为s中保存的是unicode字符(也叫万国码),这种字符人类能看懂,但计算机是不懂的。如果要把它转换成计算机能懂的语言(二进制),就需要进行编码(encode),而utf-8是一种编码的方式,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将unicode编码成bytes格式,反之就是解码。

一般而言Python在使用str的时候会自动编码解码,不需要我们操心。但如果开发者需要手动操作bytes类型的数据则需要显式编码。

s2 = str(b,encoding=“utf-8”) # 这里参数是encoding但实际是decode了
print(s2)
哇哈
当我们需要把bytes转成str是一样的,显示注明编码(解码)方式,然后将bytes类型对象进行解码,得到原本的unicode字符。

不要写巨复杂的单行表达式
刚参加工作时写了这么一句代码:

if (is_one_digit or is_two_digits or is_third_digits)
and ((0< (current_digit-last_chinese_digit) <= 2)
or ((last_chinese_digit == 9 or last_chinese_digit == 8) and current_digit == 0)
or (last_chinese_digit == 0))
and is_selection_line_score<=0
and calculation_or_not(rect_list)[0]>0.2:
是不是很恶心?一般人看见这种代码心里肯定万马狂奔。单行如果有多个and或or这种东西,最好是要拆开几行来写,然后再放到if语句中做判断。

关于切片操作

不要写多余的代码:能省略的就省略:

a = [1,2,3]
print(a[0:2]) # 0多余,可以省略。
[1, 2]

print(a[:2]) # 如果从表头开始,0可以省略:同理如果到表尾,表尾也可以省略。
[1, 2]
切片操作不计较索引是否越界,但访问列表单个元素时索引不能越界:

a = [1,2,3]
b = a[:100] # 切片无视越界
b
[1, 2, 3]

c = a[100] # 访问单个元素索引越界报错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IndexError: list index out of range
左侧list也可以使用切片操作:

a = [1,2,3,4,5,6]
a[:3] = [10,11] # 右侧值会将左侧列表指定范围内的值替换掉。
a
[10, 11, 4, 5, 6]
切片操作是浅拷贝!
深浅拷贝可参考我的另一篇博文:
那些年在使用python过程中踩的一些坑。

在单次切片操作内,不要同时指定start,end与stride

a = [1,2,3,4,5,6,7,8,9,10]
print(a[1:5:2]) # 这样写显得有些乱
[2, 4]

b = a[1:5] # 可以先做范围切割
print(b[::2]) # 再做步进切割
[2, 4]

用列表推导式取代map和filter
列表推导式异常好用,而且使得代码看起来更简洁:

a = [1,2,3,4,5,6,7,8,9,10]
b = [x+1 for x in a] # 用一份列表制作另外一份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c = [x+1 for x in a if x>5] # 还可以添加条件判断过滤掉一部分元素
c
[7, 8, 9, 10, 11]

不要使用含有两个以上表达式的列表推导
列表推导支持多级循环,也支持多个条件判断,但最好不要写太多,不然代码很难懂。

建议:
2个条件,2个循环,或者1个条件1个循环.

使用生成器表达式来改写数据量较大的列表推导
生成器真的是Python中极为强大的一个功能,它与列表推导的不同在于:列表推导得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列表,而生成器得到的是一个算法,通过这个算法可以一项一项计算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做就带来了一个好处:节约内存。

a = [1,2,3,4,5,6,7,8,9,10]
b = [x+1 for x in a] # 列表推导式
c = (x+1 for x in a) # 生成器表达式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c
<generator object at 0x000001F0CCE7D5C8>
可以看到,通过列表推导得到的列表b保存的是一个完整的列表。如果这个列表有上千万个元素,那么它占用的内存空间无疑是巨大的。而c则只保存了一个生成器对象,它会在在你需要的时候一个一个计算出值。

for x in c:
… print(x)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生成器表达式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可以互相结合。

a = [1,2,3]
b = (x+1 for x in a) # 通过b可以得到2,3,4
c = (y**2 for y in b) # 通过c可以得到4,9,16
for y in c:
… print(y)

4
9
16
外围的生成器每次前进时,都会推动内部的那个生成器,于是产生连锁反应。而且这种连锁生成器表达式可以在Python中高效执行。

生成器是迭代器的一种。那么迭代器是什么呢?

Python中有一种对象,它可以被for循环进行遍历,我们统称这种对象为“可迭代对象”(Iteralbe)。可迭代对象之所以可以被循环遍历,是因为当循环体作用到它身上时,会自动调用它内部的__iter__方法使得它返回一个类似于“传送带”功能一样的对象,这个对象会一个接一个把元素进行返回。这个“传送带”即是迭代器(Iterator)。

a = [1,2,3,4]
for x in a:
print(x)

--------------------------

下面这个语句块与上面是等价的

--------------------------

it = iter(a) # 手动调用iter(),实际是调用a中__iter__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it
while True:
try:
x = next(it) # 使用next()函数不断取迭代器中的下一个值。
print(x)
except StopIteration: # 当没有值可取时会发生异常并结束循环。
break
在Python中,list,dict,str等统统都是可迭代对象,也就是说,它们都可以执行iter()函数。但它们并不是迭代器;迭代器是一种惰性计算序列,它只有当你需要时才会计算相应的值给你,生成器就是一种迭代器。

总结一下:

可迭代对象指的是可以作用于for循环的对象(或者说实现了__iter__方法的对象),iter()方法可以通过可迭代对象返回一个迭代器。
迭代器指的是可以作用于next()函数的对象,它是一个惰性计算序列。
生成器是一种迭代器。
使用enumerate取代range
enumerate 可以直接得到当前迭代器中每个元素的索引,写起来更简洁。

使用zip同时遍历多个迭代器
Python3 中的zip相当于生成器,会在遍历过程中逐次产生元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提供的迭代器长度不等,则zip会自动提前停止。

不要再for和while循环后面写else块
从来没这么写过…略

合理运用try/except/else/final
final语句块用于执行那些无论如何都要执行的部分。
else则用于将异常与非异常语句块区分开,提升代码可读性。

尽量使用异常表示特殊情况,而不是None
当一个函数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人会喜欢加一个判断:如果出现错误,则返回一个None,由上一级函数去处理这个None。但是None与0,空字符串等在条件判断下结果皆是False。一旦编写代码的时候使用条件判断去处理None很容易出错:

def divide(x,y):
try:
return x/y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return None

result = divide(0,2)
if not result:
print(“error”)
上面这段代码返回的result是0,但是如果按照if not result进行判断的话,会误认为它出错了。

最好的办法是直接raise一个异常:

def divide(x,y):
try:
return x/y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z:
raise

try:
result = divide(2,0)
except:
print(“error”)
else:
print(result)
这样调用者需要处理这类异常,而不是处理None(抛出异常的行为应该写入开发文档)。

如何使用闭包
闭包是一个很强大的功能,它是使用装饰器的关键,也是面向对象的一种实现方法。

什么是闭包?在一个外函数内定义一个内函数,如果内函数使python基础教程用了外函数的临时变量,同时外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内函数的引用,那么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闭包。

在python中,函数也是对象,函数名即是指向这个函数对象的变量。

def test():
    return 1

f1 = test()  # 调用test函数,f1指向返回值
f2 = test  # 将test本身传给f2
print(f1)
print(f2)
print(f2())  # 调用f2与调用test是等价的
print(f2 is test)  # 两者是同一个对象

# 执行结果
1
<function test at 0x00000179583A9BF8>
1
True

既然如此,那么函数的参数也可以是一个函数,返回值同样可以是一个函数。那么接下来看一下闭包的性质:

def outter():
    a = 10
    def inner(b):
        result = a+b  # 内函数使用了外函数的临时变量a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 闭包返回一个内函数的引用

f1 = outter()  # f1和f2均得到一个inner函数对象
f2 = outter()
print(f2) 
print(f1)
print(f1 is f2)  # f1和f2并不是同一个对象
print(f1(10))  # 调用f1
print(f2(20))  # 调用f2

# 执行结果
<function outter.<locals>.inner at 0x00000220FFA867B8>
<function outter.<locals>.inner at 0x00000220F6B89D08>
False
20
30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每调用一次外函数我们会得到一个内函数对象,对象之间相互独立。
当外函数调用完成时,它会把内函数使用到的自己的临时变量保留给内函数对象,不会销毁。
使用生成器改写直接返回列表的函数。
比如我们写个简单函数,来过滤掉列表中除了整数外的元素:

def generate_list(lst):
    result = []
    for e in lst:
        if isinstance(e, int):
            result.append(e)
    return result

但是如果输入的数据量巨大,那么输出的这个列表也会巨大,非常耗内存。这时候可以考虑使用生成器函数(与生成器表达式原理相同,但是可以完成更复杂的逻辑):

def generate_list_by_generator(lst):
    for e in lst:
        if isinstance(e,int):
            yield e

使用yield关键字的函数会变成一个生成器函数;当调用生成器函数时,它不会真的执行,而是会返回一个迭代器。每次在这个迭代器上面调用内置的next函数时,迭代器会把生成器推进到下一个yield表达式那里,然后返回值给调用者。

(tips:可以使用list()方法将生成器直接强转成列表)

在参数上迭代时要尤其小心。
假如我们要将一个迭代器当作参数传入一个函数时,对它进行迭代要尤其小心:原因是迭代器只能遍历一次,在抛出StopIteration异常的迭代器或生成器上再进行遍历不会得到任何结果。

很奇怪,那为什么列表可以遍历多次,但迭代器却不行呢?

首先,列表被称为“可迭代对象”,它实现了__iter__这个特殊方法,该特殊方法会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而迭代器对象实现了__next__方法,next会让迭代器不断指向列表下一个元素,直到耗尽抛出StopIteration异常。每次使用for循环迭代列表都会调用__iter__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所以列表可以迭代多次。

但是根据迭代器协议,如果要迭代“迭代器对象”而不是“可迭代对象”时,__iter__函数会返回这个迭代器对象本身,那么如此一来就只能迭代一次了。

使用数量可变的位置参数减少视觉杂讯。(*args)
在给函数传列表参数的时候,如果参数的数量固定不变,那就意味着即便这个列表里没有任何信息,也要把一个空列表传进去,显得很冗杂。这时应该选择传入“可变参数”:

def bad(message, values):  
    for value in values:
        print(message,value)

bad("bad:",[1,2,3,4])
bad("so bad:",[])  # 冗杂

def good(message, *values):
    for value in values:   
        print(message,value)

good("good",1,2,3,4)
good("so good")  # 更简洁

但是使用可变参数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可变参数在接收参数时,会将所有元素都转化成一个元组送入函数。如果传进来的是一个生成器,那么Python会先把生成器遍历一遍得到具体数据,合成元组,这会导致大量的内存消耗。
第二,在已经接收可变参数的后面继续添加位置参数,可能会导致无法追踪的bug:

def good(tag,message, *values):
    for value in values:   
        print(message,value)

good("good",1,2,3,4)

这里"good"本来是要传给message的,但是添加了tag参数,于是good对应了tag,1却对应了message。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只能以关键字形式指定的参数”(**kargs)来扩展这种接收可变参数*的函数。

用关键字参数来表达可选行为
函数调用时传参有两种方式:传位置参数和关键字参数:

def good(tag,message)
    pass

good(1,"hello")  # 使用位置参数调用
good(tag=1,message="hello")  # 使用关键字参数调用
good(1,message="hello")  # 混用(位置参数必须放在关键字参数前面)

使用关键字参数调用有以下好处:

含义更明确
可以在函数定义时提供默认值,更方便调用。
可以拓展函数的参数,并且与之前的调用兼容(在参数列表后面加有默认值的可选参数)

对于接受*args的函数,如果需要扩充其参数,那么应该把新参数定为有默认值的关键字参数,更好的做法是定为“只能通过关键字来指定参数”。

用只能以关键字形式指定的参数来确保代码明晰(**kargs)
尽管在Python中可以以关键字参数方式来调用函数,但是如果关键字参数是可选的,调用者还是可以通过位置参数的方式去调用,这样的调用方式不够清晰。

Python可以定义“只能通过关键字方式调用的“的函数:

def good(tag, *, message)  # *后面的参数必须以关键字形式给出
    pass

good(1,message="hello")
good(1,"hello") # 报错

还有一种方式(python2方式),就是kargs,它与args不同,kargs表示接收”数量可变的关键字参数”,而args是接收“数量可变的位置参数”。**kargs并不是“只能通过关键字指定参数”。
(未完待续)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