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心理医生苏东坡

 

华伟552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1-18 21:00 发表于北京 728人听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c5MTU3NTYyMQ==&mid=2651333585&idx=2&sn=77ba114fa61ac872d3f2dfd34458acef&chksm=590a32fb6e7dbbed1f8001d74c235d9be1b97f01bbf51f36587f2de8eced4799ac1de570ad87&mpshare=1&srcid=0118oDAaldirN3VofFKVviUD&sharer_shareinfo=37e22674dae104e97d8ab5c94c35c0fb&sharer_shareinfo_first=37e22674dae104e97d8ab5c94c35c0fb&from=singlemessage&scene=1&subscene=10000&clicktime=1705626562&enterid=1705626562&sessionid=0&ascene=1&fasttmpl_type=0&fasttmpl_fullversion=7036534-zh_CN-zip&fasttmpl_flag=0&realreporttime=1705626562735&devicetype=android-29&version=28002d3b&nettype=cmnet&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VO1XnAzYyIdid6H7z9rB3RLoAQIE97dBBAEAAAAAANQfL7BvMpk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kHdLyE1M4%2F%2BUYEItqyGyJl6l102IVOXyfWQD3kkbTo97F%2BNCBQV%2FDAxz%2BILLuX9pw4%2BoJqMm6OW6hahRz4JH3evtGudwA%2BhOotyJmlW4ryvpY1tbx%2BpqFiVTNqQC8JBoRPH0hgpq03setzdTGOIWl6EiPuTE3XpSt3yW8zmAcvhQz%2FqKk0b1NaHxKPFy0g1XdKEH3N8rRZXbv4Y0A8pxhDVFCFuTyiZNaW1PE7GU6Q62euX0yQR9IXty9Ht5HWhQyFk%3D&pass_ticket=TCa9%2FqKxLpMsWqkq9SgKZmxeyAoy%2B54qlFT2hhKpTbTAenNq1KwKXL1Gg3uSIJAgzcsERVgP%2BZtU%2B4zaFd1VYA%3D%3D&wx_header=3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苏东坡是我们最好的医生和精神按摩师。

 

 

01

时间是最久远的事物,它总能轻易打败世人。

不管他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美人。

时间也是最短暂的瞬间,让人的感觉时而真实,时而虚幻。

人类情感最细微的波动,与时间的碎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心灵史。

苏东坡的绝活是,他能抓住灵感,描摹出人生的剖面。

通过一篇篇妙文,他试图告诉我们,人一生中,最重要者为何物。

很多人都问,苏轼为何总能在逆境中求生,一次次在精神上超越自己?

我答:“很多事情他也没办法,但遇到挑战的时候他真的很强。”

无奈,是人生的宿命;奋起,是苏轼的笃定。

02

四川眉山是一个开始,让我有了更多的灵感。

那天一早,车到眉山,我就莫名激动。

内心的这种深层触动,之前仅有过一次,那就是2017年在襄阳古隆中,寻找诸葛亮。

眉山是苏轼生活了26年的地方,占他生命总时长的40%。

在那里他完成了学业,还有一段完美的初恋。

苏轼长什么样呢?他中等个子,高额头,宽下巴,还有稀疏的胡子。

年轻时偏瘦,中年后微胖。

尤其是高额头,据说是苏家的遗传,是非常明显的面部特征。

这可能是高智商的一种表现。

高智商, 不是说他当了多大官,也不是说他写了多少好词,而是面对生活逆境时,所迸发出的超能量。

03

那他的能量从何而来?我理解,是从大自然里来。

眉山和青神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无边无际的竹林。

竹子有什么特点?

宁折不弯的风骨,中通外直的度量。

想一想,苏东坡的一生,是不是竹子的化身?

一生疾恶如仇,“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除了竹子,当地最浪漫的莫过于数量巨大的荧火虫,也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多的会发光的虫子。

那天深夜,我们在山中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因为荧火虫怕光,沿途几乎没什么能见度。

但这种漆黑,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兴奋。

越往山里走,荧火虫越密集。

荧火虫,但凡成年,一生都会发光。

想想苏轼,一辈子也是这样。

很多人借他的光走出了绝望和迷茫。

看了很多写萤火虫的诗,觉得还是李白那首短诗,堪称最佳注解。

《咏萤火》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苏轼,就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

图片

04

如果说自古以来灵感难得,那我相信,苏轼从竹林和荧火虫身上,获得了无穷无尽,有时候还排山倒海的灵感。

当年苏轼沿泯江北上,赶到开封、凤翔、黄州、颖州、杭州、密州、惠州、儋州……开始他38年的华丽冒险。

眉山和青神,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感情和生命基调。

他日后展现出来的坚韧、倔强和达观,皆源于此。

古人的车马很慢,当年苏轼回家扫个墓,就花了好几个月。

但正是这样缓慢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有时间在旅途中思考。

现在我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抵达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随时可以在视频中见面,似乎有很多时间用来思考。

实际上呢?

我们遇到了更多的难题,有更多的困惑,迷失者众。

要摆脱这种迷失,我的一个建议是到眉山等地寻找苏轼的原力。

看看他为何那么强大,既熬得住孤独万丈,又藏得住星辰大海。

05

苏洵是北宋科举考试的落榜生,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失败的教训。

他一生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在苏轼和苏辙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而他们都不幸早逝。

苏洵便将一切爱意和希望,寄托在苏轼和苏辙身上。

苏轼后来做过一个梦,梦见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场景。

大致相当于我们通过高考多年后,还梦见自己在考场上一败涂地。

《夜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意思是说,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不能按进度完成父亲交待的读书任务,心里总是忐忑,像嘴上有钩的小鱼一样不安。

窥一豹而知全斑,苏氏的教学模式是魔鬼式的,无疑。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段子手,金句小王子,光成语就有一箩筐:河东狮吼、雪泥鸿爪、出人头地、水落石出、胸有成竹、昨日黄花……

有才气还不够,必须经过科举的检验,让更多人看到他。

……

去首都的旅途是漫长的,还累死了两匹马。

开封是苏氏一家的福地,在那里举行的考试,开启了苏轼才情万丈又磨砺坎坷的一生。

出场即巅峰。

仁宗也是识货的,他抑制不住狂喜,说了一句,“今天朕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如果是其他人的称赞,也就罢了,可仁宗是能最终拍板的人。

这句话,本不是在皇帝这个岗位上干了36年的宋仁宗该说出来的话。

即使他再喜欢苏轼这位天才,也不能表现出丝毫的偏爱。

须知,一个皇帝的偏爱,很多时候会给别人带来杀身之祸。

图片

06

12世纪的时候,开封城是世界上最繁华最美丽的城市,没有之一。

白天,车水马龙,市声鼎沸,船行如矢;

入夜后更是精彩,各种娱乐场所全开,人们喝着白酒,玩着纸牌,愈夜愈兴奋。

活在开封,连梦里都是开封。

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看到全貌——苏轼以开封城为中心,经过了所谓“八三四一”的历练。

八,即八地太守。

三,即三部尚书。

四,即四遭贬谪。

一,即一任帝师。

通过以上种种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原来苏东坡还是一个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好官员。

事实上,综合来看,他应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里最富政治才能之人。

07

一入官场,便会沉浮。

黄州是他生命第一次接近跌停的地方。

当时的黄州,是个长江边的穷苦小镇,其于苏轼,就像菩提树之于佛祖,是人生顿悟的跳板。

为了追寻东坡,今年五一,我专门去了黄州。

怀古,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

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掩埋。

看旅游景点介绍,高频词汇是“屡建屡毁”,我们竟然连个怀古标的物都没有。

只能全凭个人的历史知识和想象力。

爬上那个小土台,朋友介绍说,这是当年苏轼观察长江的地方。

看上去,早就没了当年那种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万里江涛奔赴眼底的感觉,因为长江已经大规模瘦身。

黄州进入苏轼的生命,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年他在湖州做市长,做得好好的,忽然被官差投进监牢。

那130多天监狱生活,对他来说,就像130年一样难熬。

从入狱之初的潇洒朱面,到出狱时的形如枯木,一个文人的肉体和精神被摧残之深,无人可以想象。

根据朝廷的最新任命,他被贬到黄州当武装部副部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十分尴尬,属于从八品,被监视居住。

苏轼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对官场已心灰意冷。

对于这种安排,他真心感到满意。

08

初到黄州,在朝中敌对势力的细心安排下,这位新到任的团练副使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

作为一个新生者,一个官场的失势者和流放者,狼狈的他只能暂时住在一个破庙。

白天听一群知了无尽的叫声,晚上透过破旧的窗户数星星,这位天才难于入眠。

苏轼的性格本来就达观,没多久就开始热爱寄生的那座破庙。

每根柱、每面墙、每扇窗,他打开心扉,与它们交朋友。

尽管他们一家不追求物质生活,但微薄的收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

工作之余,苏轼带领家人开垦黄州城东一块数十亩的坡地,通过种田帮补生计。

从此,“苏轼”开始向“苏东坡”蜕变。

生活仍然要继续,但不怕,他本来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生活家。

他热爱美食,钟情建筑,他挖鱼塘、筑水坝、养家禽,更多的时候,他读书、练字、写诗。在每一方寸挥洒自己的感情。

十二月二日黄州大雪盈尺,下雪期间,他在坡地营造了房屋,取名“雪堂”,这里后来成了他专门招待客人的地方。

总之,他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将生活的小环境设计得活色生香、温馨逍遥。

从日常生活中,他品出了哲学趣味,感悟到了生活真谛,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真是潇洒得要命。

所谓生活家,即便外部环境恶劣得令人绝望,他也能将这种绝望变成希望。

图片

09

有人说,苏轼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在抗旱,就是在治水。

他最著名的词作,也跟水有关。

1082年春天,花儿开得正盛,雨水说来就来。

他访遍了黄州,有意将赤壁放在最后一站,因为他预感那里会有惊喜。

确实,第一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就惊呆了。

赭红色的石头,令人惊叹的悬崖,奔流的江水,几欲将人吹倒的大风。

似乎里面浓缩了时空,藏着历史的密码。

而只有最至情至性的人,才能开启这道幽深的历史之门。

东坡悲中从来,似乎在赤壁找到了最熟悉的朋友,百看不厌。

只是这种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他在赤壁阅读、饮酒、划船,无所顾忌。

他觉得古人的身影都活起来了,在他面前,跟他说话,或微笑,或凝视。

周瑜、小乔、诸葛亮、刘备、曹操……

他开始磨墨写词,这是丰盈的个体生命与一片神奇土地相遇后的电闪雷鸣。

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那年他还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典型的“赤壁年”。

宋代公认是读书人的天堂,而苏轼的诗词,是开在那个伟大时代的心灵花朵。

当千古杰作横空出世的时候,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滞了。

10

除了上述的眉山、开封和黄州,苏轼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飘过15个地方。

惠州、儋州、凤翔、定州、扬州、阜阳、栾城、杭州、诸城、徐州、湖州、宜兴、蓬莱、常州、郏县。

有时,他是被迫前往,有时,他是主动边缘化。

甚至乐于不被人认识。

《答李端叔书》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犯事以来,每天都活得很简单,与最底层百姓相处,甚至曾被醉汉推搡,也不气恼。

你见到的我,都是过去的我,而不是现在的我。

这大概是传说中的旷然大真吧?!

有了这个思想转变,在每个地方,苏轼都能扎根下来,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

如果生活想埋葬我,那我不妨变成一粒种子。

发芽、开花,让所有人看到我。

11

苏轼不是没火过,千年以来,他一直是中国文化圈的顶流。

他的诗词和精神,就像春风吹过岁月,吹过山河,吹过世道,吹过人心,让人回味无穷。

一个人的书架上,如果没有一套《苏轼全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爱读书。

这样的人,其实从不曾离开我们。

但最近在顶流之上,他的声名和精神,又向上攀缘。

好像大家都在谈东坡,少有人谈同是巨人的孔子屈原李白杜甫。

为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多且难,还无解,令人无所适从。

所以人们再次求助苏东坡,希望他能穿越回来,向我们施以援手。

说来也怪,阅读他、了解他的人,总能得到一些奇怪的能量。

说到从古人身上汲取温暖的力量,学会生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超过苏东坡。

苏东坡就是从公元1037年一直活到现在的古人。

当之无愧的心理神医、“治愈系第一人”。

12

我总为东坡晚年的奔波而不忿。

那种奔波,是夺命的。

中国历史上很多被贬的官员皆命丧于此,东坡算是坚持得非常好了。

真的很想修改这个结局。

苏轼曾在一首作品里借用王羲之的话,说最后一定要在快乐中死去。

可是,谈何容易?

如果他早点辞职,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儿?

陶渊明、李白和杜甫都是果断辞职的,就算生活得不容易,总能博得一个自在。

那样的困惑与挣扎,苏轼身上也有。

他在朋友圈转发过韩愈的话,“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

意思是,为了谋生,不得不工作,哪怕是不喜欢的。

这种态度,在1078年的《滕县公堂记》里有明确表达,当官是为了好的待遇,也是一种巨大使命。

他的晚年,完全是可以提前退休的。

当时是公元1094年,神宗的母亲高滔滔去世,苏轼最大的后盾没了。

他却没有任何实质动作。

据我搜集的历史资料,在1092至1093年,他确实常在诗词里期待退休,但一直没下定决心。

我宁愿这么理解:对朝堂,他已经离不开,似乎一直有所期待。

此所谓中国历史上,提起来总让人掉眼泪的“孤忠”。

图片

13

东坡之所以赖在朝堂,是因为他内心的坚守。

他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所以在黄州修筑了雪堂,在惠州的白鹤峰买了地,在海南也有定居的想法。

北归路上,他想过回眉州定居,也考虑过去杭州,最终决定去常州。

他的一生,注定漂泊。

人生就在一个个瞬间切换,快乐的、悲催、麻木的、无言的……

用苏轼的诗来说,"应似飞鸿踏雪泥",就像扇动翅膀的鸟儿短暂地停在雪上,马上就要飞走。

一个人到哪个地方,遇到谁,都是随机的、偶然的。

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随波逐流。

不过,这种坚守,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仕途上,他自己伤痕累累倒是小事。可是,他不到1岁的小儿子苏遁,在乘船北归的时候,因暑热而夭折了。

此"遁"字,取自《易经》,表达了苏轼远离官场、寄情山水之志。

可是小儿子最终成了苏轼仕途的牺牲品,因为他刚好生在了父亲最颠沛流离的时期。

苏轼对小苏遁是极爱的,为他写的诗,堪称诗坛最强摧泪弹。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你的眉眼初长成,真像我。

没想到我在49岁的时候,永远失去了你。

去南京埋葬你的时候,我抱着你;回来的时候,双手空空如也。

作为老父亲,我的眼泪倾泻而出。

你母亲哭得凄惨,一直叫喊,要陪你一起死。

苏轼的爱,在儿子身上,那是至纯至深的。

由子及人,他永远深爱这个世界,所有人。

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出去的爱,是会反弹回来的。

14

老苏人生最后几年,基本上在补刀和追杀中度过。

但他在颠沛流离中,写出了很多神作,个人的精神小宇宙也彻底爆发了。

从苏轼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其一,随遇而安,戒除浮躁。

就像苏轼有次出游,中途想休息一下,可抬头一看,凉亭尚在十里开外。略一思索,他忽得解脱,对自己说,"此间有何不得歇息之处?"

 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其二,此路不通,及时转向。

"命运的狂风中,任何事情都要想开,没有什么事情是想不开的!"

其三,拒绝抱怨,感恩活着。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永远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图片

更多内容,尽在历史的囚徒新著《5分钟爆笑诗词 苏轼传》。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阅读 2.4万

 

三联生活周刊

 

 

人划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