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智播客——hibernate细节(三)

今天是彻底晕了,对于复杂的逻辑关系我向来都没什么天赋

1. 查询
    Hibernate提供的查询方式有:HQL或Criteria。
<1> HQL
    HQL是面向对象的查询语言,他查的是对象而不是表。HQL中的对象名和属性是区分大小写的(除了JAVA类和属性其他部分不区分大小写)。HQL主要通过Query来操作,Query的创建方式:Query q = session.createQuery(hql);
a) 查询所有User实体:
    from User
要查询的实体的名字应是全限定名,除非映射文件中的hibernate-mapping的auto-import属性的值为true,才可以使用非全限定名(默认值为true)。如果系统中存在多个重名(非全限定名相同)的情况下,应把auto-import都设为false。
实现上面的功能也可以写成:
    select u from User as u
这里使用as关键字指了一个别名u,其中as关键字可以省略。
b) 使用where子句进行过滤,例如查询所有id值小于10的User:
    from User u where u.id < 10
其中的u.id是指的实体的属性(而非他映射的列名)。如果属性名与关键字冲突的话,就在前面加上实体的别名,例如u.order或u.desc等。
c) 也可以只查询几个属性,例如只查询所用户名的id和name属性:
    select u.id,u.name from User u
这时返回的每一结果都是一个Object数组,数组的第一个元素是id的值,第二个元素是name的值。
d) 让上面的查询返回是一个个User对象,只填充了id和name的属性:
    select new User(u.id,u.name) from User u
这样要求User对象有一个只接受id和name的构造方法:
    public User(int id, String name)
e) 可以使用order by指定排序,如 from User u order by u.id desc .
f) 可以使用聚集函数:count(),max(),min()等。例如查询所有用户的总数:
    select count(u) from User u
注意,这里返回的值可能是Integer类型,也可能是Long型,这是由jdbc驱动决定的,所以使用时要注意。
大多数sql的表达式在where子句中都允许使用。Hibernate还提供有操作集合的函数:size(),集合的大小; maxelement()和minelement(),引用一个基本数据类型的集合中的最大与最小的元素;minindex()与maxindex(),引用有序集合的最小与最大的索引;elements(),返回集合的元素;等等,他们都需要一个集合类型的参数。如查询含有某个用户的组:
    from Group g where ? in elements(g.users)
还在设置一个参数,值为一个User的一个对象实例。
<2> Query的使用,参数与分页
* Query.list()是返回一个List集合;
* Query.iterate()返回一个Iterator,这是先查询出所有的id,再一条一条的查询记录,这种方式查询可以使用缓存;
* Query.uniqueResult是返回唯一的结果或null(无匹配时),如果有多条记录匹配,则抛异常NonUniqueResultException。
* 使用参数的两种方式:1,使用?占位,例:from User where id > ? .指定参数值是使用Query.setParameter(int position, Object val),位置索引从0开始;或使用变量名占位,例:from User where id > :id,指定参数值是使用Query.setParameter(String name, Object val);分页是通过Query.setFirstResult() 与Query.setMaxResults() 实现。
例:
a) 查找所有属于指定组的用户:
    session.createQuery("from User u where u.group = ?")
            .setParameter(0, group)
            .list();
b) 查找所有属于 名字为'xx'的组的 用户:
    session.createQuery("from User u where u.group.name = 'xx'")
            .list();
<3> Criteria 与 DetachedCriteria
a)Criteria是一种比HQL更面向对象的查询方式。
Criteria的创建方式:
    Criteria c = session.createCriteria(User.class);
添加过滤条件:
    c.add(Restrictions.gt("id",3)); // id的值要大于3
    c.add(Restrictions.isNull("desc")); // desc不能为空
   
    这样添加的条件之间是 and 的关系。添加or关系的条件使用:
    c.add(Restrictions.or(Restrictions.eq("name", "xx"),
          Restrictions.eq("name", "yy")));
    这是查询名字为'xx'或'yy'的组。
指定排序:
    c.addOrder(Order.desc("id")); // 按id的值降序排列
分页:
    Criteria.setFirstResult(0);
    Criteria.setMaxResults(10);
例: 
查找所有属于指定组的用户:
    Criteria c = session.createCriteria(User.class);
    c.add(Restrictions.eq("group", group));
查找所有属于 名字为'xx'的组的 用户:
    Criteria c = session.createCriteria(User.class);
    c.createAlias("group", "g"); // 创建连接查询
    c.add(Restrictions.eq("g.name", "xx"));
b)DetachedCriteria
DetachedCriteria可在session外创建(在其他层创建比如在Service中创建)然后用getExecutableCriteria(session)方法创建Criteria对象来完成查询。
2. 缓存
    缓存的作用主要用来提高性能,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个Map;
class Xxx{
    Map<Integer, Object> cache = new HashSet<Integer, Object>();
   
    public User get(int id){
     User user = cache.get(id);
     if(user == null){
      user = "select from database";
      cache.put(user.getId(), user);
     }
     return user
    }
}
<1> 一级缓存,Session级共享。每个Session会在内部维护一个数据缓存,此缓存随着Session的创建/销毁而创建/销毁。save, update, saveOrUpdate, load,get, list, iterate等这些方法都会将对象放在一级缓存中,一级缓存不能控制缓存的数量,所以要注意大批量操作数据时可能造成内存溢出;可以用evict,
clear方法清除缓存中的内容。
<2> 二级缓存:配置:二级缓存是SessionFactory级别的全局缓存,它底下可以使用不同的缓存类库,hibernate内置了对EhCache, OSCache, TreeCache,SwarmCache的支持,可以通过实现CacheProvider和Cache接口来加入Hibernate不支持的缓存实现。使用时要在hibernate.cfg.xml中增加配置:
    <property name="cache.provider_class">
        org.hibernate.cache.HashtableCacheProvider
    </property>
其中内置的缓存实现在文档19.2. The Second Level Cache中有说明。
以上只是说明可以使用二级缓存,具体的使用是每个类的缓存单独存放,也需要单独配置。  使用方式为:在hibernate.cfg.xml中增加:
    <class-cache class="className" usage="read-only"/>
或在映射文件的class元素加入子元素:
    <cache usage="read-write"/>
其中usage:read-only,read-write,nonstrict-read-write,transactional。如果应用程序只需读取一个持久化类的实例,而无需对其修改,应可以对其进行只读(read-only)缓存;如果应用程序需要更新数据,那么使用读/写缓存(read-write) 比较合适。
3. 事务
    通过配置current_session_context_class 来使用SessionFactory.getCurrentSession,这样会始终返回一个Session;或自己用ThreadLocal实现,用ThreadLocal实现的好处是可以在没有对应Session时选择是否创建。

学习总结:hibernate学完了,但我感觉只学会了10%,必须抓紧时间了,毕业不远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C语言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它具有高效、灵活、可移植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数据库、编译器等领域的开发。C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如if语句、循环语句等)、函数、指针等。在编写C程序时,需要注意变量的声明和定义、指针的使用、内存的分配与释放等问题。C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 1. 数组:一种存储同类型数据的结构,可以进行索引访问和修改。 2. 链表:一种存储不同类型数据的结构,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3. 栈: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压入(push)和弹出(pop)操作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取出。 4. 队列: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入队(enqueue)和出队(dequeue)操作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取出。 5. 树:一种存储具有父子关系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中序遍历、前序遍历和后序遍历等方式进行数据的访问和修改。 6. 图:一种存储具有节点和边关系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广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方式进行数据的访问和修改。 这些数据结构在C语言中都有相应的实现方式,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景。C语言中的各种数据结构都有其优缺点,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数据结构的优缺点: 数组: 优点:访问和修改元素的速度非常快,适用于需要频繁读取和修改数据的场合。 缺点: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不适合存储大小不固定的动态数据,另外数组在内存中是连续分配的,当数组较大时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化。 链表: 优点:可以方便地插入和删除元素,适用于需要频繁插入和删除数据的场合。 缺点:访问和修改元素的速度相对较慢,因为需要遍历链表找到指定的节点。 栈: 优点:后进先出(LIFO)的特性使得栈在处理递归和括号匹配等问题时非常方便。 缺点:栈的空间有限,当数据量较大时可能会导致栈溢出。 队列: 优点:先进先出(FIFO)的特性使得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