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生肉消化


前言

自从毕业开始工作后就基本不再读论文。万万没想到,职业生涯走着走着走到量化门口。该如何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该如何进行研究,该如何开展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瞬间占满小脑袋。感觉就像当时正在面对四五名导师,他们都会这么问。

回忆了好一会儿才冷静下来。苦行僧的日子即将来临,好好看论文,好好学技术,好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好好模拟……好多好好,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好好干。

每周一生肉,这周吃了《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生肉,原因无他,引用次数极高,先吃了再慢慢消化。


一、题目是什么意思?

股票预期收益的横截面?这么理解就太生硬了。

The Cross-Section其实应该是the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指1963~1990时间截面的变化。什么变化?指平均股票收益的变化,而且是关于市场β,市值、杠杆、净值市价比、市盈率等因子的。

所以,我的理解题目意思是写1963~1990年间,市场β、市值、杠杆、净值市价比、市盈率等因子对期望股票收益的影响。或者说,在这段时期,哪些因子对股价收益影响大,哪些因子的影响较小。

二、论文写什么

1.出发点

本文主要针对Sharpe、Lintner、Black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引经据典地批判。

作者指出SLB模型存在几个经验矛盾。首先是市值效应,使用SLB模型的β估计,小市值股票的平均收益太高,而大市值的平均收益太低。其次,杠杆通常和风险、期望收益联系在一起,但是在SLB模型中,市场β也许包含了杠杆。再次,有学者发现美国股票的账面价值和平均收益有正相关,日本股票的净值市值率和平均收益也有很强的关联性。最后,还有研究表明市盈率可以代替很多未知因子表示期望收益。

综上,本文作者的目的是找出上述众多因子的联合规则,并证明在NYSE、AMEX、NASDAQ市场上,平均收益和规则是相关的。然后,在论文中也是很快地给出了测试结论,作者很痛快且言简意赅地表示,我们的测试不赞同SLB模型的核心思想,即股票平均收益和市场β值是正相关的。

本文的结果是:

  • β值似乎无法解释股票平均收益
  • 市值和净值市值率的联合规则似乎可以代替杠杆和市盈率规则(1963~1990期间)

2.准备工作

(1)数据

为了进行论证,本文使用的数据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 使用非金融企业的截面数据。因为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对杠杆的理解不一样,金融企业的高杠杆现象十分常见,但是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可能表示它有很大压力。
  • 数据来自CRSP和COMPUSTAT。由于1962年以前的数据存在很大偏差,本文的数据取自1962年之后。
  • 为了保证会计数据在解释收益之前是已知变量,本文取得1962~1989年间的完整会计年的会计数据,即t-1年数据;然后再配相应隔年7月时的收益,即t年7月的收益。(这之间的半年间隔其实是保守的做法,虽然有要求企业在会计年结束的90天内披露10-K报告,但前期研究表明仍有19.8%的企业未完成。)
  • 本文使用t-1年12月份的市场权益计算t-1年的BE/ME、杠杆、市盈率,然后使用6月份的市场权益计算t年的市值大小。
  • 本文会记录t年7月份之前60个月至少24个月的收益,为了进行β值的预先排序。(这个预先排序的作用是为了证明最终时点的β排序其实和预先排序没什么差别,即β没啥影响)
  • 企业的COMPUSTAT数据必须包含t-1年的总账面资产(A)、账面权益(BE)、收益(E)等年度会计结算数据。
  • 本文做了小范围测试:用t-1年的会计数据与t年7月份至t+1年6月份的收入进行配对,结果都相近。

(2)估算β值

  • 本文使用Fama和MacBeth的截面回归理论(the cross-sectional regression approach)进行资产价值测试。每个月的股票收益截面都回归于解释平均收益的假设变量。
  • 本文的理论是通过估算各个资产组合的β,然后为组合中的每个个股分配该组合的β值。
  • 本文先根据市值的大小分十组,再在各组中根据预先排序的β值分10小组。这样一共会获得100个投资组合,并且每个投资组合只与市值相关,与β值无关(控制变量法测试证明)。
  • 进行市值-β投资组合划分后,本文对后续12个月进行等权重月收益计算,会得到根据月收益排序的100个投资组合。
  • 进一步,根据CRSP价值权重投资组合,对月收益排序好的100个投资组合进行全量(330个月 = 1963至1989共27年得324个月 + 6个月当年的)的β估值,以此结果代表市场结果。

3.实验部分

该论文一共进行了2组实验,包括:

  • β和市值(size)

通过对数据集的size-β二次排序分组,测算平均收益的时候发现:

(1)市值对平均收益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和β值并没有联系。
(2)控制β值后,平均收益和市值有很强的关系。(β一定,size越大,平均收益越低。取对数ln(ME)后,β一定,size越大,平均收益越大。)
(3)控制市值后,平均收益和β值并没有什么关系。

  • BM/EM(Book-to-Market Equity)、E/P、杠杆(Leverage)

(0)BE/ME比市值效应(size effect)在解释平均收益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平均收益和BE/ME之间成正比。
(1)杠杆分为市场杠杆(market leverage,A/ME)和账面杠杆(book leverage,A/BE),两种杠杆变量都和平均收益相关,但结果却相反,不过取绝对值的结果是近似的。
(2)这里有个很巧妙的做法:ln(BE/ME) = ln(A/ME) - ln(A/BE)
(3)从原公式(BE/ME)角度出发,市场判断高比率的企业预期盈利能力较弱。就是说,BE/ME较大,则要么BE大,要么ME小。
(4)从变形式的角度分析,较高比率的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杠杆。就是说,ln(BE/ME)较大,则要么ln(A/ME)大,要么ln(A/BE)小。
(5)平均收益和E/P的关系近似U型。在FM回归测试中,E/P的斜率是基于正值的。负值是傻瓜变量(dummy variable),影响实验结果。
(6)加市值进E/P回归测试可以解决傻瓜变量的影响;同时加入市值和BE/ME也可以解决傻瓜变量的影响。
(7)企业拥有较高的市盈率(正的)倾向于拥有较高的净值市值率(BE/ME)。那么,就可以回到杠杆部分的讨论,取得相同的结果。

4.结论

作者最后总结出一个简要的平均收益模型,内容如下:

  • 当我们使用与市值无关的β进行实验时,平均收益与β之间并没有可靠的关联。
  • 市场杠杆(market leverage)和账面杠杆(book leverage)可以使用BE/ME(Book-to-Market Equity)替代。
  • 平均收益和E/P的关系可以通过联合市值(size)和BE/ME(Book-to-Market Equity)概括。

总结

从吃完生肉到生肉初次消化,最直观的收获是哪些因子有效,什么因子无效。其次是初步熟悉作者在整个量化测试时的思路,一环扣一环,写得也是十分清晰。最后,对于这样一篇大作,我读了三四遍,但还感觉很多细节没有理解透。确实是刚踏出第一脚,以上整理的内容可能不够准确,会持续精进。共勉!

  • 26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吾师土匪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