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排序----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的原理: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较第1个和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如此继续,直至比较最后两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至此第一趟结束,将最大的数放到了最后。在第二趟:仍从第一对数开始比较(因为可能由于第2个数和第3个数的交换,使得第1个数不再小于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一直比较到倒数第二个数(倒数第一的位置上已经是最大的),第二趟结束,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得到一个新的最大数(其实在整个数列中是第二大的数)。如此下去,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最终完成排序。
  由于在排序过程中总是小数往前放,大数往后放,相当于气泡往上升,所以称作冒泡排序。(百度文库)

下面是代码的实现:

测试数组:

int[] a = { 6, 4, 3, 7, 9, 15, 1, 85, 67, 43 };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消耗资源的,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int[] sort1Asc(int ap[]) {
int k = 0;
int b = 0;
int ac = 0;
for (int i = 0; i < ap.length; i++) {
k = 0;
for (int j = 0; j < ap.length - 1; j++) {
ac++;
if (ap[j] > ap[j + 1]) {
b++;
k = ap[j];
ap[j] = ap[j + 1];
ap[j + 1] = k;
}
}
}
System.out.println("交换次数为:" + b);
System.out.println("总共循环次数:" + ac);
return ap;
}



执行结果:
交换次数为:12
总共循环次数:90
第二种,减少总共循环次数(数据量大的时候很节约性能)。根据冒泡排序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当外层循环执行完一次的时候,其中一个值的位置可定时固定了,也就是他已经排序号了,所以在以后的排序中,我们就不需要访问他了,这样就可以减少一半的循环次数,我们知道,主要的排序效果是由内层循环做的,所以目标就是减少二次循环次数,下面是具体代码:


public static int[] sortAsc(int ap[]) {
int k = 0;
int b = 0;
int ac = 0;
for (int i = 0; i < ap.length; i++) {
k = 0;
//重点,控制二次循环的次数,因为最后i为,已经排好序了,所以就不需要再访问了
for (int j = 0; j < ap.length - i - 1; j++) {
ac++;
if (ap[j] > ap[j + 1]) {
b++;
k = ap[j];
ap[j] = ap[j + 1];
ap[j + 1] = k;
}
}
}
System.out.println("交换次数为:" + b);
System.out.println("总共循环次数:" + ac);
return ap;
}



测试结果:

交换次数为:12
总共循环次数:45
正如你看到的,交换次数没有改变,但是总共循环次数减少一半。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第三种 减少总共循环次数的基础上,再减少交换次数,我们同新建一个变量,把每次的最小或者最大的位置保存下来,然后等内层循环执行结束,后在进行交换,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定外层循环的位置为我们的参考值,内层循环的所有比较都是和他进行比较的。当内层循环结束后,如果需要交换,我们才进行交换。下面看代码:


public static int[] sort2Asc(int ap[]) {
int k = 0;
int b = 0;
int ac = 0;
int c = 0;
for (int i = 0; i < ap.length; i++) {
k = i;
for ([color=red]int j =i+1[/color]; j < ap.length ; j++) {
ac++;
if (ap[k] > ap[j]) {

k= j;
}

}
if(k!=i)
{
b++;
c = ap[k];
ap[k] = ap[i];
ap[i] = c;
}
}
System.out.println("交换次数为:" + b);
System.out.println("总共循环次数:" + ac);
return ap;
}


测试结果:
交换次数为:6
总共循环次数:45
正如你想到的,交换次数减少了很多,而且总共循环次数也改变了。

我现在对冒泡算法的学习,就学到这里了,如果那么大牛,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讨论共同学习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常见的操作,它将一组元素按照特定的顺序重新排列。排序算法的目标通常是将元素按照升序或降序排列。 常见的排序算法有很多种,每种算法都有不同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 1.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顺序不正确就交换位置,每次遍历将一个最大(最小)的元素移到最后(最前)。时间复杂度为O(n^2)。 2.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将数组分为已排序和未排序两部分,每次从未排序部分取出一个元素,插入已排序部分的适当位置。时间复杂度为O(n^2)。 3.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每次从未排序部分选择一个最小(最大)的元素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时间复杂度为O(n^2)。 4. 快速排序(Quick Sort):选取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划分为两个子数组,小于基准元素的放在左边,大于基准元素的放在右边,然后对子数组进行递归排序。时间复杂度平均情况下为O(nlogn),最坏情况下为O(n^2)。 5. 归并排序(Merge Sort):将数组递归分成两个子数组,然后对子数组进行排序,最后将两个已排序的子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6. 堆排序(Heap Sort):将数组构建成一个最大(最小)堆,每次从堆顶取出最大(最小)元素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然后调整堆使其满足堆的性质。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这里只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每种算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数据规模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