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这是一本写整个中国历史的书。但他的副标题是《秦并天下》。也就是实际上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前这一段战乱纷争年代的历史。
整个书比较详细的讲了春秋战国这段历史,以战争为主线,当然历史是由人组成的,很多重要人物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下面我只谈一些个人印象深刻,感触颇深的几点。
1. 历史进程
整个历史的进程是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并不是某个人能左右的,当然其中人的力量很大,某个人的出现会对历史的走向有些许影响,但是主线是不会影响的。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比如说我们都说商鞅的力量很大,他是秦国后面能够统一的非常重要的一员。好像秦朝统一是商鞅完成的。其实没有商鞅有其他人也可能,完成,因为秦朝后面还有诸多杰出的任务,比如白起,比如魏冉,也就是这些人物和环境因素叠加在一起,由量变引起的质变。缺了谁都可能影响这个走势,但缺了某一个人也许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总之就是历史进程的推进依赖于一串人物的和环境因素。而不仅仅是某个人影响的结果。
2. 大数据的威力
说到商鞅,感触颇深的就是在那个信息极度不透明的年代。商鞅的一大作用就是对国力进行了大数据分析。也就是秦国能产多少粮,打仗能上多少人,能打多久的仗。这些东西进行了一个统计,让执政者心中有数。也就是大数据的威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所有集团,上到政府,下到小公司都想竭尽全力掌握用户的所有数据。只有掌握了数据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策划下一步。反观其他国家,没有这个数据,不知道能打什么规模的仗,实际上能动员多少兵,心中没数,你觉得你有10万人的水平,实际上一拉出来只有5万人能上战场,并且这5万人也就打一个月国家就供不起了,这明显没法和其他国家开战。所以第二点因素就是大数据的威力,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体现出来。
3. 纸上谈兵
谈到纸上谈兵我们自然就联想到赵括。一个草包,书生。而历史上真正的赵括却是非常有能力的。能统领四十万的将军,你觉得会是酒囊饭袋吗?赵王就那么傻,让一个草包去替换久经沙场的廉颇,把一个国家的命运放到赵括身上。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当时的对手实在是太强了。杀神白起。白起属于当时独一无二的将领,自己属于独一档,其他人只能往下面一档排。所以这时找任何人其实结果都一样,因为赵国已经耗不起了,必须找一个能够进攻的主帅替换廉颇。赵括是最佳人选。无人能出其右。并且白起击败赵括损失非常惨重,导致秦国后面几年都无法再组织战争,不得不休养生息。所以我们说的纸上谈兵其实是后人为了取笑也好,为了羞辱也好。都不过是键盘侠的行为罢了,真正的纸上谈兵讲的都是键盘侠。
4. 抉择
还有一点就是选择。这一点我感触也颇深。我们回头看历史,都觉得当初谁谁不那样就好了,谁谁这样这样就好了。都是事后诸葛亮。而实际上,任何一个抉择在当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做出的最佳选择,或者说是无奈之举。比如秦国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这四十万人如果把他们带回秦国,那么当时肯定的生产力肯定不足以养活这么多嘴。并且都是当兵的且是不稳定因素,社会维稳需要多少的成本。如果放他们回国,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就相当于这场仗白打了,赵国后面又会组织起兵力。所以这时最佳或者说最无奈的选择就只能是坑杀这些降卒,让赵国彻底没有还手之力。彻底结束这场战斗。所以当时任何的选择在后面看来可能是不对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都是最优或者说是无奈之举。
5. 大一统
秦王嬴政最后实现了大一统。并自己取名为皇帝。这两个字如此威风响亮,以至于后面两千年都未曾修改过。因为确实是一件伟大的功绩,在当时中华大地所有已知的范围内,实现了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为能将权利如此集中,并且,能够统领如此多个地区的人,前无古人。这是一件及其伟大的功绩。秦国的统一有诸多因素所组成,商鞅给秦国带来了大数据,秦国得蜀地这个大后方源源不断的给前方战场输送粮草,杀神白起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等很多因素的积累,才在嬴政这一代,实现了大一统。而嬴政当时执政的时候其实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当时他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应该就是扫除国内异党,阻碍力量。实现权利的集中。因为外面已经没有国家能够构成威胁了,父辈们早就给他打完了。所以领导者不仅需要攘外,还需要先安内,每一件事做不好,都没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