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 》的书名大概率会让读者(比如我)困惑,因为从书的目录来看,貌似并没有给人介绍如何去提问,而是提了很多诸如“结论”、“理由”等名词。或许他们也会像我那样,皱着眉头仔仔细细推敲一番。
其实该书是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英文名叫做《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因此我们便能理解书名的含义了:为了基于逻辑、理性和常识思考,我们应该掌握批判性思维,而提出论题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所以掌握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提出好问题。
该书的优点是全书对思辨基础要求不高、容易掌握;缺点是缺少有趣实用的图,且和比较经典的《Understanding Arguments》相比,在知识系统性、可读性等方面,实在是差强人意。
全书一共13章,其中1,2,3章是全书的基础章节,关注批判性思考中的“论题”、“结论”和“理由”。本篇笔记记录1,2,3章的相关收获和思考。
Chapter1 正确提问的益处和方法
为什么要掌握批判性思维呢?
(1)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总有人不断向我们兜售观点,如果没有基于严密逻辑的思考,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决策。
(2)即使是专家的观点,也不一定靠得住,我们应该独立思考,综合多种依据、数据和材料,从而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3)批判性思维让人理性地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并为之自豪。
如何评估批判性思维的掌握程度呢?
我们可以从3个维度来评估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掌握情况:
-
【有意识】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
-
【有意愿】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强烈渴望;
-
【有能力】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批判性思维者的主要价值观?
价值观(一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观念)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或者说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宪法”。
批判性思维者的主要价值观包括:
(1)独立决策。该价值观的意思是说,应该将其他人的见解作为我们结论的原材料。
(2)好奇心。只有多听多看,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在多听多看中,我们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真知灼见。
(3)谦虚。一方面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真知灼见。因此要有开放的心态。
(4)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一个观点的论证越严密,往往其越有价值。
Chapter2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是什么?
论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在工作和生活中界定论题非常重要,错误地理解论题,会导致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得到结论。
在书中,作者将论题分为2种,即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不太明白有啥意义...)
-
描述性论题:是指关于各种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描述是否准确的问题。其反映了我们对世间万物的存在方式及其秩序的好奇。
-
规定性论题:是指关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其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
为了找到论证中的论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文章开头和标题中找,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结论中推导出来。
结论是什么?
结论就是其他人希望我们接收的断言,结论必须要有理由支撑,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为了找到论证中的结论,我们可以从5条线索中查找。
-
论题是什么。结论总是论题的回应,明确论题将有助于找到结论。
-
寻找指示词。结论的指示词有:“因此”,“因此得出”,“证明”,“事情的真相是”,“我要说的重点是”等等。
Chapter3 理由是什么
论证大厦一共有3块“基石”,第2章介绍了论题和论证,本章则单独介绍理由。
那么什么是理由呢?理由对论证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我们如何找到论证中的理由呢?
-
理由是什么?
通俗的说,理由就是支持结论的陈述。没有理由支撑的结论,便是纯观点。
此外,为了让理由听上去可靠,我们还需要提供一系列事实作为理由的基础,这些基础称为证据。
-
如何找到理由?
如果我们是读者或听众,我们可以通过提示词来找;而如果我们是作者或演说者,那么我们应该提供提示词帮助他人理解我们的论证。
由于(as a result of)
研究显示(studies shows)
因为这个事实(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因为这个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
由以下材料支撑(is supported by)
因为证据显示(because the evidence is)
-
为什么理由重要?
(1)结论能不能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给出的相应理由扎不扎实。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论证。
(2)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理由和证据是论证的模具,而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饰。
在文中,作者举了律师和科学家的批判性思维过程,并指出了其中的本质不同点:是从理由到结论,还是从结论到理由?
作者将前者称为强势批判性思维,是本文的关注点,因为只有从理由到结论,我们才能更加客观,思考更加全面。
Chapter4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第2、3章将论证的骨架——论题、结论和理由进行了阐述,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印象深刻的“论证结构图”。但了解论证的组成部分只是一个起点。
我们还需要对整个论证过程进一步聚焦,理解其中的奇技淫巧,比如本章中提到了“明确词语意思”。
-
什么是词语意思不明确?
这里的不明确是说,词语意思在论证中显得模糊,需要进一步解释才能判断论证是否恰当。
-
为什么要明确词语意思?
在论证中如果有词语意思不明确,我们便无法判断论证的有效性。
-
如何找到关键词?
这里的关键词,是指在论证中有不只一层含义的词或短语。找关键词有4个线索:
(1)在表述的论题中寻找可能的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
(3)留意那些抽象词;一个词越抽象,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差异越大。
(4)通过反串的方式来思考是否是关键词。
我们可以试着在脑海中想一想这些短语代表的现实画面,如果想象不出来,这就说明这些短语的意思不明确。
-
如何解释词语的意义?
词语的意义常常有3种表现方式:(1)同义替换;(2)举例说明;(3)具体标准定义。比如:
1)焦虑就是紧张不安。(同义替换)
2)焦虑就是候选人打开电视观看选举结果公布时的心情。(举例说明)
3)焦虑是一种主观上的不适感,同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具体标准定义)
定义和解释词语的过程是理清自己思路的令人兴奋的机会。
Chapter5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在理解他人的论证时,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说出来的理由,还应该关注那些没有说出来的假设。
这里所谓的假设,是论证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理由,和显式的理由共同支撑结论。没有这些假设,那么整个论证便是不完整的,也无法建立坚实的可靠性基础。
假设具有哪些特征?
-
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
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
对决定结论有较大的影响;
-
可能具有欺骗性;
假设的分类
作者把假设(隐式理由)分为两类,即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
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偏好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的倾向,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
描述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
假设的线索
-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当显式理由无法支撑结论时,我们应该思考有哪些隐式理由可以填补这些鸿沟。
-
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有时理由本身也有其他理由支撑,特别是隐式理由。
-
让自己站在写作者或发言者的立场上。换位思考能够让我们理解在不同背景下的视角。
-
让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通过扮演不接受结论的角色,可能更容易识别论证中隐含的假设。
Chapter6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好好讲道理》,作者提到的系统讲解论证谬误的书。
什么是论证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交流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
谬误的类型
-
人身攻击型谬误:指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
叙述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能讲出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一系列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已认识到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全部联系。
-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
-
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
-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观点。
-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
-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你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
计划谬误:人们或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很多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
-
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证以赢得论证。
-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Chapter7 证据的效力: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
事实 vs. 观点
-
事实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是,可以指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亦可指被验证成立且中立的陈述,在科学中可证明的概念。
在《学会提问》中,作者提到什么是事实时,通俗地提到它是“多多少少有可能是真的事物”。
所以,事实并不是绝对真理,事实的力量有强弱之分,可能性有大小之分。比如“伊朗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事实”就值得怀疑,因为理由相当脆弱。
-
观点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是,看待或思考事务的方式。
所以,观点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有强事实支撑的观点才有意义。
我理解,观点和事实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事实支撑的观点毫无意义,而支撑观点的事实数量越多、质量越高,那么该观点就越像事实。
证据
证据,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支撑理由的事实断言。
在以下3种情形下,我们便认为该证据是可靠的:
-
事实断言是无可置疑的常识;(常识)
-
事实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演绎论证)
-
事实断言有其他理由进行充分支撑;(归纳论证)
证据的效力
-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常常不具有代表性,如果将个人经历草率地当做证据,那么会犯“以偏概全”的谬误。
“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并不算是有力的证据,虽然它常常以激发听众或读者强烈情感的故事呈现。
-
当事人证言
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常常用处不大,除非我们在理解证言背后的专门知识、利益纠葛、价值观和偏见后,认为它是客观的。
-
专家意见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比上面3种事实作为证据可靠性强得多。
但我们需要记住,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为了能够验证专家意见的可靠性,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该专家的地位,是否使他有特别好的渠道(一手资料)来获取相关事实;
(2)有没有较好的理由让人相信,该专家没有受到偏见的影响;
(3)这个专家是不是因为经常做出可靠的断言而名声在外;
当别人给出的论证中证据经不住推敲时,我们不应该急于否定,而是应该问他们能不能多提供一些扎实的证据,这样做能够让我们充分评估论证的价值。
Chapter8 证据的效力:个人观察和调查研究
证据的效力
-
个人观察
虽然个人观察是很多日常论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但常常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
因为我们的观察并不“纯粹”,常常受到价值观、偏见、态度、历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
调查问卷
调查研究常被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看法,但可靠性如何得具体分析,因为调查研究的可靠性受到受访者和调查本身的影响。
-
首先,受访者要对调查的问题实话实说。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常常要掩盖真相。
-
其次,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差也降低了证据可靠性。最主要的两个偏差是措辞偏差和语境偏差。
-
措辞偏差:如果调查问题本身带有偏见,那么回答自然无法客观;
-
语境偏差:调查问题的上下文会影响受访者,问卷的长度也会影响受访者... ...
-
-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作为证据是非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是由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系统地收集观察结果所形成的,且强调可重复性、控制和精确性。
当论证中将科学研究作为证据时,有如下几条注意点: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会相互矛盾。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那些不止一个人或不止一群人反复做过的研究;
(3)研究发现不能证明结论,只能是支持结论。因为所有的科学发现都可以找到不止一种解释方法;
(4)研究人员也可能带有自己的偏见;
(5)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Chapter10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作者专门用一章的内容来讲论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
那么在使用数据作为论据时,会有什么问题呢?作为批判性思维者如何去辨别呢?
下面对论据中数据问题做总结:
-
不知来历和有偏差的数据
最近的一个新闻标题:40%的大学生饱受注意力缺陷障碍的折磨。
不知来历的数据最常见的用处就是借助很大的数字让别人加深印象或警示别人,但这些数字的精确性让人可疑。
为了识别出这些可疑数据,我们总要问一问自己“作者是怎么得出这个估计的?”。
-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医生对20岁的病人说:你所患癌症的预后不容乐观。患同样癌症的病人存活时间的中位数是10个月。
所以剩下来的这几个月你想做什么就做些什么吧,不必有什么顾虑了。
当作者在谈论“平均值”时,我们需要搞清谈论的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哪一个最能说明问题?
此外,数值的全距和数值分布也很重要。
比如上面的栗子中,中位数只能告诉病人有一半人不到10个月就去世了。知道病人存活情况的完整分布可能会改变这个癌症患者对未来的看法呢。
-
测量误差
统计结果来自测量,而测量难免会有误差。测量误差可能由多方面引起的,比如环境、测量规范不统一、仪器本身等。
-
把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
额,怎么说呢,作者把这个问题作为数据问题,不太合适,因为这个是“相关原则”的问题,是更高层次的问题。
如果你乘坐我们这座城市的地铁,十有八九你的手机会被人偷走。我刚读到一份统计数据,说地铁盗窃中的失窃物70%都是小型电子产品。
在上面的栗子中,理由中说的是失窃物是电子产品的概率,而结论中则说地铁上手机被偷走的概率。
-
省略信息进行欺骗
1)大公司正在将市中心地带的小镇气息破坏殆尽。就在去年,城里的大公司数目增长了75%。
2)艾滋病预防项目需要较大的资金增幅。2009年,有54000人饱受艾滋病的折磨。
当遇到统计数字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问一问:“缺少了什么相关信息?” 绝对数值 + 百分比 才更有说服力。
为了做出妥当的、带有数据的论证,你可能要从论证中专门拿出点时间来解释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出的,有什么含义,以及存在的局限。
Chapter11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批判性思维者追求自主思考,但如果他们做决定的基础是极为有限的一点信息,那么他们很难真正思考。
为什么要思考省略信息呢?因为我们所遇到的信息结构都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让它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当你试着相信较有说服力的理由时,较为明智的做法是犹豫片刻,想想写作者可能没有告诉你的信息,那些你的批判性提问尚未揭示出来的信息。
信息省略的原因
在论证过程中,信息被省略在所难免,主要有如下3个原因:
-
时空的限制。论证不完整是因为立论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组织这些论证。
-
我们大部分人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很有限,并且如果信息长得没完没了,我们就会感到厌倦。
-
进行论证的人掌握的知识总是不完全的。
负面视角
有一种异常重要的省略信息,但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被提倡行动带来的潜在负面效果。
大部分问题都在有广泛的正面影响的同时也有广泛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问一问下面的问题:
社会的哪一部分并没有从提议中受益,谁蒙受了损失?蒙受损失的人对此有什么话说?
提议的行动对权利分配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怎么影响我们的人机关系?怎么影响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Chapter12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重大的问题很少能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不是”来回答。
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他们就是在使用二分思维。
二分式思维者常常比较僵化,容不得异议,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语境对特定答案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限定结论的条件,将结论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避免二分式思维。这种限定的过程需要你对任意一个结论提出以下问题:
-
结论在什么时候是准确的?
-
结论在什么地方是准确的?
-
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是准确的?
在对结论增加限定后,我们会得到多个结论。认识到种种可能存在的结论之后,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个人选择的力量得到增强的那种激动。
Chapter13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本章提到了批判性思维道路上的许多障碍,了解这些障碍能让我们在这些威胁出现时更加谨慎。
正确提问带给人不快
我们得时刻注意所提的问题给被提问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者如果不够小心谨慎,就有可能会因为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必要的不快而伤感情。
思考过快
我们的快思考只是根据手边的一点信息,不做任何深刻、全面的思考就仓促做出决断。
我们要培养的习惯,是常常问一问自己:“我们到底依赖什么来支持我的信念和结论?”
背叛我们的思维习惯
-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特征,然后就把这一特征和这个人的一切都联系起来。
-
信念固着
对于个人信念的坚持不改或绝不言弃的倾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巨大障碍,它使我们从一开始就心存偏见,不愿更改只偏爱自己当前的观点和结论。
-
可得性启发
所谓可得性启发,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
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的思维习惯让我们无法与他人有效沟通。
-
自我中心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相对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我们赋予自我的世界以中心地位。
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是说“相信内心而非真相”的思维习惯。如果我们只忠于内心,那么我们要的是事实符合我们的信念,不愿让我们的信念与事实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