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13篇

孙子兵法-13篇  《孙子兵法》一书史籍记载甚早。在先秦时期,《战国策·齐策》、《吕氏春秋·上德》、《韩非子·五蠹》等篇就对该书有所记录。最早对该书进行整理是在西汉初年《汉书·艺文志》中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汉武帝时,军政杨仆又“捃摭遗逸,纪奏兵录”,进一步整理该书。东汉末年,曹操得《孙子》佳本,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所感染,云“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于是发奋注释,成为今天现存的最古注释本。唐宋时注家很多,出现多种单注本、集注本,《崇文总目》著录的有萧吉、陈* 、贾林、何延锡等家;《郡斋读书志》记录的有李筌、杜牧等家。其中梅尧臣、王* 、何去非三家注释的为单行本。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是《十一家注》本和《武经七书》本。明清时期,考据风兴盛,注释《孙子兵法》者更多,有刘寅、赵本学、邓廷罗、顾福堂、孙星衍等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寅《武经七书直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和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据有人统计,在孙武以后的2000多年里,研究《孙子兵法》而留下姓氏者有200余家,著作500余部,真可谓汗牛充栋!本书注译以新校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各本,力求详尽准确,为读者提供一个通俗的读本。 -------------------------------------------------------------------------------- 计第一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③也。  故经④之以五事⑤,校⑥之以计⑦,而索其情⑧: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⑨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⑩。天者,阴阳⑾、寒暑、时制⑿也。地者,远近、险易⒀、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⒁也。法者,曲制⒂、官道⒃、主用⒄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⒅,将孰有能?天地孰得⒆?法令孰行?兵众孰强⒇?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21),乃为之势(22),以佐其外(23)。势者,因利而制权(24)也。  兵者,诡道(25)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26),实而备之(27),强而避之,怒而挠之(28),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29)。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30)也。  夫未战而庙算(31)胜者,得算多(32)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33)矣。   【注释】  ①兵:兵含义很广,指兵器、军械、兵卒、军队等。《说文》:“兵, 械也。从* ,持斤,并力貌”。《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为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而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所释义狭。戚继光《大学经解)谓此句“正以释国之大事也。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国亡。”其释较公允。  ③不可不察:《尔雅·释估》:“察,审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  ④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  ⑤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实。  ⑥校:比较。  ⑦计:《说文》:“计,筭 也。”计上古指筹码。  ⑧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  ⑨民与上同意: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  ⑽不畏危: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⑾阴阳:指昼夜、睛晦等自然天象。  ⑿时制:指季节更替。  ⒀险易:《说文》:“险,阻难也”,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  ⒁智、信、仁、勇、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⒂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   ⒃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  ⒄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⒅主孰有道:孰,谁。道,曹操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⒆天地孰得:曹操注:“天时、地利。”李筌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⒇兵众孰强: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21)计利以听:以,通“已”。听,从,采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采纳,即战争决策已定。  (22)势:适势。《考工记·弓人》:“射远者用势。”郑司农云:“势为形势。”   (23)以佐其外:佐,辅助,辅佐。外,曹操注:“常法之外也”,未准。梅尧臣曰:“定计于内,为势于外,以助成胜。”此句谓造势以佐助人君有效地达到战争目的。  (24)权:权变之举。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荀子·议兵》:“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25)诡道:欺诈、多变的方式。《孙膑兵法·威王问》:“诈者,所以困敌也。”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  (26)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此句言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进攻。  (27)实而备之:曹操注:“敌治实,须备之也。”梅尧臣注:“彼实则不可不备。”敌具实力,则需严加戒各。  (28)怒而挠之:怒,士气旺盛。梅尧臣注:“彼福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注释颇偏。挠,扰之意,又训为屈。此句意谓敌人士气旺盛,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待其气衰,再攻击。  (29)亲而离之:离,离间《广雅·释诂一》:“离,分也。”此句意为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使它们分裂。  (30)不可先传:曹操注:“传,犹泄也。”杜牧注曰:“传,言也。”此全句谓军事家克敌致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  (31)庙算:《新注》曰:“古时候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   (32)得算多: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  (33)见:同“现”,呈现,显现。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 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③十万,千里馈粮④,则内外之费,宾客⑤之用,胶漆之材民车甲之奉⑦,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⑧,屈力殚货⑨,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⑩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⑾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⑿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⒀,粮不三载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⒂,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⒃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⒄,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⒅。力屈、财殚,中原⒆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⒇,甲胄矢弩,戟盾蔽橹(21),丘牛大车(22),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23),食敌一钟(24),当吾二十钟;* 秆(25)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26)。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27)而乘之,卒春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28)。  故兵贵胜,不贵久(29)。  故知兵之将(30),生民之司命(31),国家安危之主(32)也。   【注释】  ①驰车千驷:驰,奔、驱。驷,《诗经·清人》:“驷介旁旁”。郑玄笺云:“驷,四马也。”曹操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  ②革车千乘:革车,《札记·明堂位》:“革车千乘。”郑玄注:“革车,兵车也。”曹操注:“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杜牧注:“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此句话意为装载军械物资的兵车千乘。  ③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  ④馈粮:《周礼·玉府》郑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馈粮,运送粮草。  ⑤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  ⑥胶漆之材:张预注曰:“胶漆者,修饰器械之物也。”此言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  ⑦车甲之奉:张预注:“车甲者,膏辖金革之类也。”此句意为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  ⑧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⑨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  ⑩不能善其后:何氏注:“谓兵不胜而敌乘其危殆,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其说是。  ⑾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巧,工巧。久,拖延。李贽《孙子参同》卷二注:“宁违毋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   ⑿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凶器,久则生变。”   ⒀役不再籍:投,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  ⒁粮不三载:三,意指极多。曹操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多次运送军粮。  ⒂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曹操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⒃贫子师:其意谓因战争运输财物而误衣时,国家与百姓不能不贫困。  ⒄近于师者贵卖:贵卖,言物价上涨。曹操注云:“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言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  ⒅财竭则急子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⒆中原:泛指国内。  ⒇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病。  (21)戟盾蔽槽:戟,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 ,盾。蔽橹,一种主要用子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槽。王皙曰:“蔽,可以屏蔽;橹,大楯也。”   (22)丘牛大车:曹操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级车也。”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23)智将务食于敌:务,追求,力争。食,取食。明智的将领务求就食于敌国。  (24)钟: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元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则十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曹操注:“六解四斗为钟。”   (25)* 秆:* ,同“箕”,即豆秸。《汉书·杨恽传》:“种一顷豆,落而为箕。”杜牧注曰:“* ,豆秸也;秆,禾藁也。”   (26)取敌之利者,货也:梅尧臣曰:“取敌则利吾人以货。”对夺取敌人资财者要以实物予以奖励。  (27)车杂:杂,混杂,混编。此句谓将俘获敌战车混编入己车阵中。  (28)是谓敌胜而益强:曹操注:“益己之强。”杜牧注:“得敌卒也,因敌之资,益己之强。”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29)兵贵胜,不贵久:贵,重也。曹操注:“久则不利,兵犹火也,环戢将自焚也。”意谓用兵作战贵在速战,持久则不利。  (30)知兵之将:知,识。《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知,明于事。”此谓懂得用兵的将帅。  (31)凤之司命:司,《诗经·羔裘》:“邦之司直”,毛亨传:“司,主也。”此谓民众命运的掌握者。  (32)国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曹操注:“将贤则国安。”此谓国家安危的主宰。   【译文】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折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 -- 谋攻第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②为上,破军次之;全旅③为上,破旅次之;全卒④为上,破卒次之;全伍⑤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⑥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⑦,其次伐交⑧,其次伐兵,其下攻城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⑩,具器械⑾,三月而后成,距闽⑿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⒀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⒁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⒂,故兵不顿⒃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⒄,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⒅,少则能逃⒆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⒇也。  夫将者,国之辅(21)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22)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23)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24),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25)。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26)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27)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28)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9)。  故知胜(30)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31)者胜,上下同欲(32)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33)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34);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未诉诸兵刃使敌举国屈服是上等用兵策略,经过交战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②军:泛指军队,亦作为军队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军,万二千五百人。”曹操、杜牧注引《司马法》:“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③旅:《说文》:“五百人为旅。”曹操注同。  ④卒:古代兵制单位,百人为卒。卒长为百夫长。《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⑤伍:舌代最基本的兵制单位,五人为伍。  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百战百胜固善,然终有杀伤、耗损,故非善之善者。  ⑦上兵伐谋: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张预注:“兵之上也。”易培基《杂记》谓“义不能通”,“上兵”应作“上正(政)”,其说非是。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曹操注:“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此甸意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取利。  ⑧伐交:伐以交。以外交途径战胜敌人,散敌之联盟,固已之交与,亦为“不战而屈人之兵。”陈皞、张预等以为“交”谓伐于两军交合,义短。李筌注:“伐其始交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故“交”释以“外交”为善。  ⑨其下攻城: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其,指示代词,其中。  ⑩修槽轒辒:修,《国语·周语》“修其簠簋”,韦昭注:“修,备也。”曹操注:“治也。”槽,曹操注:“大楯也。”轒辒,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生牛皮,下可藏十数人。杜牧注;“轒辒,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俗所谓木驴是也。”   ⑾具器械:具,修置,准备。此句言置备攻城的各种器用、械具。  ⑿距闉:为攻城而堆积的向敌城推进的土丘,堆积用来观察敌情,攻击守城之敌,既可于其上施放火器,又便于登城,是古代攻城必修之工事。杜佑注:“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于城也。积土为山曰堙,以距敌城,以观虚实。”闉,通“堙”。  ⒀蚁附:曹操注云:“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缘墙。”蚁,名词用如状语,意为“如蚁一样……”。  ⒁拔:破城而取之曰拔。  ⒂必以全争于天下:全,此言全国、全军。此句谓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⒃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比喻战斗力未损,士气未挫。  ⒄十则围之:此句“十”与以下几句“五”“倍”皆言我与敌比较,我所处的力量地位。“十”即十倍于敌。此言绝对优势,但非一定为实数之十倍。  ⒅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倍,比敌人多一倍。敌,即匹敌。言有多一倍于敌人之力量则可分割敌人而消灭之,双方势力大体均等则可以抗击。  ⒆逃:与下文“避”异文同义,指主动地采取不与敌争锋的办法,并非消极地逃跑。  ⒇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之,此为“若”义。此句言只知固执硬拼的小敌,必为大敌所擒。  (21)国之辅:李筌注:“辅,犹助也。”意为国君的辅佐。  (22)隙:缺也,疏漏之意。此言将领佐君不周,有疏漏。  (23)患干军:患,作动词,为患、贻害。此言危害军队。  (24)谓之进:谓,可训“使”,见《广雅·释诂》。故“谓之进”可作“使之进”,命令他们前进。  (25)縻军:縻,原义为牛辔,可引申为羁绊、束缚。杜牧注:“縻军,犹驾御羁绊,使不自由也。”《新注》云:“束缚军队,使军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  (26)同三军之政:同,毕以珣《孙子叙录》谓有“冒”义,有干预之意。政,政事,指军中行政事务。曹操注:“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梅尧臣注:“不知治军之务而参其政,则众惑乱也。”   (27)权:权变,权谋。  (28)诸侯之难:诸侯国乘其军士疑惑之机,起而攻之的灾难。  (29)乱军引胜:乱军,自乱其军;引胜,失去胜利。杜牧、王皙等注“引胜”为“致敌之胜”,于义亦通。梅尧臣注云:“自乱其军,自去其胜”,可谓精确。  (30)知胜:预测胜利。  (31)识众寡之用: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  (32)上下同欲:欲,意愿。同欲,亦即同心同德之谓。上下,曹操注指君臣。此句言君臣上下同心同德。  (33)将能而君不御:御,驾驭。在此为制约之意。此句言将领有才能,君主不得参预干涉。  (34)百战不殆:殆,危。百战不殆,即言每战必胜而无危险。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 -- 形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④,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⑤。  不可胜者,守⑥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⑦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⑧,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⑨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⑩也。故举秋毫⑾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⑿。故其战胜不忒⒀,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⒁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⒂,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⒃,二曰量⒄,三曰数⒅,四曰称⒆,五曰胜⒇;地生度(21),度生量(22),量生数(23),数生称(24),称生胜(25)。故胜兵若以镒称铢(26),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27)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王皙曰:“不可胜者,修道保法也。”此句意思是先做到自己不被别人战胜。  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可胜,指敌方可能被战胜的机会或条件。  ③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杨炳安《孙子会笺》:“言创造不可被敌战胜之条件,乃属于我方主观努力之事;然敌方是否具有可能被我战胜之条件,则非我主观意愿所决定。”   ④能为不可胜:能创造自己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  ⑤胜可知,而不可为:言胜利可以预见,但却不能强求。张预注:“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   ⑥不可胜者,守:张预注云:“知己未可以胜,则守其气而待之。”此句言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了。  ⑦九地:九,在此乃言数之极。汪中《述学·释三九篇》云:“古人措辞,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均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均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九地,梅尧臣注:“言深不可知也。”藏于九地之下,即言深秘隐藏其形而不露也。  ⑧动于九天之上:九天,梅尧臣注谓指“高不可测”。此句言善攻击者进攻时迅捷异常。  ⑨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言预见胜负不高出众人的水平,不算是高明者。  ⑩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力战而胜之,天下人都说好,不算好中最好的。曹操注:“交争胜也。太公曰,争胜于白刃之口,非良将也。”王皙曰:“以谋屈人则善矣。”   ⑾秋毫:兽类子秋天新长出的极纤细的毛称秋毫,用以比喻轻细之物。  ⑿无智名,无勇功:杜牧注:“胜于未荫,天下不知,故无智名;曾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张预注:“阴谋潜运,取胜于无形,天下不闻有料敌制胜之智,不见摹旗斩将之功。”二家注释皆有道理。  ⒀忒:差。不忒,不差之意。  ⒁不失敌之败:言不效过任何一个可打击敌人的时机。杜牧注:“窥伺敌人可败之形,不失毫发也。”王皙曰:“常为不可胜,待敌可胜,不失时机。”其说甚是。  ⒂修道而保法:杜牧注云:“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按:“道”与《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中“道”同义,指政治。“修道”即修明政治。“法”,亦指《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之“法”,指法令制度。“保法”即确保法制。此句的意思为修明政治,确保法令制度的贯彻实行。  ⒃度:《礼记·明堂位》:“度为丈尺、高卑、广狭也。”贾林曰:“度,土地也。”此言土地幅员。  ⒄量:《礼记·明堂位》郑玄笺:“量为豆区、斗斛、筐* 所容受。”《汉书·律历志》:“量者,禽、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此言物资多少。  ⒅数:贾林注曰:“算数也。以数推之,则众寡可知,虚实可见。”王皙曰:“百千也。”此言部队实力的强弱,兵员的多寡。  ⒆称:《楚辞·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王逸注:“称所以知轻重.”杜牧注:“称,校也。”此言衡量双方实力之对比的状况。  ⒇胜:指胜负仇劣的情实。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21)地土度:曹操注:“因地形势而度之。”地,指国土幅员。此句言敌我交战,必先以双方所拥有的土地幅员为基础。  (22)度生量:赵本学注:“既度之,则其地之所容者何阵,或当用广、用长、用圆、用方,奇正当居何处,当分为几阵,皆可知矣,此‘度生量’也。”此言基于双方拥有“地利”状况,可知其物质资源之储备及国力之强弱也。  (23)量生数:梅尧臣注:“因量以得众寡之数。”此言物质资源状况之计量,可知所拥兵员之众寡。  (24)数生称:王皙注:“喻强弱之形势也。”此言由兵员之众寡可知双方兵力强弱之对比。  (25)称生胜:曹操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此言由双方强弱形势之衡量对比,可知其优劣胜负之情状。  (26)以镒称铢:铢,古代计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镒,二十四两为一镒,合五百七十六铢。以镒称铢,比喻兵力轻重众寡之悬殊。  (27)战民:《尉缭子·战威》:“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此言统帅指挥部众参加作战。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的智慧,也没有勇武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 -- 势第五   孙子曰:凡治①众如治寡,分数②是也;斗众③如斗寡,形名④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⑤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 ⑥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⑦,以奇胜⑧。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⑨,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⑩,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⑾,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⑿,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⒀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⒁,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⒃者,节⒄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 弩⒅,节如发机⒆。  纷纷坛纭⒇,斗乱(21)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22),形圆而不可败(23)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24),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25),敌必从之(26);予之(27),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28),故能择人而任势(29)。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30),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治:治理,这里指管理军队。 ②分数:曹操注:“部曲为分,什伍为数。”刘寅《直解》:“偏裨卒伍之分,十百千万之数。”此言军队的编制和员额。  ③斗众:指挥大部队战斗。  ④形名:《孙膑兵法·奇正》:“分定则有刑(形)矣,刑(形)定则有名”,“有刑(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奠不可胜。”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张预注云:“用兵既众,相去必远,耳目之力所不闻见,故令士卒望旌旗之形而前却,听金鼓之号而行止。”   ⑤奇正:古代兵法常用术语。一般说来,一般的、常规的为正,特殊的、变化的为奇;战术上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正,侧击为奇,明战为正,暗袭为奇。总之,在人们意料之中为正,出乎人们的意料为奇。  ⑥碫 :磨刀石,此泛指坚硬石块。  ⑦以正合:曹操注:“正者当敌”。即言以正兵与敌正面交战也。  ⑧以奇胜:曹操注:“奇兵从傍击不备也。”即言出奇制胜。  ⑨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言出奇制胜之法如宇宙万物之变化无穷,而非言如天地之大。  ⑩声不过五:古代的五个音阶:官、商、角、徵、羽,合称五声。  ⑾色不过五:古代五种原色,指青、黄、赤、白、黑。亦称五色,其余为间色。  ⑿味不过五:古代味分酸、甜、苦、辣、咸五种,以此五味为原味。  ⒀不可胜穷:此言无穷无尽之意。  ⒁如环之无端:像顺着环旋转一样没有尽头。  ⒂漂:浮,漂移。《尚书·武成》:“血流漂杵”。杜牧、张预注:“转”,运、行之意。义近。  ⒃毁折:言擒杀鸟雀。 ⒄节:节制,《孟子·离娄》:“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审度长短。此句曹操注:“发起击敌”。张预注云:“鹰鸇之擒鸟雀,必节量远近,伺候审而后击。”义近。  ⑻* 弩:* ,弩弓张满曰“* ”。《汉书·吾丘寿王传》:“十贼* 弩”,颜师古注:“引满曰* ”。即言张满待发的弩。  ⒆节如发机:机,《说文》:“主发之为机”。节如扣动之机关,一触即发。此两甸言势为张满之弩,节即为击发之机件——弩牙,比喻发机迅疾。  ⒇纷纷纭纭:《说文》:“* ,物数纷* 乱也。”徐锴《系传》云:“即今纷纭字”。此句曹操注:“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说是。  (21)斗乱:言在纷乱状态中指挥战斗。  (22)浑浑沌沌:杜牧注:“浑浑,车轮转行;沌沌,步骤奔驰。”此句言混迷不清。  (23)形圆而不可败:形圆,行阵形制为圆形,即圆阵。圆阵首尾相接,四面外向,旋转应敌,是利于坚守,难以战败的军阵。  (2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曹操注:“皆毁形匿情也。”梅尧臣注:“治,则能伪为乱;勇,则能伪为怯;强,则能伪为弱。”此句谓示敌混乱在于我之严整,示敌怯懦在于我之勇敢,示敌软弱在于我之坚强。  (25)形之:曹操注:“见羸形也。”梅尧臣、张预、赵注本诸家同。而杜牧则注云:“非止于羸弱也。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敌来;我弱敌强,则示以强形,动之使去。”杜说较是。此句言向敌人示以军形。  (26)从之:跟着采取相应的措施。此言既然战场表现反映部队的情况、素质,那么高明的指挥员就会故意在战争中示人以假象,使对方随着这个假象作出错误的举动。  (27)予之:给敌人以小利,引诱其上钩。  (28)不责于人:《说文》:“责,求也。”此句谓不苛求部下。  (29)择人而任势:挑选合适人材,充分利用形势。  (30)安则静,危则动:安,平。危,高险。此句言平安的地方就守卫,危险的地方就赶紧离开。   【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受骗;给敌人一点甜头,敌人必然会贪利进攻;以小利引诱,用精锐的部队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  善于作战的指挥员,总是从势中寻找取胜的战机,而不苛求部属。因而,他能恰当地选择人材,巧妙地运用势。善于运用势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滚动本石一样。木头、石块的特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滚下的圆石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 --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舍之也。故敌佚能劳之④,饱能饥之⑤,安能动之⑥。  出其所不趋⑦,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⑧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⑨。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⑩。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⑾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⑿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⒀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⒁,则我专而故分⒂;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⒃。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⒄,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⒅。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⒆。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⒇。个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21)?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22)。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23),作之而知动静之理(24),形之而知死生之地(25),角之(26)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27);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28),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29),而应形于无穷(30)。  夫兵形象水(31),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32)。故五行无常胜(33),四时无常位(34),日有短长,月有死生(35)。   【注释】  ①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佚,安逸、从容,贾林注:“先处形胜之地以待敌者,则有备豫,士马闲逸。”此句言在作战中,若能率先占据战地,就能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  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赶,此处为“促”,仓促。张预位:“便利之地,彼已据之,我方趋彼以战,则士马劳倦而力不足。”此句言在作战中,若后占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周札·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致人,调动敌人。此句意思为宜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  ④佚能劳之:言敌若休整良好,我则采取“敌人”之法使之劳顿。  ⑤饱能饥之:曹操注:“绝粮运以饥之。”王皙注:“谓敌人足食,我能便之饥乏耳。”此句言敌若给养充足,我则便之饥困。  ⑥安能动之:曹操注:“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人不得相救也。”此言敌若安固守御,我就使之移动。  ⑦出其所必趋:进攻敌人必然奔赴援救之地。  ⑧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李筌注:“无虞易取。”此说甚是。言我出击必能取胜的原因,是由于攻击敌戒备虚懈之处。  ⑨故善攻者,敌不却其所守;善守青,敌不知其所攻:不知,王皙注云:“不知者,攻守之计,不知所出耳。”梅尧臣注云:“善攻者,机密不泄;善守者,周备不隙。”此句谓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知防守何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进攻何处。  ⑩故能为敌之司命:司命,主宰命运者。《管子·国蓄》:“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张预注:“攻守之术,微妙神秘,至于无形之可睹,无声之可闻。故敌人死生之命,皆主于我也。”此句言虚实运用出神入化,则可使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敌人命运之主宰者。  ⑾冲其虚:虚,虚懈之处,此言我进攻之处正是敌人虚懈之处。  ⑿画地而守:画,界限,指画出界限。。孟氏注云:“以物画地而守,喻其易也。”   ⒀乖其所之:乖,违,相反,此处引申为改变、调动之意。全句言调动敌人,将其引向别处。  ⒁形人而我无形:形人,使敌现形;形,显露之意。梅尧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见。故敌分兵以备我。”义近。  ⒂我专而敌分:专,专一、集中。分,分散。言我能集中兵力而敌人兵力不得不分散。  ⒃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少、寡。杜牧注:“约,犹少也。”此句言能以十击一,可造成我众敌寡之态势。  ⒄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所与战之地,所准备与敌交战的地点。此句言我准备与敌开战之战场敌不能知。  ⒅则吾所与战者,寡矣:张预注:“不能测吾车果何出,骑果何来,徒果何从,故分离其众,所在辄为备,遂致众散而弱,势分而衰。是吾所与接战之处,以大众临孤军也。”此句言我欲战之地敌不能知,敌则不得不多方设防,多方备我,兵力势必分散。敌兵力分散,则与交战的敌人即寡弱而容易战胜。  ⒆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此句言若处处设防,必所备皆寡,陷于被动境地。  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孟氏注曰:“先知战地之形,又审必战之日,则可千里期会,先往以待之。”此言若预先了解掌握战场之地形条件与交战时间,则可以奔赴千里与敌人交战。  (21)亦奚益于胜哉:奚,何;益,补益、帮助。此句谓越国军队人数虽众,然不能知众寡分合的运用,则无济于取胜的企图。  (22)敌虽众,可使无斗:张预注:“分散其势,不得齐力同进,则焉能与我争。”其说甚是。  (23)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筹算。此句谓我当仔细筹算,以了解判断敌作战计划之忧劣。  (24)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兴起,此指挑动。杜牧注:“言激作敌人,使其应我,然后观其动静理乱之形。”此言我挑动敌人而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  (25)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伪形示敌。此句谓以佯动示形,了解敌方的情势。  (26)角之:角,较量。指与敌进行试探性接触,以观虚实。  (27)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言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妙不可言的程度,可以达到使人无形可窥的程度。  (28)错胜于众:错,同“措”。曹操注:“因敌形而立胜。”此言由于示形取得的胜利置于众人面前,众人不知其因。  (29)战胜不复:用以战胜的谋略方法不重复出现。  (30)应形于无穷:李筌注:“不复前谋以取胜,随宜制变也。”杜牧注:“敌每有形,我则始能随而应之以取胜。”此句言不断适应客观实际情况,变化无穷无尽。  (31)兵形象水:孟氏注:“兵之形势如水流,迅速之势无常也。”此言用兵的规律如水的运动规律一样。  (32)神:高明。  (33)五行无常胜:五行,金、木、水、火、土。此句言五行相生相克变化无定数,如用兵策略奇妙莫测。  (34)四时无常位:此言四季推移代谢,永无休止。  (35)月有死生:泛指月有朔望圆亏的变化。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地而疾行奔赴应战就紧张、劳顿。因而,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自己不为敌人所动。能使敌人主动上钩的,是诱敌似利;能使敌人不能到达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敌人闲逸,就想方设法使它疲劳,敌人若饱食,就设法使它饥饿,敌人安稳,就使它疲于应付。  在敌人无法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进攻。行军千里而不劳顿,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的地方;进攻一定能得手,是攻击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必然能牢固,是防守着敌人不敢进攻或不能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向哪里进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到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声息。所以能掌握敌人的命运。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冲击它空虚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到的,是迅速得使它来不及追赶。我军想要决战,敌人尽管在高垒深沟,却不得不同我军打仗,因为是进攻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军不想决战,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是因为设法调动它,使它背离所要进攻的方向。  因此,要使敌人暴露原形却不让敌人察明我军的真相,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能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就会造成敌寡我众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敌人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整体薄弱。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是处处设防,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势在于迫使敌人处处防备。  知道作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时间作战,那就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军队远者相隔几十里,近者相隔几里的呢?据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又于胜利有何益呢?敌人虽多,可使它无法同我军较量。  分析研究双方的情况,可得知双方所处条件的优劣得失;挑逗敌人,可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情况,可知战地各处是否利于攻守进退;用小股兵力试探性进攻敌人,可以进一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微妙的地步,就不会露出行迹,使敌人无形可窥,那么,即使埋藏得很深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地运用战术,这就如同胜利摆在面前一样,不是平常人所能理解的。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来出奇制胜的。因而,我取胜的谋略方法不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由于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实处而攻击虚处。水流是根据地形来走流向,用兵是根据情况来采取致胜方略。所以,战争无固定不变的态势,流水无固定不变的流向。能够根据敌情发展变化而采取灵活的措施取胜的人,才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的,四时没有不更替的,白天有短有长,月亮也有晦有朔。 -------------------------------------------------------------------------------- -- 军争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⑤,后人发,先人至⑥,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⑦。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⑧;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⑧,日夜不处,倍道兼行⑩,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⑾,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⑿;五十里而争利,则蹶⒀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⒁。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⒂;不知山林、险阻、沮泽⒃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⒄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⒅,以利动,以分合为变⒆者也。故其疾如风⒇,其徐如林(21)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22),动如雷霆(23)。掠乡分众(24),廓地分利,悬权而动(25)。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26)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27);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28);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29),将军可夺心(30)。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31)。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32),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33),此治心(34)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35),勿击堂堂之陈(37),此治变(37)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38),背丘勿逆(39),佯北勿从(40),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41),围师必阈(42),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①合军聚众:合,《诗·大雅·民劳》郑玄笺曰:“合,聚也。”此句曹操注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阵。”梅尧臣曰:“聚国之众,合以为军。”全句的意思是聚集民众,组编军队。  ②交和而舍:交,交错相接;和,古时军队的营门称和门;舍,《左传·庄公三年》“师行一宿为舍。”此句意思为在战地,敌我对垒,各军诸部队的营门交错相连。  ③莫难于军争:没有比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更难的了。曹操注:“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张预注:“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④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梅尧臣注:“能变迂为近,转患为利。”张预注:“变迂曲为近直,转患害为便利。”此句意思是将迂回道路变为直达的道路,患害变为有利。  ⑤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贾林注曰:“敌途本近,我能迂之者,或以羸兵,或以小利、以他道诱之,使不得以军争赴也。”此句言以迂回绕道和小利引诱敌人,摆脱敌人。  ⑥后人发,先人至:梅尧臣曰:“远其途,诱以利,款之也。后其发,先其至,争之也。能知此者,变迂转害之谋也。”此句言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要争夺的要地。  ⑦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有之意。《孟子·膝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歧注:“为,有也。”此句曹操注:“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全句译为军争之事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  ⑧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皆。梅尧臣注:“举军中所有而行则迟缓。”此句译为携带全部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取先机之利,则不能按时到达。  ⑨卷甲而趋:卷,收、藏也。此句意思为卷起铠甲,轻装快跑。  ⑩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处,止;此处指不得休息。倍道,行程加倍之意。此句言夜以继日不停地赶路。  ⑾擒三将军:杜佑注:“欲从速疾,卷甲束杖,潜军夜行,若敌知其情,邀而击之,则三军之将为敌所擒也。”此句言三军之将被敌所擒。  ⑿其法十一而至:按其规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  ⒀蹶:表示被动,被牧挫败。  ⒁无委积则亡:委积,指物资储备。《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此句言军队没有物资补充即不能生存。  ⒂不能豫交:预交,即结交诸侯。豫,通“与”。  ⒃沮泽:《礼记·王制》:“居民山川沮泽。”孔颖达疏引何胤云:“沮泽,下湿地也。”指水草丛生之沼泽地带。  ⒄乡导:即向导。乡、向古通。指熟悉该地区情况的带路人。  ⒅兵以诈立:立,成功。杜牧注:“诈敌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后能立胜也。”其说甚是。  ⒆以分合为变: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  ⒇其疾如风:曹操注:“击空虚也。”张预注:“其来疾暴,所向皆靡。”全句意思为行动迅速,有如飘风之迅疾。  (21)其徐如林:指部队行列整肃,舒缓如林木般有序。  (22)难知如阴:难以窥知实情,有如阴云蔽日。  (23)动如雷霆:杜牧注:“如空中击下,不知所避也。”贾林注:“疾雷不及掩耳。”此句言行动迅速,使人措不及防。  (24)掠乡分众:曹操注:“因敌而致胜。”陈* 注:“夫乡邑村落,因非一处,察其无备,分兵掠之。”全句意谓分兵数路掳掠敌国乡巴。  (25)悬权而动:权,秤锤,用以称物轻重。此句指权衡利害得失,而后决定行动。  (26)《军政》:古兵书,已佚。梅尧臣曰:“军之旧典。”   (27)故为金鼓:金,杜佑注:“铰铎也。”王皙曰:“鼓鼙钲铎之属。”此句言用金鼓指挥军队作为进退的号令。  (28)所以一民之耳目也:用来统一士卒们的视听,即使士兵们的行动一致。  (29)三军可夺气:夺,失也。《荀子·富国》:“罕兴力役,无夺农时。”气,指刚劲勇锐之士气。全句意谓三军之刚锐旺盛之气可以挫伤而使之衰竭。  (30)将军可夺心:张预注:“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全句言可动摇将帅的决心。  (31)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梅尧臣注:“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又张预注:“朝喻始,昼喻中,暮喻末。”   (32)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言避开敌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衰懈再进行打击。  (33)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乱,陈* 注:“政令不一,赏罚不明,谓之乱。”哗,指骚动不安。全句意谓以严整对付混乱之敌,以镇静对付轻躁之敌。  (34)治心:张预注曰:“善治已之心以夺人之心。”即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  (35)无邀正正之旗:邀,遮留,、截击。正正,曹操注:“齐也。”此句谓勿发兵截击旗帜齐整、队伍整治之敌。  (36)堂堂之陈:堂堂,张预注:“行阵广大。”   (37)治变:以权变应付敌人。  (38)高陵勿向:梅尧臣注:“敌处其高,不可仰击。”此说甚是。  (39)背丘勿逆:敌背倚丘陵险阻,我当不要正面攻击。  (40)佯北勿从:佯,假装、伪装。张预注:“敌人奔北,必审真伪。”此言敌若假装败退,我当不要追击。  (41)归师勿遏:遏,阻、截击。此句谓敌师退还其国途中不可正面阻截。  (42)围师必阙:张预注:“围其三面,开其一面,示以生路,使不坚战。”此句言包围敌人,当留缺口。   【译文】  孙子说:根据一般的战争规律,统帅受命于国君,聚集民众,组编军队,到前线与敌人对垒,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为难办的是,把遥远的弯路变成直道,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采取迂回的途径,以小利引诱敌人,出发在敌人之后,却可以先敌人到达,这便是懂得变迂为直谋略的人。  所以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假如尽带全副装备和辎重去争利,那么就会行军迟缓;如果放下笨重的装备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假如卷起盔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赶路,走行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俘,强壮的战士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军的将领会受挫折,只有半数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就不能取胜。  凡是不了解列国政治动向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兵要地理的,不能率军行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懂得地形的利益。用兵靠诡诈立威,依利益行动,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部队快速行动起来犹如疾风;舒缓行动时犹如森林,攻击敌人时犹如烈火,防御时像山岳,荫蔽时像阴天,发起进攻有如迅雷猛击。掠夺敌乡,应分兵进行;开拓疆土,取得敌国丰富的资源,衡量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胜利,这是争取先制之利的原则。  《军政》上说:“作战中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所以夜战多用金鼓,昼战多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标志。战士的视听既然齐一,那么,勇猛的战士不得单独前进,怯懦的战士也不得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衰竭;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初战时气锐,继战时气衰,战至后期,士气就消亡了。因而,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攻击懈怠欲归敌人,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严整的部队,用沉着冷静的军旅对付浮躁喧乱的部队,这就是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靠近战场的部队等待远途来奔的敌军,用休整良好的部队等待疲劳困顿的敌军,用饱食的部队对付饥饿的部队,这就是从体力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以权变对付敌人的办法。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去仰攻占据高地的敌人,不要去迎击背靠山丘的敌人,不可跟踪追赶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去进攻精锐的敌军,不要去吃掉充当诱饵的小部队,不要去遏止回撤的敌人,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已陷入绝境,不可逼迫太甚。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 九变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汜地无舍①,衢地合交②,绝地无留③,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④,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⑤,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⑥。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⑦,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⑧,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⑨,必杂于利害⑩。杂于利,而务可信⑾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⑿。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⒀,役诸侯者以业⒁,趋诸侯者以利⒂。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⒃;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⒄。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⒅;必生,可虏也⒆;忿速,可侮也⒇;廉洁,可辱也(21);爱民,可烦也(22)。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23),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24)。   【注释】  ①汜地无舍:在水泛滥之地不可驻扎。  ②衢地合交:衢地,谓四通八达之地。《孙子兵法·九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此句谓在四通八达的地区作战要注意结成巩固的联盟。  ③绝地勿留:绝地,李筌注:“地无泉井、畜牧、采樵之地为绝地。”全句谓在道路不通,又无粮食水草的地方切勿停留。  ④途有所不由:孙子佚文《四变》:“徐(途)之所不由者,曰浅入则前事不信,深入则后利不接。动则不利,立则囚。如此者,弗由也。”此句意思为按正常情况该走的道路不走,而另选迂回的、困难较多的但不被敌人注意的道路行进,以期出敌不意。  ⑤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张预注:“纵之而无所损,克之而无所利,则不须击也;拔之而不能守,委之而不为患,则不须攻也。”全句言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池不应攻拔。  ⑥君命有所不受:曹操注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贾林注:“决必胜之机,不可推于君命,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全句谓有的君主命令可以不予接受。  ⑦将通于九变之地利:地,为衍文。全句译为将帅若能通晓各种机变的利用,就懂得如何作战。  ⑧五利: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的五条好处。  ⑨智者之虑:虑,思考、思索。此谓聪明的将帅思虑的问题。  ⑩杂于利害: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张预注:“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便之谓也。”全句言应充分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  ⑾可信:信,伸也,伸张、发展。杨炳安《孙子会笺》:“言唯其考虑利之一面,方能以此激励三军将士完成战斗任务也。”   ⑿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则祸患即可消除。  ⒀屈诸侯者以害:屈,屈服、屈从。诸侯,此处指敌国。全句言以危害之事使诸侯屈服。  ⒁役诸侯者以业:役,使、区使。《荀子·正名》:“夫是之谓以已为物役矣。”业,曹操注:“事也。”此句谓以危险之事烦劳敌国使之穷于应付。杜佑注曰:“能以事劳役诸侯之人,令不得安仗”,义近。  ⒂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走。张预注:“动之以小利,使之必趋。”全句言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使之奔走无暇。  ⒃恃吾有以待:恃,倚仗、依赖、寄希望。曹操注:“安不忘危,常设备也。”张预注:“言须思患而预防之。”本句意谓不要侥幸于敌之不来,而需倚仗己有充分之准备。  ⒄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未可侥幸于敌人不进攻,而需要依赖自己具备使敌人无从进攻的条件。  ⒅必死,可杀也:必,坚持、固执之意。曹操注:“勇而元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此句言一味地硬拼,则会被杀。  ⒆必生,可虏也:曹操注:“见利畏怯不进也。”此句意谓贪生怕死,可能就会被俘虏。  ⒇忿速,可侮也:忿,愤怒、生气。曹操注:“疾急之人,可愤怒侮而致之。”全句言将帅急躁易怒,则易中敌人轻侮之计。  (21)廉洁,可辱也:曹操注:“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此句谓将帅过于洁身清廉,则可能受辱。  (22)爱民,可烦也:烦,烦劳、相烦。张预注曰:“民虽可爱,当审利害。若无微不救,元远不援,则出其所必趋,使烦而困也。”此言将帅爱护居民,如不审度利害,则被动烦劳。  (23)覆军杀将:言军队覆灭,将帅被杀。  (24)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五危,即上言“必死”等五享。不可不察,言不可不弄清这个道理。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聚集军需,出征时在“汜地”不要驻扎,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击,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盘可以不争,有时甚至国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所以,将领能够通晓灵活机变的战术,就算得上懂得用兵。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懂得地利。治军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因而,聪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有利的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要使诸侯国屈服,就要以祸患来威逼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就让它做不得不做的事;要使各国诸侯疲于出动,就用小利去引诱它。  用兵的方法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有敌人不可攻破的条件。  将领有五种致命的缺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浮燥易怒,刚忿偏急,可能被敌人凌侮;矜于名节,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过于仁慈,可能导致烦扰。大凡这五点,都是将领素质的缺陷,也是用兵的大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由这五种因素所引起,是不能不清楚认识的。 -------------------------------------------------------------------------------- -- 行军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②:绝山依谷③,视生处高④,战隆无登⑤,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⑥;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⑦,令半济而击之⑧,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⑨;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⑩,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⑾,惟亟去无留⑿;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⒀,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⒁,而右背高,前死后生⒂,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⒃,黄帝之所以胜四帝⒄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⒅,贵阳而贱阴⒆,养生而处实⒇。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21)。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22),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演井、葭苇、山林、翳苔(23)者,必谨复索之(24),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看,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25);众草多障者,疑也(26);鸟起者,伏(27)也;兽骇者,覆(28)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29);散而条达(30)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31)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32);无约而请和者,谋也(33);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34)者,饥也;汲而先饮(35)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26);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37);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38);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39),穷寇也;谆谆翕翕(40),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41);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42)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43),惟无武进(44),足以并力、料敌、取人(45)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46)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47),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48),齐之以武(49),是谓必取(50)。令素行(51)以教其民,则民服(52);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53)也。   【注释】  ①处军:处置、安顿。指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战斗、驻扎的处置方法。  ②相敌:观察判断敌情。  ③绝山依谷:张预注曰:“凡行军越过山险,必依附溪谷而居,一则利水草,一则负险固。全句谓通过山地,需傍依溪谷行进。”   ④视生处高:曹操注曰:“生者,阳也。”李筌注:“向阳曰生,在山曰高。”此言军队驻扎,要居高向阳。  ⑤战隆无登:隆,高地。登,攀登。全句谓在高地与敌作战,不宜自下而上仰攻。  ⑥绝水必远水: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河流稍远的地方驻扎。  ⑦勿迎之于水内:梅尧臣曰:“敌之方来,迎于水滨则不渡。”   ⑧令半济而击之:半济,正在渡水。此言乘敌人尚未全部渡过河时进攻他们。  ⑨无附于水而迎客:曹操曰:“附,近也。”张预注:“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战,则阻水以拒之,使不能济。”此句言不要近水结阵而待敌。  ⑩无迎水流:曹操注:“恐溉我也。”此句谓勿居下游之地。  ⑾斥泽:《尚书·禹贡》:“海滨广斥”,郑注云:“斥谓地咸卤。”斥泽为盐碱沼泽地区。  ⑿亟去无留:迅速离开,不得滞留。  ⒀必依水草而背众树:言必须傍水草背倚林木而扎营。  ⒁平陆易处:遇开阔地,亦需择平坦之处安营。  ⒂前死后生:《淮南子·地形训》:“高者为生,下者为死。”此言地势前低后高。  ⒃四军之利:上述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等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  ⒄四帝:指上古时期四方氏族部落首领。  ⒅凡军好高而恶下:张预注:“居高则便于规望,利于驱逐;处下则难以为固,易以生疾。”此言驻军喜好高处而厌恶低处。  ⒆贵阳而贱阴:张预注:“贵阳者,以其光明气舒,疾病难于滋蔓也;贱阴者,晦逆非养生之道也。”此句谓以向阳的地方为贫,贱视卑湿的地方。  ⒇养生而处实:养生,指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处实,指择运输便利而物资供应丰实之地。  (21)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曹操注曰:“恐半涉而水这涨也。”   (22)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前后险峻,水横其中为绝涧;四方高,中间下为天井;三面环绝,易入难出为天牢;草木蒙密,锋镝奠施处为天罗;随地泥泞,渐车凝骑处为天陷;道路迫狭,地多坑坎为天隙。  (23)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险阻,曹操注:“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井,指积水池。葭苇,芦苇,泛言水草丛聚。翳荟,草木繁茂。  (24)必谨复索之:必须小心谨慎地搜索。  (25)众树动者,来也:曹操注:“斩伐树木,除道而来,故动。”其言甚是。  (26)众草多障者,疑也:曹操注:“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27)伏:指伏兵。  (28)覆:李筌注:“不意而至曰覆。”此指敌军暗中掩袭。  (29)卑而广者,徒来也:扬起的尘埃低而面积广的,那是敌人步卒开来。  (30)散而条达:条达,纵横断绝之貌。此句意思谓零散而呈条缕状。  (31)营军:察看地形,准备立营的敌军。梅尧臣注曰:“轻兵定营,往来尘少。”   (32)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杜收曰:“出轻车,先定战陈疆界也。”此句言战车先出其营之侧面,是列阵欲战。  (33)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梅尧臣注:“无约请和,必有好谋。”此谓未至屈困之境而请和,必有奸谋。  (34)杖而立:倚仗兵器而站立。梅尧臣曰:“倚兵而立者,足见饥弊之色。”   (35)汲而先饮:张预注曰:“汲者未及归营而先饮水,是三军渴也。”此言颇是。  (36)鸟集者,虚也:张预曰:“凡敌潜退,必存营幕,禽鸟见空,鸣集其上。”此言群鸟集中其上,则其下营垒已空。  (37)军扰者,将不重也:敌军多惊扰,是将领无威容,不持重。李筌注曰:“将无威重则军扰。”   (38)吏怒者,倦也:梅尧臣曰:“吏士倦烦,怒不畏避也。”此言军士忿怒,是士众倦烦了。  (39)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以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营中不见用绳子悬挂水缸,士卒们是准备拼命突围。  (40)谆谆翕翕:曹操注:“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杜牧注:“忧在内,是自失其众心也。”此句言士卒们私下小声地议论。  (41)数赏者,窘也:梅尧臣注:“势穷忧叛离,数赏以悦众。”其说甚是。  (42)委谢:委质来谢,带贵重礼品来言好。张预注:“以所亲爱委质来谢,是势力穷极,欲休兵息战也。”   (43)兵非益多也:王皙注:“不以多为益。”即言不以多为贵,兵不在多之意。  (44)惟无武进:武进,刚武轻进。此言兵不在多,但不要恃武轻进。  (45)取人:争取人心。  (46)易敌:轻视敌人。  (47)卒未亲附而罚之:此句杜牧注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罚齐之。”亲附,亲近、归附。  (48)合之以文:文,宽厚。此句言对待士卒要宽厚笼络。  (49)齐之以武:武,刑威,军纪刑罚。故此言用严明军纪刑罚来整肃部众。  (50)必取:言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  (51)令素行:令,立法行令。素,平时。言平时认真贯彻法令。  (51)以教其民,则民服:言威令素信,所以民听之不惑。梅尧臣注:“威令旧立,教乃听服。”其说甚是。  (52)与众相得:和士卒相处得融洽。   【译文】  孙子说:领兵作战,判断敌情,应该注意:穿越山岭,应临近谷地行进,驻扎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已据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处置的办法。渡水一定要在离水流稍远的地方驻扎,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滨迎战,让敌人渡过一半还有一半未渡时攻击,这样才有利;想与敌人交战,不要靠近水边而迎敌;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对军队的处置方法。穿越盐碱沼泽地带,一定要迅速通过,切勿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之地与敌遭遇,一定要依傍水草而背靠树木,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处军的原则。在平原旷野,要驻扎在平坦地面,右边依托高阜,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区处置军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的好处,就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处而避开阴暗之处;靠近生长水草的地方,驻扎干燥的高地,军队就不发生任何疾病,这才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处,一定要驻扎在它的阳面,且右边依托着它。这是用兵的有利条件,是地形给予的资助。上游下雨,河中必有水沫漂来,若想过河,一定等水沫消定以后。凡地形中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情况,一走要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方远离它,让敌方接近它;我方面对着它,敌方背对着它。军队行进中,遇到艰难险阻之处,长满芦苇的低洼地,草木茂密的山林地,必须谨慎地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奸细伏兵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安静,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敌人舍险而居平易之地,一定有它的好处或企图。前方许多树木摇动,那是敌人荫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下必有伏兵;野兽惊骇,是大军突袭而至。尘埃飞扬而高冲云间,是战车来临;尘埃飞扬低而广,是敌人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曳柴而走;尘上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卑谦而加紧备战的,那是企图向我进攻;敌人使者言辞强硬而先头部队又向前逼进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诱我前往;敌军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群鸟聚集在敌营上空,营地必已空虚;敌军夜有呼叫者,是因为军心恐慌;敌军纷乱无序,是敌将没有威严;敌旌旗乱动,是敌营阵已乱;敌军吏忿怒,是太烦倦之状,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军中没有悬着汲水器,决心不返营舍的,那是敌军准备突围;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了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处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敌将先对士卒暴虐,后又畏惧士卒叛离的,那是愚蠢到极点的将领;带来礼品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人盛怒而来,却久不交战又不撤离,必须仔细审察,摸清敌人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多就好,只是不能恃勇轻迸,能够同心协力,准确地估计敌人,战胜敌人即可。没有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必然会被敌人所擒。  士卒还未亲附即加以处罚,那么士卒必走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归附而法纪不施行,那么这样的士卒就不堪使用。因此,要以政治、教令教育士卒,要以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是一支攻无不克的队伍。平时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听服;平常不严格教令士卒,不执行法纪,不取信于士卒的,士卒就不服。平素的命令信实有征,与士卒们相处融洽,就可与之共生死。 -------------------------------------------------------------------------------- -- 地形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①者,有挂②者,有支③者,有隘④者,有险⑤者,有远⑥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⑦,利粮道⑧,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⑨,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⑩,我无出也;引而去之⑾,令敌半出而击之⑿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⒀;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⒁。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⒂;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⒃,难以挑战⒄,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⒅;将之至任⒆,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⒇者,有弛(21)者,有陷(22)者,有崩(23)者,有乱(24)者,有北(25)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26),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27),曰乱;将不能料敌(28),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29),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汪,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30)。料敌制胜,计险* 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31)。故战道(32)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33);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34)。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35),而利合于主(36),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37)。厚而不能使(38),爱而不能令(39),乱而不能治(40),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41),举而不穷(42)。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大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  ①通:通达,指四通八达的地区。《易·系辞》:“往来无穷谓之通。”梅尧臣注:“道路交达。”   ②挂:悬挂、牵碍。《仪礼·少牢馈食礼》:“挂于季指”,郑玄注:“挂,悬也。”此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形。  ③支:《左传·定公元年》:“天之所坏,不可支也。”杜预注:“支,持也。”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梅尧臣注:“相持之地”,其说义近。  ④隘:梅尧臣注:“两山通谷之间。”此处谓两山峡谷之间的地带。  ⑤险:指山川险要、行动不便利的地带。  ③远:《庄子·天道》:“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这里指敌我双方距离较远。  ⑦先居高阳:杜牧注云:“通者,四战之地,须先据高阳之处,勿使敌人先得而我后至也。”此言应率先占据地高向阳的地形,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⑧利粮道:贾林注:“通粮道,便易转运。”杜佑注:“无使敌绝已粮道也。”此言保持粮道畅通。  ⑨彼出而不利:而,也、亦。意谓敌人出击也不利。  ⑩敌虽利我:杜牧注:“佯背我去。”此言敌人以利诱我。  ⑾引而去之:引,去,离开。梅尧臣曰:“伪去,引敌人半出而击。”此言引兵伪装退去。  ⑿令敌半出而击之:令,使。张预注:“敌若来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锐卒攻之,必获利焉。”其说甚是。  ⒀必盈之以待敌:杜佑注:“以兵阵满隘形,欲使敌不得进退也。”此句言一定要用足够的兵力堵塞隘口,以对付敌军来犯。  ⒁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从,顺随。张预注曰:“敌若先居此地,盈塞隘口而陈者,不可从也。若虽守隘口,俱不齐满者,入而从之,与敌共此险阻之利。”全句意思是在隘形作战,敌若先占领,并用重兵堵塞隘口,我不可随顺敌意去攻;如敌尚未全部占领隘口,则应全力进攻,与敌争险阻之利。  ⒂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曹操注曰:“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张预注:“平陆之地,尚宜先居,况险* 之所,岂可以致于人?”此句谓在险阻之地,我当抢先占据地高向阳之处,争取主动,以待敌军。  ⒃势均:杜牧曰:“譬若我与敌垒相去三十里,若我来就敌垒而延敌欲战者,是我困敌锐,故战者不利。若敌来就我垒延我欲战者,是我仗敌劳,敌亦不利,故言均势。”其说通洽。  ⒄难以挑战:挑战,挑动敌人出战。曹操注:“挑战者,延敌也。”全句谓因地势均远,不宜先求战。  ⒅地之道也:指上述六者乃将帅指挥作战时利用地形之原则。  ⒆将之至任:将帅应负的重大责任。  ⒇走:指败逃。  (21)弛:曹操注:“吏不能统,故弛坏。”这里指将帅懦弱无能,士卒军纪涣散。  (22)陷:曹操注:“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此言将士虽强,然士卒战斗力弱,与敌作战则将吏孤身奋战,力不能支,故败。  (23)崩:溃败。刘寅《直解》云:“如山之崩坠。”此言主将不知其裨佐部将的能力,遇战则溃败。  (24)乱:混乱,没有秩序。  (25)北:败走。  (26)遇敌葱而自战:怼,怨恨。此句言军中将吏恚怒而不听主将之令,遇敌便战,致使军队溃败。  (27)陈兵纵横:杜牧注:“引兵出阵,或纵或横,皆自乱之也。”此言布兵列阵杂乱无次。  (28)料敌:分析、观察敌情。  (29)选锋:精选出来的精锐的前锋分队。《尉缭子·战威》:“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其义同此。  (30)兵之助也:张预注:“能审地形者,兵之助也。”此谓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  (31)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梅尧臣注云:“将知地形,又知军政,则胜;不知,则败。”张预注:“既知敌情,又知地利,以战则胜;俱不知之,以战即败。”其义颇精。  (32)战道:指战争的指导规律。战道必胜,意谓依据战争规律,就必然能取胜。  (33)必战可也:此言可径出兵战之,毋须依从君命。  (34)无战可也:张预注:“苟无必胜之道,虽军命必战,不可战也。与其从令而败事,不若违制而成功。”其说甚是。  (35)唯人是保:意谓只求保全百姓。  (36)利合于主: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  (37)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梅尧臣注:“抚而育之,则亲而不离。爱而勖之,则信而不疑。故虽死与死,虽危与危。”其说甚是。全句言爱护体恤士卒,可以和他们同生死,共患难。  (38)厚而不能使:厚,厚待、厚养。此句言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  (39)爱而不能令:梅尧臣注曰:“爱宠而不教。”此句谓只知溺爱而不重教育。  (40)乱而不能治:士卒行为不守法令而不能严加管束。  (41)动而不迷,行动果断,毫不迷茫。  (42)举而不穷:举措随机应变,是无穷无尽的。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的、有挂的、有支的、有隘的、有险的、有远的六种形式。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的地形叫做通;在这种地形作战,应先占领高地,利粮道,这样就十分有利。可以前进,难以后退的地形叫做挂。在挂地形上作战,敌人无备,我军突然攻击,就可获胜利;若敌人有所准备,出击又不能取胜,加之难以返回,就很不利了。我出击条件不利,敌人出兵也不利,这种地形叫支。在支形地域上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667631/viewspace-888810/,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667631/viewspace-888810/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