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严峻 单一生物识别技术面临挑战
2020年伊始的3年疫情的迅速波及,引发全国范围内口罩脱销。当“戴口罩”、“防接触”成为人们防疫的“标配”和共识,隐藏在口罩之后的人脸、戴了防护手套的指纹,都在失去效用,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为代表的单一生物识别技术以往带来的便利,也正在成为不便。
本次疫情爆发,恰逢中国新春佳节。春运,被称为全球最大年度人口“迁徙”。当前国内多数火车站/高铁站/机场安检口均已上线人脸识别,乘客需通过人脸识别进行“人证合一验证”,验证过程要求保持面部无遮盖,人脸识别验证通过后方可进站。毫无疑问,疫情当前,在流量如此密集的公共场所摘掉口罩,传染风险极高。数十亿人次的客流冲击,对智能、精准、便捷实现疫情监测与管控提出了巨大考验。
同样,在“非接触”的硬性指标下,多人用手指接触同一指纹识别设备,通过指纹识别进行考勤、打卡、门禁等行为,均存在较大的交叉感染风险。
口罩、手套等防疫装备的使用,导致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验证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增加感染风险,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面对这场防“疫”战显示出了乏力。
科技防疫 虹膜、多模态生物识别优势显著
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有如下特点:稳定性、唯一性、非接触性、活体识别。在当前疫情环境下,虹膜识别具有独特优势,凭借其高精准、高安全、非接触的特性&#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