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tCode笔记:Biweekly Contest 53 比赛记录

1. 题目一

给出题目一的试题链接如下:

1. 解题思路

题目一依然没啥好多说的,就是遍历长度为3的窗口,然后看一下其中各元素相异的三元序列的数目即可。

2. 代码实现

给出python代码实现如下:

class Solution:
    def countGoodSubstrings(self, s: str) -> int:
        n = len(s)
        if n < 3:
            return 0
        cnt = Counter(s[:3])
        res = 1 if all(x <= 1 for x in cnt.values()) else 0
        for i in range(3, n):
            cnt[s[i]] += 1
            cnt[s[i-3]] -= 1
            if all(x <= 1 for x in cnt.values()):
                res += 1
        return res

提交代码评测得到:耗时60ms,占用内存14.2MB。

当前最优的代码实现耗时20ms,不过思路没啥区别就是了。

2. 题目二

给出题目二的试题链接如下:

1. 解题思路

这一题要令所有的数对的和最小,那么我们只需要现将所有的元素按顺序排列,然后首位求和即可,这样可以令和的分布尽可能的平均,进而可以直接获得最终的求解。

2. 代码实现

给出python代码实现如下:

class Solution:
    def minPairSum(self, nums: List[int]) -> int:
        nums = sorted(nums)
        n = len(nums)
        return max(nums[i] + nums[n-1-i] for i in range(n // 2))

提交代码评测得到:耗时1636ms,占用内存28.1MB。

当前最优的代码实现耗时1184ms,不过其思路是完全相同的。

3. 题目三

给出题目三的试题链接如下:

1. 解题思路

这题倒是没有想到什么特别好的思路,就是单纯的暴力求解算了一下,遍历所有点作为菱形的顶点的情况,再考虑针对这个顶点所有可以构建出来的菱形的数目,然后求解一下就是了。

时间复杂度惨不忍睹,不过索性能够过关就是了……

2. 代码实现

给出python代码实现如下:

class Solution:
    def getBiggestThree(self, grid: List[List[int]]) -> List[int]:
        n, m = len(grid), len(grid[0])
        # print(n, m)
        s = set()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m):
                s.add(grid[i][j])
                k = 1
                while i + 2*k < n and j-k>=0 and j+k<m:
                    s.add(grid[i][j] + grid[i+2*k][j] + sum(grid[i+l][j-l]+grid[i+l][j+l] for l in range(1, k+1)) + \
                          sum(grid[i+2*k-l][j-l]+grid[i+2*k-l][j+l] for l in range(1, k)))
                    k += 1
        s = sorted(s, reverse=True)[:3]
        return s

提交代码评测得到:耗时1928ms,占用内存17.7MB。

4. 题目四

给出题目四的试题链接如下:

1. 解题思路

这一题的基本思路事实上就是动态规划,一开始没有想出来,因为觉得会超时,然后看了一下答案发现就是动态规划,然后就很放心大胆地写了,然后就搞定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2. 代码实现

给出python代码实现如下:

class Solution:
    def minimumXORSum(self, nums1: List[int], nums2: List[int]) -> int:
        n = len(nums1)
        
        @lru_cache(None)
        def dp(idx, status):
            if idx == n:
                return 0
            return min((nums1[idx] ^ nums2[i]) + dp(idx+1, status | 1<<i) for i in range(n) if status & 1<<i == 0)

        return dp(0, 0)

提交代码评测得到:耗时616ms,占用内存25.8MB。

KMP算法是一种字符串匹配算法,用于在一个文本串S内查找一个模式串P的出现位置。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m),其中n为文本串的长度,m为模式串的长度。 KMP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已知信息来避免不必要的字符比较。具体来说,它维护一个next数组,其中next[i]表示当第i个字符匹配失败时,下一次匹配应该从模式串的第next[i]个字符开始。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KMP算法的思想。假设文本串为S="ababababca",模式串为P="abababca",我们想要在S中查找P的出现位置。 首先,我们可以将P的每个前缀和后缀进行比较,得到next数组: | i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P | a | b | a | b | a | b | c | a | | next| 0 | 0 | 1 | 2 | 3 | 4 | 0 | 1 | 接下来,我们从S的第一个字符开始匹配P。当S的第七个字符和P的第七个字符匹配失败时,我们可以利用next[6]=4,将P向右移动4个字符,使得P的第五个字符与S的第七个字符对齐。此时,我们可以发现P的前五个字符和S的前五个字符已经匹配成功了。因此,我们可以继续从S的第六个字符开始匹配P。 当S的第十个字符和P的第八个字符匹配失败时,我们可以利用next[7]=1,将P向右移动一个字符,使得P的第一个字符和S的第十个字符对齐。此时,我们可以发现P的前一个字符和S的第十个字符已经匹配成功了。因此,我们可以继续从S的第十一个字符开始匹配P。 最终,我们可以发现P出现在S的第二个位置。 下面是KMP算法的C++代码实现: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